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文摘   2024-11-27 00:00   河北  

山东省历年语文期末一模二模试卷汇编(持续更新)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中考真题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汇编

山东省德州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谪仙”李白那“奇之又奇”的《蜀道难》,以其无穷魅力,吸引着历代读者去索解与寻味。明人沈周另辟蹊径,以点线、色彩、构图、布局等手段,将自我对《蜀道难》的理解与认识外化为图像,创作设色山水画《蜀道难图》,实现该诗由“文字阐释”向“图像呈现”的形态嬗变,在后世产生广泛影响。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有沈周《蜀道难图》,纸本设色,立轴,上方行书李白《蜀道难》,款署“弘治己酉秋七月廿日画并书,长洲沈周”。图画展现蜀道行旅景象:下方一水两岸,左右苍松红枫,高耸挺拔,怪石嶙峋,巉岩欲坠,三人骑驴过栈桥,左下绘依崖横梁立柱木栈,一红衣人骑驴行其上,道旁开阔处设有脚店,数人饮食休息于其中,一童仆店外饲驴;中部一峰特立突兀,苍松丹枫虬曲旁逸,右后为一驿馆,掩映于山间,一着红衣者依楼凭栏凝望,若有所思,左前栈桥凌驾深溪,二旅人骑驴行其上;上方连绵峰峦高耸入云,夹道松枫倒挂绝壁,山间窄径碥道,蜿蜒直通关隘,关楼踞险道而展旌旗,一白衣人立于关前,飞瀑砯崖转石,让人似闻万壑雷声。总体看来,此画构图严谨,布局缜密,用笔沉稳,以“粗沈”之风展示出创作主体对诗意的理解、自然的阐释和自我精神的呈现,几可谓“神品”。

李白的《蜀道难》与沈周的《蜀道难图》,虽为不同艺术形式的视觉呈现,却均凝聚作者对同一主题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成为其艺术意旨“凝固”与“外化”的具象符号。然而,两者的载体在本质上却有所区别:诗歌以语言为媒介,其抽象凝练的特性使其能够展现动态的叙述流程,甚至超越视觉限制,深入揭示和表达情感意旨;而画作则依赖于视觉的直观呈现与接收,以线条、色彩、构图等“可视”元素为载体,将主体情感意旨具象化于静态瞬间之中。正是这种媒介的差异性,导致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这不仅体现出原诗与衍生图像的内在关联,更在呈现、遮蔽等维度上,展示两种艺术形式间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在《蜀道难》中,“驰走风云,鞭挞海岳”的李白,以诗意之笔描绘蜀地山川的壮丽画卷:“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写山势之险峻;“天梯石栈相钩连”,生动再现栈道悬空的惊险之景;而伴随着“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的磅礴视听,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感受到蜀道之“危乎高哉”,产生“每读之,剑阁如在目前”的形象性审美感知。沈周基于李白诗歌语象,运用绘画构图技巧,将诗中语言描绘的巍峨壮阔之景转化为视觉图像,再借重峦叠嶂、栈道绵延、狭谷幽深等景致,从纵向和横向角度构建一个由群山环抱的封闭空间。行旅之人立于谷中仰望,但见高山重叠,遮蔽天际,逼仄低沉之感顿现。这样一来,图像就从整体上展现诗歌所描绘的峥嵘崔嵬之势,传达出蜀道“高”“险”“难”等特征,使得诗意、画像于此交汇,语言符号部分转化为图像符号,实现《蜀道难》主要诗意的图像再现。

