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文摘   2024-11-23 00:01   北京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持续更新)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5届浙江省台州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鲁迅不忌惮暗黑,他在写给自己的散文诗集《野草》里多次提到夜,一半以上篇目是写夜间或是与夜梦相关的景、情和思,在“ 昏沉的夜 ”,追逐着“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的“碎影 ”(《好的故事》),在“奇特而高 ”的“鬼䀹眼 ”的秋夜里,目睹各种生命化的场景,感知各种蓬勃的生命现象碰撞和交汇(《秋夜》);怀抱着希望,在夜晚沉浸于已逝的青春的回忆,“我只得由我来肉薄这空虚中的暗夜了。”(《希望》);在深秋的夜 独自凝视夹在书中的枫叶(《腊叶》)……鲁迅深潜在夜里,感知不同常人的世界。夜,消停了噪杂,隔绝了纷扰,却形成了独立完整的丰富新空间。习惯于为熟睡人们疏忽、或无感的夜的时空中,鲁迅发现了此间有着白昼一般挣扎的生命气息,是另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夜,夜的暗黑,是鲁迅理解世界的独特视角,夜以及暗黑的夜景,是鲁迅构筑的别样的文学 景观。

显然,无论借助实景还是虚设幻境,鲁迅于夜的意象,夜间的场景的钟爱,甚至对夜晚的迷恋,不同于优美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也远离了“仲夏夜之梦 ”式的诗意浪漫的唯美赞颂。鲁迅的“夜 ”,鲁迅的暗黑美学,体现了现代启蒙知识分子特有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鲁迅之爱夜,爱夜间的真实和赤诚,“夜是造化所织的幽玄的天衣,普覆一切人,使他们温暖,安心,不知不觉的自己渐渐脱去人造的面具和衣裳,赤条条地裹在这无边无际的黑絮似 的大块里 ”,不管是怎样的目的,夜都能给与人们内心真实的需要以庇护。夜,即使暗黑,却呈现了世界和人心的真实样态,这是白天的各种社会面具和角色装扮后所看不到的真实。相对于虚伪矫饰和伪装成光亮、实则为真正大黑暗的白天,鲁迅更喜欢夜,更愿意领受“夜 所给与的光明 ”,也愿意“领受夜所给与的恩惠 ”(《夜颂》)。以此曲笔赞颂暗夜而直抒胸臆地祈盼光明,在鲁迅看来,向往光明是人们共有的,而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能够直面黑暗,在暗夜中生存、探索或抗争才更为紧迫。愿意直面真实和直面真实的黑暗的承担和勇气,正是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此番直面真实和危险的勇敢的战士姿态,才能欣赏和认同在暗黑的夜,并在暗夜里进行决绝和不懈地抗争。

与此审美观相对应,鲁迅直面暗黑和无惧暗黑,更深切地理解黑暗以及处于黑暗中的人们的困境——那些被抛入黑暗的,被黑暗吞没后,一种极度无助或者疯狂的人性。由此,他刻画和记录大量被暗夜吞没的生存状态,描摹各种“类暗夜”的社会空间中的民众苦难。鲁迅的作品,尤其是小说,成为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的历史教科书。作品中的祥林嫂、陈士成、孔乙己、子君、阿 Q、吕纬甫魏连殳等,都是被暗夜吞没和在暗夜中挣扎摸索的典型人物。另外,他还塑造了一批抗争暗黑直至疯狂甚至不惜毁灭的悲剧形象。无论是《药》中的夏瑜还是《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他们都在暗夜中强烈抗争,成为不惜与旧时代一同毁灭的战士。能够刻画如此鲜明又生动又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表明作者鲁迅拥有直面暗黑、深刻理解暗黑(无论是象征意义还是实在情景)的勇气和表现力。也因为完整系统和理性解读 暗黑,鲁迅才会以敏锐的认知和批判的精神确立现代文化立场,洞开传统封闭世界。在为习惯所忽视和漠视的暗黑空间里,也是丰富繁丽的世界,有着别样的独特和奇异的景观。深谙夜的场合,才能理解与白天的深切联系和洞察细微变化,才有了《影的告别》中的甘愿沉没黑暗无地,而不愿彷徨于明暗的决绝心境,情愿孤独而不愿苟且的深刻;在“全没月光 ”的夜里,才从历史的字缝里看出字来,发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的振聋发聩的呐喊(《狂人日记》)。

