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山:一个作品必须是鲜活的,有生命的| 印象 Vol.35 预告

文摘   文化   2024-02-24 20:00   上海  




  “不要怕抛弃东西,
  也不要怕所谓的犯错误,
  这不是错误
  这是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 印象 ]节目第三十五期,
  主持人张颖对话
  艺术家李山,
  聆听他关于宇宙、关于生命的徊想。







[ 印象 ]Vol.35 对话李山 节选 



宇宙、涟漪,蝴蝶与鱼、蜻蜓与人类的“嵌合体”,这是当代艺术家李山作品的常见元素。作为中国“生物艺术”的领军与代表人物,生命是李山数十年以来创作的核心主题。虽然风格几经变化,但对生命的探索,是李山作品中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李山出生成长于黑龙江兰西的草原,无边的绿茵、飞驰的骏马,构成了他的童年。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前卫艺术的萌芽与发展时期,李山在抽象艺术中触及了生命的玄妙。他早年的绘画《秩序》系列包含着无数柔软的、微妙的、毛茸茸的圆,令人联想起某种原初的生命体,李山将其形容为“既简单又含混,既明确又模糊”,包含着生命的一切神秘。



 李山《秩序之一》  59x75cm 油画 1984 



转折点发生在199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上,李山作为参展艺术家,看到了美国艺术家马修·巴尼的作品,那半人半兽的形象为李山的思维打开了某种崭新的通路:随着 DNA 的发现、克隆技术和基因工程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触及甚至改写生命的基本单位——基因,那么任何对于生命的讨论,已经不能停留在纯粹哲学和诗意的层面,艺术家们将不可避免地去思考未来生命形态这一无法回避的问题。



艺术家|马修·巴尼

Matthew Barney

美国当代先锋艺术家、导演,早期作品多以表演、摄影、录像、装置等语言形式,探讨地理学,生物学,地质学和神话学之间的联系以及冲突和失败的主题。

 马修·巴尼作品《劳顿候选人》给李山带来深远影响 



当马修·巴尼仍然停留在视觉艺术的领域时,李山已经更进一步,开始思考“生命本身是否可以成为艺术的材料?”之后的二十余年,李山做了大量生命科学的研究,他在《阅读》作品方案中提出将蝴蝶和鱼的 DNA 重组以创造全新的生命,他通过数码合成技术创作人类器官和动物昆虫“杂交”的图片,他和科学家合作培育出混合了其他蔬菜基因的怪异南瓜……



 李山《遭际-1》方案 影像截图 2011(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将生命作为使用材料而构建生物本身。……艺术家根据转基因原理和基因制造原理,制作艺术方案,然后按照基因工程的运作方式,构建带有生物性状的艺术作品,被称为生物艺术。”这是李山对生物艺术的定义。


虽然受制于技术与伦理,很多构想暂时无法实现,但李山的作品绝对不止步于图像本身,而是提出了一个更加深邃的问题:物种之间的边界在哪里?人类和其他生命的界限在何处?人类真的是认知这个世界的主体吗?







[ 印象 ]Vol.35 对话李山 节选 



当我们遇见李山时,他正在修改一幅十年前的绘画作品。层叠的底色、充满不确定性的符号,让人联想到宇宙。艺术家不断为作品加入新的理解,让其突破静止状态,如宇宙生命般不断生长。



 李山创作现场 



“我失败太多了,刚刚完成一张作品时,短时间觉得很好,可是再去不断思索,又觉得不对。”从不满足现状,从不停止突破,这是李山对自己的要求。

这位艺术家羡慕着儿童的状态。在孩童眼中,一切皆是陌生,万物都是新奇,他们的好奇心从不熄灭,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没有定式,仍旧充满无限的可能




而李山用阅读来回归儿童般的纯粹状态。在他看来,阅读是一种“逃离行为”:远离当下、远离现场、远离常识与约定俗成。在这个充满既定秩序的世界里,总有超出常理与认知的事件,比如牛顿发现苹果落在地上的那个瞬间,对于常人来说是习以为常,但是在智者的心里就能引起一种“荒诞”: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向天空呢?经由荒诞,人类不断发现着新的真理。


 李山《转译的错误》 方案 55x79cm 2012(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李山也要扔掉书写好的艺术史,扔掉原来所有的经验。因此他喜爱法国艺术家亨利·卢梭。这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作品没有复杂的技巧、没有厚重的历史,他只是画最朴素、最原始,却也最动人的画。


艺术家|亨利·卢梭

Henri Rousseau

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以纯真、原始的风格著称。卢梭曾说:“大自然就是我的老师。”他曾经是一名海关的收税员,也是自学成才的天才画家,其最为著名的是描绘丛林场景的作品。

 亨利·卢梭 《饥饿的雄狮捕猎羚羊》 1905年 


因此,生物艺术是艺术史上的一条“岔路”,是生命树上培育出的一条新枝。它令人不安与质疑的表现形式,正是在传统的美学、伦理学与哲学中制造一种荒诞,以此试图从本源来改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对于生命的理解




[ 印象 ]Vol.35 对话李山 节选 



李山的作品和思考在许多人眼中称得上离经叛道,这和他本人的经历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1960年代初,李山考取黑龙江大学俄语系,这在当时是前途无量的热门专业,但李山只读了三个月便擅自退学:“我不想做翻译,不想跟在别人身后,他说一句,我重复一句。”回到家里的李山开始思考,做什么事情最自由呢?