诚如赵宪章先生所说:诗语所指对象的“有”“有形”“可见”三大维度共同构成图像再现诗歌的基石——“有”作为肯定性表意核心,确立图像无法描绘否定性存在的基本边界;“有形”强调对象在视觉层面的直接呈现,即形貌的捕捉,且这种形貌的展现须在“光”的允许下方能达到“可见”状态,进而为图像再现提供可能。这三个维度紧密相连,共同决定图像能否成功再现诗歌语象。在沈周《蜀道难图》中,不难发现,由于诗歌中某些语象的特殊性,使得图像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比如,《蜀道难》开篇即通过神话故事“蚕丛”“鱼凫”“五丁开山”等,极尽渲染蜀山自古即险阻难越之能事。这些语象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具有观念上的流动性,远非单一瞬间景象所能囊括。然而,图像作为静态的视觉艺术,难以表现具有连续时间性的内容;这些神话故事的复杂情感与意境,在沈周予以图像呈现的过程中,难免被部分遮蔽。再者,图像无法直接传达听觉、嗅觉等体验,这也是沈周面临的一大挑战。比如,诗歌中“悲鸟号木”“子规啼月”等听觉描绘,为全诗增添丰富的情感色彩;然而,这些声音蕴含的情感在图像中却难以精确表现,即便尝试描绘发声物象,也会因绘画的局限性而无法充分传达声音的悲戚,使得读者在观赏图像时,难以感受到诗歌中那种强烈的听觉冲击。这样一来,沈周在图绘《蜀道难》时,面对诗歌中复杂多变、富含情感的语象,不可避免地会因“画不就”而舍弃呈现相关内容,从而使得图像与诗歌之间构成部分的“遮蔽”关系。

如此,在传说中的古蜀道、李白笔下的蜀道以及沈周想象的蜀道之间,巧妙地建构了一种微妙的联系,诗与画共同构建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观念认同特征的“文图互文”的艺术世界。《蜀道难》图像传播史上的经典佳作,亦由此诞生。

(摘编自罗建新《沈周对李白〈蜀道难〉的图像呈现》)

材料二:

诗意图是对诗意的模仿和再现,也可名之为诗歌的图像修辞。从其诸种图式可知,这一另类修辞格主要表征为诗语空白的填补和诗歌意象的具体化;由此,文本所编织的诗意在图像中直接绽开而被“一目了然”。另一方面,诗意图所绽开的只是“诗眼”而并非诗意的全部,因此,它的模仿不过是一种“例证”而非诗意的完整再现。于是,诗意图就像矗立在语义深隧中的屏风,在使诗眼绽开的同时也屏蔽了图像背后的世界。这就是诗意图的双重性相及其符号表征:“绽开”与“屏蔽”的二元组合形塑了它的特质,开阖有序的律动驱使语图符号之互文游戏,诗意在图像中的若隐若现触发视觉诱惑。

(摘编自赵宪章《文学图像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沈周的独特之处在于通过线条与构图等手段用“图像呈现”的方式将他对《蜀道难》的理解外化为绘画作品,影响深远。

B.《蜀道难图》展现了蜀道行旅的景象,画面按照下中上的顺序,逐步展现“蜀道之难”的诗歌意旨,严谨缜密而沉稳。

C.《蜀道难图》将诗中描绘的巍峨之景转化为视觉图像,描绘出蜀道的特征,这是对《蜀道难》一定程度的依附与游离。

D.《蜀道难》中神话故事等这些语象具有特殊性,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节和动态性,《蜀道难图》难以完全再现其精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语言具有抽象凝练的特性,可以超越视觉限制,因此,《蜀道难》比《蜀道难图》更能表达创作者的情感。

B.沈周在转换李白《蜀道难》语象的过程中,在呈现、遮蔽等维度上有所不同,是语言与可视元素的差异造成的。

C.赵宪章认为,诗歌描述的对象只有具有“有”“有形”“可见”三大维度,才能为图像再现诗歌带来可能。

D.诗歌意象的具体化是诗意图的重要特征之一,《蜀道难图》中所画峰峦如云、松枫倒挂等细节体现了这一特征。

3.下列对沈周《蜀道难图》的描述属于对《蜀道难》“诗语空白的填补”的一项是( )(3分)