(摘编自陈力君《鲁迅与夜,及暗黑》,有删改)

材料二:

对于鲁迅来说,中国由古老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际遇与他自身的痛苦经历,赋予了他来自外部现实与内在生命的超常黑暗体验,正是这些黑暗体验淬炼出了其精神的硬度与广度、培植出了其心灵的纵深度,并由此奠定了其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开创者无比深广的精神根基。历史—现实体验意义上的黑暗书写实现了鲁迅对社会变革过程的深度介入,在对民族根性、文化基因、专制政治、知识分子劣根性、殖民地心态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心理现象的批判中,充分显示了一个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度智慧与责任感。生命体验意义上的黑暗书写则开启了以文学探索内在生命奥秘的先河,那些盘根错节看似深深沉睡在无意识深处的怀疑、恐惧、绝望、虚无,并非空穴来风,也同样沉淀着既往的毒气与鬼气。介入现实的战斗精神保证了其生命探索不至于陷入玄学化的泥潭,而对个体生命的深刻理解也强化了其社会批判的人本主义立场,不至于失之肤浅与粗暴。内外两面的“黑暗 ”互为参照,互相促进,在文化批判与自我解剖两方面都抵达了前所未有的深度,这是鲁迅的黑暗书写留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摘编自王海燕《鲁迅黑暗体验与书写研究》,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野草》是鲁迅写给自己的散文诗集,诗集里多数篇目写到与夜相关的事物和情感,这正说明鲁迅不忌惮黑暗。

B.在夜晚沉浸于已逝的青春的回忆,在深秋的夜独自凝视夹在书中的枫叶,这表明了鲁迅深潜在夜里,感知与常人不同的世界。

C.鲁迅刻画和记录大量被暗夜吞没的生存状态,正是因为他更深切地理解黑暗以及处于黑暗中的人们的困境。

D.鲁迅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开创者,其深广的精神根基由中国从古老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际遇与他自身的痛苦经历奠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理解世界的视角是夜和夜的暗黑,而这又构筑起鲁迅别样的文学景观。

B.鲁迅对于夜的描摹和钟爱不具备优美典雅的古典精神气质和诗意浪漫的唯美赞颂。

C.鲁迅以敏锐的认知和批判的精神确立现代文化立场,正是因为其能够直面黑暗。

D.鲁迅社会批判的人本主义立场深刻而温和,因为他对个体生命的理解得以强化。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中“在暗夜里进行决绝和不懈地抗争 ”的一项是(3 分)

A.《铸剑》中的“黑色人”帮助少年眉间尺复仇,最后“黑色人”的头与眉间尺的头战胜了王的头

B.《祝福》中“我 ”与四叔谈话总不投机,无法回答祥林嫂的问题,觉得不安,过了一夜,“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 ”。

C.《秋夜》中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夜空,使天空闪闪地鬼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

D.《孤独者》魏连殳“两眼在黑气里闪闪地发光”,生活在“独头茧”中 , 由对社会极端憎恶转变为不择手段报复。

4.材料一认为暗黑的夜与白天有着“深切联系 ”,请概括它们之间的联系。(4 分)

5.鲁迅的暗黑美学体现了现代启蒙知识分子哪些特有的价值取向?请综合两则材料概括。(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锯羊角的额吉

艾平

额吉在呼伦贝尔大草原深处向远方遥望。风是天的舌头,吻着额吉银灰色的发丝,牧草是地的手指,抚摸额吉长长的影子。额吉的身体挺立,脸和手与泥土同色,而神情好似结实的籽壳,包裹着一粒成熟的生命。

在这十几年里,额吉的五个孩子像小燕子那样飞出了蒙古包。大儿子和大女儿,在旗里生活,其他的三个走得更远,一个在呼和浩特,一个在北京,还有一个在日本。他们的名字,像一首诗,在巴尔虎人的嘴里一遍遍传颂。每当草原上有婚礼的时候,额吉不论多忙,也要赶去祝贺。回家以后,便把在宴席上听来的赞扬自己儿女的话,说给留在家里放羊的阿爸听,说了一遍又一遍。

