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记叙文阅读汇编
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杭州上城区·期末)学校拟推出国画大师李可染作品展,为此同学们开展了“探寻大师人生”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传记,一起参与。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
——李可染和他的水墨山水画
周冉
①李可染也许没有想到,离世20多年后,自己的作品已同西画一样,卖出“大价钱”。拍卖会上,李可染的革命圣地画《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回居》以1.24亿元的天价落槌。他的《长征》曾以1亿元成交,创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
②1943年,36岁的李可染已是重庆国立艺专的讲师,他不善言谈,遇事爱紧张,内心却富幽默感,喜欢追求骑士风度,穿着马裤,手臂上挂个手杖。
③在徐悲鸿引荐下,1947年春,李可染带着自己20多幅画来到齐白石家。齐白石原本是半躺在椅子上看,不久便坐直问“你就是李可染?你的画才是真正的大写意。”两人一见如故,李可染遂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曾画《五蟹图》送可染,上题:“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书画可以横行也。”
④李可染一生尊重传统,鄙夷盲目崇拜西方。上世纪50年代,国画危机论盛行,已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李可染坚决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画是“蒙尘的珍珠”,“中国画不强调光,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早上八点还是中午十二点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松树的精神、实质。”
⑤李可染刻下两方印章,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他决心为变革山水画寻找生路,他像西洋画家那样写生,走遍名山大川。1954年,李可染和同伴外出写生,足迹遍布江南一带,黎明即起开始画画,中午也不休息,饿了啃干粮,晚上聚在一起研究改进,边走边画,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李可染的脚有些畸形,行走,对他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可是,他硬是走了三个多月,鞋子磨破几双,回家时人已形同乞丐。他又为自己刻下一方印章:“为祖国山河立传”。1963年,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创作了画作《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成为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
⑥在李可染看来,写生是一个富矿,但要成为创作,还要冶炼矿石,“采一炼十”。他的画几乎没有一笔不是极大胆的,可是也没有一笔不是指挥若定的,已经完全是他自己的了。对李可染画作的争议,即使是在60年代他艺术成熟期也从未停止。李可染在《午困图》上自题:“余学国画既未从四王(清初四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翚和王原祁的合称)入手,更未宗法文沈(明代画家文征明、沈周),兴来胡乱涂抹,无怪某公你为左道旁门也。”
⑦80年代,李可染声誉已经很高,总有应酬烦扰,让他不能安心作画,烦了,甚至让家人回复说他去当和尚了,他只想抓紧时间创作,做一个“白发学童”,1989年12月5日,李可染逝世,没有留下任何遗嘱。他有一方“东方既白”的四字印章,借用苏东坡《赤壁赋》里的“不知东方之既白”句,寓意中国画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曙光一定会到来。
(选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3期,有删改)
【纵观人生】
1.请你根据传记内容补全李可染的人生年谱。
【感受成就】
2.同学阅读传记时,提出了两个疑问,请你帮助解答。
传记文句 | 同学疑问 |
