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

文摘   2024-11-23 00:01   北京  

高考精品讲义集

唐宋八大家之韩愈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考场中苏轼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苏辙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文言文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苏洵文言文汇编

考场中王安石文言文汇编

__________

 

 

一、个人小传与政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此书。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王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①中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②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动笔如飞  属:写、作

B后安石当国  当国:主持朝政

C大抵皆此书  祖:祖先

D生伟人  间:偶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社稷  舆薪不见

B自信  君亦无

C安石为翰林学士有余  于其身,耻师焉

D蒙天下之诟   有牵牛过堂下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生之心

D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忧”指父母的丧事,“母忧”是指母亲去世,也可称为“内艰”,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官员要回乡为父母守孝。

B“熙宁”,宋神宗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按旧制一帝一号。

C“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D“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年少时喜欢读书,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写成后精妙无比,让人叹服。他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立志变革。他对变革充满激情,在万言书中,力主通过效法先王之政来疗救顽疾,熙宁执政多源于此。

C王安石能说会道,颇有见解。他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所谓“大儒”,大都是才能平庸之人。

D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有论述文的特点,也有对史实的叙述。如韩琦曾委婉地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

7朱熹和梁启超分别是如何评价王安石的?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天下之患,不患材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

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又或谓吾之爵禄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可以骄天下之士,而将无不趋我;又或不求取用之道,以为天下实无材。此三蔽者,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未知其故也。

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国而国安焉。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曰:“人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其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廐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其所异者矣。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然后骐骥与驽骀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甲)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杰知,而用之不得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无不适其任者也。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

或曰:“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所以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况教育成就人材之大者乎?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取材于王安石《材论》)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知其故也               特:只不过

B惟其遇事而事             治:处理得好

C求其所异者             蔑:微小

D然后骐骥与驽骀         别:告别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患材不众                 人有异能于其身

B不患士之不欲               独以天下无材者耳

C将无不趋我               况贤能智力卓荦者乎

D尽其道求而试之             古之人于材有教育成就之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荣辱忧戚在我                       他们的荣辱忧伤令我挂怀

B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                 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的情形

C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             都能发挥他们的智慧,去尽力做一些小事

D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          这就是我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方法的原因

11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

12下面三则材料中,哪一则最适合作为论据放在文中的(甲)处?请根据文章及所选材料的大意简述你的理由。

(材料)

1)弓所以为正者,材也。相材之法视其理,其理不因矫揉而直,此弓人之所当知也。

2)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画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

3)南越之修簳,加强弩之上,而彍之千步之外,此天下之利器,决胜之所宝也。用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

注释:①簳:小竹,可做箭。②梃:棍棒。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委任

王安石

人主以委任为难,人臣以塞责为重。任之重而责之重,可也;任之轻而责之重,不可也。愚无他识,请以汉之事明之。高祖之任人也,可以任则任,可以止则止。至于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其意曰:“我以其人长于某事而任之,在他事虽短何焉?我以其人忠于我心而任之,在他人虽伪何害焉?”故萧何刀笔之吏也,委之关中,无复西顾之忧;陈平亡命之虏也,出捐四万余金,不问出入;韩信轻猾之徒也,与之百万之众而不疑。是三子者,岂素著忠名哉?盖高祖推己之心而置于其心,则他人不能离间,而事以济矣。

后世循高祖则鲜有败事,不循则失。故孝文虽爱邓通,犹逞申屠①之志;孝武不疑金、霍,终定天下大策。当是时,守文②之盛者,二君而已。元、成之后则不然,虽有何武、王嘉、师丹之贤,而胁于外戚竖宦之宠,牵于帷嫱近习③之制,是以道浸微,而不免负谤天下也。中兴之后,唯世祖④能驭大臣,以寇、邓、耿、贾之徒为任职,所以威名不减于高祖。至于为子孙虑则不然,反以元、成之后,三公之任多胁于外戚、竖宦、帷嫱近习之人而致败,由是三公之任,而事归台阁,以虚尊加之而已。然而台阁之臣,位卑事冗,无所统一,而于众多之口,此其为胁于外戚、竖宦、帷嫱近习者愈矣。至于治有不进,水旱不时,灾异或起,则曰三公不能燮理阴阳而策免之,甚者至于诛死,岂不痛哉!冲、质之后,桓、灵之间,因循以为故事。虽有李固、陈蕃之贤,皆挫于阉寺⑤之手,其余则希世用事全躯而已,何政治之能立哉?此所谓任轻责重之弊也。

噫!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知其能则任之重可也,谓其忠则委之诚可也。委之诚者人亦其诚,任之重者人亦荷其重,使上下之诚相照,恩结于其心,是岂禽息鸟视⑥而不知荷恩尽力哉?故曰:“不疑于物,物亦诚焉。”且苏秦不信天下,为燕尾生⑦,此一苏秦倾侧数国之间,于秦独以然者,诚燕君厚之之谓也。故人主以狗彘畜人者,人亦狗彘其行,以国待人者,人亦国自奋。故曰:常人之性,有能有不能,有忠有不忠,顾人君待之之意何如耳。                                  

(选自《古文观止》,中国华侨出版社)

(注)①申屠,即申屠嘉,汉文帝时任丞相。②守文:遵守成法。③帷嫱近习:帷嫱,后宫宫女;近习,皇帝身边的亲信心腹。④世祖:指汉光武帝刘秀。⑤阉寺:宦官。⑥禽息鸟视:像禽鸟栖止那样左顾右盼地看人(意为胆小害怕)。⑦尾生:传说中坚守信约的人。《庄子·盗跖》记载: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他事虽短何        害:妨碍

B由是三公之任          置:设置

C于众多之口          夺:强行改变

D委之诚者人亦其诚      输:献出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汉之事明之          愿十五城请易璧

B而胁外戚竖宦之宠      请奉命求救孙将军

C此所谓任轻责重弊也    不知东方既白

D知其能任之重可也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B至于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C至于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D至于一人之身/才有长短/取其长则不问其短/情有忠伪/信其忠则不疑其伪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高祖认为萧何、陈平、韩信虽各有不足,但根据各人特长和忠心来任用。这种用人不疑的态度使各类人才帮助高祖成就了帝王之业。

B汉高祖之后,孝文、孝武遵守高祖的用人原则,国家继续繁荣昌盛;西汉元帝、成帝则用人不当,导致外戚宦官专权,国势日渐衰微。

C东汉冲、质之后的当权者开始削减三公职权,把重任归于台阁,使人才受到压抑摧残,即使有一二贤臣也难起作用,以致国家灭亡。

D全文由如何用人之理入事,再由事而理,把用人之道归结到“人君待之之意何如”这一点上,使得文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1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高祖推己之心而置于其心,则他人不能离间,而事以济矣。

2)是以王道浸微,而不免负谤于天下也。

3)故人主以狗彘畜人者,人亦狗彘其行,以国士待人者,人亦国士自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兴贤

王安石

①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古今之通义,流俗所共知耳。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虺、伊尹,其衰也,亦有三仁。周之兴也,同心者十人,其衰也,亦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之兴也,有萧、曹、寇、邓之徒,其衰也,亦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之众。魏、晋而下,至于李唐,不可遍举,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由此观之,有贤而用之者,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可不慎欤?

②今犹古也,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今之士民亦古之士民。古虽扰攘之际,犹有贤能若是之众,况今太宁,岂曰无之,在君上用之而已。博询众庶,则才能者进矣;不有忌讳,则谠直之路开矣;不迩小人,则谗谀者自远矣;不拘文牵俗,则守职者辨治矣;不责人以细过,则能吏之志得以尽其效矣。

18高中教材中,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作品_________________

19“然其间兴衰之世,亦皆同也”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之间的关系,也都是相同的。

B然而这中间由盛世到末世的转变,也都是一致的。

C然而这中间盛世到末世的道理,也都是一样的。

D然而这中间盛世和末世的情况,也都是相同的。

20鉴赏第2小节画线句的句式特点。

21文章运用了许多史实,来观照现实。从写法上看,起到了__________的作用,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谏官论

王安石

以贤治不肖,以贵治贱,古之道也。所谓贵者,何也?公御、大夫是也。所谓贱者,何也?士、庶人是也。同是人也,或为公卿,或为士,何也?为其不能公卿也,故使之为士;为其贤于士也,故使之为公卿。此所谓贤治不肖,以贵治贱也。

今之谏官者,天子之所谓士也,其贵,则天子之三公也。惟三公于安危治乱存亡之故,无所不任其责,至于一官之废,一事之不得,无所不当言。故其位在卿大夫之上,所以之也。其道德必称其位,所谓以贤也。至士则不然,修一官而百官之废不可以预也,守一事而百官之失可以毋言也。称其德,副其材,而命之以位也。循其名,其分,以事其上而不敢过也。此君臣之分也,上下之道也。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士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孔子日:“必也正名乎!”正名也者,所以正分也。然且为之,非所谓正名也。身不能正名,而可以正天下名者,未之有也。

蚳蛙为士师,孟子日:“似也,为其可以言也。”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孟子日:“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然则有官守者莫不有言责,有言责者莫不有官守,士师之谏于王是也。其谏也,盖以其官而已实,是古之道也。古者官师相,工执艺事以谏,其或不能谏,谓之不恭,则有常刑。盖自公卿至于百工,各以其职谏,则君孰与不善?