额吉和阿爸没到城市里去享受儿女的成功,他们怎么能离开草原呢?羊怎么办,草场怎么办?每当酸奶子成型,手扒肉出锅,额吉便想起从前,包里那五个小脑袋瓜,围着桌子扎成一个堆儿,等着她一一分食的情景。每当大雪把草原变成银盆,额吉就后悔把马群卖出去的事情,要是那匹沙毛马还拴在蒙古包前,额吉这会儿一搂鞍鞒上了马,由着马蹄咯噔咯噔 地敲打着雪壳子,眨眼工夫就能看到自己的大儿子和大女儿了,只要和孩子一起喝上一碗茶,她心间的草地便会像获得了春天的雨水那般滋润。

早晨,阿爸骑着摩托车赶着羊群远去了,只有那几头不能出牧的病羊陪伴额吉。远方的地平线上没有出现儿子的红汽车;拴马桩上没有远来的马,蒙古包里也没有客人边喝茶边给额吉讲古老的新鲜事儿——山那边的云彩在孕育着蘑菇一般大的雨点;湖边的羊群里发现了几头黄羊子,竟然吃得比绵羊还肥;② 贝尔湖的潮水把一条条大狗鱼,推到马的鼻子底下, 吓得马不敢喝水……邮递员也不再来了,他把小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像一只喜鹊那样放在额吉手里, 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    

有什么声音能来搅动一下额吉的草原呢?

额吉似乎听见包里的桦树皮摇篮发出婴儿咿咿呀呀的笑声,听见了沙毛马还是个驹子时那细弱的鼻响儿,听见有人在牛粪垛下叽叽喳喳地说话……其实额吉也知道这些声音都是自己胡乱想出来的。可是,这些胡乱想出来的声音却让额吉萌生出想说说话的渴望——有一只羊的犄角好长时间就该锯了,你说把孩子叫回来吧,还有点不值得,不叫吧,家里的锯条不好使了,那羊不能吃草了。

额吉想,大儿子忙,就给大女儿打个电话吧,让她回来的时候捎上一根小锯条,可是大女儿的电话老是无法接通。额吉刚把电话放回草窠里,电话却响了。大女儿在学校里当班主任,只有下了课才能接电话。额吉喜上眉梢,一拿起电话,却是一个推销电话,这一次推销的是香港直飞游。额吉对着电话说:“我飞了,你来给我们家他阿爸熬茶呀?”

额吉把头上的白缎子头巾摘下来,在阳光里抖了抖。头巾上没有一丝灰尘,今年草好,厚厚的,像在地上绣了一层丝绒,风只能刮起满地的香味儿,刮不起一丝沙尘。额吉心一宽, 就听出来草原上其实只有一种声音,是身后那只羊的肚子在咕噜咕噜响。那羊两只角长到脑后,打了一个弯,又向前长,直杵到它的嘴丫子里,无法张嘴吃草。额吉昨天给大儿子打了电话,让他回来时捎把新锯条。儿子说,额吉你等我放假回来锯。大儿子在旗里当干部,总是说回来,到时候就回不来了。于是,额吉自己进了羊圈,抓住羊耙子,捆紧了它的三条腿,动手锯羊角。

阳光顺着额吉手上的小锯条爬来爬去,羊侧着脸,眼睛随着锯条眨动。额吉锯着锯着,心里渐渐地生出一些惆怅。她想放开嗓子唱一首歌,唱一首很久不唱的长调《牧歌》。可是额吉哈着腰,锯着羊角,气喘吁吁地唱不出来。额吉需要一个嘹亮的声音,来推助一下自己这不由分说的想头,连忙打开手机。她想起来,小女儿说手机里可以找到很多草原歌曲。

手机里的歌声来了,高亢而悠扬——阳光……阳光流淌……就在……就在……这片草原……额吉不明白,手机为什么总是唱这一首歌。额吉的手机是最新型的,是小女儿给设置的。小女儿经常给她发来照片,额吉和阿爸虽然不会翻看,却还是盼着小女儿不断给他们发,因为每次一发完,那调皮的小女儿,就会打电话来。因为这些小女儿跳舞的图片,额吉和阿 爸便有了叫大儿子和大女儿回来的理由,他们一到家,家里的蒙古包,就会像萨日朗的蓓蕾 突然绽放,变得活色生香。

“ 阳光……阳光流淌……就在……就在这片草原…… ”岁月果然就在额吉蒙古袍的边上流淌走了

额吉用手摸摸羊角上自己锯出的口子,还是那么浅。她伸伸腰,喝了一碗奶茶,开始喂羊。冷蒿和碱草还有野葱,幽绿发亮,羊耙子性子急,老想摆脱额吉的手往前够草,额吉哈着腰,慢慢随着羊往草厚的地方退。俄顷,额吉觉得腿有点支撑不住身子,想站起来,就一个屁股蹲儿,跌坐在了草地上。

