为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时代大先生,萧山区彩虹幼儿园走进鲁迅故里,学习大先生鲁迅的教育思想,筑牢信念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肩头有使命,心中有方向,做到爱而有方。
鲁迅
周树人(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后改字豫才,笔名鲁迅,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杂文、短中篇小说、诗歌,以及文学、思想和社会评论等,代表作《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
探访鲁迅故居
了解教育家理念
老师们走进粉墙黛瓦的百草园,这里的一砖一瓦都在讲述着鲁迅儿时的故事。这座乐园中的一草一木、一虫一鸟,都成为了他认识世界、理解生命的窗口,他可以尽情地探索、发现、嬉戏,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无限乐趣。
三味书屋,是鲁迅笔下全城中“最严厉的书塾”。墙上挂着的“早”字,让老师们在脑海中浮现出鲁迅勤奋读书的身影。
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三味书屋以其严肃庄重的气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鲁迅心中知识的殿堂,这里是他走向成熟、探索真理的重要舞台。三味书屋还见证了鲁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深刻反思。在学习的过程中,鲁迅逐渐意识到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和束缚性,开始对传统观念产生怀疑和批判。
鲁迅以百草园与三味书屋概括了成长过程中接受的两种文化,揭露了三味书屋传统教育的性质及其弊端,表达了对百草园这一全面发展寓教于乐的颂赞。幼时的童年生活对鲁迅的教育理念有着极大的影响:其强调回归儿童天性的教育。儿童应该是自由的,他们的心灵不应该被封建礼教所束缚。鲁迅的这种思想,不仅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也仍有着深远的影响。
寻觅鲁迅故事
传承教育家精神
鲁迅的一生与教育缘分深厚。他主要以教育工作作为社会职业,共计18年之久。其教学生涯是从1909年8月到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开始的。在那里,他留下了初为人师的足迹,也是他的“教育要立人”这一思想得到贯彻和实践的开始。教育在鲁迅眼中,是改造国民精神、唤醒民众的途径。
在鲁迅看来,孩子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初生的孩子,都是文盲,但到两岁,就懂许多话,能说许多话了,这在他,全部是新名词,新语法。他那里是从《马氏文通》或《辞源》里查来的呢,也没有教师给他解释,他是听过几回之后,从比较而明白了意义的。”育儿上要“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鲁迅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爱是教育的源泉,呵护与关怀孩子的每日生活,是我们的责任,教育的责任中应渗透着爱的气息,对孩子的热爱、关爱,是师德的灵魂。
鲁迅的很多教育观点在今天仍有启发性。他的儿童教育观、家庭教育观、大美育观富有洞见,激励着我们向着理想的教育图景不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