答案是画画。“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奢侈的想法。”李山回忆着,在他复读参加美院考试前,连一件社会上所承认的画家的作品都没有见过,就这样凭借着几本苏联的《业余绘画教材》不断地临摹、实验,于1964年考取了上海戏剧学院。



 李山《再见》 行为艺术 1989 



而后李山探索了抽象绘画、政治波普、行为艺术,直到生物艺术。这是一个不断背离传统、寻找自由的过程,而生物艺术所怀抱的愿景,也在于让所有生命都拥有自由表达的机会


李山曾说:“人类这个物种在与其他物种相提并论时显得不太协调,那种书写时的武断态度,行走式的立直姿态,都是生物界不能容忍的。生物艺术利用了基因,也打破了科学为基因框定的外壳,让曾有高低之分的物种,真正自由地融合出生命本真的意义——新生命诞生的那一刻,李山也感到自己冲出了围栏,回到了童年中那片自由自在、无边无际的草原。



 李山《涂抹-1》,生命体(水稻),50×50×90cm/1100盆,2017年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几秒前的我们与几秒后的我们已然不同,生命每时每刻都从成长走向凋亡,同时孕育着下一次的新生,将生命流变的、开拓的、无拘无束的状态交还给艺术,打破实用主义的桎梏以重新获得一种自由的思考,正是李山为当代艺术带来的全新境界。







[ 印象 ]Vol.35 对话李山 节选 



在跨界艺术成为潮流的当下,李山是一位真正的跨学科实践者与创作者。为了实现生物艺术的创想,他广泛涉猎了众多科学领域:生物、化学、物理。他谈及量子力学与生命的关系,俨然是一位科学家的形象。





理论|量子力学

Quantum mechanics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物质行为的物理学理论,是我们理解除万有引力之外的所有基本力(电磁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的基础。量子力学是许多物理学分支的基础,包括电磁学、粒子物理、凝聚态物理以及宇宙学的部分内容,也是化学键理论、结构生物学以及电子学等学科的基础。

 李山《量子漫步》丙烯、棉布 由33幅单件组成 2017-2021



“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业。”李山在生物艺术的探索道路上,找到了多位同行者。2007年,李山与策展人、评论家张平杰在上海农业科学院教授协助下,合作完成了以生命体为素材的作品《南瓜计划》,这是中国首次以生物基因工程技术制作的艺术作品。



 李山《南瓜计划》 85x65cm 数码打印 2007(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藏)



也有许多质疑和不解的声音,最让李山感到寂寞和孤独的,是观众面对这些怪异的南瓜,小心翼翼地提问:“能吃吗?”


也许这种孤独就是创作理念过于超前时,艺术家会遇到的必然结果。生物艺术的前景如何,仍需要时间去验证,但在此过程中生命所揭示的宏大、神秘和瑰丽,便是艺术家能获得的最好的礼物



 李山在其玉米试验田里 



十年完成一个项目的创作周期,在当下快节奏的艺术环境中是如此特别而珍稀。李山也从未想过自己回答了关于生命的宏大问题,他只是提问,并呈现自己找到了一些可能的思考路径。


“我从来不会失落,因为这是我的理想,我为理想而奋斗。这个过程中会失去一些东西,但它不是我所要的,所以无所谓。


“所谓的错误并非错误,

只是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如果大家都固守着同一个原则,

那么这个世界将一潭死水,

永远没有变化。”







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本节目由上海农商银行冠名播出



[ 印象 ]

  第三十五期对话

  艺术家李山

  节目正片将于2月25日19:3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敬请期待。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

[ 印象 ]节目

  制片人|张   颖

  导   演|董玲俐

  摄   像|毛皓宇  常无忌

  录   音|黄白寒

  灯   光|柏金龙


  后期监制 | 徐旻赫

  剪   辑 | 朱   丽

  调   色 | 朱瑶珺

  特   效 | 张曦允

  音   编 | 田碧野

  化   妆 | 俞   铮  


  运营总监 | 金靖  周琰佶

  广告总监 | 陈慧

  新媒体主编 | 陈佳岚

  新媒体责编 | 胡文浩  张弛

  新媒体编辑 | 符正豪

  广告统筹 | 徐佳盈  沈伟


  编播总监|冯越

  执行监制|柳遐  沈丹


  监   制|朱晓茜

  总监制|王立俊


  

图为作品于2007年展于“绝对图像,阿拉里奥画廊,纽约,美国

IN象派
主打高端优质、形式新颖、有真实感的深度对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