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黄浦江的西岸延展到东岸,再一直延伸到杨浦滨江,上海众多“出圈”的文化建筑设计背后,是建筑师柳亦春独特的艺术眼光。放眼中国乃至国际建筑界,柳亦春都是一位非常重要的建筑设计师。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现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客座教授,他与合伙人陈屹峰主持的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是一家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设计机构,曾被美国建筑师协会《建筑实录》评选为年度全球十大设计先锋之一,并荣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RIBA)的2021国际杰出建筑奖。其作品亮相于各大国际展览间,曾于2022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展出。 大舍在柏林Aedes建筑论坛的全新展览“共有风景:工业旧址的新生(COMMON LANDSCAPE: Re-cultivating Industrial Sites)”展览现场 © 大舍在柳亦春的作品中,似乎总是能找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文学性和诗意,这种特质与其小时候的经历密不可分。出生于书香门第,柳亦春的父亲既是语文老师,又是一位业余作家与诗人。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他从小便与诗书为伴,深受文学熏陶。幼时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也为他的建筑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在青岛读中学的时候,柳亦春有时看到鲁迅在文章里描述的那些江南、绍兴的场景和故事,好像总能从自身的经历里感受到某种对应。这种对应,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乡愁。当柳亦春踏入建筑领域后,这些文学性与诗意便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设计中,释放一种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当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要去追寻它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柳亦春的艺术语言,富含一种哲学性的沉思。正如在其最知名作品龙美术馆西岸馆的设计中,他将美术馆的重点放在真正挂画的“墙”上,最终选择用一片片分离的墙体而非更常见的一间间单独的房间组合成展厅,打破了传统美术馆的封闭模式,通过“伞拱”结构形成丰富的灰空间,增强了空间的结构性和层次感。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建筑本身所传递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龙美术馆西岸馆的成功成为黄浦江贯通中文化项目的一个象征性起点,随后,柳亦春又设计了沿岸的艺仓美术馆、八万吨筒仓、边园等,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建筑艺术作品。漫步江边,给人以无限遐想或哲思。
建筑真正的价值究竟体现在哪里?是不是一定需要非常奇特、新颖的外形才代表了一种新的价值呢?在当代建筑的发展中,太多的建筑开始走向图像化。在柳亦春看来,一座建筑的价值并不在于其外形是不是足够标新立异,而在于它是否能够真正触动人心,是否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在众多设计改造项目中,柳亦春从不完全摒弃原有的工业遗迹,而是以一种尊重的态度将其保留并重新利用。龙美术馆的场地中,残留着一段建于1950年代的煤料斗卸载桥,那些曾经的运煤漏斗、防汛墙等工业元素,在他的思考下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他相信,也许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构筑物,构成了城市独特的人文记忆和文化底蕴。当锅炉和烟囱装有一圈LED蓝光灯,工业遗迹再度在夜晚熠熠生辉。与龙美术馆相似,上海毛巾十六厂也在柳亦春的巧妙构思下被赋予了全新的艺术使命,从废弃污水处理厂蜕变成为集近现代工业文明痕迹与时尚科技一身的雅昌(上海)艺术中心园区。高大的窗户、裸露的梁柱,以及那些见证了岁月痕迹的机器设备,营造出一种既现代又复古的艺术氛围。经柳亦春改造后的艺仓美术馆,外观保留了工业建筑的粗犷与力量感,内部则被打造成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走近美术馆,旧的煤库被一层层悬挂在煤库现有结构上的新空间完全包裹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丰富有趣的空间序列,整个煤仓和高架走廊道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节点,成为了老白渡景观绿地的一部分。那些昔日废弃的工业构筑物,通过与现代设计融合,重焕生机,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从“功能”到“美学”,从“废弃”到“可用”,它们不仅避免了被拆除的命运,其内在具有的质朴与秩序感以及时间留下的痕迹,或许也是柳亦春对当下时代的符号化美学和时尚潮流的深刻反思。
