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任天进 刘真辰|印象 Vol.50 预告

文摘   文化   2024-09-21 14:00   上海  



  “我相信每一个人
  都可以成为艺术家,
  只不过是表达方式不一样。“

  求学海外,常年在世界各地穿梭旅居,
  艺术家任天进与刘真辰有着相似的艺术旅程。
  大自然成为他们共同的语言,
  赋予无尽的创作灵感。
  无论山川湖海,皆成笔下风情。
[ 印象 ]节目第五十期,
  主持人张颖对话任天进、刘真辰,
  走进丰富多彩而又充满诗意的艺术世界






1962年,生于上海。1990年代起生活工作于中、美之间,艺术实践从中国书法,到绘画和雕塑,并致力于当代书法的创新创作。作品被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美国芝加哥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中、美、德著名跨国企业及国际名校博物馆等收藏。






‍‍‍‍[ 印象 ]Vol.50 对话任天进 节选 


艺术家、商业管理者……围绕着任天进的身份标签是多元的。无论在哪个角色上,他都全力以赴、从不设限。从法国格勒诺布尔高等商学院管理学博士到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再到横跨大洋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博士后,数年浸淫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任天进始终以不懈的探索精神和深厚的学术底蕴,游走于世界各地文化的边界,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诠释着他对宇宙的理解。

从20多岁开始,任天进便踏入了艺术收藏领域,尤其是在富有艺术气息的法国求学期间,追随着毕加索、乔治·布拉克等众多曾旅居于此的著名艺术大师的足迹,西方现代主义的简约奔放为他之后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



艺术家|乔治·布拉克
Georges Braque

法国立体主义画家与雕塑家。布拉克于1882年出生于法国阿让特伊,与巴伯罗·毕加索在20世纪初共同创立的立体主义运动深深影响了后来美术史的发展,“立体主义”一名也由其作品《埃斯塔克的房子》而来。


 乔治·布拉克 《致和平鸽》 任天进收藏 


浸淫在东西方文化交汇中,任天进的跨界身份造就了他独特的眼界和思维方式,也为他力求在传统中探寻当代的艺术实践打开了一种新颖的视角。能否在西方艺术语境中融入中国文化中的汉字元素,是任天进一直在探索的课题。他相信,艺术家有责任将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传递给世界。


 任天进工作室 


穿过一片花香四溢的桃林,我们走进了任天进的工作室,在原始的自然田园风光里,与太湖石《东风》相遇。任天进乐于从大自然中汲取养分,将山川、树木、石头等自然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东风》将草书“东风”二字巧妙嵌入以白铜材料塑造的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观赏石之一太湖石中,两种不同维度的中国传统艺术碰撞交汇,在雕塑语言中得到了全新的表述。


 任天进与《太湖石•东风 II》,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正门广场 


汉字书法是东亚文化环境中的必然成分,但在西方往往是最难被普通观众所接受的。2022年8月31日,继奈良美智创作的“大白狗”户外雕塑之后,任天进的《太湖石·东风 II》在众多好奇与期待的目光中亮相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正门广场,成功地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以一种全新的面目置入西方乃至世界语境之中。





在雕塑作品《千年》上,任天进延续了《东风》的探索,融合西方现代极少主义的简约与中国传统的返璞归真之美。他以胡杨枯木为原型铸成铜雕, 又注入中国传统书法的笔触韵律,大道至简,连结人与自然的原初与未来。



 任天进《胡杨林·千年》 




‍‍[ 印象 ]Vol.50 对话任天进 节选 



 任天进(右)与洪丕谟(左)



对书法的热爱,几乎贯穿了任天进的整个艺术生涯。从六七岁便开始练习书法,到后来师从著名学者洪丕谟和中国美院教授王冬龄,书法的技艺与线条结构对于任天进而言,逐渐成为一种自然流露的艺术的表达方式。



 任天进(左)与王冬龄(右)



在对中国现代书法的研究过程中,日本艺术家井上有一为任天进带来了不少启发,也让他看到了书法与艺术的另一种可能。任天进收藏了数件井上有一的书法作品,其中包括了几件知名的“一字书”,如《贫》、《塔》。


书法家|井上有一
Yuichi Inoue

井上有一(1916-1985),日本前卫艺术家世代中的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朴实但苍劲有力,充沛的生命力震慑观赏者,藉由无止境而无色彩的黑墨表现手法以及跳脱形式的独特技法,让书法成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新表现”。