A.危磴半空悬,飞瀑山山响。——黄越《题同门王若干藏沈石田〈蜀道难图〉》

B.栈影微茫入碧空,石痕钩距攒峰锷。——吕谦恒《为沈石田所画〈蜀道难图〉》

C.鸟道入云人不度,雪中惟有冻猿呼。——刘珏《题沈石田画蜀道》

D.竹篾缚桥驾深谷,乘危驭朽寒生栗。——边连宝《沈石田〈蜀道图〉》

4.简要概括《蜀道难》与《蜀道难图》两种艺术形式的区别与联系。(4分)

5.材料二认为诗意图是“绽开”与“屏蔽”的二元组合,假设你要为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绘制诗意图,那么如何体现“绽开”与“屏蔽”呢?请简要表述。(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历史的天空(节选)

徐贵祥

凹凸山五月的乡村明媚清爽。

梁大牙自小生长在凹凸山区,他懂得一年之金在于春的道理。日本鬼子搞封锁,上级号召衣食自给。他琢磨自己当个大队长,于是亲自动员,不论军民男女老幼,有力气的,一律下田。

田野无边,八路军官兵挑着秧箕在田埂上来回穿梭,毛竹扁担忽闪忽闪咯吱咯吱鸣唱着山野小调。妇救会员们也赤膊上阵,大嫂子小媳妇你追我赶,一边栽秧一边笑闹。日头偏了西,太阳浅浅地蒙了一层灰色,田野的喧闹已进入高潮,秧把子如同暮归的燕子满天飞舞,白亮的水花东一片西一团迸得银光四射,秧歌声此伏彼起,响成一片。

却没想到,有个人——副政委东方闻音——不乐意了。她是大城市长大的,红着脸找到梁大牙:“这些歌唱的是什么呀?八路军唱这歌,影响不好!”

岂料梁大牙大牙一龇,乐了:“栽秧不唱歌哪行?闷着头干活,那不累死人吗?”闻音说:“要唱,也得拣些——拣些好词儿唱。这多粗俗啊!”

大牙有点发懵,突然眨了眨眼,不怀好意地说:“东方政委你听着,本大队长给你唱个最有味道的歌子,那可都是最好的词儿。”

说完便扬起手向田里摆动:“听着啊,对来——呀!”然后龇开大牙唱了起来。唱完,还得意地拍了拍屁股,冲着闻音直乐。闻音羞得无地自容,举眼偷看田里那位青年妇女,却面不改色,直起身来接口就唱。闻音恨恨地瞪了梁大牙一眼,穿上草鞋走了。

晚上,东方闻音心事重重,过来就喊:“梁大队长!”大牙一听,就知道是兴师问罪,便故意磨磨蹭蹭,装腔作势。闻音的眼泪都快气出来了:“你,你,梁大牙你哪像八路军干部?你简直是泼皮无赖。”

大牙一惊,才知道她是真恼了,便收敛了嬉皮笑脸。他约莫她火气泄了一点,便挤眉弄眼地说:“又要批评咱?这歌子,老百姓都唱了几十年几百年,你个小小的……能把这风俗改过来?”

闻音说:“我们是八路军,要遵守部队纪律。”大牙说:“《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你教给咱的,也没说不让唱秧歌。唱秧歌犯了哪道天条?”

大牙这么一说,闻音一时反而语塞。见她发窘,大牙转守为攻:“要说意见,本大队长对你倒是有一个。”闻音吃了一惊。大牙说:“咱是个粗人,一根肠子通屁股——直来直去。我问你,你和宋队副、马师爷几个,常在一起嘀咕事儿开小会,都背着我,是什么意思?”