随着额吉这一跌,扑啦啦从草丛里飞起一只百灵鸟,它旋转在额吉的头顶上,一声比一声叫得凄厉,就是不肯离开。额吉知道春天深了,果然看见身后有一个用乱羊毛和软草做成的窝,窝里面是四个浅褐色的鸟蛋,油汪汪的挺好看。额吉赶紧牵着羊,远远地躲到了蒙 古包的影子里。百灵鸟轻轻落下来,继续自己的天职。

在寂静的阳光里,一个巴尔虎母亲慢慢地锯羊角,一个百灵鸟妈妈静静地孵卵。

(节选自《风景的深度》,有删改)

【注】①额吉:蒙语,母亲的意思。②巴尔虎:地名,位于呼伦贝尔市。③羊耙子:指种公羊。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额吉热衷于参加婚礼,喜欢借机听到人们赞美自己儿女的话,毕竟她有五个成功的儿女,作为母亲,她感到非常骄傲。

B.额吉常常回忆儿女们小时候的事情,想起收到小女儿大学录取通知书等事,盼望和儿女喝一碗茶,表现了她对孩子的牵挂。

C.额吉和阿爸即使非常想念孩子们,也不愿意到城里生活,因为羊和草场需要照料,他们无法离开哺育自己的草原。

D.额吉对是否叫孩子带锯条回来锯羊角非常纠结,羊对牧民来说很重要,但孩子们都十分忙碌,不愿意回来。

7.关于文中四处细节的描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牧草像“地的手指”一样“抚摸 ”额吉的影子,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写出牧草的晃动是轻柔的,也表明大地与额吉有着深层次的联系。

B.②湖水推着大狗鱼,“吓得”马“不敢”喝水,熟悉的湖水也有让马吃惊的时刻,描绘了自然与动物之间新奇有趣的互动。    

C.③羊“侧着”“随着锯条眨动”的动作描写,表明它紧张害怕却不敢反抗,这是牧民长期蓄养的结果。

D.④额吉抱着羊“远远地躲”开,怕打扰百灵鸟孵卵,是人对鸟的退让,表明额吉平等对待草原上的动物。

8.有人说,散文创作要“书写当代生活 ”,这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分析。(4 分)

9.本文的最后一段意蕴丰富,请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魏徵曰:“ 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子所保,惟在于诚信。然则言而不行,言不 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不信之言,无诚之令,为上则败国,为下则危身,虽在颠沛之 中,君子所不为也。且君子小人,貌同心异。君子临难无苟免,杀身以成仁。小人不耻不仁,不畏不义,唯利之所在,危人以自安。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义,大矣哉!故自天祐之,吉无不利。

(太宗)尝谓长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威权独运,不得委任群下 ’;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徵劝朕‘革兴文,布德施惠,中国既安,远人自服 ’。朕从其语,天下大宁。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徵之力也。”太宗尝嫌上封者众,不近事实,欲加黜责。徵奏曰:“古者立诽谤之木,欲闻己过。今之封事,谤木之流也。陛下思闻得失,祗可恣其陈道。若所言衷,则有益于陛下;若不衷,无损于国家。”太宗曰:“此言是也。”并劳而遣之。

(选自《旧唐书 ·魏徵传》,有删改)

材料二: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四者,前王所以致福,通贤以为深诫。陛下贞观之初,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顷年已来,微有放,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负圣智之明,心轻当代,此傲之长也。欲有所为,皆取遂意,纵或抑情从谏,终是不能忘怀,此欲之纵也。志在嬉游,情无厌倦,虽未全妨政事,不复专心治道,此乐将极也。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亲狎者阿旨不肯言,疏远者畏威而莫敢谏,积而不已,将亏圣德。

昔陶唐、成汤之时非无灾患,而称其圣德者,以其有始有终,无为无欲,遇灾则极其忧勤,时安则不骄不逸故也。贞观之初,频年霜旱,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 ,一人怨苦,此诚由识陛下矜育之怀,所以至死无携贰。顷年已来,疾于徭役,关中之人,劳弊尤甚。杂匠之徒,下日悉留和雇,正兵之辈,上番多别驱使,和市之物绝于乡闾,递送之夫相继于道路。既有所弊,易为惊扰,脱因水旱,谷麦不收,恐百姓之心,不能如前日之宁帖。此皆其渐不克终也。

