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印象 ]Vol.25 对话刘建华 节选
走进艺术家刘建华的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众多还未上釉的素胚,大小各异的瓷质容器、瓷板、陶土,被安置在目之所及的各个角落,它们将在艺术家的手中被打磨为全新的创作。刘建华的世界此时正向我们展开着——焚膏继晷的创作、勤慎肃恭的探索。
刘建华工作室现场
这位中国知名当代艺术家向我们谈起最初如何与陶瓷建立缘分的。他十二岁来到千年瓷都景德镇,从学习练泥、拉坯、烧窑等传统工艺开始自己的艺术生涯。制瓷有着纷繁复杂的工序,一件完美无瑕的作品,要经历无数次成功与失败的选择题。过于湿润的泥浆无法成型,而过于干燥的泥浆又极容易开裂,揉泥、拉坯、合缝,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用最原始的工具,双手,来感知泥的状态,心与物合一。在这样千锤百炼的实践中,刘建华塑造出作品的形状与精神,瓷泥也逐渐塑造出刘建华的个性。
在荣获景德镇工艺美术的最高奖项百花奖之后,刘建华前往了更广阔的天地。在云南,和八五新潮中一大批年轻而先锋的艺术家交流,为刘建华作品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他逐渐开始思考陶瓷这一古老的材质如何可以爆发出独属于当代的艺术表达力。在此背景下,刘建华的彩塑系列作品《迷恋的记忆》一经问世,就让世界为之眼前一亮。
刘建华的创作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器物的实用性,或者视觉上的“精美”,而是追求精神内涵,开始融入艺术家对世界的洞察,对生命的体悟。
[ 印象 ]Vol.25 对话刘建华 节选
以陶瓷为载体进行创作,是一件无法急于求成的事,这种材料有很多不可知,无法被百分之百地掌握——就像生命一样,每一个环节都极尽所能,但仍有超越掌控的惊喜或意外。这便是陶瓷和生命的魅力所在。
刘建华扎实精妙的技艺与深邃的思考相辅相成,让每一件作品都“形神合一”,仿佛具有自己的“灵魂”。视觉打开了通往作品内涵的“门”,其中滋味则需要观者用心灵来感受,创造了丰富的维度。
《容器》作品系列中,刘建华在陶瓷器皿的内部注满郎红釉,釉料原本施加于器物的外部,但在艺术家手中它们被错位置放。釉彩宛如平静无波的水面,它是刘建华创作理念的一个缩影,一切都是可以流变的而不是固态的,他将瓷器从确定性的含义和功能中解放出来,向基本造型中注入新的思想力量。
而后,艺术家将“完满”打破,让陶瓷这样坚硬而易碎的矛盾体,去再现“生命之轻与重”。“他用陶瓷烧制了数量巨大的生活物品,再用悬挂或是打碎重组的方式,打造出一个属于精神的、具象可见的“生活空间”。
2005年“第一届蒙彼利埃中国当代艺术国际双年展”,蒙彼利埃市美术馆,蒙彼利埃市,法国
图片来源:刘建华工作室
土是构成世界最原初的物质之一,人类对其有一份天然的亲和。传统制瓷工艺将泥进行了日常化的转变,形成“器物”;刘建华沿着这条脉络,为陶瓷创作出新的语言,有人称之为对传统的“背离”,但亦可称之为一种“回归”,回归人与自然的相融,让传统与当代得以相连。
陶瓷并非刘建华全部的艺术语言。2004年,刘建华将工作室从云南迁至上海,这之后的一段时间,他有意避开了陶瓷作为原材料,而是以艺术家的敏锐,在不同的媒材中挖掘新的可能性。
初来乍到,刘建华将对上海的印象和感受转变为一本本翻开的不锈钢书,每一本书上用五种语言,从最贴近生活的角度进行发问,创作出《你能告诉我吗?》“关于上海的100个问题”。这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提问,实际上与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即使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背景,世界上的人们仍然共享着对于社会的信心与困惑。
《你能告诉我吗?》,2005-2006,不锈钢,37x26.5x4cm/本