闻音恍然大悟:“噢,那是开党会。你不是党员,不能参加。”

大牙一听眼珠子就瞪圆了,一蹶子跳起来,大声嚷嚷:“咦唏,咱都当上八路军的大队长了,怎么能不在党呢?”闻音噗哧一下笑出了声,耐心解释。

“那咱什么时候能在党啊?”大牙穷追不舍。闻音说:“你不是说我们开小会吗,就是研究你的入党。”“咋样?”大牙紧张起来。“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闻音实说。大牙顿时怒目圆睁,咬牙切齿地说:“他娘的谁不同意,我砍了他的脚后跟。老子跟鬼子作战,从来都是裤腰带吊着脑袋。我不在党,谁配在党?”

闻音沉默了一阵,温和地说:“你看你,又急躁了吧?大家都很钦佩你作战勇敢。可是,仅仅凭这一条,还不够入党条件,就对你提了几条意见。”

大牙冷笑一声,翻了翻眼皮子说:“那好吧,你把那些意见转过来,说对了咱就改。”说完,伸腿将长凳踢到一边,蹲下了,呼哧呼哧地卷出了一根大烟卷。

“我拣主要的说。第一,你勇有余而谋不足。”没想到他认得挺爽快。闻音很高兴:“二,你现在是军人,还是大队长,要注意形象,不能动不动就骂人;开会不要老蹲在桌子上。”他也没有反驳。闻音注视着梁大牙,打心眼里欣慰。接下来就有些棘手了,闻音扬起眉毛,微微一笑说:“你知道还有一个什么意见吗?比较重要的。”

他的耳朵一下子竖直了,紧张地问:“什么?”闻音心里笑了:“就是——作风有点不检点。”

大牙被弄糊涂了。闻音尽量做出轻松的样子:“比方讲,看见好看的女同志话就多,满院子撵女区长去拧人家的……你那样子做,哪里像个八路军的干部嘛?”大牙挠挠头皮嘻嘻一笑:“那是逗着玩儿,咱不也让她拧了吗?”闻音好气又好笑,半天没吭声,站起身来说:“眼下,学习是你的当务之急。杨司令给你的那本书,学透了,你就会进步很大。”大牙想了很长时间才说:“改掉那些毛病,再学好那本书,咱就能在党了?”闻音点点头:“差不多吧。”大牙瞅着闻音的脸,渐渐地一本正经起来,气壮山河地说:“那——好吧,咱听你的,改掉毛病,争取早日在党。”

此后,他骂人少了,脏话少了,也不满院子拧人家屁股了。还成天捧着《关于游击战争的战术问题》,点头哈腰地去请闻音教认字。最初只认字写字,然后记事——早晨干什么,晌午干什么,流水账。再往后,就记战斗经过,写自己的看法,渐渐地就有一点思想了。

以往开会,梁大牙从不怯场,大大咧咧往台上一站,捋起袖子信口开河,雅的俗的粗的细的一锅粥。如今反而没那么从容了,每次开会,都认真准备,先在烟盒纸上连字带圈带勾弄上几条——第一吃稀饭问题,二枪走火问题,三李二蛋同志抓俘虏……记分明了,再找个背人的场子,或河边,或屋后,面对青草紫木,脸上眉飞色舞,比划朝气蓬勃,口中念念有词。开完会后,还私下里找闻音,诚惶诚恐地听她的评价。

如此几个月,连杨司令也刮目相看,说这个梁大牙同志,在分区干部中,进步最快。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明媚清爽”,点出了乡村环境的特点,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B.梁大牙听到自己不是党员后的惊讶,说明他一直以来以党员标准来要求自己。

C.梁大牙开会时,从“从不怯场”到“没那么从容”的心理变化,表明他有了较大进步。

D.选文讲述梁大牙的成长过程,使用了对比等手法,突出了他努力向党的急功近利。

7.关于文中耕作景象和唱秧歌的相关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鬼子封锁期间,梁大牙带领军民进行生产运动,表现了梁大牙具有很强的领导力和号召力。

B.文中对耕作场景的描写,使用了比拟、比喻等手法,展现出根据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C.东方闻音认为梁大牙和百姓唱的秧歌粗俗,主要是她感受不到秧歌给劳作者带来的快乐。