臣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数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冀千虑一得,衮职有补,则死日生年,甘从斧钺。

(选自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有删改)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 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畿内户口A并就B关外C携负D老幼E来往F数千G曾无H一户逃亡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耻,没有羞耻心,与《师说》 “不耻相师 ”的“不耻 ”意思不同。

B.偃,停止,与成语“偃旗息鼓 ”的“偃 ”意思不同。

C.矜,骄傲,与《促织》 “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的“矜”意思相同。

D.“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与《过秦论》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的“而”用法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君子应具有诚信的品质,即使在狼狈困顿的环境下,也会严格要求自己,如果不诚信则会危害自身,危及国家。    

B.太宗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奏报内容不切合事实,想贬斥这部分人。魏征用古代谤木制度进行规劝,最终说服了唐太宗。

C.魏徵认为被称为圣德之人的尧、汤在遇到灾害时勤于政事,在局势安定时不耽于逸乐,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

D.魏徵通过昔今对比,列举了君王许多严重的过失,又加之以道理辅助说明,语言直率尖锐,但更见诚挚恳切之心。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然则言而不行,言不信也;令而不从,令无诚也。(4 分)

2)率土乂安,四夷款服,仍远劳士马, 问罪遐裔,此志将满也。(4 分)

14.后世称颂的“贞观之治”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君主与臣民之间的互相配合,这在两则材料中有所体现,请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5~16 题。

青玉案 ·癸未道间

[宋]李曾伯

栖鸦啼破烟林暝,把旅梦、俄惊醒。猛拍征鞍登小岭。峰回路转,月明人静,幻出清凉境。

马蹄踏碎琼瑶影,任露压巾纱未忺整。贪看前山云隐隐。翠微深处,有人家否,试击柴扃问。

【注】忺:欲,想要。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归鸦叫个不停,划破了暮霭笼罩下树林的寂静,旅梦一下子被惊醒了。此时天黑了,词人一下子紧张起来,于是猛拍征鞍急于赶路。

B.山路迂曲,月亮升起来了,山野寂寥无声,跟傍晚的幽暗、喧闹形成鲜明对照,通过白描手法,描写了夜行山林的原因和心境。

C.夜色渐浓,马蹄急促,踏碎月影,露水打湿了头巾,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D.月下轻云缭绕的前山更是一个诱人的所在,越是这种轻云笼罩的景色,越是在月下能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催人前行。

16.本词最后“翠微深处 ”三句与辛弃疾《西江月》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所蕴含的情感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秋日,登高望远,眼前江水如白绢展开,远处山峰耸立,小刚不禁吟诵起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诗句“   ▲             ▲          ”。

2)中秋之夜,小张看到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他脑海中不禁浮现出《项脊轩志》中树影在风中摇曳,呈现喜人景象的句子:“   ▲             ▲           ”。

3)唐诗中常以“君”作为陈述对象,以便更好地叙事抒情,而词中也有这一写法,如“   ▲       ▲          ”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 5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高楼大厦与霓虹灯海构成了都市的繁华图景,而那片被绿意环抱、炊烟袅袅的乡村,却像是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乡土文化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的目光。这是一场关于回归、发现与传承的深度之旅,年轻人们带着对未知的好奇与对传统的敬畏,踏上了探索农村文化的征途。

踏入乡村的那一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错落有致的农舍以及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峦。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稻草的清新气息,耳边是鸡鸣犬吠和偶尔传来的牛铃声,这一切都让久居城市的年轻人感到   A   的宁静与放松。他们开始尝试参与农事活动,亲手插秧、收割,体验“汗滴禾下土 ”的艰辛与喜悦,这份质朴的劳作之美,让他们对自然与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

随着探索的深入,(  )。他们走进古老的祠堂,聆听老一辈讲述家族的历史与传说;参与节日庆典,学习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如剪纸、编织、陶艺等,每一项技艺背后都蕴含着先人的智慧与情感在这些活动中,年轻人不仅学会了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温度,理解了那些看似简单的习俗背后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

