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风眠与吴冠中:以艺术探索开创“中国式风景”| 印象 Vol.38 预告

文摘   文化   2024-04-03 18:38   上海  




  “‍如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发扬好、坚持好,
  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
  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多年前,
  前辈们是怎么做的。
  尤其是像林风眠和吴冠中。”

[ 印象 ]节目第三十八期,
  主持人张颖对话
  中华艺术“中国式风景”总策展人陈翔、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汪涤、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琦,

  一同走进林风眠与吴冠中的艺术世界。








[ 印象 ]Vol.38 对话陈翔 节选 



同为表现自然风光的绘画体裁,中国称之为“山水”,而西方则称之为“风景”。在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以“中国式风景”为主题举办的“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今年新春在中华艺术宫揭幕,展览集聚京、沪、粤、浙各大艺术机构林风眠、吴冠中珍贵藏品,“向左走遇见林风眠,向右走邂逅吴冠中”,以中轴对称的方式布展,全面回顾了两位留法大师融汇中西、贯通古今的艺术成就。




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林风眠历任国立北平艺专以及杭州国立艺专校长,桃李满天下,吴冠中也是其中之一。两人相差十九岁,但在艺术道路上可谓一脉相承。他们都曾在法国研习美学,又都选择带着西方艺术的积淀回到国内,对中国传统绘画进行开创革新,各自孕育出独特的风格,点亮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璀璨星空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展厅入口 



本次展览的总策展人,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陈翔向我们分享道,此次展览是迄今为止对林风眠与吴冠中创作脉络最完整的梳理,两位艺术家各展出作品上百幅的规模也前所未见。其中,有两幅作品极少在展览中露面,尤为珍贵。

一件是林风眠的《舞蹈》,画中描绘一位舞者与一位弹琴者,让人不禁联想到高更作品中塔希提妇女的深棕肤色,以及莫迪利亚尼笔下人物的夸张变形和拉长,但又不乏中国古典仕女的韵味,好似敦煌壁画中飞天女子。在设色、姿态、人物的刻画上,林风眠独特的艺术语言都透露出他对中西艺术的深刻理解。



林风眠《舞蹈》1950年代 上海中国画院藏 



艺术家|阿梅代奥·莫迪利亚尼

Amedeo Modigliani


意大利艺术家、画家和雕塑家,表现主义画派的代表艺术家之一。莫迪利亚尼(1884-1920)善于用线造型,其人物肖像画以优美弧形为特色,常用柔韧、巧妙、富有旋律的线条进行表达。

 莫迪利亚尼《艺术家妻子像》1918年 



另外,吴冠中生前的最后一幅尚未来得及落款的作品《最后的春天》也亮相展厅。春天化为飞扬的点彩与流动的线条,跃动的春意被恣意、直观地铺陈在整个画面之中。应家属之托,作品不做任何托裱,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以其原来的样貌与观众见面。


吴冠中《最后的春天》2010年 





[ 印象 ]Vol.38 对话汪涤 节 



跟随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艺术评论家汪涤的脚步,我们来到上海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南昌路。在这里 ,旧式里弄、新式里弄、花园洋房、公寓大楼、当代建筑融合共处,串起一部近乎完整的海派变迁史,见证了道不尽的故事与人生。

林风眠故居位于南昌路53号,周围的“邻居”圈子亦是耳熟能详:有陈独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巴金、徐志摩、《良友》杂志的创办人马国亮等名人故居,曾帮助林风眠策划过数次展览的留法同学傅雷也曾在此居住。艺术、文学、科学与历史隔街相望,碰撞出思想与创作的绚丽火花。


林风眠旧居 南昌路53号 


林风眠一生辗转,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生活在上海,这几乎是他一生居住最长的一个城市,也是他创作道路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此次展出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在南昌路时期完成的。汪涤评价,“这是他艺术上中西融合,特别是彩墨画成就最高的一个时期,也是最高产的时期,他的艺术真的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巴黎回国后,林风眠始终致力于中国绘画自身形式逻辑和艺术风格的创新探索,并于50年代趋于成熟。他融合了野兽派画家的造型语言,例如马蒂斯式的色彩冲击在其花卉等静物画中尤为明显。



艺术流派|野兽派

Les Fauves


20世纪初期崛起的象征主义画派,画风强烈、用色鲜艳大胆,将印象派的色彩理论与后印象派的大胆涂色技法推向极致,放弃传统的远近比例与明暗法,采用平面化构图、阴影面与物体面的强烈对比。代表艺术家亨利·马蒂斯(1869-1954)、“古典野兽”安德烈·德兰(1880-1954)等。

马蒂斯《花》1907年 



但林风眠的色彩运用并非完全复制野兽派,他以中国水墨色彩的特殊表现力,使作品呈现出清新典雅,明艳而脱俗之感。



林风眠《花卉》 中华艺术宫藏 


受敦煌壁画以及东方传统影响,林风眠的人物画以仕女图为主,他灵活运用西方现代艺术的构图方式、自然流畅的线条,表现的仕女既非弱不禁风,也非刚硬烈女,而正是典型的东方神韵:温润优雅、柳眉杏眼、身披纱衣、仙气四溢,一如他曾写到的:“美像人间一个最深情的淑女,当来人无论怀了何种悲哀的情绪时,她第一会使人得到他所愿得的那种温情和安慰,而且毫不费力。”


