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索锁项为哪般?

文化   2024-11-25 06:36   江苏  

明人黄瑜的《双槐岁钞卷第九》“虎臣进谏” 一章,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1487),于万寿山建棕棚以备登眺,朝庭官吏无人上言。这时候,在太学读书的凤翔麟游人虎臣毅然上书恳切直谏此举之弊。在未得到上谕前,太学祭酒费訚唯恐招来烧身之祸,将虎臣用铁索拴锁待等待明宪宗问罪。谁知道明宪宗读过此表之后,惊叹其才识,宣臣至左顺门,由中官(太监)传谕圣旨:“尔言是也,棕棚即拆矣。”并命吏部授虎臣正七品官。

明宪宗为什么要在万寿山上架棚?大概是为了登高望远,饱览人间春色吧?如果这一工程正式上马,那么,可以想见必然会耗费国家大把的银两。而为了满足个人的视听之娱,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应该,至少是值得商榷的。然而,鉴于帝王之人的绝对权力与至高无上的地位,满朝的文武对于是不是挺身而出予以劝止,内心一定相当的忐忑、相当的矛盾:进谏吧,皇上可能因为你想挡他的道,让他不高兴;不高兴,后果很可能很严重,贬谪乃至削官为民都是很常见的事,而杀头也不是绝对不可能。睁只眼闭只眼吧,似乎又于心不忍,因为与臣下的职责相悖,也让自己的良心难安——须知,国库里的银两都是民脂民膏呀,同时,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可不仅仅是皇上的视听享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太学生的虎臣居然挺身而出了,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又需要多强社会责任感?

与虎臣的无私无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子监的掌门人费訚的“鸣鼓声罪,铁索锁项以待”。我们能够想象的是,这个从四品的官员肯定在听闻虎臣上书进谏的第一时间被吓破了胆,他想到的必定是作为太学生的虎臣也太过狂妄、太过胆大了——满朝的文武没有哪个吱声,你个无名小卒出的什么头?难道说你不知道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难道说你真的不珍惜自己肩膀上的那颗脑袋?你不珍惜,别人可不会像你一样不珍惜,所以,为避免引发圣怒进而可能累及我等,我只能让你委屈了:召集有关方面的人士开你的批斗大会是不够的,因为这还不足以显示我与皇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的鲜明态度,还要对你“铁索锁项”以表明我与你的势不两立以及工作上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此这般,即便是你的进言让皇帝生气,那也至少不会怪罪到我头上。

如果不是费訚担任国子监的一把手,而是别人负责国子监的工作,那么,后者处理虎臣事件的方法会不会有所不同?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是在具体方法上稍有出入,但总的思路不会有什么不同;也可以说,不过是“五花大绑”之类与“铁索锁项”的区别,而不太可能会出现其与虎臣肩并肩地站到一起,共同上书进谏那样的情况。为什么?因为虎臣不过是一介学生娃,思想非常单纯,他念着的或许仅仅是做皇帝的要适度控制自己的个人欲望,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而不太可能想到皇帝之人一旦动怒,那后果可能十分严重。与此相恰恰反的是,对于国子监祭酒来说,鉴于他们的年龄与经历,对于很多关系、很多事情的认识不知要比太学生们深刻多少、成熟多少。

当然,话又得说回来,虎臣此番进谏最后的结果是喜剧性的——不仅没有被皇帝怪罪,而且还被赏识、被重用。这能够说明的是,这个时候的明宪宗的头脑还是比较冷静和理性的;但是,这绝不等于说,做臣子的在任何时候、任何皇帝的治下,你都能够派上这样的好运气。也可以说,太学生们如果碰上的是不讲道理的皇帝或者恰逢皇帝心绪不佳,那么,事情则有可能出现反转。而在这样的时候,属于未雨绸缪的费訚的“鸣鼓声罪,铁索锁项以待”,就有可能真的成为他们的护身符。


另类评说
个性化地评说体育、娱乐、历史、社会,与公众分享思想和智慧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