拍卖会上,李可染的革命圣地画《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旧居》以1.24亿元的天价落槌。他的《长征》曾以1亿元成交,创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 | (1)为什么要在传记开头写李可染画作的拍卖情况? |
齐白石原本是半躺在椅子上看,不久便坐直问“你就是李可染?你的画才是真正的大写意。” | (2)传记主要记述传主的生平事迹,这段内容却侧重写他人言行,是否合适? |
【品读精神】
3.同学根据传记设计了“词云图”,将选择其中较重要的词条进行解说,请你一起完成。
人物词条1.白发学童 李可染晚年不愿应酬,一心居家创作,孜孜不倦,应酬烦了“甚至让家人回复说他去当和尚”的细节也充满童真之趣,让我们看到一个勤奋可爱的大师形象。 人物词条2.__________。 人物词条3._________ 。 |
|
(1)仿照人物词条1,从以下词条中任选一个,结合文章内容撰写人物词条。
A.可贵者胆 B.所要者魂 C.东方既白
(2)有同学想把“为祖国山河立传”作为人物词条3放入词云图,你觉得是否合适?请结合该词条的含义说明理由。
【链接名人】
4.李可染的画作和法布尔的《昆虫记》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与他们的创作和研究方法相关,请结合选文及《昆虫记》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拟邀请函】
5.国画大师李可染作品展即将举办,学校拟于1月28日上午9:00,在艺术长廊举办作品展开幕式,主题为“山水留情”,请你以学生会名义拟写邀请函,邀请全校老师参加开幕式活动,90字左右。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杭州余杭区萧山区·期末)树的嬗变
蒋殊
①一个院子,一个身着布衫的艺人,沉思在一袋旱烟里。
②几个年轻的徒弟,欢喜地聚集在一些木材前,轻轻触摸,窃窃私语。
③几天之后,师傅终于按主家的意愿,在脑子里精心构筑出一张精美无比的明式架子床。
④又一袋烟之后,开工了。
⑤小小堂院,瞬间风生水起。大锯、开锯、手锯、拼缝刨、平刨、净刨、方尺、斧子、小锛、麻花钻、墨斗、线勒、镂锯、磨刀石、量具、锉刀、木砂纸……齐刷刷聚拢在木材身边,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第一声锯木响起。徒弟们尽管精心又精心,还是忍不住要忐忑。这样的木材,绝非儿戏。因此他们拉锯的身影,远没有往常的洒脱随意。他们小心翼翼,改造着这些宝贝。
⑥几百年前,一棵树长成。它被称为老红木,是做家具的上等材质。因此它注定不会在土地上终老。成长的日子里,总有人来看一看,摸一摸。许多人在临走时总要意味深长拍拍它的身体。它懂得那一拍一摸里存着希冀与不舍,便越发成长得奋力、沉着。
⑦在历经几百年风雨之后,它以厚重的身姿作别土地,完成了作为树的使命,涅槃重生,走近人。
⑧这一棵树,死了,却以另一种方式华丽重生。
⑨宽宽敞的院子里,一场漫长而隆重的艺术盛宴拉开帷幕:拉锯声刨花声、墨斗声交织成曲别样的交响曲。师徒是表演者,也是观众。他们时而欢声笑语,时而肃穆沉醉,时而又因一个细节而发生激烈争辩。师傅,便要在适当的时候出面,一锤定音。
⑩架子床右上角一匹马跳入我的眼,同时一双眼睛出现,专注而细腻。或许仍是刚刚吐完最后一口烟圈。那一刻,他的思绪一定是奔腾的,他的脑海里一定是一片广袤的大草原。那一刻,马在草原上驰骋,他在红木上挥洒。我不知道他雕刻那匹马与这个人物时隔几天,我只惊异于他思维的跳跃。那双粗糙却灵动无比的手,彼时却似一个细腻的绣娘,用一颗温柔心,一针一线,一丝一毫,雕刻出一个绝妙的形象。
⑪不紧不慢的时光里,他将全部智慧付诸一棵树里,他将许多故事凝结在一张床里。
⑫院子,在很长一段时间俨然成为一个艺术场馆。缔造艺术,令人无比欣喜。艺人们的生活虽然单调,却快乐无比。何况,他们面前,总会聚集一些村民,赶也赶不去。
⑬大人们还好说,孩子们却不好对付。他们或站或蹲,有的甚至对这些木上图案指指点点。孩子们时而静立惊叹,时而又嘻嘻哈哈。那人物,那花鸟,那云纹,都吸引着他们明亮而好奇的眼睛。他们的问题总是那么多。艺人们也会时而停下来,给孩子们讲讲手中雕琢的故事。
⑭这沉重的木,这死去的树,瞬间重焕青春。
⑮有些孩子,或许因此而陷进木匠艺术中不能自拔,甚至恳求着拜师学艺,也是极有可能的事。
⑯有的人,天生就是艺术家。
⑰比如明熹宗皇帝朱由校,人们都说他文化程度低,不好理政。但一旦与斧子、刨子、锯打起交道,他便灵动十足,技艺非凡。据说,他制作的微缩景观迷了一代又一代艺术家。据说,那个时候他就不仅在自己做的花园微观模型中设计了亭台轩榭,小桥流水,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其中还设计了喷泉。想必他很想做个出色的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的,却因特别的身份,而惨遭扼杀,留给后世的,只有他作为一个不称职皇帝的骂名。
⑱朱由校,只恨生在帝王家。
⑲那些缠绕在木匠们身边的小孩子们,远比当年的朱由校幸运。谁知道哪一个不会天生带着像朱由校一样的木工天赋?