《出口——货物转运》系列的材料则是成百上千吨的废弃品,而整个作品被安放在能清晰望见东方明珠的高楼大厦之中。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和形似废品回收站一般的作品隔着工业社会的玻璃遥相对望,两种景观间被刻下一道人造的“天堑”。但是废弃物和艺术作品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刘建华看来,“当代艺术的主要概念在于一种实践性,垃圾也具有成为‘艺术’的潜质”。
2007 年展于“出口——货物转运”,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刘建华个展),上海,中国
图片来源:刘建华工作室
短暂地与陶瓷“脱离”,但作品的精神内核依然与生活和生命紧紧相连。如果说之前刘建华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对世界展开发问,此时的他就是“返回到生活之中”,将对生活的感悟凝聚在作品中。他曾经将意义投射在作品之中,而现在则是开始思考“意义”本身的意义,将作品推至另一层高度。
历经多年,刘建华重新开始以陶瓷作为创作媒介,是受到内心的牵引,陶瓷像一位许久未见的挚友,“让我感受到一种平静”。此刻艺术家以更加游刃有余地把控力,将瓷化为更加千变万化的姿态,并走遍全球各地,以作品与世界建立了更广袤的精神链接。
作品《黑色的火焰》中,形态各异的数千丛瓷制火焰,有着中国水墨中大开大合的气场,宛如山水画中耸立的山峰,但整体观赏,又颇具流动感。万千火苗蕴含的绵延生命力,一如陶瓷传承千年的坚韧。
2017年“奥能登国际艺术季”,刘建华在日本海岸边摆放了由三种陶瓷碎片构成的作品,艺术家自己的创作、景德镇的碎瓷片、日本株洲烧制的黑陶碎片将不同文化紧密相连,古今之人正是通过前方无尽的海域,建立起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落叶》系列则是一组由空间与叶片共同构建的作品。散落的瓷质叶片形态极为逼真,但陶瓷的质感让观众意识到它并非简单地再现现实,而是反映着对自然的抽象。《落叶》的形态可以随着空间发生变化,如同被抛掷到环境中的生命,顺势而为:在德国新明斯特展出时,作品和玻璃房外摇曳的森林形成呼应,展现出更天然的样貌;而在上海震旦博物馆展览时,刘建华将叶片均匀地铺撒在落地玻璃窗两侧,创造出一种“镜面”感,联通了博物馆内与外的两个空间,营造出自然与人工的对话。
作品与环境的深度相融拓展了其边界,仿佛把世界也纳入到作品之中。我们不再置身作品之外地“旁观”,而是走进它的内部,用自己的精神外延触碰作品。这也是刘建华近年来大型场域创作中所体现出的思考。
“对于当代艺术而言,艺术家想要说明的东西是首要的,在如何呈现的问题上,工艺才被纳入讨论。”人和生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又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其实陶瓷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以一种不言自明的方式。
“我希望在作品中
追求一种精神的内在力量,
这种力量
对今天的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
✻
[ 印象 ]
第二十五期对话
艺术家刘建华。
节目正片将于10月15日19:3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敬请期待。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
[ 印象 ]节目
制片人|张 颖
导 演|马珂迪
摄 像|王垚圣 许灵捷 常无忌
录 音|肖 涵 黄白寒
灯 光|黄善祥
后期监制 | 徐旻赫
剪 辑 | 唐肖瑜
调 色 | 陈泽燡
特 效 | 张曦允
音 编 | 田碧野
化 妆 | 俞 铮
运营总监 | 金靖 周琰佶
广告总监 | 陈慧
新媒体主编 | 陈佳岚
新媒体责编 | 胡文浩 张弛
新媒体编辑 | 符正豪
广告统筹 | 徐佳盈 沈伟
编播总监|冯越
执行监制|柳遐 沈丹
监 制|朱晓茜
总监制|王立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