 井上有一《贫》任天进收藏 



井上有一《贫》以单字“贫”为主题,以反传统的书写方式呈现,从下至上运笔,“反其道而行之”,形成了独特的肌理和视觉效果。20世纪80年代,井上有一的“一字书”系列呈现出别具一格的东方大美,深撼人心,游走于书法与抽象画的边界之间,对中国当代书法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也对任天进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是,任天进开始尝试将书法与绘画相结合,当书法的线条与水墨的意韵相结合,一种被他称为“破坏性创作”的视觉语言在黑白间迸发成为一种独特的“无笔之墨”。2024年白石画廊北京任天进个展《涌的频率》如同一场与心流“涌现”的对话,记录了任天进这些年十分具实验性且高产的创作实践。


 任天进个展《涌的频率》展览现场 白石画廊北京 2024 


在《山峦》系列作品中,他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书写方式,而是用油画刀在画布上刮出纹理,以书写的方法勾勒出山峦的轮廓,再通过重叠、交错等手法,形成一种水墨渲染的效果,书法、绘画与雕塑的界限逐渐被模糊。

《莫奈花园》似乎从印象派的经典中汲取灵感,但在黑色的“一划”下暗藏文人山水画淡泊高远的悠然意境;《侧记》、《境游》、《云梦》系列作品邀请观众感受自己与画面中山水气息的联系与互动。


 任天进《莫奈花园》2019 


在艺术创作中,任天进始终保持着这种跨界创新的精神,不断尝试将新的媒介和材料融入自己的创作中,拓展艺术的边界和可能性。近年,他尝试用普洱茶的茶汤在宣纸上进行创作,通过茶汤的渗透与渲染效果来代替传统的纸墨,打造出一种独特的书法艺术。


 任天进《贫愚》 普洱茶汁 宣纸 2024 








1976年出生,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法国Villa Arson 尼斯国立当代艺术学院。2007年以最高荣誉取得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 Le Fresnoy 第三阶段“后文凭”。作品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欧洲摄影美术馆等国家机构永久收藏。






‍‍[ 印象 ]Vol.50 对话刘真辰 节选 



父母皆为艺术家,刘真辰与艺术的缘分自幼便开始了。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长达八年的传统油画训练,为他日后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远赴法国深造之后,刘真辰艺术视野进一步被拓宽,也打开了艺术新世界的大门。


在尼斯Villa Arson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和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Le Fresnoy的学习经历,让刘真辰开始尝试艺术在“油国雕”这些传统形式之外更多的可能性。其作品曾在巴黎大皇宫、东京宫、蓬皮杜、马德里索菲亚艺术博物馆、纽约自然博物馆、阿尔勒摄影节等地展出,短片曾经入围阿姆斯特丹纪录片电影节,德国奥伯豪森短片节等数百个国际电影节,并有三十余次在世界各艺术平台和电影节上获奖2015年,在巴黎的白夜艺术节”期间,刘真辰创作的《冰碑》作为揭幕作品一举成名。


巴黎白夜艺术节
La Nuit Blanche

巴黎市政府每年最重要的文化艺术项目,2002年首次举办。舞蹈、绘画、戏剧、音乐、纪念性装置、灯光秀、雕塑......艺术节邀请观众与各种形式的当代艺术在遗产、文化非同寻常的场所,以及巴黎的广场、桥梁和花园中不期而遇。


 刘真辰《冰碑》巴黎市政厅门前广场 2015 



这是一件极具创意和视觉冲击力的冰块雕塑,以冰这种易逝而纯净的材质为载体,巧妙地融合了各国的国旗色彩,形成了一座既壮观又引人深思的艺术装置。2015年白夜艺术节的主题为“全球变暖”,随着气温的升高,冰块逐渐融化,每一滴融化的水珠都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不可逆转性,回应着全球变暖这一紧迫的环保议题。《冰碑》在巴黎市政厅门前广场上展出,无疑成为了百万观众参与的“不眠夜”活动中最受瞩目的艺术项目。





也许是源于多年“搬来搬去”的生活方式,在装置之外,刘真辰的创作以影像作品居多。录像艺术是一种很轻的媒介,适合我的生活方式,用一个U盘就能带走所有的视频作品,如今只需要存放在网盘,在国外做展览时运输和跨国也都不是问题”。



 刘真辰《行走》双屏影像 



刘真辰曾带着一只乌龟步行八小时横跨上海,让无意识的镜头随着他的身体前行,不断加速地持续拍摄照片,以作品《行走》记录下了有意识的步伐和亦真亦幻的私人回忆;《此地彼处》则是刘真辰在不同的文化穿梭间用手机记录的“此地”和“彼处”,时间与空间被错位交织,形式所引发的想像使得内容游离于醒和梦之间;《建设中》里,虚拟摄像机在一个由大量城市拆迁现场的照片构成的虚拟空间里游走穿越,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高速发展的微观视角。