⑳一张床,跨越几百年时光,走到今天。感谢一个个经手人,送走时光,留下历史。
㉑厚重的红木,高大的体型,精致的镂雕花纹,盘旋在围栏、床柱、牙板、四足及上楣板。这张不同凡响的床,睡过多少人?他们是谁?有过怎样的故事?只有床知道。
㉒今天,我们只能用万分认真的态度与极端仔细的眼睛,看看这张床,看看每一个细节,上面装饰的一个个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花马山水等,从其中和谐、平安、吉祥、多福、多子等美好寓意中,愉悦着遥远的身心。
㉓图广袤无垠的大地。当年的一棵树,不知道生长在哪里
㉔几百年后,也不知是南方还是北方的一个院子。岁月更迭,床的主人几经变迁,今天停留在了博物馆里。一批批人走近它,走近久远的历史,打开忘却的记忆。一批批,像我一样心思的人,猜测着床的种种故事,想象着床的缔造者。
㉕一棵树,还将在岁月的长河中,继续嬗变下去。
(选文有改动)
6.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7.阅读下列语句,根据括号中的提示回答问题。
(1)宽敞的院子里,一场漫长而隆重的艺术盛宴拉开帷幕:拉锯声、刨花声、墨斗声交织成一曲别样的交响曲。(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段文字)
(2)那一刻,他的思绪一定是奔腾的,他的脑海里一定是一片广表的大草原。那一刻,马在草原上驰骋,他在红木上挥洒。(从轻重音、停连、语气三个角度设计朗读方案,并阐明理由)
8.请仿照示例,给第⑧段或第⑬段做批注。
示例:第①段以“一个院子”、“一个艺人”、“一袋旱烟”开篇,营造氛围,引发读者好奇心,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红木架子床。 |
第 段批注:
9.文中的“架子床”不由让人感叹,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嬗变”的理解。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杭州滨江区·期末)班级开展文学作品阅读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洗澡
李娟①
①我们放弃了漠北荒野中缺水的土地,把蒙古包换到水电站旁边这块地了。大约水电站偏远寂寞,电站工作又清闲,电站职工偶尔会过来串个门子。其中一个年轻的女人尤其热切,隔几天就来看我一次。每次告别时,她总会盛情邀请我去她宿舍玩。还总会提到,她们那里有沐浴设备,可以洗澡。我不知她为什么这么热情,洗澡的事都提过好几次了。
②直到有一天我照了一下镜子,才明白……
③我已经一个多月没好好洗澡了。只在天气热的时候,关上门,拧块毛巾擦擦。反正种地的人嘛,都不太讲究。反正生活在此处,一天到晚也见不着几个外人……
④有一次我去地里找我妈,无意中发现了河的一条支流。水流又清又缓,流得平平展展。水底是洁白的沙滩,两岸是芦苇丛和低矮的灌木。我思量着悄悄过去洗个澡,谁知试了一下水温,没想到明晃晃的大太阳下,水却依旧冰冷刺骨。冻得坚持不住了……只好原样抱着衣服回去。
⑤于是,当电站的那个姑娘再次邀请我去洗澡的时候,我立马同意了。我跟她走去,却发现目的地不是宿舍,而是他们值班的机房里公用的小沐浴间。
⑥水电站的机房里有许多巨型仪表设备,还有好多机械装置。在角落里,有一个地道入口。她领着我一同向着黑暗的下方走去。梯道又暗又窄又长。下面有一道防盗门。还没走到近前就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一打开门,声音猛地膨胀。我仿佛被卷入了巨型机械的运转之中。下面的空间很大,却非常黑暗。虽然也悬挂着大瓦数的电灯泡,但那光芒被浓重的黑暗所稀释。我能看到一切,却看不清一切。
⑦巨大的轰鸣声伴以空气的颤抖及无数细小气流的穿梭游走,令我站在最后一级台阶上,迟迟不敢踏出最后一步。轰鸣声来自于我的右侧。那是大坝阀门的方向。