面对乡土文化的璀璨瑰宝,年轻人们没有仅仅停留于欣赏与赞叹,而是积极思考如何将其传承下去并    B   。他们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将乡村的美景、故事、手工艺品推向更广阔的舞台,(  )。同时,他们还尝试将传统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既符合时代审美又不失传统韵味的新产品,为乡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①乡土文化,是民族记忆的载体,是精神家园的根基。②年轻人在探索农村文化的深度之旅中,不仅成为了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更找到了心灵的归宿。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份对土地的深情、对文化的尊重与传承,④将永远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绽放出无限的前景与光芒。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 分)

A.                   B.                

19.文中第五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4 分)

21.新闻评论讲究时代性,注重行文布局的逻辑性。请结合本材料简要分析。(4 分)

22.一群年轻人到你家乡考察乡土文化,请你为自己家乡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写一则宣传语。要求:语言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20个字。(4 分)

传统手工艺品名称:                                                                           

宣传语: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的材料提到鲁迅拥有直面黑暗和无惧黑暗的勇气。雷军说:“勇气,并非没有恐惧,而是面对恐惧,依然坚定不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2024.11

1.D(从“这些黑暗体验淬炼出了其精神的硬度与广度、培植出了其心灵的纵深度,并由此奠定了其作为现代中国文学开创者无比深广的精神根基。”可见,奠定根基的不是“历史际 遇 ”与“痛苦经历 ”,而是黑暗体验淬炼精神的硬度广度、心灵的纵深度。)

2.C(鲁迅确立现代文化立场是因为“完整系统和理性解读暗黑 ”。)    

3.B(决定离开不能表明“我 ”与黑暗决绝不懈地抗争,表现的是我对黑暗的逃避 。)

4.①夜与白昼具有相似性,一样有挣扎的生命气息,都是精彩纷呈的世界。

②夜呈现了世界和人心的真实样态,给与人们光明;白天虚伪矫饰和伪装成光亮,实则为真正大黑暗。(一点 2 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5. ①祈盼光明,向往光明。 ②直面黑暗的勇气、探索和抗争。

③对社会变革过程的深度介入和批判,显示高度智慧与责任感。(一点2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6. D( “不愿意回来 ”错误,从大儿子“到时候就回不来了 ”来看是没空回来。)

7. C( “表明它紧张害怕却不敢反抗 ”错误,应是表现了羊的惬意自在。)

8.①现代科技改变牧民的生活,用摩托车放牧、用手机听长调(歌)、电话推销进草原,新旧生活方式交融。

②儿女们不再复制父辈的生活轨迹,他们的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与草原关系不再密切。

③寂寞孤独的父母牵挂孩子,而孩子对父母的关注相对缺失。(一点 2 分,写出两点即可)

9.①巴尔虎母亲和百灵鸟都是孕育生命的母亲,都深爱自己的孩子,赞美了母爱。

②母亲锯羊角是为了羊的生存,百灵鸟妈妈孵卵是延续生命,思考生命延续的重要性。

③人与动物都在草原“ 阳光里 ”生长繁衍,草原孕育了万物,表达了对草原的眷恋和热爱。

④人与大自然互相依存,互不打扰,和谐相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回答“牧民敬畏 天地,顺应自然,热爱草原上的生灵 ”也可以得分。一点2分,写出三点即可)

10.CEG 畿内户口并就关外/携负老幼/来往数千/曾无一户逃亡

11.A(A 项两者意思相同,都是意动用法,指“不以……为耻 ”。B 项“偃旗息鼓 ”的“偃 ”是放倒的意思。C 项“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的“矜 ”是骄傲的意思。D 项“亲狎者阿旨而不肯言 ”中“而 ”表因果关系,“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的“而 ”表转折关系。)

12.C(尧、汤被称为圣德,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遇到灾害时极其忧虑、殷勤,局势安定时又不骄傲、不耽于逸乐。)

13.(1)既然这样,那么说了不做,这是说了却不讲求信用;颁布了法令却不遵从,这是法令没有诚意 “然则 ”“令而不从 ”中的“令 ”“从 ”,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2)天下安定,四方的少数民族诚心归附,仍然使兵马劳累远征,对边远之地进行问罪,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了。( “率土 ”“劳 ”“遐裔 ”,各 1 分,句意通顺 1 分)

14.(1)君主礼待臣下,臣下尽力效忠。

2)君主讲求诚信,上下互相信任。

3)君主想要臣下指出自己得失,臣子尽心进谏。

4)君主体恤下情,臣民不怀二心。(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15.C(C 项“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 ”错,应是渲染了清幽闲适的氛围。)