自公聊至于百工,皆失其职,以阿上之所好,则谏官者,乃天子之所谓士耳,吾未见其能为也。待之以轻而要之以重,非所以使臣之道也。不得已,若唐之太宗,庶乎其或可也。虽然,有道而知命者,果以为可乎?未之能处也。唐太宗之时,所谓谏官者,与臣弼俱进于前,故一言之谬,一事之失,可救之于将然,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然后从而争之也。君不失其所以为君,臣不失其所以为臣,其亦庶乎其近古也。今也上之所欲为丞弼所以言于上皆不得而知也及其命之已出然后从而争之上听之而改则是士制命而君听也;不听而遂行,则是臣不得其言而君耻也。臣不得其言,士制命而君听,二者,上下所以相悖而否乱之势也。然且为之,其亦不知其道矣。及其谆谆不用,然后知道之不行,其亦辩之晚矣。

2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以之也                 贵:使……高贵。

B其分                     愫:遵守

C古者官师相               规:进谏

D则是臣不得其言而君耻  过:过错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此所谓贤治不肖  越国鄙远

B士师谏于王是也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C则君孰与不善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魏之私人毛一鹭

D及其谆谆不用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讨论“谏官”制度的政论文,作者先从正名的角度出发,根据地位与才德的不同,辨正谏官的身份问题。

B士在古代的职责有别于三公,但王安石时代的谏官是土的地位,却被要求以三公之责,待之以轻,却取以重任,这是名不符实的。

C作者赞同唐太宗时期的做法,谏官与大臣一起面圣,君臣错误的言论和政令可以当场得到纠正,防止颁行于天下之后再进谏。

D作者在文中谈古论今,运用了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指出当时谏官制度的弊病,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25“/”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也 上 之 所 欲 为 丞 弼 所 以 言 于 上 皆 不 得 而 知 也 及 其 命 之 已 出 然 后 从 而 争 之 上 听 之 而 改 则 是 士 制 命 而 君 听 也

2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今命之以士,而责之以三公,土之位而受三公之责,非古之道也。

2)故一言之谬,一事之失,可救之于将然,不使其命已布于天下,然后从而争之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祸灾,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困穷,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人父母,使其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 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

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财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陛下计,而不能无然者也。

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侥幸一时,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1)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2)”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

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王安石《上时政疏》,有删改)

注释:(1)灾稔:灾难(酝酿)成熟;稔:本指庄稼成熟。(2)“若药”二句:意思是吃了药不感到头晕目眩,疾病就不能痊愈。

2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使其屋死亡                  比:紧靠

B然致此者                  晏:安定

C而不能无然者也              慨:慨叹

D以古                      准:准则

28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久远之计                不可以旷日持久

B人父母                      此臣所以窃陛下计

C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    可侥幸一时

D官乱                      莫急今日

29下列对文中划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妻子固已困穷

而妻子儿女本来已经陷入困境而走投无路

B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

这些难道是仁孝的天子所应该忍受的吗

C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

那么即使再想去咨询考察讲求法度来救护自己

D臣实预其荣辱

我确实可以预见它的荣辱

3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向当时君主提出自己治理时政建议的奏章,与《陈情表》文体相同。

B本文作者以“晋、梁、唐”三位君王为例,劝诫皇帝一定要效仿他们以建立功业。

C王安石指出当时上层官员胡作非为,底层百姓日渐贫困,皇帝却不问究关注。

D本文开篇即表达君王要至诚至切为天下忧虑的观点,然后层层论证提出建议。

3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  

②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32①根据文意回答,王安石认为君王具备了“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后,还需要怎么做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呢?请根据文意概括。

②下面选文均出自《论语·为证》,请从中任选一则,简要概述其表达了孔子在为政方面的什么观点。

选文一:

子曰:“道1)之以政2),齐3)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

注释:(1)道:引导。(2)政:法制,禁令。(3)齐:整齐、约束。(4)格:来,归顺。

选文二: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1)直错2)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注释:(1)举:选拔。(2)错:同“措”,放置。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上人书

王安石(北宋)

(1)尝谓:文者,礼教治政云尔。其书诸策而传之人,大体归然而已。而曰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云者,徒谓“辞之不可以已也”,非圣人作文之本意也。

(2)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独子厚名与韩并,子厚非韩比也,然其文卒配韩以传,亦豪杰可畏者也。韩子尝语人文矣,曰云云,子厚亦曰云云。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作文之本意,不如是其已也。孟子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诸左右逢其原。”独谓孟子之云尔,非直施于文而已,然亦可托以为作文之本意。

(3)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且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而已。不适用,非所以为器也。不为之容,□亦若是乎?否也。然容亦未可已也,勿先之,其可也。

(4)某学文久,数挟此说以自治。始欲书之策而传之人,其试于事者,则有待矣。其为是非耶?未能自定也。执事正人也,不阿其所好者,书杂文十篇献左右,愿赐之教,使之是非有定焉。

33可填入第(3)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BCD

34不符合作者为文主张的一项是(     )。

A文者,礼教治政云尔。

B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

C以适用为本

D疑二子者,徒语人以其辞耳

35对第一段划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要讲求文化性,绝句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B语言要有文采,人们认为拒绝这一点,文章就无法传播。

C语言要讲求文化性,但人们认为文采也是必要的。

D语言要讲究文采,但辞藻彩饰并不是语言的第一要素。

36王安石的文章以逻辑严密著称,请结合第(3)段进行分析。

37请对作者为文的主张加以评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既破碎,乃大其。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3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百姓一时之乏耳         纾:解除

B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C可谓至大至             庶:众,众多

D以说阁下再矣             干:求

3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C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D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4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

②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

③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

41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王安石

十月十日,谨再拜奉书运使学士阁下:某愚,不事物之变,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事可施设,不敢因循苟简,孤大君子推引之意,亦其职宜也。

鄞之地邑,跨负江海,水有去,故人无水忧。而深山长谷之水,四面而出,沟渠浍川,十百相通。长老言:钱氏时,置营田吏卒,岁浚治之,人无旱忧,恃以丰足。营田之废,六七十年,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向之渠川,稍稍浅塞,山谷之水,转以入海而无所潴。幸而雨泽时至,田犹不足于水,方夏历旬不雨,则众川之涸,可立而须。故今之邑民最独畏旱,而旱辄连年。是皆人力不至,非岁之咎也。

某为县于此,幸岁大,以为宜乘人之有馀,及其暇时,大浚治川渠,使有所潴,可以无不足之患。而无老壮稚少,亦皆旱之数,而幸今之有馀力,闻翕然,皆劝趋之,无敢爱力。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诚有大利,犹将强之,况其所愿欲哉!窃以为此亦执事所欲闻也。

伏惟执事,聪明辨智,天下之事,悉已讲而明之矣,又导利去害,汲汲若不足。夫此最长民之吏当致意者,故辄具闻州,州既具以闻执事矣。顾其厝事之详,尚不得彻,辄复条件其详以闻。唯执事少留聪明,有未安,教而勿诛,幸甚。

(注释)①宋仁宗庆历(1047年)春,王安石调任鄞县知县。提出“浚治川渠”建议,本文是作者在呈送“开河”方案时写给上级杜学士的一封信。②钱氏:五代时的吴越王。

42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某愚,不事物之变        更:经历

B某为县于此,幸岁大      穰:丰收

C亦皆旱之数              惩:惩戒

D辄复条件其详以闻          条件:逐件条列

4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孤大君子推引之意         故辄具闻州

B水有                   有未安

C非岁之咎也               又导利去害

D翕然                   窃以为此亦执事所欲闻也

4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备官节下,以身得察于左右

(我)在学士部下充数,身在学士周围人的监察之下。

B吏者因循,而民力不能自并

当官的因循苟且,靠百姓自身的能力又不能自行解决。

C夫小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

小民可以共享成功后的快乐,却难以在最初一起谋事。

D夫此最长民之吏当致意者

兴修水利这是身为百姓的父母官最应该关心的事情。

4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信中深入剖析了鄞县致旱的原因和当地人民的心理、愿望,提出了组织人民兴修水利的建议。

B信的第一段,作者不仅表示了对上级的谦恭和感激,更表明自己要尽其职宜,施设政事的为官态度。

C信的第二段,通过鄞县今昔灾情的对比,得出了旱灾连年,其罪不在天公、地理,而在人力有所不施的结论。

D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不仅详陈了开河的有利条件,也提出需要强迫当地百姓支持开河的具体困难。

46结合文章第二、三段内容,简要概括王安石建议兴修水利的原因及有利条件。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 题。

上邵学士① 书

(宋)王安石

仲详足下:数日前辱示乐安公诗石本,及足下所撰《复鉴湖记》。启封缓读,心目开涤。词简而精,②义深而明,不候按.图越绝之形胜,不候入国而熟贤牧之爱民,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因环列书室,且欣且庆,非有厚.也,公义之然也。 某尝患近世之文,辞弗顾于理,理弗顾于事,以襞.积.故实为有学,以.雕绘语句为精新,譬之撷奇花之英,积而玩之,虽光华馨采,鲜缛可爱,求其根柢济用,则蔑如③也。某幸观乐安、足下之所著,譬由笙 磬之音,圭璋之器,有节奏焉,有法度焉,虽庸耳必知雅正之可贵,温润之可宝也。仲尼曰:“有德必有言”“德不孤,必有邻”,其.斯之谓乎?昔昌黎为唐儒宗,得子婿李汉,然后其文益振,其道益大。今乐 安公懿文茂行,超越朝右④,复得足下以宏识清议,相须光润。苟力而不已,使后之议者必曰:“乐安公,圣宋之儒宗也,犹唐之昌黎而勋业过之。”又曰:“邵公,乐安公之婿也,犹昌黎之李汉而器略过之。” 则韩、李、蒋、邵之名,各齐驱并骤,与此金石之刻不朽矣。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郡庠拘率,复偶足下有西笑之谋⑤,未获亲交谈议,聊因手书,以道钦谢之意,且贺乐安公之得人也。

(注)①邵学士:邵必,字仲详。②越绝:越州的古称。③蔑如:微不足道。④朝右:位列朝班之右。指朝廷重臣。⑤ 西笑之谋:意谓谋任京官。

4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候按.图而尽越绝之形胜           按:查看

B非有厚.也                        厚:思想厚重

C以襞.积.故实为有学                 襞积:重复,堆砌

D今乐安公懿.文.茂行                 懿文:华美的文章

4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雕绘语句为精新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B则.蔑如也                        官盛则.近谀

C其.斯之谓乎                      其.皆出于此乎

D苟力而.不已                      吾尝终日而.思矣

4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表达了作文不应单纯堆砌华丽的辞藻,而应立足现实,追求 经世济用。

B言为心声,在作者看来,只有仁爱真诚的有德之人,才能写出具有凝聚着道义力量的好文章。孔 子的“有得必有言”作为引证,强调了这一看法。

C作者用“德不孤,必有邻”,既赞美了乐安公、邵学士,也表明了自己和他们惺惺相惜,有共同的 理想和追求。

D本文笔墨林火,说理生动。运用比喻论证赞美乐安公和邵学士的诗文“雅正”“温润”,又以乐安 公和邵学士类比韩愈、李汉,赞美两人的诗文、德行。

5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非夫诚发乎文,文贯乎道,仁思义色,表里相济者,其孰能至于此哉?