⑧我知道那里有巨大的水流正强有力地冲击在黑暗中的机器转轮之上。飞速运转的轴承在复杂过程中将水的势能转换为电能。电是狂暴不羁的,却在此处被缚。它顺着密密麻麻的管线高速奔逃,四处碰壁。我知道电就在四周,一部分在四面八方迷路,一部分在黑暗中潜伏。更多的电,被禁闭在头顶那些巨大的仪器之中,被强行摁捺着,丝丝缕缕沿上空数条细细的管线,去往广阔人间的干家万户。
⑨我为人的力量而惊惧,又隐隐感到人的疯狂。
⑩这地底黑暗而沉闷,地板微颤,空气中充斥浓重的机油味。我微微有晕车的感觉。那姑娘把角落里一个小门打开,又摸索着开灯。走近一看,里面是一个昏暗狭小的空间,顶多一个多平方大小。——感觉非常不真实。像是回到了三四十年代,一抬头,看到台热水器。
⑪虽然很想慢慢地好好地洗个澡,但直觉此处不可久留……
⑫这个澡洗得紧张又焦灼。
⑬在地底深处洗澡,恍惚间像是在星球大战时双方暂停交火的空隙间洗澡。洗着洗着,战事又起,外面天崩地裂,火光连天。而此处昏暗封闭,空气在轰鸣声中高频震荡,水柱仍均匀地喷洒。
⑭我一边揉脑袋上的泡沫一边竖起耳朵。警惕着地震、战争、大坝爆炸、电压泄露……一切灾难。从来没洗过这么没安全感的澡,好像在核反应堆旁边洗澡……
⑮又想到这水的温度源于附近刚刚生成的电能。“新鲜的电”——这个想法让我突然想尝尝这洗澡水是什么滋味。巨量的河水被截流,上下游生态生生断裂,亿万鱼类的道路被封堵。鱼群想要回溯,想要产卵,却只能在春天里,在大坝的瀑布下,无望地徘徊……所有这一切,只不过为了“新鲜的电”,为了令眼下的水温更暖和一些,为了让人类干干净净地活着。
⑯于是,又觉得此刻像是在朽坏的末世洗澡像在一个冲着无底深渊无尽堕落的洗澡间中洗澡。洗啊洗啊,好像不只为了洗净尘垢,还想要洗去一身的罪过。……
⑰不过,等洗完澡,重返光明寂静的地面,所有胡思乱想戛然而止。
⑱头发轻飘飘地披散在阳光中,浑身轻盈。忍不住打心眼里感慨,还是洗了澡舒服啊。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有删改)
10.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1.文中划横线句在语言表达上有独特之处,请按要求赏析
(1)反正种地的人嘛,都不太讲究。反正生活在此处,一天到晚也见不着几个外人……(赏析加点字词)
(2)在地底深处洗澡,恍惚间像是在星球大战时双方暂停交火的空隙间洗澡。洗着洗着,战事又起,外面天崩地裂,火光连天。(从句式或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
12.参考“知识链接”,结合文章内容回答画波浪线语句中的省略号有何丰富意蕴。
巨量的水被截流,上下游生态生生断裂,亿万鱼类的道路被封堵。鱼群想要回溯,想要产卵,却只能在春天里,在大坝的瀑布下,无望地徘徊……
知识链接:省略号的基本用法 a.标示引文的省略 b.标示列举或重复词语的省略 c.标示语意未尽 |
13.本文选自李娟散文集《遥远的向日葵地》,该作品集荣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请你结合本文与链接材料,分析《洗澡》这篇散文的独特魅力。
链接材料: 非虚构文学写作往往基于真实发生的事件,采用文学写作的手法,利用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将事件重新结构化。具体来讲,首先,“非虚构”要求写作者能够展示创作主体对事件本身的观察、分析和思考,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其次,“非虚构文学”并不抛弃作品的文学性,注重人物的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等细节描写,鼓励作者个性化的语言风格。李娟的散文呈现出非虚构写作的独特魅力。 |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杭州拱墅区·期末)听海的心
迟子建
①十一年前,在爱尔兰的都柏林海湾,我遇见了一对特殊的看海人。
②那该是一对母子吧?