16.(1)《西江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表现他遇雨忽逢“旧时茅店”的惊喜和亲切感山前下起了小雨,“我”急忙寻找避雨的地方,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意想不到地出现在眼前2)本词表现“试击柴扃”的漫不经心和悠闲洒脱之感。在林木茂密的地方,他发现了人 家,“试击柴扃问 ”。“试击 ”是指想敲敲,想问问,但并不十分有意,其实有没有人家都 不会影响词人行路的兴致。 (情感要点各 2 分,分析各 1 分)

17.(1)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2)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3)君莫道投鞭虚语 自古一贤能制难 (刘克庄《贺新郎 · 国脉微如缕》)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悠然心会 妙处难与君说 (张孝祥《念奴娇 ·过洞庭》)

18.前所未有发扬光大(每空 1 分)

19.②语序不当,改为:不仅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更成为了乡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力量。

④搭配不当,绽放与前景不搭配,改为:绽放出无限的魅力与光芒。(每处 2 分)

20.①甲:年轻人逐渐被乡村传统文化吸引

②乙: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乡土文化 (每处 2 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21.(1)本则评论反映现代主流社会的现象,选择现代生活中为年轻人所喜欢的乡土文化作为评论重点,表达了对乡土文化的喜爱之情,引导人们关注社会形势,为生活指明方向。指向明确,时代性特征明显。

2)本则评论先提出乡土文化的魅力,它能吸引年轻人目光,再分析年轻人探索乡土文化的场景和行为,最后总结年轻人探索乡土文化的意义。先陈述现象,再阐述价值,最后总结意义,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一点 2 分,意近即可酌情给分)

22.示例:刺绣。绣出生命的艺术,汇聚文化的灵魂。

(修辞手法 2 分,符合传统手工艺品特征 2 分;单指出手工艺品名称不给分)

23.(60 分)

【写作提示】

作文材料第一句话引自本次考试现代文阅读Ⅰ , 点明勇气是一种“敢于直面黑暗和无惧黑暗”的品质;同时,现代文阅读 Ⅰ材料一中提到“愿意直面真实和直面真实的黑暗的承担 和勇气,正是知识分子的现代品格 ”“此番直面真实和危险的勇敢的战士姿态”,这些都强 调了直面黑暗、无所畏惧是勇气的特点之一。第二句话引自雷军,丰富了勇气的内涵:勇气不是莽撞的无所畏惧,而是了解恐惧,在面对恐惧时依然坚定前行。

由此可见,勇气的可贵在于坦然承认恐惧、理性对待恐惧,必要时能做出坚定的选择甚至崇高的牺牲。

人类真正的勇气,从来就不是忽视了客观困难的一腔热血、一身莽撞,而是深知自己的行为会付出代价,仍然愿意去帮助他人,去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行为。

不管是仗义执言还是见义勇为,都是个人勇气的表现。勇气,来自于坚定的信念、奔涌不息的热情,这就需要一个人拥有战胜恐惧的精神积淀,也保有坚持勇气的强大动力。

在复杂环境的考验下,如何调整自身的状态,如何理性地分析形势,恰当地评估,不夸大困难,不轻视恐惧,如何保持行动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勇气,这些都是对一个人的极大考验。对这些付出背后所需的勇气,我们更应该予以充分的尊重。

【参考立意】

1.面对恐惧,战胜恐惧,才是真正的勇气。     2.理性的判断,无畏的选择。

3.不是生来无畏,只是选择勇敢。4.不轻视恐惧,才能更奋勇前行。5.勇气可贵,理性更可贵。

【评分标准】 基准分 43 分。

一类文(50—60):切合题意,紧扣关键词,辩证分析勇气的两方面表现,挖掘两方面 的重要价值,例如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的重要促进作用,思想深刻,文体鲜明,语言有文 采。

