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民与驯虎

文化   2024-11-14 06:45   江苏  

宋人的《太平广记•神仙》中,记录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儿:洛阳人郭文隐居在余杭的天柱山,住在山中的大璧岩的石洞中。曾经有一只老虎张着嘴来到他的石屋前,好像有什么事求他做。郭文就把手伸到老虎的喉中,原来老虎的喉咙里卡了一块骨头,于是,郭文把骨头掏了出来。第二天,那只老虎叼着一只死鹿来到室前献给郭文。从此这老虎就常常驯服地随在郭文身旁,郭文可以随意抚摸它或牵着他走。郭文如果出山,老虎一定跟着他,就是来到城里的街上的人群中,老虎也是像狗或羊一样低着头跟郭文走。

这只老虎显而易见是通人性,懂得知恩图报的老虎——很有些像今天不少人十分熟悉的奥地利人乔伊•亚当逊《狮子与我》一书中的艾尔莎。大概是因为这只老虎的所作所为与人们对老虎的基本认知有太大的不同,所以,相关故事迅速传播开来,最后竟然传到了晋朝皇帝的耳中。于是,晋朝皇帝把他召进皇宫来,好奇地问他用什么方术驯服了老虎。郭文回答说:“我只是顺应着自然的规律而已。人没有害兽之心,兽也就不会有伤人之意,何必用什么方术呢?你抚爱老虎,老虎就追随你,老虎和老百姓是一样的;你虐待我,我就和你为仇,老百姓也就变成老虎了。治理百性和驯服猛虎,有什么不同呢?”

郭文“理民与驯虎,亦何异哉?”这一句,可谓十分意蕴深深。

老虎也好,狮子也罢,作为自然界中最为令人恐怖的猛兽,在人类对于它们缺乏深刻了解的时候,委实可能对于它们充满恐惧。也因此,《水浒传》里武松“景阳冈武松打虎”方才能够万家传颂,一众乡亲把武二郎当做英雄来抬举。但是,事实上,老虎远没那么可怕——这是指当人们深刻地了解了老虎,并与之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之后:就那只郭文帮它掏掉了卡在喉咙里的骨头的老虎来说,郭文是他的救命恩人,因此他对郭文感激涕零;对郭文来说,在他眼里,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如果人与兽之间彼此没有相互伤害而只有相互帮助,那么,哪怕是老虎也不会有那么恐怖。他的这一认识,可能与他笃信道教强调顺应自然有关,但也一定与他亲身的经历,他与那只老虎之间发生的故事有关。

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还不是郭文与老虎之间的故事,而是郭文在面对晋朝皇帝“先生驯虎有术邪”的询问的时候,借机将理民与驯虎联系了起来,突出强调的“抚我则后,虎犹民也;虐我则仇,民犹虎也”的观点。而他之所以如此,无疑与他旁敲侧击,提醒晋朝皇帝对于老百姓的治理,应该少些暴虐多些柔情的善良用心有关。值得一提的是,对于郭文的观点,晋朝皇帝非常欣赏,甚至因此而想让他在朝廷里做官。然而出人意料的是,郭文却推辞不干,进了鳌亭山,继续他的隐居与修道的生活。为什么?可能与他对得道升天一往情深有关,但更有可能与他对于晋朝皇帝不太可能改变对老百姓的基本态度与治国理政的方式的认识有关。

按照《太平广记》上的说法,遁入深山继续修道的郭文,后来果然如愿以偿得道仙去了。而对于晋朝我们则知道,它与中国无数封建朝代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成为了一段让人叹息的记忆。


另类评说
个性化地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