③一个胡子拉碴、衣衫不整的中年男人,扶着一个穿黑袍的老妪,从一辆破烂不堪的轿车上下来,缓缓走向海滩。中年男人弯弓着腰,耷拉着脑袋,步态疲沓;老妪则努力昂着头,将身体拔得直直的,缓缓而行,一副庄严的姿态。
④待他们走到近前,我发现老妪原来是盲人!
⑤海上波涛翻卷,鸥鸟盘旋,老妪看不到这样的景象,可她伫立海边,与海水咫尺之遥,双手抱拳,像个虔诚的教徒,祈祷似的望着大海。扶着她的男人,不时在她耳边低语着什么,她也不时回应着什么。
⑥从他们驾驶的汽车和衣着来看,他们是生活中穷苦的人。但大自然从来都不摈弃贫者,它会向所有爱它的人敞开怀抱。
⑦在我眼里,一个人的身体里埋藏着好几盏灯,照亮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手,都是看不见的灯。眼睛是视觉之灯,耳朵是听觉之灯,鼻子是嗅觉之灯,舌头是味觉之灯,而手是触觉之灯。当一盏灯熄灭的时候,另外的灯,将会变得异常明亮!站在海边的老妪,她的视觉之灯熄灭了,但依赖听觉,她依然能听到大海的呼吸;依赖嗅觉,她仍能闻到大海的气息;而她只要弯下腰来,掬一捧海滩的沙子,就能知道大海怎样淘洗了岁月,她的触觉之灯也依然是明媚的。
⑧我相信那个老妪感受到的大海,在那个静谧的午后,比我们所有人都要强烈,因为她有一颗沧桑的听海的心。
⑨看来世上没有什么事物,能够阻隔人与大自然最天然的亲近感。我热爱大自然,因为自童年起,它就像摇篮一样,与我紧紧相拥。
⑩在故乡的冬天,雪花靠着寒流,一开就是一冬。雪花落在树上,树就成了花树了;雪花落在林地上,红脑门的山雀就充当画师,在雪地留下妖娆的图画了;而雪花落在屋顶上,屋顶就戴上一顶白绒帽了!
⑪在大雪纷飞的时令,我们喜欢偎在火炉旁,听老人们讲神话故事。故事中的人,是人,又是物;而故事中的物,是物,又是人!在故事中,一个僧人走在夕阳里,突然就化做彩云了;而一条明澈的溪水,是一颗幽怨的少女灵魂化成的。山川草木和人,生死转换,难解难分!听过这样的故事,我往往不敢睡觉,怕一觉醒来,自己成了一棵树,或是一条河。虽然树能招来美丽的鸟儿,河流里有色彩绚丽的鱼,但我更爱家人,更爱我家院子里的狗!