D.东方闻音跟梁大牙谈话,连用四个“你”,第二人称的使用表现了她对梁大牙的极度不满。

8.选文通过神态、语言等方面的细节来塑造梁大牙这个人物,语言极具表现力,请举例分析。(4分)

9.选文善于通过矛盾冲突构建情节,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王安石以为古之取士皆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诗赋、明经诸科悉罢,专以经义、论策试进士,诏议之。

时议者多欲变旧法,直史馆、判官告院苏轼独以为不必变,议曰:“得人之道,在于知人;知人之法,在于责实。使君相有知人之明,朝廷有责实之政,则胥吏、皂隶未尝无人,而况于学校贡举乎!虽复古之制,臣以为不足矣。夫时有可否物有兴废,使三代圣人复生于今,其选举亦必有道,何必由学乎!且庆历间尝立学矣,天下以为太平可待,至于今,唯空名仅存。今陛下必欲求德行道艺之士,责九年大成之业,则将变今之礼,易今之俗,又当发民力以治宫室,敛民财以养游士,百里之内,置官立师,而又时简不帅教者屏之远方,则无乃徒为纷乱以患苦天下邪!至于贡举之法,行之百年,治乱盛衰,初不由此。今议者所变改,不过数端,或曰乡举德行而略文章,或曰专举策论而罢诗赋。此数者,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也。夫欲兴德行在于君人者修身以格物审好恶以表俗上之所向而下自趋焉。若俗设科立名以取之,则是教天下相率而为伪也。上以孝取人,则勇者割股,怯者庐墓;上以廉取人,则敝车羸马,恶衣菲食;凡可以中上意者,无所不至矣。自文章言之,则策论为有用,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以为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矧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至于人才,施之有政,能否自彰。”

议奏,帝曰:“吾固疑此,今得轼议,释然矣。”即日召见,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对曰:“陛下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帝悚然曰:“卿三言,朕当熟思之。”轼退,言于同列,安石滋不悦。帝欲用轼修中书条例,安石曰:“轼与臣所学及议论皆异,别试以事可也。”乃命轼权开封府推官,将困之以事。轼决断精敏,声闻益远。

——《续资治通鉴·宋纪六十六》

材料二:

夫科场之文,风俗所系。所收者,天下莫不以为法;所弃者,天下莫不以为戒。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自嘉祐以来,以古文为贵,则策论盛行于世,而诗赋几至于熄。何者?利之所在,人无不化。

——苏轼《拟进士对御试策引状》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A欲B兴德行C在于君D人者修身E以格物F审好恶G以表俗H上之所向I而下自趋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虽,即使。与《屈原列传》中“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中的“虽”意思相同。

B.治,修建。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中的“治”意思相同。

C.恶,粗劣的。与《兼爱》中“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中的“恶”意思不同。

D.权,代理。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权,然后知轻重”中的“权”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轼论人才,认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了解人心,了解人心才能真正得到人才,这与兴建学校改革贡举关系不大。

B.苏轼认为在文章与政事方面诗赋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但自唐以来科举没有废除,因为诗赋自有选拔人才的作用。

C.皇帝对兴办学校及取消诗赋明经考试心存疑虑,听了苏轼的论说后决定恢复这两科考试,以便能选拔到所需人才。

D.苏轼认为判定人才的标准是处理政事的能力,而他本人在开封府推官任上,表现精细敏捷,展现高超的施政能力。

13.材料二苏轼说:“利之所在,人无不化”,这一观点在材料一中有所体现,请简要阐释。(5分)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祖宗之朝,崇尚辞律,则诗赋之士,曲尽其巧。(4分)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八声甘州·读诸葛武侯传

