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艺术之旅:上海博物馆|印象 Vol.42 预告

文摘   文化   2024-05-31 21:20   上海  



  “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在观赏外
  还有更多的、更深层次的价值。
  它会帮助我们挖掘一座城市的文化历史,
  也更好地认识我们自己。”

[ 印象 ]特别推出城市艺术之旅
  ——美术馆博物馆季,
  第二期走进上海博物馆,
  探索文物背后的艺术故事。







[ 印象 ]城市艺术之旅 上海博物馆篇 节选 



在岁月的长河里,上海博物馆犹如一座历史的明灯,在这个繁华都市中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回首往昔,它承载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经历岁月的更迭,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一处文化瑰宝。


 1950年代初的上海博物馆(南京西路325号) 


上海博物馆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874年成立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今年是它成立的第150周年。逾百年来,上海博物馆坚守在这片土地上,见证着城市的日新月异。1996年,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的竣工与对外开放,标志着一个新阶段开始。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之一,它不仅收藏着超过百万件的珍贵文物,更被誉为“包罗中国古代艺术万象”的顶级艺术博物馆,与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博物馆和文化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定期举办国际性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


 上海博物馆 人民广场馆 



今年初,随着上海博物馆东馆的试开放,再度点燃了大家对文物艺术品的热情,形成了一阵“博物馆热”。每日开放预约后仅仅几分钟内,便有数以千计的观众涌入将名额一抢而空,其火爆程度延续数月至今。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正吸引着越来越多全年龄层的观众们走进博物馆来参观、感受优秀的中华文明。





不仅仅局限于现有的辉煌,上海博物馆更将目光投向了未来。以“世界文明馆”为主要定位的人民广场馆、以“世界顶级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为主要定位的东馆、以“考古博物馆”为主要定位的北馆将形成“一体三馆、全城联动、特色清晰、相辅合璧”的发展格局,届时预计迎来年均1000万人次的观众。这不仅是对上海博物馆的期待,更是对文化的期待。



 上海博物馆 东馆 





[ 印象 ]城市艺术之旅 上海博物馆篇 节选 



作为享誉世界的顶级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目前文物门类超过33大类,是全球中国古代艺术门类最齐全的博物馆。藏品总数超过102万件(套),珍贵文物近15万件(套),拥有海内外体系最完整的中国古代艺术通史陈列,是展示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从西周大克鼎到景德镇青花瓷,从宋元古籍到明代吴门书画,唐孙位《高逸图》至明唐寅《秋风纨扇图》......上海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为艺术展览、知识普及甚至跨时空“对话”有了坚实的基础。在去年初开幕的“对话达·芬奇——文艺复兴与东方美学艺术特展”中,上海博物馆就以唐寅的《秋风纨扇图》为首的数件鲜少露面的镇馆之宝为载体,正面对话文艺复兴最杰出代表之一达·芬奇的油画作品,呈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奇妙共通与碰撞。



 明 唐寅 秋风纨扇图轴 上海博物馆馆藏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分享道,上海博物馆自搬入人民广场馆以来,《秋风纨扇图》在此次展览前仅亮相过一次。这幅佳作是中国明代著名画家唐寅的代表作画家以其婉约秀美、轻盈流动的笔触,表现了中国古典文人的情致和意境,幅左有画家自题诗一首,点明秋风纨扇的主题。色彩柔和,笔墨流畅,是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经典之作。


而《头发飘逸的女子》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列奥纳多·达·芬奇的杰作之一,也是意大利唯一被许可出境的达·芬奇油画真迹。画中运用透视和光影,使得女子的头发和头部轮廓栩栩如生,展现了其独特的透视和构图技巧,以及对人体结构和肌肤细腻的描绘。



 达·芬奇 《头发飘逸的女子约1492-1501年 意大利帕尔马国家美术馆馆藏 



艺术不分东西,而是以美为共同语言,不同文化正是在交流与对话中互相启迪,共同丰富着世界的艺术宝库。上海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串联起中国古老而辉煌的历史画卷,向全世界展示东方与西方美学的和而不同。中国画的“感性”与西方绘画之“理性”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成了世界绘画史的一体两面。让观众们在更加全面地了解艺术史与文化史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对自己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 印象 ]城市艺术之旅 上海博物馆篇 节选 



在上海博物馆,展览背后的科研鉴定工作是其运行的重要支柱之一。博物馆所拥有的珍贵文物不断增加,然而,这些文物的保护、修复和研究工作并非易事。一支庞大而神秘的“幕后团队”如同守护者一般,默默地为文物的保护和传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如今,上海博物馆在文物学与艺术史、考古学、博物馆学等领域均确立了学术领先地位,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文物专家与研究者们凭借着深厚研究和专业知识,日复一日地进行着艺术品的鉴定、修复和研究工作。曾经,书画研究部主任凌利中对一张在历史上被“张冠李戴”了300年的古画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画作的真正作者以及其创作背景。



