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到底生得什么模样,说法多多。而就民间传说来讲,朱元璋生得有些困难:满脸麻子、下巴奇长、耳朵肥大,一副猥琐相。当然,就官方所给的标准像,也可以说是宫廷画工笔下的朱元璋来说,那就完全是另一幅模样了。比如说,在明朝宫廷画中,老年朱元璋便是一副慈祥儒雅的模样,不仅脸上没一颗麻子,而且下巴也恢复了正常。
民间传说一般而言往往会走极端——说你漂亮,那么,会把你捧上天,说你美如天仙;说你丑陋,则有可能把你打入地狱,说你像是猪八戒。不过,对朱元璋的评价或许有些例外。之所以如此,我以为一定程度上是老百姓对朱元璋的感情有些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因为朱元璋小时候放过牛、讨过饭,还做过和尚,无疑属于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崛起于陇亩之中”的皇帝,因此,这让老百姓从感情上来说与朱元璋的距离非常近。而这样的“丑化”,或许在他们看来更具亲切感和真实感——民间不是有话:“福在丑人面”嘛!
不过换个角度就朱元璋本人来说,一定不喜欢民间的这一说法:他可是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贵为天子呀!因此,麻子、马脸之类那可是有损其形象的。他更喜欢的是什么?是历代皇帝所拥有的那种大家公认的“帝王相”。而就这个来说,明人陆容在他的著作《菽园杂记卷十四》中这样的记载,足以证明我这一的观点:高皇(指明太祖朱元璋)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它工不能知也。
看,最初那些应朱元璋之请给他画像的画工为什么没一个让他满意?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水平不高,画得不像,而是因为他们的绘画水平太高了,画得太像了。当画得太像的时候,那么,必然可能将朱元璋脸上的诸多“缺点”全都记录下来了;他那远比一般人为长的下巴大概也会这样吧?而十分可笑的是,一位画得十分逼真的画工本以为自己可能因此获得皇帝的奖赏,但到头来的结果一如既往。反倒是另一位显然非常善于“揣摩圣意”的画工,只讲形似而不求逼真,并且还自出心裁地在朱元璋的肖像画中,加入了自己的创意——穆穆。“穆穆”又是什么?其常见的解释中有“端庄恭敬”、“仪容或言语和美”等。由此我们可以断言,这位画工专业水平未必更出色,但他的情商显然更高。
因此,我们终于明白了:之所以后来的这位画工的作品能够让朱元璋“甚喜”,那是因为他对他的容貌进行了适度的美化——也不论是“端庄恭敬”,还是“仪容和美”,这些绝对不该让他有意见。因为做皇帝的不就该仪态雍容吗?而即便是一介草民,通常不也希望自己能够拥有一张俊美的面孔吗?何况说是天子之人呢?
给皇帝之人画像,真的不能太过老实,真的实事求是。那么,假如是给皇帝之人作传——如果按照司马迁的《史记》的体例,则应该是以“本纪”的方式记录其生平,又该怎么做呢?尤其是当这“传”还要谨呈朱元璋们,让他们过目与认定的时候,史家们该怎么做呢?我们还说司马迁吧。司马迁可是历代封建王朝里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官之一,甚至可以说“之最”。但是,在《史记》中的《孝武本纪》里,他对于当朝皇帝汉武帝晚年所做的不少荒唐至极的事儿,比如说“蛊惑之乱”,竟然一字未提。——当然,也还有另一说,那就是《史记》成书后,司马迁曾上呈汉武帝;武帝看到本篇时,“怒而削之”。由此足见,给皇帝们写“传”的压力该有多大。也可以说,想要从此类史籍中看到真实的皇帝是多么的不容易!
因此,想要看真实的“御容”,恐怕我们不能只看那些御用画工的作品;同样的道理,想看皇帝们真实的人生经历,同样不能只看那些御用文人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