“也许我选择了某一条路,在很多年以后会被人们认为是个保守的建筑师;又或许选择了这条路,数年后会被认为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作为建筑师,柳亦春既不盲目追求新奇与独特,也不拘泥于传统与保守,而是在两者之间寻找着最佳的平衡点。
中国文化,尤其是建筑文化,绕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把人对自然的认识转化为当代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又如何通过这种认识来改变当代中国建筑的语言?在不断的实践中,柳亦春开始对结构、材料、建筑空间和细部设计的关系产生兴趣,关注建筑与结构的密切关系,试图将结构转化为功能性和审美性的要素,让结构成为空间的美景。2016年,他与优秀结构师合作成立“和作结构研究所”,让结构提前介入项目前期,与建筑师共同探索经济美观的方案设计。
金山岭上院 柳亦春团队设计,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结构设计顾问
在金山岭上院这又一力作中,柳亦春巧妙地将建筑融合在山谷之中,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得益彰。金山岭上院位于北京和承德交界处的金山岭五道梁的长城脚下,建筑与地形相呼应,由混凝土浇筑的房子覆盖着天然石材,底层透明立面的亭子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它的禅堂部分采用智能化碳纤维预制技术,结合传统建筑金厢斗底槽平面构成,是国内迄今首个预制的,也是最大的碳纤维建筑。
金山岭上院 柳亦春团队设计,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 结构设计顾问
“新的结构先在院子里面,后在台地的空间里面,像在假山的空间里面穿行……先进入到院子,有一个浅浅的薄的屋顶的回廊刻画空间的氛围,钢结构的柱子也是支撑钢板屋顶的结构,钢板是1.2公分厚,透过方形回廊的院子上空,看到夕阳照在山峰岩石上呈现的金色,这样的画面正是在告诉你,这个地方为什么叫做金山岭。”
“城市更新,其实意味着在现有的城市上面继续建造城市。”
在柳亦春看来,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对旧有建筑的拆除与重建,更是一种对历史记忆的尊重与传承。他将其比作一座城市的化石断层,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与文化。无论是江畔工业文化的繁荣与重生,还是全新的当代艺术大放异彩,都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新旧交替。
面对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柳亦春没有选择逃避或拒绝,而是以一种开放而批判的态度,与新的变化进行对话。他思考着如何以建筑师的身份,去回应这些变化、去接纳,亦或是以另一种方式去创作。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一种对时代脉搏的敏锐捕捉和深刻洞察。
正如黄浦江畔建筑原有的工业生产功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如今这些场址被柳亦春的改造设计重新赋予生命力,以“还江于民”的理念,成为公众亲近自然、体验工业遗风的新领地。江边,不再仅仅是水与岸的界限,而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活力地带,公众在此不仅能追溯往昔工业的辉煌记忆,更成为了江边公共生活的参与者。 杨树浦六厂滨江公共空间更新——边园 柳亦春团队设计 在黄浦江边柳亦春的另外一个项目,叫做“边园”,这里曾经是为运送生产煤气的原料而设的煤炭卸载码头。码头上约90米长4米高的混凝土墙是为了防止煤炭滑落水中而设计建造的,如今这一功能已经丧失,曾经的两堵墙中靠近水面的那堵已经被粉碎,扔在了码头和防汛墙之间。天长日久,土和煤堆积,里面长出了树和杂草,形成了一种荒野的氛围。柳亦春与结构师张准的合作相得益彰,用了一个单坡的屋顶搁置在原来的混凝土墙上,这样一片屋顶,把缝隙里面的废墟、杂草、荒野树木变成空间氛围的一部分。令柳亦春惊喜的是,如今的边园与他的设想一样,真正成为了一座水边的舒适“园林”,玩耍的孩子们、散步的居民、玩儿滑板的年轻人来来往往,展现出荒野园林与日常生活场所的奇妙相遇。“对于我们来说,要通过建筑师的工作把今天的生活以某种建筑的手法跟这样一个工业场所进行某种相遇。这个区域开放给公众后,公众又会以他们的方式去跟场所的历史与今天的更新,发生一次新的相遇。”节目正片将于2024年9月8日19:30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 印象 ]第四十九期
对话建筑师柳亦春。
节目正片将于9月8日19:3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敬请期待。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
[ 印象 ]节目
出品人|方世忠
总监制|宋炯明
总策划|尹 欣
监 制|王立俊
策 划|朱 宏
编播总监|冯越
执行监制|曹慧
制片人|张 颖
导 演|董玲俐
摄 像|毛皓宇 常无忌
灯 光|虞 晨
录 音|黄白寒
后期监制 | 徐旻赫
剪 辑 | 唐肖瑜
调 色 | 陈泽燡
特 效 | 江智君
音 编 | 田碧野
化 妆 | 俞 铮
运营总监 | 金靖 周琰佶
广告总监 | 陈慧
新媒体主编 | 陈佳岚
新媒体责编 | 胡文浩 张弛
新媒体编辑 | 符正豪
广告统筹 | 徐佳盈 沈伟
图为作品于2007年展于“绝对图像”,阿拉里奥画廊,纽约,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