2)所以且欣且庆者,在于兹焉。

51“/”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 国 之 王 幼 弱 未 壮 汉 之 所 置 傅 相 方 握 其 事 数 年 之 后 诸  之 王 大 抵 皆 冠 血 气 方 刚 汉 之 傅 相 称 病 而 赐 罢 彼 自 丞 尉 以 上 偏 置 私  ,如 此 有 异 淮 南 济 北 之 为 邪!此 时 而 欲 为 治 安 ,虽 尧 舜 不 治。

(选自贾谊《治安策》)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王安石

臣前蒙陛下问及本朝所以享国百年、天下无事之故。窃惟念圣问及此,天下之福;而臣遂无一言之献,非近臣所以事君之义,故敢昧冒而粗有所陈。

伏惟太祖躬上智独见之明,而周知人物之情伪,指挥付托,必尽其材;变置施设,必当其务。故能驾驭将帅,训齐士卒,外以捍夷狄,内以平中国。于是除苛赋,止虐刑,废强横之藩镇,诛贪残之官吏,躬以简俭,为天下先。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太宗承之以聪武,真宗守之以谦仁,以至仁宗、英宗,无有逸德。此所以享国百年而天下无事也。

仁宗在位历年最久,臣于时实备从官,施为本末,臣所亲见。尝试为陛下陈其一二,而陛下详择其可,亦足以申鉴于方今。伏惟仁宗之为君也,仰畏天,俯畏人,宽仁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终始如一,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终不忍加兵。刑平而公,赏重而信。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自夏人顺服,蛮夷遂无大变。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而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宁屈己弃财于夷狄,而不忍加兵之效也。大臣贵戚,左右近习,莫敢强横犯法,其自重慎,或甚于闾巷之人,此刑平而公之效也。募天下骁雄横猾以为兵,几至百万,非有良将以御之,而谋变者辄败;聚天下财物,虽有文籍,委之府史,非有能吏以钩考,而断盗者辄发;凶年饥岁,流者填道,死者相枕,而寇攘者辄得。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此纳用谏官御史,公听并观,而不蔽于偏至之谗之效也。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此宽仁恭俭,出于自然,忠恕诚悫,终始如一之效也。

(有删改)

[] ①元元:老百姓。申鉴:作为……的借鉴。邪:奸邪。

57.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周知人物之情伪     周:周围

B.边人父子夫妇,得免于兵死兵:战乱

C.虽有文籍,委之府史委:交付

D.非有能吏以钩考钩考:查考

58.(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属于宋朝得以享国百年的原因的一项是()

除苛赋,止虐刑 躬以简俭,为天下先 升遐之日,天下号恸,如丧考妣 未尝妄兴一役,未尝妄杀一人 刑平而公,赏重而信 中国之人,安逸蕃息,以至今日者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④⑤D②③⑥

59.(小题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文的写作缘于皇帝向王安石询问宋朝统治上百年且天下无事的原因,王安石在文中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尽到了作为皇帝近臣的责任。

B.文章历数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清明正确的内政外交政策,指出这是宋朝百年无事的根本原因。

C.文章详写了仁宗在位时的政治、外交等方面的举措及其获得的成效,意在为当朝的皇帝提供借鉴。

D.因为仁宗时刑罚公正、赏赐很重而守信用,所以皇亲国戚能守法自重;水旱灾年,偷盗财物的人能很快被捕获。

60.(小题4)请把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于出政发令之间,一以安利元元为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断狱务在生之,而特恶吏之残扰。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贪邪横猾,虽间或见用,未尝得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1.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 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选自《孟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礼 

王安石

呜呼,荀卿之不知礼也!其言曰“圣人化性而起伪”,吾是以知其不知礼也。知礼者,贵乎知礼之意,而荀卿盛称其法度节奏之美,至于言化,则以为伪也。亦乌知礼之意哉?夫礼始于天而成于人,知天而不知人则野,知人而不知天则伪。圣人恶其野而疾其伪,以是礼兴焉。

今荀卿以谓圣人之化性为起伪,则是不知天之过也,然彼亦有见而云尔。凡为礼者,必诎其放傲之心,逆其嗜欲之性。莫不欲逸而为尊者劳,莫不欲得而为长者让,擎跽曲拳,以见其恭。

夫民之于此,岂皆有乐之之心哉?患上之恶己,而随之以刑也。故荀卿以为特劫之法度之威,而为之于外尔,此亦不思之过也。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故必削之以斧斤,直之以绳墨,圆之以规而方之以矩,束联胶漆之,而后器适于用焉。前之以衔勒之制,后之以鞭策之威,驰骤舒疾,无得自放,而一听于人,而后马适于驾焉。由是观之,莫不劫之于外而服之以力者也。然圣人舍木而不为器,舍马而不为驾者,固亦因其天资之材也。今人生而有严父爱母之心,圣人因其性之欲而为之制焉,故其制虽有以强人,而乃以顺其性之欲也。

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此亦可谓失其性也。得性者以为伪,则失其性者乃可以为真乎?此荀卿之所以为不思也。

夫狙猿之形,非不若人也,欲绳之以尊卑而节之以揖让,则彼有趋于深山大麓而走耳,虽畏之以威而驯之以化,其可服邪?以谓天性无是而可以化之使伪耶,则狙猿亦可使为礼矣。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6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B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C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D故曰/礼始于天而成于人/天则无/是而人欲为之者/举天下之物/吾盖未之见也/

6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分为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本文属于后者。

B“荀卿”是荀况,当时相尊而号为卿,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劝学》等。

C“斧斤”这里泛指各种斧子。成语“运斤成风”的“斤”也是这个意思。

D“绳墨”是指木工打直线的工具,后来比喻规矩或法度。本文用的是本义。

6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认为荀子不懂得礼,他对“礼”的理解不正确,而自己懂得了对“礼”的本意。

B荀卿认为,只要用法律的威严来教育老百姓,就能让老百姓心悦诚服地去遵守礼节了。

C“礼”是从天性开始而又通过人为来完成的,对于“礼”来说天性和人为二者不可或缺。

D教育人懂得并且施行“礼”,既要阻止他放诞傲慢之心,又要改变他贪婪欲念的天性。

70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斫木而为之器,服马而为之驾,此非生而能者也。

2)圣人苟不为之礼,则天下盖将有慢其父而疾其母者矣。

71荀子和王安石对于“礼”的看法有什么不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公论

王安石

①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载周公之言曰:“吾所执而见者十人,还贽而相见者三十人,貌执者百有余人,欲言而请毕事千有余人。”是诚周公之所为,则何周公之小也!

②夫圣人为政于天下也,初若无为于天下,而天下卒以无所不治者,其法诚修也。故三代之制,立于党,立序于遂,立学于国,以为养贤教士之法。是士之贤,虽未及用,而固无不见尊养者矣。此则周公待士之道也。

③诚若荀卿之言,则春申、孟尝之行,乱世之事也,岂足为周公乎?且圣世之士,各有其业,讲道习艺,患日之不足,岂暇游公卿之门哉?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荀卿生于乱世,不能考论先王之法,著之天下,而惑于乱世之俗,遂以为圣世之士亦若是而已,亦已过也。

④且周公之所礼者,大贤与?则周公岂唯执贽见之而已,固当荐之天子而共天位也。如其不贤,不足与共天位,则周公如何其与之为礼也?子产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不知为政。”盖君子之为政,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如其不能立法,而欲人人悦之,则日亦不足矣。使周公知为政,则宜立学校之法于天下矣,不知立学校,而徒能劳身以待天下之士,则不唯力有所不足,而势亦有所不得也。或曰:“仰禄之士犹可骄,正身之士不可骄也。”夫君子之不骄,虽暗室不敢自慢,岂为其人之仰禄而可以骄乎?

⑤呜呼,所谓君子者,贵其能不乎世也。荀卿生于乱世,而遂以乱世之事量圣人,后世之士尊荀卿,以为大儒而继孟子者,吾不信矣。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减)

7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所执而见者十人     贽:见面礼B于党             庠:学校

C子产郑国之政         听:听任D贵其能不乎世也     易:改变

7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说周公通过忙于拜见和接见许多人这种方式来选拔人才,而王安石认为这种说法不符合周公的待士之道,是对周公的小视。

B在王安石看来,春申君、孟尝君招贤纳士是乱世中才会有的行为,圣世中的贤士是不会有闲暇时间游走于公卿之门的。

C王安石引用孟子对子产听政的评价,是为了表明自己对孟子观点的不认同,从而论证于天下立善法对于执政的重要性。

D王安石批评荀子被乱世的风气迷惑,而以乱世之事考量圣人的行为,并认为荀子配不上继孟子之后大儒的称号。

7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彼游公卿之门、求公卿之礼者,皆战国之奸民,而毛遂、侯嬴之徒也。

2)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75王安石是从周公的哪些方面得出“甚哉,荀卿之好妄也”这一结论的?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伯夷论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①,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之,亦为之颂,以为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④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①伯夷:商末孤竹君长子,孤竹君欲以次子叔齐为继承人。他死后,叔齐让位于伯夷,伯夷以为逆父命,遂逸之,而叔齐亦不肯立,亦逸之。②韩子:指韩愈。③二子;指伯夷及其弟叔齐。④太公:姓姜,名尚,字子牙。

76下列对加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子之,亦为之颂 因:沿袭

B以为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 微:地位低微

C天下孰不病:痛恨

D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春秋:年龄

7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A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B伯夷叩马而谏, 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藏之歌》。

C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D伯夷叩马而谏, 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

78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人一般对伯夷的看法为“义不食周栗”的高士,但王安石在《伯夷论》中却对这种看法提出了质疑,表现了他不拘于传统成见的精神。

B文章第一段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在结尾一段又重申了这个观点,前后照应,使文章的论证结构更为严谨.