 元 顾园 丹山纪行图卷 上海博物馆馆藏 



这幅画便是《丹山纪行图卷》,曾被当作明代顾琳的作品。凌利中在鉴赏画作时,对其风格产生了疑问,认为其具有元人笔墨的萧疏淡远、空灵之感,而不太符合明代“城市山林”的画风,更像是元代的绘画风格。



 文献研究 



经过八年的重新研究和鉴定,对画作背后的题跋和相关历史文献的考证,发现了画作的创作缘由,即《丹山纪行图卷》描绘的是600年前古人在浙江四明山进行的一次三日“自助游”的情景。最终又通过一篇题跋关注到元末时期著名古文字学家赵古则,根据他写的一篇墓志铭确定了这位画家的真实身份为元代顾园。


艺术品背后的历史源流总是错综复杂,科研人员对文物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尤为重要。正如这张古画在凌利中手中有了颠覆性的新考证一样,正是专家们的努力和坚持,一点点还原了文物的历史真相,为博物馆的研究和展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 印象 ]城市艺术之旅 上海博物馆篇 节选 



跟随着凌利中的脚步,我们追寻着来自元代的珍贵古画——《淀山送别图》的画家视角,一路来到了淀山湖畔,淀山的主山附近。这幅作品由画家李升创作,距今已有678年。淀山被称为“九峰之祖”,是一座千年文化历史名山,也是重要文化遗址,淀山湖也正以此山而得名。



 淀山湖畔 



画面中山水相映,栩栩如生,仿佛将我们带回了六七百年前的时光。这是目前发现的实景山水画中最早的作品之一,为我们揭示了上海乃至江南地区千年来的山水风情,好比是一幅上海版的《富春山居图》,极具历史价值。透过画作,画面上的山水似与眼前的景色逐渐重叠,城市文化底蕴亦通过这种别具韵味的书画考古显现。



 元 李升 淀山送别图卷 上海博物馆馆藏 


凌利中分享到,在谈及上海文化艺术时,人们常常会想到1843年以后,尤其是海派绘画等方面。然而,海派绘画仅仅是上海文化史的一部分。通过书画考古,我们可以发现上海拥有着千年的历史,如李升与《淀山送别图》也只是这漫长历史中一个瞬间的定格,尚有无数精彩等待探索。




上海博物馆里浩如烟海的书画和古代艺术品不仅仅是为了观赏,而有着更深层次的价值。通过这些文物,观众可以挖掘上海的文化历史,在这些深谷阔野的历史文脉中,找到城市的根源。以物论史,以史增信,或许也能解答我们对于为什么要逛博物馆,博物馆的意义等问题。


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在与文物艺术品的对话中,

品味文化艺术的独特魅力,

领略上海的城市精神。


节目正片将于2024年6月2日19:30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




《印象》栏目特别推出“2024城市艺术之旅—美术馆博物馆季”系列节目,透过镜头探访各大美术馆与博物馆,了解展览与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欣赏物理空间之美、感受艺术故事之美。节目第三期将邀您走进西岸美术馆,敬请期待。


希望在这段旅程中与您一起看见艺术的无限可能。







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本节目由上海农商银行冠名播出



[ 印象 ]城市艺术之旅

  第二期走进上海博物馆

  节目正片将于6月2日19:3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敬请期待。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

[ 印象 ]节目

  出品人|方世忠 宋炯明


  制片人|张   颖

  导   演|马珂迪

  摄   像|朱   骞  常无忌 

              杨   晟  许灵捷‍‍‍‍

  录   音|肖   涵

  灯   光|虞   晨


  后期监制 | 徐旻赫

  剪   辑 | 朱   丽

  调   色 | 陈泽燡‍‍

  特   效 | 张曦允

  音   编 | 田碧野

  化   妆 | 俞   铮  


  运营总监 | 金靖  周琰佶

  广告总监 | 陈慧

  新媒体主编 | 陈佳岚

  新媒体责编 | 胡文浩  张弛

  新媒体编辑 | 符正豪

  广告统筹 | 徐佳盈  沈伟


  编播总监|冯越

  执行监制|曹慧


  监   制|朱   宏

  总监制|王立俊



  

图为作品于2007年展于“绝对图像,阿拉里奥画廊,纽约,美国

IN象派
主打高端优质、形式新颖、有真实感的深度对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