王质

过隆中。桑柘倚斜阳,禾黍战悲风。世若无徐庶,更无庞统,沉了英雄。本计东荆西益,观变取奇功。转尽青天粟,无路能通。

他日杂耕①渭上,忽一星飞堕,万事成空。使一曹三马②,云雨动蛟龙。看璀璨、出师一表,照乾坤、牛斗气常冲。千年后,锦城相吊,遇草堂翁。

【注】①“杂耕”指诸葛亮北伐时于渭水之滨分兵屯田,和当地居民杂处而耕。②“一曹三马”,“曹”当作“槽”,“三马”指司马懿父子三人。《晋书·宣帝纪》载曹操曾梦三马同食一槽。

15.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世若”三句,写因缘际会诸葛亮受到徐庶推荐得以展现才华,英雄没有被埋没。

B.“本计”四句,高度概括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肯定了诸葛亮取得的功绩。

C.“看璀璨”三句,意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都表达了赞颂之情。

D.本词叙事井井有序,史料剪裁要言不烦,抽象的议论与形象的描绘相得益彰。

16.本词开篇与杜甫的《蜀相》都有对景物的描述,借景抒情,但又有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刚去西安旅游,到了阿房宫考古遗址公园看到广阔的基址,感受到了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的宫殿广阔高耸、遮天蔽日的景象:______,______。

(2)李清照在《声声慢》下片中写到了两种植物,一句是“______”,写菊花憔悴零落;一句是“______”,情景更加悲凄。

(3)小德为纪录片《声音里的山村》撰写文案,在描写山村中常见声音时,引用了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这是新中国一个平常的早晨。这个早晨,却又是那样的不平常——今天,是共和国的75岁华诞!在这个日子里,作为华夏儿女,哪个不 A ?谁人又能不激情昂扬?

昂扬,是稻菽卷起千层浪;昂扬,是丰收画卷醉心房;昂扬,是处处昭示着美好的光景;昂扬,是火热的生活托举着逐梦的希望……

75年筚路蓝缕,75载改天换地。我们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出这些奇迹,我们靠的是什么?

是河南林县人民苦战十载春秋,“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壮志;是铁人王进喜“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苦干实干;是“两弹一星”元勋屠守锷掷地有声的誓言,“人家能做到的,不信我们做不到”……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经过我们的努力,共和国已然挺起了胸膛:瞧,我们把“中国贫油”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瞧,“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早已不再是梦想,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由我们开创。

中国式现代化,不可能 B ,也不会一帆风顺,还有多少个“高地”有待我们去抢占,还有多少道关隘需要我们去夺取!不久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对闯关夺隘进行了系统部署——那就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前进道路!

再创辉煌,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万千事实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我们创造发展奇迹、战胜风险挑战的最大优势和根本保证。要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改革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

再创辉煌,( ① )。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无论过去还是将来,我们必须恪守,容不得丝毫彷徨。

再创辉煌,一定要融入守正创新的智慧。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 ② )。知常明变、自立自强,让“中国之制”的优越性更加凸显,“中国之治”的生命力更为健旺。

18.请在文中画横线的AB两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请在文中括号①②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出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极具艺术表现力,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5分)

22.文中加点的“迈”字,有人认为可以改成“走”,你的看法是什么?(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夜爬泰山持续火热。有人说,夜爬泰山挺好的,谁也不看谁,谁也不认识谁;只顾着脚下的台阶,除了向上走,别无它路;你可以慢,但不能停。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游离”错)

2.A(“更”错)

3.D(《蜀道难》并没有写到这些内容)

4.区别:①诗歌《蜀道难》以语言为媒介,以诗意之笔描绘了蜀道的巍峨壮阔和艰险;《蜀道难图》以线条、色彩和构图为载体,将蜀道的特征展现出来。联系:②两者虽为不同的艺术形式,但都凝聚着诗人和画家对蜀道特征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射,并且巧妙地建构了一种复杂微妙的“互文”关系。