C在伯夷这件事上,“辩之甚详而明”的“圣贤”是孔子,“偏见独识”的“后世"是孟子,“共守之”的“学士大夫”是司马迁、韩愈。

D文章的最后,作者用自己的推想“其烈岂减太公哉”作为结束,强调了自己的观点, 增强了论证效果。

7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

2)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

80请举出两例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昔先王之泽,至庄子之时竭矣,天下之俗,谲诈大作,质朴并散,虽世之学士大夫,未有知贵己贱物之道者也。于是弃绝乎礼义之绪,夺攘乎利害之际,趋利而不以为辱,殒身而不以为怨,渐渍陷溺,以至乎不可救己。庄子病之,思其说以矫天下之弊而归之于正也。其心过虑,以为仁义礼乐皆不足以正之,故同是非,齐彼我,一利害,而以足乎心为得,此其所以矫天下之弊者也。既其说矫弊矣,又惧来世之遂实吾说而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也,于是又伤其心于卒篇以自解。故其篇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由此而观之,庄子岂不知圣人者哉?又曰:“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皆有所长,时有所用。”用是以明圣人之道其全在彼而不在此,而亦自列其书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之徒,俱为不该不遍一曲之士,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非大道之全云耳。然则庄子岂非有意于天下之弊而存圣人之道乎?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者,盖其矫之过矣。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后之读庄子者,善其为书之心,非其为书之说,则可谓善读矣,此亦庄子之所愿于后世之读其书者也。今之读者,挟庄以谩吾儒曰:“庄子之道大哉,非儒之所能及知也。”不知求其意,而以异于儒者为贵,悲夫!

(节选自王安石《庄周论》)

8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发之北有冥海者    穷发:不毛之地。

B故夫知一官        效:效力,尽为。

C渐渍陷溺        渐渍:沾染。

D然而庄子之言不得不为邪说    比:比较。

8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彼其世未数数然也    州司临门,急星火

B且举世誉之不加劝    幽于粪土之中不辞者

C盖欲明吾言有为而作    及其所既倦

D其说矫弊矣        而彭祖乃今久特闻

8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重言”是假借往圣先贤、先辈宿学之口来替自己说话以增强文章可信度的写法。“汤之问棘也是已”一段可理解为通过“重言”以加重论说的分量。

B在否定了“有所待”的自由后,庄子阐明正面主张,惟有“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无所待”的绝对自由境界。

C王安石认为,庄子把自己的书列于宋钘、慎到、墨翟、老聃诸派之一,是为了说明诸子各家的学说,都有各自的长处,会有适用的时机。

D对于庄子思想,王安石的看法是认同与批评共存的辩证视角,主张学庄子思想之本意而不拘泥于庄子的具体观点。

8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2)夫矫枉者,欲其直也,矫之过则归于枉矣。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庄周

王安石

①学者诋周非尧、舜、孔子,余观其书,特有所寓而言耳。孟子曰: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其文而不以意原之,此为周者之所以诋也。

②周曰:上必无为而用天下,下必有为而为天下用。又自以为处昏上乱相之间,故穷而无所见其材。孰谓周之言皆不可措乎君臣父子之间,而遭世遇主,终不可使有为也?及其引太庙牺以辞楚之聘使,彼盖危言以惧衰世之常人耳。夫以周之才,岂迷出处之方而专畏牺者哉?盖孔子所谓隐居放言者,周殆其人也。

③然周之说,其于道既反之,宜其得罪于圣人之徒也。夫中人之所及者,圣人详说而谨行之,说之不详,行之不谨,则天下弊。中人之所不及者,圣人藏乎其心而言之略,不略而详,则天下惑。且夫谆谆而后喻,譊譊而后服者,岂所谓可以语上者哉?

④惜乎,周之能言而不通乎此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集》)

[注]①相:相国②牺:祭祀时用做祭品的牛③譊譊:喧嚷争辩之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子贡论

王安石

予读史所载子贡事,疑传之者妄,不然子贡安得为儒哉?夫所谓儒者,用于君则忧君之忧,食于民则患民之患,在下而不用则修身而已。

当尧之时,天下之民患于洚水,尧以为忧,故禹于九年之间三过其门而不一省其子也。回之生,天下之民患有甚于洚水,天下之君忧有甚于尧,然回以禹之贤,而独乐陋巷之间,曾不以天下忧患介其意也。夫二人者,岂不同道哉?所遇之时则异矣。盖生于禹之时而由回之行,则是杨朱也;生于回之时而由禹之行,则是墨翟也。故曰贤者用于君则以君之忧为忧,食于民则以民之患为患,在下而不用于君则修身而已,何忧患之与哉?夫所谓忧君之忧、患民之患者,亦以义而后可以为之谋也;苟不义而能释君之忧除民之患贤者亦耻为之矣

《史记》曰:齐伐鲁,孔子闻之,曰:“鲁,坟墓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贡因行,说齐伐吴,说吴以救鲁,复说越,复说晋,五国由是交兵,或强,或破,或乱,或霸,卒以存鲁。观其言,迹其事,乃与夫仪、秦、轸、代无以异也。嗟乎,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以坟墓之国而欲全之,则齐、吴之人岂无是心哉,奈何使之乱欤?吾所以知传者之妄,一也。于史考之,当是时,孔子、子贡穷为匹夫,非有卿相之位、万钟之禄也,何以忧患为哉?然则异于颜回之道矣。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二也。坟墓之国,虽君子之所重,然岂有忧患为谋之义哉?借使有忧患为谋之义,则可以变诈之说亡人之国而求自存哉?吾所以知其传者之妄,三也。贡之行虽不能尽当于义,然孔子之贤弟子也。孔子之贤弟子之所为固不宜至于此,矧曰孔子使之也。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子贡虽好辩,讵至于此邪?亦所谓毁损其真者哉!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节)

9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过其门而不一其子    省:看望

B苟不义而以能释君之忧    释:解除

C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    称:称赞

D观其言,迹其事    迹:列举

9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天下之君忧有甚    冰,水为之,而寒

B食于民以民之患为患    王如知此,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存鲁    余与四人拥火

D与夫仪、秦、轸、代无以异也    今其智反不能及


100文章第三段中,作者指出的“传者之妄”即指史传中对子贡不真实的记录,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有哪三点不真实?(不得照抄原文)

 

 

二、与友人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光独知其不然,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①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②,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知条例一司已不当置而置之,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③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于是士大夫不服,农商丧业,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孔子曰:“君子求诸己。”介甫亦当自思所以致其然者,不可专罪天下之人也。夫侵官,乱政也。介甫更以为治术而称施之;贷息钱,鄙事也,介甫更以为王政而力行之;徭役自古皆从民出,介甫更欲敛民钱雇市佣而使之。此三者常人皆知其不可,而介甫独以为可,非介甫之智不及常人也,直欲求非常之功而忽常人之所知耳。此光所谓用心太过者也。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④,有删减)

注释:①三司:宋初以盐铁、户部、度支为三司。司,官署、机构。②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主持变法时,特设制置三司条例司,掌管新法的制订和颁布,是进行以整理财政为中心的变法活动的总枢纽。③常平、广惠仓使者:指常平仓、广惠仓的特派员,主持赈济,兼具调节物价。④《与王介甫书》:王安石变法,由于部分措施不合时宜以及用人不当等问题,遭到社会各阶层的抵触。司马光写这封信,目的是劝王安石放弃新政,这里节选的是第三段。

(乙)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大夫多以不国事               恤:顾念,忧虑。

B不过轻租税、薄赋敛、逋责也     已:免除。

C于其中不用人                   次:第二,次一等。

D青苗钱                       散:发放。

10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受命人主             君子喻

B而某不量敌众寡       介甫以为此腐儒常谈

C度义后动             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行之

D如君实责我在位久     变更祖宗旧法

10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

(2)故谤议沸腾,怨嗟盈路,迹其本原,咸以此也。

104甲文开头指出王安石的失误是“用心太过”和“自信太厚”,作者认为王安石“用心太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分别有什么危害?

105王安石的这封回信,应是精心构思,请从内容和形式特点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106王安石与司马光是朋友,但在政治上各持己见。这两封关于新政变法的通信,针锋相对,各有长短。从所给的语段材料来看,你更欣赏谁的论辩?请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介甫第二书

曾巩

巩顿首介甫足下:

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夫我之得行其志而有为于世,则必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乃可以为治,此不之道也。盖先之以教化则人不知其所以然而至于迁善而远罪虽有不肖不能违也待之以久则人之功罪善恶之实自见虽有幽隐不能掩也。故有渐磨陶冶之易,而无按致操切之难;有恺悌忠笃之纯,而无偏听摘抉之苛。己之用力也简,而人之从化也博。虽有不从而俟之以刑者,固少矣。古之人有行此者,人皆悦而恐不得归之。其政已熄而人皆思,而恨不得见之,而岂至于谤且怒哉?

今为吏于此,欲遵古人之治,守不易之道,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诚有所不得为也。吾之无所于归,而不得不有负冒于此,则姑汲汲乎于其厚者,徐徐乎于其薄者,其亦庶几乎其可也。顾反不然,不先之以教化,而遽欲责善于人;不待之以久,而遽欲人之功罪善恶之必见。故按致操切之法用,而怨忿违倍之情生;偏听摘抉之势行,而谮诉告讦之害集。己用力也愈烦,而人之违已也愈甚。况今之士非有素厉之行,而为吏者又非素择之材也。一日卒然除去,遂欲之以法,岂非左右者之误而不为无害也哉?则谤怒之来,诚有以召之。故曰:足下无怪其如此也。

虽然,致此者岂有他哉?思之不而已矣。顾吾之职而急于奉法,志在于去恶,务于达人言而广视听,以谓为治者当如此。故事至于已察,曾不思夫志于去恶者,俟之之道已尽矣,则为恶者不得不去也。务于达人言广视听者,己之治乱得失,则吾将于此而观之,人之短长之私,则吾无所任意于此也。故曰:思之不审而已矣。

足下于今最能取于人以为善,而比闻有相晓者,足下皆不受之,必其理未有以足下之见也。巩比懒作书,既离南康,相见尚远,故因书及此,足下以为如何?不宣。巩顿首。

10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不之道也  易:容易。B遂欲之以法  齐:整治。

C思之不而已矣  审:慎重,审慎D必其理未有以足下之见也   夺:改变。

10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之无所于归  斧斤时入山林

B志在于去恶  于其身也,耻师焉

C用力也愈烦  鹏徙于南冥也

D务于达人言广视听是以就极刑无愠色

10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先提出古人之法—“先之以教化,而待之以久,然后乃可以为治”,并陈述其好处。第二段从反面剖析,暗讽王安石为政之弊,说明“谤议已纷然”不足为怪。

B第三段指出招致谤议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提出忠告。第四段婉转托出写信目的,希望王安石接受忠告。

C王安石变法,后世自有公论。曾巩在信中把王安石的做法与古人之法一一对照,说明“谤怒之来”是王安石自己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所致。

D曾巩此信站在朋友的立场上,按照自己的思想,对王安石提出忠告,虽不无迂腐之见,却也有一针见血之笔,全信说理晓畅,而忠告甚笃。

1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政已熄而人皆思,而恨不得见之,而岂至于谤且怒哉?