二类文(44—50):符合题意,能紧扣关键词,能辩证分析勇气的两方面表现,但对两 方面的价值挖掘欠缺深度,思想较深刻,文体明确,语言流畅。

三类文(36—43):基本符合题意,也能联系关键词,单写勇气的某一方面表现及其作 用,欠缺思想深度,语言较通顺。

四类文(30-36):不够符合题意,不能紧扣关键词,对勇气的理解有偏差,思路较混 乱,语言不够通顺。    

五类文(30 分以下):不符合题意,思路混乱,语言不通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听说治国的基础,必须以礼、德为根本;君子所应保持的只在于诚信。既然这样,那么说了不做,这是说了却不讲究信用;颁布了法令却不遵从,这是法令没有诚意。没有信义 的言语,没有诚意的命令,对上就会危害国家,对下就会危及自身,即使在狼狈困顿之中, 君子也不会这么做。况且君子小人,表面相同而内心各异。君子面对危难不苟且偷生,能牺 牲生命去成就仁。小人不以不仁义为耻,不怕行为不义,只追求利益,危害他人来使自己获 得安宁。君主能完全地礼待人,臣下能尽力效忠社稷,必定使朝廷内外无私心、君臣上下互 相信任。君主不讲诚信就无法支使臣下,臣下不讲诚信就无法侍奉君主,诚信的意义是很重 大的啊!所以自有上天保佑它,没有不吉利的。

(唐太宗)曾对长孙无忌说:“朕刚即位时,上书的人有的说‘君主必须把握威权独断专行,不能把权力委任给臣下 ’;有的想显示武力强大,使异族恐惧而服从自己。只有魏征 劝朕‘停止战争大兴文事,传布道德广施恩惠,中原既然安定,异族自然会归顺服从 ’。我听了他的话,天下太平。边地的君长都来朝贡,各个少数民族的使节,都在道路上碰面了(指 各个少数民族都派使节来朝拜)。这都是魏征的功劳。”太宗曾经嫌进呈密封奏章的人多,(密奏的内容)不切合事实,想加以贬斥。魏征说:“古时尧设立诽谤之木,想知道自己的 过错。现在这密封的奏章,就是古时立诽谤木制度流传下来的。陛下想知道自己的得失,只 可以听任人们上言。如果话说得对,就有益于陛下;如果说得不对,无损于国家。”太宗说:“这话说得对。”对进呈奏章的人加以抚慰后再让他们离去。

材料二:

骄傲情绪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享乐不可极端化,志向不可过偏、过高。这四个方面,前代君王由于处理得好而得福,深明事情的贤人也认为应该深加警戒。陛下在贞观初年, 孜孜追求,毫不懈怠,委屈自己而顾念别人,总像是还怕自己做得不够。近年以来,已经出 现骄傲放纵的苗头,仗恃功业之大,蔑视前代君王,认为比前代圣人智者还要贤明,心里轻 视当代人才,这是骄傲情绪在滋长。想干什么,都任情由意,即使抑制着自己的感情而听从 劝告,终觉违心背性、耿耿于怀,这是欲望在走向放纵。志在嬉戏游乐,感情总不厌倦满足,虽然还没有全然妨碍政事,但不再专心治国,这就是享乐将要走向尽头了。天下安定,四方 的少数民族诚心归附,仍然使兵马劳累远征,对边远之地进行问罪,这就是志向过偏、过高 了。亲昵款款的小人曲意奉迎您的旨意而不肯谈歧见,被您疏远的人畏惧您的威严而不敢进 谏言,这样延续下去不改变,您的圣德将受到损害。

从前尧、商汤时并非没有灾患,而所以称颂他们的圣德,是因为他们能够善始善终、无为无欲,遇到灾害时极其忧虑、殷勤,局势安定时又不骄傲、不耽于逸乐的缘故啊。贞观初 年,连年霜旱,京城地区人口有些转向关外,扶老携幼,来来往往数千人,不曾有一户逃亡、 一人怨苦,这确是由于理解陛下体恤抚育的情怀,所以百姓至死不生二心。近年以来,百姓 被徭役搞得疲惫不堪,关中的人劳苦忧患尤其深重。各种匠人服役后仍被官府雇用,年壮的 兵员多被用以应付各种任务,官府不断地从乡间、里巷的百姓手中购买东西,远送物品的搬 运工一个接一个地走在道路上。如果有灾情忧患,人们就很容易被惊扰,或因水灾或旱灾而 谷麦不收,恐怕百姓之心不象以前那样平安舒贴。这是逐渐不能善始善终的表现我确实愚笨无知,看不清事理机缘,大略举出所见几条,把它奏明圣上。仅愿陛下采纳 我这狂瞽之言,想想我这草野之见,希望“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或可略补“衮职 ”, (也 就大感心安了)。那么,死日就是生年,即使斧钺加身也心甘情愿。

2024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8份高一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二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三模拟全套价格50 元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九份全套一模汇编40元

九份二模汇编5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获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