评分标准:每条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归园田居》的特色在于通过意象的具体化来表现陶渊明回归田园的快乐。画面要描绘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落炊烟等这些具象化的形象,这是诗意的“绽开”。②但是诗意图是静态的展示,要舍弃呈现相关内容,比如“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无法直接传达听觉的体验,也难以让观画者感受到诗中的听觉冲击,只能凭借画家与观画者的想象来进行。诗意图并不能完整地表现诗意的全部,对诗意有所“屏蔽”。

评分标准:每条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C(A“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错。B“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错。D“急功近利”错)

7.C(“主要是她感受不到秧歌给劳作者带来的快乐”错)

8.①当梁大牙听说有人不同意自己入党时“顿时怒目圆睁,咬牙切齿”,这个神态上的细节表现了他直率急躁的草莽性格,觉得自己有资格在党。②当东方闻音告诫梁大牙要好好学习才会进步时,梁大牙说要听东方闻音的,但先说了一个“那”字,这个语言的细节表现了梁大牙经过短暂思考后做出郑重的决定,要“改掉毛病,争取早日在党”。

评分标准:每条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①日军侵略与国人反侵略的矛盾冲突。日本鬼子搞封锁,才有了根据地军民大搞生产栽秧的情节。②梁大牙和东方闻音围绕唱秧歌的矛盾冲突。东方闻音认为秧歌词粗俗,没有体现八路军干部的素质,而梁大牙认为这是风俗,引出了梁大牙入党的情节。③梁大牙自身的矛盾冲突。梁大牙毛病满身,同时又追求进步,在认错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得以成长,情节得以展开。

评分标准:每条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CFH

11.B(“意思相同”错)

12.C(“决定恢复这两科考试”错)

13.①苏轼认为皇帝有所喜好,下边的臣子们就会紧跟,凡是符合皇帝心意的,他们没有做不到的。②如果皇帝以孝来选取人才,人们就会割掉大腿上的肉来给父母熬药,在坟墓旁盖房子守墓。③如果皇帝以廉洁来选取人才,人们就会乘坐破车骑着瘦马,穿破衣服吃粗劣的饭食。

评分标准:答出1条2分,答出2条4分,答出3条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4.(1)以前在祖宗时代,推崇辞章规范,于是诗人和作家们,都委婉细致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评分标准:每句1分,共4分。

(2)江水总是像这样不断地流去,但始终没有消失。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最终没有消损和增长。

评分标准:每句1分,共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15.B(“肯定了诸葛亮取得的功绩”错)

16.①本词上片“桑柘”两句写桑柘偎倚在斜阳里,禾黍颤抖于秋风中,以日暮岁暮之时的萧瑟景象渲染悲凉气氛,为词人抒发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悲情做了铺垫。②《蜀相》的颔联描绘了丞相祠堂春意盎然的美好景致,但是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杜甫并无心赏玩、倾听,乐景衬哀情,表现杜甫落寞的情感。

评分标准:每条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

17.(1)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2)满地黄花堆积 梧桐更兼细雨

(3)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6分,有错误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8.A心潮澎湃 B一蹴而就

评分标准:每个成语1分,共2分。

19.①关键是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②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评分标准:每句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评分标准:每处2分,共4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①运用排比的手法,将“昂扬”进行具体阐述,四个句子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生动展现了祖国大地上生机勃勃的图景,增强了文章的气势。②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丰收的稻菽比作千层浪,生动形象展现了丰收的景象,极具画面感。(解析“丰收画卷”也可以)③语句中音节押韵,如“浪”“房”“望”,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韵律美。

评分标准:答出1条2分,答出2条4分,答出3条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①用“迈”字比“走”好。②“迈”表示走路的动作,经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大步向前,引申为在事业或者人生道路上取得进步或突破。此处用“迈”符合语境,表示共和国75年取得的成就。

评分标准:第一条1分,第二条2分,共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一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一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山东省各市高三一模古诗阅读汇编

全套汇编40元

九份高一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二期末汇编全套40

八份高三期末汇编全套40

全套8份一模汇编4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