②巩比懒作书,既离南康,相见尚远,故因书及此,足下以为如何?

111“/”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盖先之以教化则人不知其所以然而至于迁善而远罪虽有不肖不能违也待之以久则人之功罪善恶之实自见虽有幽隐不能掩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材料二:

与王介甫第三书

·司马光

①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不胜感悚。

②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②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岂汝威?用奉畜④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⑤。”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⑥。”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③幸恕其狂愚。不宣。光惶恐再拜。

(注释)①本文为司马光回复《答司马谏议书的书信。②泉府:是周朝时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③荡析离居:家人离散,没有定居。④奉畜:抚养⑤攸箴:所规诚。⑥吊由灵:吊:善,指迁都善事。灵:专门负责占卜的人,据说可传达上帝的命令。

材料三:

桂枝香·金陵怀古①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注释)①本词是王安石罢相后退居金陵所作。

112古汉语很多实词的义项往往保留在现代汉语的成语中,请为以下加点词选取对应义项的成语。

1)义而后动(   )(2)夫议法以授有司(   )

A.宽宏大度  B.审时度势  C.虚度年华  D.贪墨败度

11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故今具道所以B而不见可悔故也

C恐介甫之座D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

114把材料一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115材料二第②段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B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C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D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116材料一、材料二中都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作用迥异,请作简要分析。

117材料一、材料二均为驳论文,请结合两文内容对驳论文的批驳方式作简要概括。

118出版社准备编辑一套王安石作品选,可以收录本作品的一书是(   )

A《半山羁旅词选》B《荆公诗余》

C《拗相公送别》D《临先生绝句》

119简要概括材料三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王逢原书

王安石

某顿首逢原足下:比得足下于客食中,窘窘相造谢,不能取一日之闲,以与足下极所欲语者,而舟即东矣。

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足下诗有叹苍生泪垂之说。夫君子之于学也,固有志于天下矣。然先吾身而后吾人,吾身治矣,而人之治不治,系吾得志与否耳。身犹属于命,天下之治,其可以不属于命乎?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又曰:“道之将行也欤,命也;道之将废也欤,命也。”孔子之说如此,而或以为君子之学,汲汲①以忧世者,惑也!惑于此而进退之行不得于孔子者有之矣,故有孔不暇暖席之说。

吾独以圣人之心,未始有忧。有予者曰:“然则圣人忘天下矣?”曰:“是不忘天下也!”《否》之象曰:“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不可荣以禄者,知命也。吾虽不忘天下,而命不可必合,忧之能合乎?《易》曰“遁世无闷”“乐天知命”是也。《诗》三百,如《柏舟》《北门》之类,有忧也。然仕于其时,而不得其志,不得以不忧也。仕不在于天下国家,与夫不仕者,未始有忧,《君子阳阳》《考槃》之类是也。借有忧者,不能圣人不忧之说。

孟子曰: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可谓忧天下也。然汤聘之,犹嚣嚣然曰:“我处畎田之间,以乐尧、舜之道。岂如彼所谓忧天下者,仆仆自枉而幸售其道哉?”又论禹、稷、颜回同道。曰:“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救之,则惑也。”今穷于下,而曰“我忧天下”,至于恸哭者,无乃近救乡邻之事乎?孔子所以极其说于知命不忧者,欲人知治乱有命,而进不可以苟,则先王之道得伸也。世有能谕知命之说,而不能重进退者有矣,由知及之,仁不能守之也。

始得足下文,爱足下之才耳。既而见足下衣刓屦缺;坐而语,未尝及己之穷;退而询,足下终岁食不荤,不以丝忽妄售于人。世之自立如足下者有几?吾以谓知及之,仁又能守之,故某之所学报足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改动)

注:①汲汲:形容急切的样子。

②遁世无闷:指逃避世俗而心无烦恼。

③嚣嚣:自得而没有什么欲求的样子。

④衣刓屦缺:衣服鞋子磨损残缺

120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足下于客食中           比:近来

B予者曰                难:责难

C不能圣人不忧之说        夺:改变

D爱足下之才耳            特:特别

1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行也欤                 雪九庙

B某之所学报足下           其无礼于晋

C忧之能合乎                 疾病而死

D被发缨冠救之               缇骑按剑

12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间阅足下之诗,窃有疑焉,不敢不以告。

⑵伊尹视天下匹夫匹妇有不被其泽者,若己推而纳之沟中。

⑶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23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写信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读《江南录》

王安石

故散骑常侍徐公铉奉太宗命撰《江南录》,至李氏亡国之际,不言其君之过,以历数1)存亡论之。虽有愧于实录,其于《春秋》之义2),箕子之说3),徐氏录为得焉。

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恶者无大于杀忠臣。国君无道,不杀忠臣,虽不至于,亦不至于亡。纣为君,至暴矣,武王观兵孟津,诸侯请伐纣,武王曰:“未可。”及闻杀王子比干,然后知其将亡也,一举而胜焉。季梁在随,随人虽乱,楚人不敢加兵。虞以不用宫之奇之言,晋人始有纳璧假道之谋4)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予自为儿童时,已闻金陵臣潘佑以直言见杀,当时京师因举兵来伐,数以杀忠臣之罪。及得佑所上谏李氏表观之,词意质直,忠臣之言。予诸父中旧多为江南官者,其言金陵事颇详,闻佑所以死则信。然则李氏之亡,不徒然也。

今观徐氏录言佑死,颇以妖妄,与予旧所闻者甚不。不止于佑,其他所诛者,皆以罪戾,何也?予甚怪焉。若以商纣及随、虞二君论之,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何以知其?吾以情得之。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吾闻铉与佑皆李氏臣,而俱称有文学,十余年争名朝廷间。当李氏之危也,佑能切谏,铉独无一说,以佑见诛,铉又不能力诤,卒使其君有杀忠臣名,亡国之祸,皆铉之由也。铉惧此过,而又耻善不及于佑,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以佑观之,其他所诛者又可知矣。

噫!若果有此,吾谓铉不惟厚诬忠臣,其欺吾君不亦甚乎!

注释:(1)历数:指帝王继承的次序。(2)《春秋》之义:臣子为君亲讳,礼也。(3)箕子之说:周武王灭商后,问商纣王的叔叔箕子商灭亡的原因,箕子不讲商的恶,只讲存亡之理。(4)晋人……假道之谋:晋国向虞国借道讨伐虢国,宫之奇劝虞君不要应允,虞君因不听劝,为晋回军时所灭。

12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历数存亡论之 但:只

B虽不至于,亦不至于亡 治:治理

C与予旧所闻者甚不类:相似

D亡国之祸 践:遭受

12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闻国之将亡必有大恶 何以知其

B然吾闻国将亡必有大恶 卒使其君有杀忠臣

C武王观兵孟津 十余年争名朝廷间

D及闻杀王子比干 铉惧此过,而又耻善不及于佑

12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数以杀忠臣之罪

把(南唐后主)残杀忠臣的罪过历数出来加以斥责。

B则李氏亡国之君,必有滥诛

那么李煜作为亡国之君,一定有滥杀忠臣之事。

C吾知佑之死信为无罪,是乃徐氏匿之耳

我知道潘佑已死是确信无疑的,没有什么罪过,一定是徐铉藏匿了他的尸首。

D故匿其忠而污以它罪

所以隐瞒了潘佑的忠臣行为而用其它的罪名诬蔑他。

127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首议论,认为徐铉的《江南录》在评论李煜亡国这件事时有违实录精神,所以不符合《春秋》之义。

B第二段作者指出国君的最大恶行是杀害忠臣,有此恶行将会导致国家破亡,并列举史实证明了这一观点。

C第三段作者以儿时所闻、潘佑谏表、诸父之言认定潘佑是因直言被杀的,为下文论徐氏之录与徐氏其人做了准备。

D最后作者摆事实、讲道理,指出徐铉的《江南录》之所以歪曲史实,诬陷忠良,欺瞒君主,是因为其品质低劣。

128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①然则忠臣国之与也,存与之存,亡与之亡。

②大凡毁生于嫉,嫉生于不胜,此人之情也。

129请简述王安石对《江南录》及其作者徐铉的看法,并结合选文内容谈谈王安石的读书方法带给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王深甫书(其二)

·王安石

某学未成而仕,仕又不能俯仰以赴时事之会:居非其好,任非其事,又不能远引以避小人之谤谗。此其所以为不肖而得罪于君子者,而足下之所知也。往者,足下遽不弃绝,手书勤勤,尚告以所不及,幸甚,幸甚。顾私心尚有欲言,未知可否,试尝言之。

某尝以谓古者至治之世,然后礼而致刑。不备礼之世,非无礼也,有所不备耳;不致刑世,非无刑也,有所不致耳。故某于江东,得吏之大罪有所不治,治其小罪。不知者以谓好伺人之小过以为明,知者又以为不果于除恶,而使恶者反资此以为言。某乃异于此,以为方今之理势,未可以致刑。致刑则刑重矣,而所治者少,不致刑则刑轻矣,而所治者多,理势固然也。一路数千里之间,吏方苟简自然,狃于养交取容之俗,而吾之治者五人,小者罚金,大者才绌一官,而岂足以为多乎?工尹商阳非嗜杀人者,犹杀三人而止,以为不如是不足以反命。某之事不幸而类此若夫为此纷纷而无与于道之废兴则既亦知之矣抑所谓君子之仕行其义者窃有意焉足下以为如何?