 刘真辰《建设中》



‍‍



[ 印象 ]Vol.50 对话刘真辰 节选 


在这个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科技进步、消费主义、信息爆炸裹挟着每一个人进入光怪陆离、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高速漩涡,浮华世界中虚虚实实的碎片引发精神世界的迷茫与过载。走进昊美术馆刘真辰个展“时间在倾斜”的《万花筒》系列展厅,绚烂缤纷、不断快速变换的装饰图像令人有些微微眩晕。



 2024刘真成个展“时间在倾斜” 《万花筒》 昊美术馆 


我觉得这个世界就像万花筒,线性的,循环的。历史企图不断告诉我们新的东西,如同万花筒,每一圈都会出现新的形态,但事实是,我们所看到的总是同样的元素。透过‘万花筒’这个视频装置,观众可以看到一些新闻图片,日常快照,周围发生的碎片。真实,谎言,美丽,丑陋……“

刘真辰的作品中总有一种能被立时捕捉的美,和灿烂之下暗含的忧伤。在《万花筒》大量不断拼贴重组、循环重现的碎片化幻象中,小心咀嚼美梦背后的哀伤与苦痛。意义高于生活、利益驱动现实、欲望架空自然,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自然环境的危机成为了刘真辰关注的下一个命题,也为其创作《灵丹妙药》(Panacea)系列埋下伏笔。


 刘真辰 新场古镇工作室 


《灵丹妙药》的创作始于一个偶然的灵感闪现。2019年回到上海的刘真辰正阅读着《黄帝内经》,一只口衔药草飞过头顶的喜鹊不经意间闯入他的视野。秋天,又是一次意外的机会,他在新场古镇找到了一个药用植物苗圃,也许是一种来自自然的呼唤,引领他踏上了寻找和创作“灵丹妙药”的旅程。用药用植物作为自己作品的素材,刘真辰在回归绘画的同时,也在创作思想与生活方式上回归中国文化的精神母题——人与自然。

“创作期间我每天的基本工作就是采药和制作,这些都是体力活,自然和植物给了我能量,外在的一些小毛病不见了,内心也得到了平衡和安静。”


 刘真辰《灵丹妙药》 药用植物和矿物,油彩,纯棉无酸纸 


刘真辰将药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以及药用矿物,一一压印在纯棉无酸纸上,这一过程仿佛中医舂捣药材析出药性成分,留下了植物的汁水、气味和形态印记。这种创作方式不仅让作品充满了自然的生命力,也让刘真辰在过程中体会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通感”,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力量。

从缤纷流变的《万花筒》到花草枝叶等“灵丹妙药”,从“不适”到“疗愈”,幸福感逐渐涌现出来。回归自然,回归本真,或许正是当下世界能够治愈心灵、引领我们前行的“灵丹妙药”。




徘徊于数字与自然之间,
在极速前进中寻找内心平衡。
当喧嚣重归寂静,
在自然中感受疗愈与和解。


节目正片将于2024年9月22日19:30在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普惠金融助力百姓美好生活
本节目由上海农商银行冠名播出



[ 印象 ]第五十期

  对话艺术家任天进、刘真辰

  节目正片将于9月22日19:30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播出,

  敬请期待。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人文频道

[ 印象 ]节目

  出品人|方世忠

  总监制|宋炯明

  总策划|尹   欣

  监   制|王立俊

  策   划|朱   宏

 

  编播总监|冯越

  执行监制|曹慧


  制片人|张   颖

  导   演|马珂迪‍‍‍‍‍‍‍‍


  摄   像|常无忌 黄日华‍‍‍‍‍‍‍‍‍

               许灵捷

  录   音|肖   涵

  灯   光|虞   晨



  后期监制 | 徐旻赫

  剪   辑 | 唐肖瑜

  调   色 | 陈泽燡‍‍

  特   效 | 江智君

  音   编 | 田碧野

  化   妆 | 俞   铮  


  运营总监 | 金靖  周琰佶

  广告总监 | 陈慧

  新媒体主编 | 陈佳岚

  新媒体责编 | 胡文浩  张弛

  新媒体编辑 | 符正豪

  广告统筹 | 徐佳盈  沈伟






  

图为作品于2007年展于“绝对图像,阿拉里奥画廊,纽约,美国

IN象派
主打高端优质、形式新颖、有真实感的深度对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