林风眠《捧白莲红衣仕女》 中华艺术宫藏 


以西方的绘画语言表现东方的意韵情怀,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可以说是一条由林风眠开创的艺术道路,也为许多后来者如吴冠中、赵无极、刘国松等提供了重要启蒙。





林风眠曾说,“绘画的本质是绘画,无谓派别,无谓中西。中国绘画要走出一条新路,学生要打破画种界限,全凭创作需要来选取画法。”中国绘画何去何从?时至今日林风眠的探索仍在深深影响着众多艺术道路上的攀登者。






[ 印象 ]Vol.38 对话邵琦 节选 



跃动的线条、交织的墨迹、飞扬的彩点……走进大展的吴冠中作品展厅,这位艺术大师极具个人辨识度的风格样式立刻造成了一种视觉冲击。我们在展厅遇见了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艺术评论家邵琦老师。他感叹道,如果说林风眠是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一个“最孤独的散步者”,将文化融合作为毕生使命,吴冠中作为林风眠杭州国立艺专的学生,他对西方现代艺术的理解也许更进一步,以西方现代艺术理念和创作手法,在中国这个土地上开出了一朵绚丽的奇葩”。


在留法之前,吴冠中在国内的学习已经让他对中国艺术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而在法国的学习过程中,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杰克逊·波洛克对他有非常大的影响。


艺术家|杰克逊·波洛克

Jackson Pollock


波洛克(1912-1956)是一位有极具影响力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运动画家,以其创立的独特”滴画法“而著名。他将巨大的画布平铺在地上,用钻有小孔的盒子、棒或画笔把颜料滴溅在画布上,作画时与画布的接触也不固定在一个位置,构成纵横曲扭的线条和变幻无常的色彩。

 波洛克《壁画》1943年 



波洛克作品强调自由挥洒和情感宣泄,这一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吴冠中对个性化和情感表达的艺术追求恰巧契合。他将波洛克的滴洒等自由创作方式,概括成为点、线、面的灵活互动,通过三者之间的均衡、冲突、关联、冷暖对比形成了一种旋律,使画面赏心悦目又充满流动性。


 吴冠中《狮子林》1983年 中华艺术宫藏 



在对绘画媒介的研究上,吴冠中水墨、油画并进,不断思考、钻研油画的民族化,尝试在油画中融入中国意境和民族审美。他的画笔自由穿梭于马蒂斯、蒙德里安、波洛克等西方现代派大师之间,既为水墨画提供一个新视角,也为油画增加了些新的可能性。


中国水墨里特有的飞白是否能在油画里体现?油画的凝重感又如何用水墨表达?本次展出的作品《四合院一》就是吴冠中在同一个构图之下,对中西两种绘画材料不同呈现方式的一种探索。


 吴冠中《四合院(一)》水墨(左) 油画(右) 


吴冠中曾这样说,“将作品比之风筝,风筝必须能离地升空,但风筝不能断线。”后期他创作了大量江南题材作品,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诗情画意,都是出生宜兴的他难以磨灭的童年故乡印记,也是吴冠中作为中国人的东方印记。







[ 印象 ]Vol.38 对话陈翔 节选 



林风眠曾说,“我是中国人,有中国的底子、血统,自然喜欢表达自己的东西”,这是他始终不变的东方底色。与林风眠一样,吴冠中心底亦深埋东方情结。“艺术的学习不在欧洲,不在巴黎,不在大师们的画室;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的心底。”他称自己“是吃东西两家饭长大的,既吃过中国的茶饭,也喝过西方的咖啡,最后都要消化在创作的肚肠里”。


这两位师生辈的大师在艺术的道路上一脉相承,他们前后相继、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立足东方传统,以中国气韵吸纳西方现代艺术的技法,探索水墨现代化、油画民族化,推动中国艺术走向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这些艺术实践在今天亦显示出一种难能可贵的当下价值。




“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 流风余韵展厅



历史总是不断地重演,在当下中西文化更为频繁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在全球化的巨大浪潮当中,如何看待中华文化跟外来文化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发扬坚守好,这些问题的解答,也许我们能在“中国式风景——林风眠吴冠中艺术大展”中,从两位大师对“中国绘画向何处去”的回答中寻觅到一些线索。他们用毕生努力点燃的艺术之光,也将继续在这条探索的道路上传递下去,一点点照亮后来者走向未来。


融通中西,跨越古今

创新互鉴,美美与共

在世界交汇的路口,

用艺术打破边界,

呈现“中国式风景”的独特内涵。





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本节目由上海农商银行冠名播出



[ 印象 ]

  第三十八期对话

  中华艺术“中国式风景”总策展人陈翔、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汪涤、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邵琦

  节目正片将于4月7日19:3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敬请期待。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

[ 印象 ]节目

  制片人|张   颖

  导   演|马珂迪

  摄   像|毛皓宇  常无忌

  录   音|李   静

  灯   光|虞   晨


  后期监制 | 徐旻赫

  剪   辑 | 朱   丽

  调   色 | 陈泽燡

  特   效 | 张曦允

  音   编 | 田碧野

  化   妆 | 俞   铮  


  运营总监 | 金靖  周琰佶

  广告总监 | 陈慧

  新媒体主编 | 陈佳岚

  新媒体责编 | 胡文浩  张弛

  新媒体编辑 | 符正豪

  广告统筹 | 徐佳盈  沈伟


  编播总监|冯越

  执行监制|曹慧


  监   制|朱    宏

  总监制|王立俊



  

图为作品于2007年展于“绝对图

IN象派
主打高端优质、形式新颖、有真实感的深度对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