自江东日得毁于流俗之士,顾吾心未尝为之变,则吾之所存,固无以媚斯世,而不能合乎流俗也。及吾朋友亦以为言,然后怵然自疑,且有自悔之心。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今家异道,人殊德,又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则吾友庸讵非得于人之异论、变事实之传,而后疑我之言乎?况足下知我深,爱我厚,吾之所以日夜向往而不忘者, 安得不尝试言之所自为,以算足下之察我乎?使吾自为如此,而可以无罪,固大善,即足下尚有以告我,使释然知其所以为罪,虽吾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幸留意以我,无忽。

[注] ①此处指王安石在江东任即提点开狱司。②工尹商阳:仇记记载工尹商阳在道赶吴国军队时奉命杀敌,射杀三人而止。

13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仰以赴时事之会         俯仰:短暂的时间

B然后礼而致刑           备:使……完备

C然后怵然自疑             怵然:害怕的样子

D幸留意以             报:答复,回复

131、下列各组向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尚告以所不及              春与秋代序

B不致刑                  余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C治其小罪                  故不战强弱胜负己判矣

D爱憎喜怒变事实而传之    父母之遗体行殆

13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从目前处境谈起,谈及因个人原因及小人谗言引发社会对他的非议,希望友人王深甫能一如既往,给自己提出真诚的意见和建议。

B在这封给友人的信中,王安石表明自己对刑罚的看法,因当时北宋还未达到“大治”之世,礼仪不够完备,应从重执行刑罚。

C王安石在江东任上的某些做法遭到世俗之人的诋毁,但这并不能改变他的主张,然而当朋友也质疑他的做法时,引发了他的反思。

D全文以议论为主,阐发作者基于社会事实形成的对“致刑”的看法:引用典故及名句,表达自己在处罚五人事件中忠于职守的想法。

13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某之事不幸而类此若夫为此纷纷而无与于道之废兴则既亦知之矣抑所谓君子之仕行其义者窃有意焉足下以为如何

13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知者又以为不果于除恶,而使恶者反资此以为言。

2)徐自反念古者一道德以同天下之俗,士之有为于世也,人无异论。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送孙正之序

王安石

1)时然而然,众人也;己然而然,君子也。己然而然,非私己也,圣人之道在□□。

2夫君子有穷苦颠跌,不肯一失诎"己以从时者,不以时胜道也。故其得志于君,则变时而之道,若反手然,彼其术素修而志素定也。时崇杨、墨#,己不然者,孟轲氏而已;时崇释、老$,己不然者,韩愈氏而已。如孟、韩者,可谓术修而志素定也,不以时胜道也。惜也不得志于君,使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然其于众人也卓矣。

3呜呼!予观今之世,圆冠峨如,大裙襜如,坐而尧言,起而舜趋,不以孟、韩为心者,果异于众人乎?

4)予官于扬,得友曰孙正之。正之行古之道,又善为古文,予知其能以孟、韩之心为心而不已者也。夫越人之望燕,为绝域也。北辕而首之,苟不已,无不至。孟、韩之道去吾党,岂若越人之望燕哉?                  ,予未之信也。                 ,予亦未之信也。

5正之之兄官于温,奉其亲以行,将从之,先为言以处予。子欲默,安得而默也?庆历二年闰九月十一日。

(注释)①诎:同“屈”。②杨、墨:杨: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墨:墨翟,春秋战国期思想家、政治家。③释、老:即佛教与道教。

13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

A焉尔B也哉C矣乎D之邪

136对第②段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君子即使穷困潦倒也要坚定志向改变时俗。

B孟子和韩愈因为学术素养深厚而成为君子。

C君子与众人的区别在于坚定志向不从时俗。

D君子要超越众人使自己能在当世显露出来。

137③段在文中的作用是

138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④段的两个画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一日得志于吾君

②以正之之不已

③而真儒之效不白于当世

④而不至焉

A①④/②③B①③/②④C②③/①④D②④/①③

139作为赠序,本文有赞许义和勉励义,同时又具有很强的议论色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段缝书

(宋)王安石

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

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耶?巩之迹固然耶?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矍然。巩固有以教某也。其作《怀友书》两通,一自藏,一纳某家,皇皇焉求相切劘,以免于悔者略见矣。尝谓友朋过差,未可以绝,固且规之。规之从则已,固且为文字自著见然后己邪,则未尝也。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匡章,通国以为不孝,孟子独礼貌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

(选自《唐宋名家文集·王安石集》)

14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     敌:匹敌

B吾宗,所赖者此儿耳     敝:衰败

C如不循其情而         诛:诛杀

D断贤者之是非           县:凭空

15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足下道曾巩善属文                   固知一死生虚诞

B亲友惴畏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

C巩在京师,避兄                     抟扶摇上者九万里

D足下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     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15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点明了段缝来信中对曾巩的指责和对自己的批评,然后用一个问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并引出下文。

B文章第二段叙述了曾巩与父亲、兄长之间的关系,肯定曾巩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情操,以此说明当时有人诋毁曾巩是心怀忌恨。

C文章引用孔子、孟子的话,是希望段缝也能够像他们一样善于自守,而不是引用忌、怨曾巩或误听误传的人的言辞来议论曾巩。

D此文语言具有论辩色彩,议论语气决绝,处处显示出其不惑于众人的气度,充分体现了王安石散文峭拔劲健的风格。

15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

15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

2)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

 

 

三、游记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度支副使厅壁题名记

·王安石

三司副使不书前人名姓。嘉祐五年,尚书户部员外郎吕君冲之,始之众史,而自李纮已上至查道得其名,自杨偕已上得其官,自郭劝已下又得其在事之岁时,于是书石而之东壁。

夫合天下之众者财,理天下之财者法,守天下之法者吏也。吏不良则有法而莫守,法不善则有财而莫理。有财而莫理,则阡陌闾巷之贱人,皆能私取予之势,擅万物之利,以与人主争黔首,而放其无穷之欲,非必贵强桀大而后能。如是,而天子犹为不失其民者,盖号而已耳。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吾知其犹不得也。然则吾法而择吏以守之,以理天下之财,虽上古尧、舜犹不能毋以此为先急,而况于后世之纷纷乎?

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盖今理财之法有不善者,其势皆得以议于上而改为之,非特当守成法,吝出入,以从有司之事而已。其职事如此。则其人之贤不肖,利害施于天下如何也!观其人以其在事之岁时以求其政事之见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则其人之贤不肖与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此盖吕君之志也。

15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之众史 稽:考查

B.于是书石而之东壁 镵:镌刻

C.盖号而已耳 特:特别

D.然则吾法而择吏以守之 善:修改

15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吏不良有法而莫守 欲苟顺私情,告诉不许

B.守天下之法者吏 是寡人之过

C理天下之财 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D.则其人贤不肖 奚以九万里而南为

15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这篇文章的构思不局限在眼前“厅壁题名”这件事情上,而是拓宽视野,从多方面加以发挥,直抒己见。这些政见都富有社会现实的针对性。

B.文中论述了财、法与吏三者之间互相制约的重要关系,并强调在实践中考察官吏的才能,这些都表现出作者敏锐的政治眼光和远见卓识,并为后来推行新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C.本文第一段简要交“题名”之事,第二段则放开说理,指出整顿吏治是治国之本。强调没有完善的法制,国家便无从管理;没有良好的官吏,又难以守法。

D.文章叙事简洁,笔墨集中精炼而有变化。这种详略得当、能开能合的写法,显示出作者用笔的工妙。

15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观其人以其在事之岁时以求其政事之见于今者而考其所以佐上理财之方则其人之贤不肖与世之治否吾可以坐而得矣

15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虽欲食蔬衣敝,憔悴其身,愁思其心,以幸天下之给足。

2)三司副使,方今之大吏,朝廷所以尊宠之甚备。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伍子胥庙记

王安石

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及其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谏于所事,此其志与夫自恕以偷一时之利者异也。孔子论古之士大夫,若管夷吾、臧武仲之属,苟志于善而有补于当世者,咸不废也。然则子胥之义又曷可少耶?康定二年,予过所谓胥山者,周行庙庭,叹吴亡千有余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岂独神之事吴之所兴,盖亦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也。后九年,乐安蒋公为杭使,其州人力而新之,余与为铭也。

159王安石认为“子胥之义”的“义”表现为____________。(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160引用孔子之“论”的作用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16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伍子胥用吴国兵力打败了楚国而报仇雪恨。

B伍子胥使吴国兴盛因此所建祠庙香火不衰。

C王安石曾经到过建于胥山上的伍子胥庙。

D王安石为新修的伍子胥庙写了一篇铭文。

162上文可以分为两层,第二层的起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163“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对于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余姚县海塘记

[北宋]王安石

自云柯而南,至于某,有堤若千尺,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知县事谢君为之也。始堤成,谢君以书属予记其成之始,曰:“使来者有考焉,得卒任究之以不隳。”谢君者,阳夏人也,字师厚,景初其名也。其先以文学称天下,而连世为贵人,至君遂以文学其家。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方作堤时,岁丁亥十一月也,能亲以身当风霜氛雾之毒,以勉民作而除其灾,又能令其民翕然皆劝趋之,而忘其役之劳,遂不逾时,以有成功。其仁民之心,效见于事如此,亦可以已,犹自以为未也,又思有以告后之人,令嗣续而完之,以永其存。善夫!仁人长虑却顾图民之灾,如此其至,其不可以无传。而后之君子考其传,得其所以为,其亦不可以无思。

而异时予尝以事至余姚,而君过予,与予从容言天下之事。君曰:“道以闽大隐密,圣人之所独鼓万物以然而皆莫知其所以然者,盖有所难知也。其治政教令施为之详,凡与人共,而尤丁宁以急者,其易知然者也。通途川治田桑为之堤防沟浍渠川以御水早之灾而兴学校属其民人相与习礼乐其中以化服之此其尤丁宁以急而较然易知者也。今世吏者,其愚也国不知所为,而其所谓能者,务出奇为声威,以惊世震俗,至或尽其力以事刀笔簿书之间而已,而反以谓古所为尤丁宁以急者,吾不服以为,吾曾为之,而曾不足以为之,万有一人为之,且不足以名于世而见其材。嘻!其可叹也。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不出于此乎?”予良以其言为然。既而闻君之为其县,至则为桥于江,治学者以教养县人之子弟,既而又有堤之役,于是又信其言之行而不予欺也已。为之书其堤事,因并书其言终始而存之,告后之人。庆历八年七月日记。

16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截然令海水之潮汐不得其旁田者 冒:淹没,漫溢

B至君遂以文学其家 世:继承

C其易知然者也 较:比较

D残去杀之效 胜:制服

16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始堤 填然鼓,兵刃既接

B犹自以为未也 人非生知之者,孰能无惑

C不出于此乎孰能讥之乎

D告后之人其无礼于晋

166下列有关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赏谢景初一心为百姓办实事的行为,后来又听到他对天下事的议论,就为他记下了修堤坝的事,同时也可资后人借鉴和思考。

B谢景初具有实干精神,身先士卒,与百姓同甘共苦,组织并带领民众修筑拦海堤坝,这充分体现了他急民之困的为官之道。

C文章综合运用记叙、议论的手法,在交代写作缘由,肯定谢景初言行的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自身的为政理念。

D谢景初批判了当世官吏哗众取宠之风,反对沉迷刀笔簿书之行,认为宋代近百年间教化不行的原因就在于官吏缺乏惠民思想。

167“/”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途 川 治 田 桑 为 之 堤 防 沟 浍 渠 川 以 御 水 旱 之 灾 而 兴 学 校 属 其 民 人 相 与 习礼 乐 其 中 以 化 服 之 此 其 尤 丁 宁 以 急 而 较 然 易 知 者 也

16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为县,不以材自负而忽其民之急。

2)夫为天下国家且百年,而胜残去杀之效,则犹未也,其不出于此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慈溪县学记

[宋]王安石

安石记曰: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古者井天下之田,而党庠、遂序、国学之法立其中。乡射饮酒、春秋合乐、养老劳农、尊贤使能、考艺选言之政,至于受成、献馘、讯囚之事,无不出于学。于此养天下智仁、圣义、忠和之士,以至一偏之、一曲之学,无所不养。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士朝夕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其服习必于仁义,而所学必皆尽其材。一日取以备公卿大夫百执事之选,则其材行皆已素定,而士之备选者,其施设亦皆素所见闻而已,不待阅习而后能者也。古之在上者,事不虑而尽,功不为而足,其要如此而已。此二帝、三王所以治天下国家而立学之本意也。后世无井田之法,而学亦或存或废。大抵所以治天下国家者,不复皆出于学。而学之士,群居、族处,为师弟子之位者,讲章句、课文字而已。至其陵夷之久,则四方之学者,废而为庙,以祀孔子于天下,斫木抟土,如浮屠、道士法,为王者象。州县吏春秋帅其属释奠于其堂,而学士者或不预。盖庙之作,出于学废,而近世之法然也。

令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曰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于是慈溪之士,不得有学,而为孔子庙如故,庙又坏不治。今刘君在中言于州,使民出钱,将修而作之,未及为而去,时庆历某年也。

后林君肇至,则曰:“古之所以为学者吾不得而见,而法者吾不可以毋循也。虽然,吾之人民于此,不可以无教。”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如今之所云,而治其四旁为学舍,堂其中,帅县之子弟,起先生社君醇为之师,而兴于学。噫!林君其有道者耶!夫吏者,无变今之法,不失古之实,此有道者之所能也。林君之为,其几于此矣。

林君固贤令,而慈溪小邑,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田桑之美,有以自足,无水早之忧也。无游贩之民,故其俗一而不杂;有以自足,故人慎刑而易治。而吾所见其邑之士,亦多美茂之材,易成也。杜君者,越之隐君子,其学行宜为人师者也。夫以小邑得贤令,又得宜为人师者为之师。而以修醇.一易治之俗,而进美茂易成之材,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夫教化可以美风俗,虽然,必久而后至于善。而今之吏,其势不能以久也。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有删节)

16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至一偏之      伎:技艺

B服习必于仁义    服习:行为、习惯

C堂其中        构:建造

D无珍产      淫:荒淫

17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国学之法立其中    浩浩如冯虚御风

B士朝夕所见      不如须臾之学也

C而学士者或不预    犹且从师而问

D不失古之实        渔父莞尔

17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古代圣王办学以治天下的本意,就是要培养各级官吏的后备人才,让他们的德行和施政才能在学校里得到充分培养,能胜任本职工作。

B后世孔庙兴盛,导致学校衰败,作为老师或学生,也只是讲讲文字、章句而已,作者认为那些治理天下国家的人,不一定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了。

C慈溪县令林肇既不违背“士人满二百人才能办学校”的法令,又能灵活地在孔庙四周办起学堂,聘请老师教化百姓,作者对他的创举大加赞赏。

D作者撰文旨在告诫继任者明白林肇办学的初衷.学堂决不能半途而废,须长久坚持下去,那么达成美好的风俗、引导士子成才的愿望定能实现。

172“/”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今天子即位若干年颇修法度而革近世之不然者当此之时学稍稍立于天下矣犹日县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17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而又取士大夫之材行完洁,而其施设已尝试于位而去者,以为之师。

2)虽拘于法,限于势,不得尽如古之所为,吾固信其教化之将行,而风俗之成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通州海门兴利记

王安石

余读豳诗:以其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嗟乎!豳之人帅其家人戮力以听吏,吏推其意以相民,何其至也。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既叹其吏之能民,又思其君之所以待吏,则亦欲善之心出于至诚而已,盖不独法度有以驱之也。以赏罚用天下,而先王之俗废。有士于此,能以豳之吏自为,而不苟于其民,岂非所谓有志者邪?

以余所闻,吴兴沈君兴宗海门之政,可谓有志矣。既堤北海七十里以除水患,遂大浚渠川,酾取江南,以灌义宁等数乡之田。方是时,民之垫于海,呻吟者相属。君至,则宽禁缓求,以集流亡。少焉,诱起之以就功,莫不蹶蹶然奋其惫而来也。由是观之,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乎?

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此何足以尽吾沈君之才,抑可以观其志矣。而论者或以一邑之善不足书之,今天下之邑多矣,其能有以遗其民而不愧于豳之吏者,果多乎?不多,则予不欲使其无传也。至和元年六月六日,临川王某记。

注:馌,:给在田间劳动的农夫送饭。

田畯(jùn):监督农奴劳动的农官。

海:东海。

17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叹其吏之   能:能干的

B以赏罚天下   用:治理

C遂大浚渠川,取江南   酾:疏导

D少焉,诱起之以   就:完成

17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妇子,馌彼南亩

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B君至,宽禁缓求,以集流亡

岳阳楼之大观也

C可勉而用也,况于力足者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

D则予不欲使无传也

秦王恐破壁

17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喜者非自外至,乃其中心固有以然也。

                                                                                          

2)苟诚爱民而有以利之,虽创残穷敝之馀,可勉而用也。

                                                                                          

3)兴宗好学知方,竟其学,又将有大者焉。

                                                                                          

 

 

 

 

四、传记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祭欧阳文忠公文

(宋)王安石

①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犹不可期,况乎天理之冥漠,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②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③呜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复,感世路之崎岖。虽屯邅困踬,窜斥流离,而终不可掩者,以其公议之是非,既压复起,遂显于世。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如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然天下之无贤不肖,且犹为涕泣而歔欷,而况朝士大夫,平昔游从,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④呜呼!盛衰兴废之理,自古如此,而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注)①屯邅困踬:指受挫不进,颠沛窘迫。    ②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尧帝知许由贤德,欲禅让君位于他,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卒葬箕山之巅。

187概述作者认为欧阳修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188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欧阳修的文章积累丰厚

B欧阳修的文章感情奔放

C欧阳修的文章声律和谐

D欧阳修的文章文辞雄浑有力

189③段赞美了欧阳修□□□□和□□□□的品行。

190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一句概括颂扬了欧阳修的成就。

B不同于一般的祭文,本文作者抛开了悲伤,这样做是为了更公正。

C宋仁宗晚年将后事委托给欧阳修,欧阳修从容决策,稳定了政局。

D用许由典故的目的是欧阳修与许由品格相似,“英魄灵气”将长存。

191②段和第③段的内容能否对调?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尚书司封郎中孙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锡,字昌龄。曾祖钊,祖易从,父再荣,皆弗仕。公以天圣二年进士起家和州历阳、无为巢二县主簿。改镇江军节度推官。知杭州仁和县。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三年,乃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七年,乃用举者召试集贤校理。坐考锁厅进士举籍中有不中格者两人,降监和州清酒务。会明堂恩召还,同判尚书刑部。先时主者多持事往决于中书,公独视法如何,不往。戎州人向吉等操兵贾贩,恃其众,所过不输物税,州县捕逐,皆散走。成都钤辖司奏请逮捕亲属系狱,至更两赦。有诣阙诉者,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者,虽数赦,犹论如法。公独奏释之,凡释百二十三人。公于议法多如此。

复为开封府推官,当随尹奏事,仁宗问大辟几何,且以慎刑爱人为戒。公因奏开封敕有重于编敕而当改者数事,仁宗皆以为然。它日,问尹以公姓名,称之。道士赵清贶出入庞宰相家,受赇,御史以劾庞,府治实清贶自为,庞不知也。御史又劾府宰相指,仁宗亦疑,乃悉罢知府、推判官,而以公知太平州。上以公提点淮南路刑狱。在淮南二年,所活大辟十三人,所举多善士,未尝听人请。还为三司户部判官,求知宣州,许之。至则召五县令,约以州所下书有不便封还,故县得自为政而州无事。又知舒州,发常平、广惠仓以活陈、许流人。计口量远近给食遣去,去者率钱买香焚之府门以祝公,至或感泣。初,提点刑狱恐聚流人为盗,又惜常平、广惠仓,数牒止公,不听。佐属皆争曰:“不可。”公行之自若。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今上即位,迁司封,赐金紫。以熙宁元年正月十二日卒,年七十八。

(选自王安石《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注) ①考锁厅:宋代科举考试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专门为有官位的人举行的一种单独考试。②大辟:古五刑之一,初谓五刑中的死刑,俗称砍头,隋朝后泛指一切死刑。③编敕:将皇帝的命令上升为一般法律形式的立法程序。

19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者以集庆军节度掌书记充国子监直讲   用:因为

B刑部详覆官以为特敕遇赦不             原:推究

C御史又劾府宰相指                       希:迎合

D未尝听人请                             属:同“嘱”,嘱托,请托

19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孙公任同判尚书刑部之前,主事者常常到中书省去请示案件如何判决,而孙公到任后却可以独立判断案件,依法审理,无需向上请示。

B孙公向皇帝上报开封府执行皇帝的命令比朝廷的法律更严苛,应当修改,皇帝认为有理,并且称赞了开封府尹。

C皇上让孙公担任淮南路提点刑狱,孙公在淮南两年,使十三个被判处死刑的人活了下来,由他推荐的多为贤良之士,孙公从未接受别人的请托。

D孙公担任宣州知州时,允许各县各自为政,宣州因此相安无事;后担任舒州知州,遣散流民,流民离去时都烧香为孙公祈福。

19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籍取凶恶,戒以不改必穷极案治,而治其余一以仁恕,故县人畏爱之。

(2)比代去,州人阖城门留之,薄暮,与争门乃得出,遂以老告致事。

195孙公为官时表现出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王安石

公讳玮,字宝臣,真定府灵寿县人。少以荫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侯。至道中,李继迁盗据河西银、夏等州,后又击诸部并其众。当是时,公为东头供奉官,年十九。太宗问大臣谁可使当继迁者,武惠王以公应诏。真宗即位,移知镇戎军。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羌人得书,往往感泣。咸平六年,继迁死,其子德明求保塞。公上书言:“继迁擅中国要害地,终身旅拒,使谋臣狼顾而忧。方其国危子弱,不即捕灭,后更盛强,无以息民。”当是时,朝廷欲以恩致德明,寝其书不用。

大中祥符三年,已而又以为泾原路都钤辖兼知渭州。公乃图泾原、环庆两路山川城郭、战守之要以献,真宗留其一枢密院,而以其一付本路,使诸将出兵皆按图议事。八年,迁英州团练使,知秦州。秦西南羌唃厮啰、宗哥立遵始大,遵献方物,求赐赞普。公上书言:“夷狄无厌,足其求必轻中国。”大臣方疑其事,会得公书,遂不许,而犹以为保顺军节度使。公曰:“我狃遵矣,又将为寇。吾治兵以俟尔。”至明年,啰、遵果悉众号十万,寇三都。公帅三将破之,追北至沙州,所俘斩以万计。

天圣七年,换彰武军节度使。八年正月,薨于位,年五十八。皇帝为罢朝两日,赠侍中,谥曰武穆。

公为将几四十年,用兵未尝败衂,尤有功于西方。归羌杀中国人得以羊马赎死如羌法,公以谓如此非所尊中国而爱吾人,奏请不许其赎;又请补内附羌百族以为上军主,假以勋阶爵秩如王官,至今皆为成法。陕西岁取边人为弓箭手而无所给,公以塞上废地募人为之,若干亩出一卒,若干亩出一马,至今边赖以实。所募皆为精兵。在渭州取陇外笼干川筑城,置兵以守,曰:“后当有用此者。”及李元昊叛兵数出,卒以笼干川为德顺将军,而自陇以西,公所措置,人悉以为便也。自三都之战,威震四海。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契丹既请盟,真宗于兵事尤重慎,即有边事,手诏诘难至十馀反。而公每守一议,终无以夺。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总集》,有删节)

196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以为天平、武宁二军牙内都虞候  荫:庇护

B继迁中国要害地  擅:占有

C其书不用  寝:搁置

D啰、遵果悉众号十万,三都  寇:侵犯

19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至道年间,李继迁割据一方,为非作歹,曹公时年19岁,任东头供奉官,被武惠王推荐给朝廷,担当抵御李继迁的重任。

B曹玮在担任渭州知府时,将所辖地区的山川城郭、军事要隘等地理情况绘制成图册,进献给朝廷,朝廷极其重视他所献的图册。

C宗哥立遵壮大起来后,请求朝廷封他为赞普,曹公上书反对,大臣们对曹公所行之事有所疑虑,所以没有采纳曹公的建议。

D在契丹请求与朝廷结盟之后,真宗对于兵事尤为慎重,一件事往往经过反复斟酌才能确定,然而曹公提出的建议,都不会被改变。

19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是时,继迁虐使其众,人多怨者,公即移书言朝廷恩信、抚纳之厚以动之。

2)契丹使过魏地,辄阴勒其从人,无得高语疾驱至,多惮公不敢仰视。

199请根据文本末段,概括曹公治边的措施。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田公墓志铭

王安石

公讳况,字元均。少卓荦有大志,好读书,书未尝去手,无所不读,盖亦无所不记。其为文章,得纸笔立就,而闳博绮丽称天下。初举进士,赐同学究出身,不就。后数年,遂中甲科,补江宁府观察推官,迁太常丞,通判江宁府。

方是时,赵元昊反,夏英公、范文正公经略陕西,言“臣等才力薄,使事恐不能独办,请得田某自佐”,以公为其判官,直集贤院、参都总管军事。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诸老将尽死,为吏者不知兵法,师数陷败,士民震恐。二公随事镇抚,其为世所善,多公计策。大将有欲悉数路兵出击贼者,朝廷许之矣,公极言其不可,乃止。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遂迁右谏议大夫,知成都府,充蜀、梓、利、夔路兵马铃辖。西南夷侵边,公严兵惮之而诱以恩信,即皆稽颡。蜀自王均、李顺再乱,遂号为易动,往者得便宜决事,而多擅杀以为威,至虽小罪,犹并妻子迁去蜀,流离颠顿,有以故死者。公拊循教诲,儿女子畜其人,至有甚恶,然后绳以法。蜀人爱公,以继张忠定,而谓公所继治为未尝有误。岁大凶,宽赋减徭,发廪以救之,而无饥者。事闻,赐书奖谕。居顷之,遂以为枢密副使,又以检校大傅充枢密使。

公行内修,为人宽厚长者,与人语,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至其有所守,人亦不能移也。自江宁归,宰相私使人招之,公谢不往。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范文正公等皆士大夫所望以为公卿,而其位未副,公得间辄为上言之,故文正公等未几皆见用。当是时,上数以天下事询大臣,慨然欲有所为,盖其志多自公发。公所设施,事趣可,功期成,因能任善,不必己出,不为独行异言,以峙声名,故功利之在人者多,而事迹可记者止于如此。嘉祐八年二月乙酉薨于第,享年五十九。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20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为世所善,公计策        多:赞许,推崇

B款款若恐不得当其意        款款:诚恳

C儿女子其人                畜:养育

D公所设施,事            趣:通“趋”,趋向

20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况不做标新立异的行为,不说不同寻常的话,不以这些行为来积累名声,所以功名利益在别人身上的多,而他自己可以记的事却不多。

B赵元昊造反的时候,夏竦、范仲淹两位先生担任陕西经略,认为田况的能力足以辅佐他们,就向朝廷申请,朝廷果然答应让田况来辅佐他们。

C以往四川做官的人得到朝廷的同意可以便宜行事,而大多都是擅自诛杀来立威,甚至即使是很小的罪行,也一并把妻子儿女迁到四川去受苦。

D范文正等人都是当时的士大夫期望担任公卿的人,然而一直没有如愿,田况得到机会就对皇上说这件事,结果范文正等人不多久就被朝廷重用了。

20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真宗弭兵,至是且四十年。

2)又言所以治边者十四事,多听用。

3)及为谏官,于小事近功,有所不言,独常从容为上言为治大方而已。

20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田况为政方面的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宋)王安石

①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泰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 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 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常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②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 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遇者,其知之矣。

③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县令陶舜元。

④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217高中阶段我们还学过王安石的文章有__________________

218最适合填在文章第④段方格处的词是

A呜呼B善哉C可怜D嗟乎

219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B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C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D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

220范仲淹(即范文正公)为什么推荐许平参加“方略”之选?(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221文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参考答案

 

1C

2B

3B

4B

5D

61)陛下难道能长久地把上天赐予的幸运看作是永恒不变的,而没有万一(出现祸患)的忧虑吗?

2)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

7①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干,赞扬他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而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②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有杰出的才能,并为他遭受世人的诟骂和误解叫屈。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祖:以……为依据,效法。

故选C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助词,的;助词,起提前宾语的作用;

B.都是所字结构,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

C.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

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修饰。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

“先务”是指“首要事务”,做“为”的 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使”的主语是王安石的做法,不能跟“躁迫强戾”断到一起,应在“使”前断开;“天下之人”是“使”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4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按旧制一帝一号”错。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故选B

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乙文……也有对史实的叙述”错。乙文是论述文,主要是用朱熹的话来褒贬王安石,文末关于韩琦的话只不过起到辅助朱熹观点的作用,是事实论据,并非要叙述历史。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其”,难道;“常”,永恒不变的;“以……为”,把……看作。

2)题得分点有:“被遇”,承蒙恩遇;“致位”,官至;“庶几”,或许。

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朱熹的评价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肯定的句子是,“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已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中之盛”,可见朱熹肯定王安石文章、品行、才干,赞扬他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否定的句子是“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否定他在变法中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事务以及用人不当造成恶果的做法。

梁启超却是高度赞美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梁启超认为三代以下只有一个王安石配称完人、伟人,认为百姓应当给他绣像或是铸像来祭祀他,可见梁启超高度赞美王安石,认为他是盖世英杰,有杰出的才能;并且梁启超为王安石叫屈,“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梁启超为他遭受世人的诟骂和误解叫屈。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宇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来增长国家的财力,收取天下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没有因财力不足而成为国家忧患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可是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以长久依靠上天赐予的宠幸为常法,而没有万一发生忧患的考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这是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租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已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用王安石为相。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诟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



汇编不易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5yuan获取


全部唐宋八大家文言文 150  yuan

散文中的唐宋八大家
考场中的韩愈诗歌汇编
考场中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诗歌鉴赏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诗词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王安石诗歌汇编
考场中的苏辙诗歌汇编——上官容碌碌,饱食更悠悠。
唐宋八大家之曾巩诗歌汇编
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宋词百篇汇编


北京市古诗鉴赏之边塞诗33篇汇编(讲义版)
北京市古诗鉴赏之咏物诗32篇汇编(讲义版)
北京市古诗鉴赏之田园诗29篇汇编(讲义版)
北京市古诗鉴赏之送别赠友诗30篇汇编(讲义版)
上海市古诗鉴赏之送别赠友诗45篇汇编
上海市古诗鉴赏之咏物诗33篇汇编(讲义版)
上海市古诗鉴赏之咏史怀古诗36篇汇编(讲义版)
上海市古诗鉴赏之边塞诗36篇汇编(讲义版)
江苏省古诗鉴赏之边塞诗52篇汇编(讲义版)
江苏省古诗鉴赏之山水诗60篇汇编(讲义版)
江苏省古诗鉴赏之羁旅思乡诗68篇汇编(讲义版)
浙江省古诗鉴赏之咏史怀古诗64篇汇编(讲义版)
浙江省古诗鉴赏之送别赠友诗60篇汇编(讲义版)
浙江省古诗鉴赏之羁旅思乡诗60篇汇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