⑫当春风折断了雪花的翅膀,冰封了一冬的河流就开了!雪化了,这样的神话故事也就结束了。人们不必居于屋内,用故事打发长冬了。大家奔向森林,采集一切可食之物,野菜野果,木耳蘑菇,甚至花朵。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我们知道采花时怎样避开马蜂的袭击,又不扫它的兴;知道去河岸采臭李子时,怎样用镰刀头敲击铁桶,赶走贪吃的熊;知道在遭遇蛇时,怎样把它甩开;知道从山里归来时,万一身上被蜱虫附着,怎样用烧红的烟头把它们烫跑。
⑬热爱大自然的人,一定会记得蕾切尔·卡森的名字。她的不朽之作《寂静的春天》,是这位伟大女性,满怀悲悯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是环境保护的先驱者和实践者。她的《惊奇之心》像一座魔法小屋,吸引你走进,不忍离去。蕾切尔·卡森曾说,假使她对仙女有影响力,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心,而且终其一生都无法摧毁,能够永远有效对抗以后岁月中的倦怠和幻灭,摆脱一切虚伪的表象,不至于远离我们内心的源泉。
⑭蕾切尔•卡森离开这个世界。整整半个世纪了,但她的作品带来的潮汐,一直回荡在我们耳畔。她让我们能够静下心来,看一眼头顶的月亮,让我们能够满怀柔情,把一颗清晨的露珠当花朵来看待。看到她用朴素纯净的文字勾勒的那片缅因州的海。我蓦然想起了在都柏林海湾相遇的那位看海的盲人老妪,这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域的观海者,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心中,她们同样的清瘦、内敛,同样的骄傲和高贵!
⑮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所以她的音容失明于这个世界了,但她作品的光辉,从未落入黑暗之中。
⑯我们在捧读她著作的时候,依然能够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
14.文章开头说“我遇见一对特殊的看海人”,这一对“看海人”有何特殊之处?
15.揣摩文中画线句,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用脚翻阅大自然的日历时,认知了自然。
(2)蕾切尔•卡森是大自然的修士,把芬芳采集,播撒给世人。
16.作者从老妪沧桑的听海之心联想到带切尔•卡森勃勃跳动的听海之心,这两颗“听海之心”有何相似之处?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17.文章写“听海之心”,为什么要在中间插入自己童年时故乡冬天的描写?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宁波鄞州区·期末)风吹乌桕树
王晓
①日日游荡在这个园子里,从未发现这棵乌桕树,究其原因,重心太低,少了仰望的可能。猛一抬头,天空是彩色的,响亮的,盛大的,高远的。满树缤纷,红绿间杂,喧闹热烈,明媚爽朗。那一刻,我被一棵树吸引并震撼。
②再细瞧,这棵树的旁边竟然还有一棵同样的树。只是青碧如常,不似这棵炫目。本是双胞胎,被我忽略,只看到一树鲜红。乌桕树在南北朝的《西洲曲》中出现过:日暮伯劳飞,风吹乌桕树。绚丽的乌桕树下是思念人儿的家,门里还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可人儿美呢,衣衫杏子红,头发乌鸦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两支桨就可到渡口。心动身不动,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空空泛泛,落满乌桕。觉得乌桕出现在这样曼妙婉转的意境里,正合适。就算过了千百年,歌咏者的情意依然令人心旌摇荡。
③对乌桕,我有一种熟悉的陌生,又有一种陌生里的亲切。其实我与它是老相识,它不就是小时候我们说的木籽树嘛。结白色的果子,分瓣,白生生的,黑壳子裹不住,要迸出来的样子,极像成熟的棉桃。之所以有这样的联想,因为与我一同上学放学的同伴家里墙上贴满棉桃图,她爸爸是农技员,有这种突兀放大、纤毫毕现的图,星期天还会邀我们去她家地里帮摘棉花。这木籽树上的果子就像微型棉桃。白籽拣多了,可以去村东头供销社换糖吃,换小人书看。
④木籽树长在田边地头,可能是鸟带来的种子,突兀地长着,一两棵,三四棵,随意。微霜未落叶先红,深秋初冬,特别绚丽,是广袤大平原上亮丽的风景。因为生长缓慢,人们将它当作杂树。不知道它有这么古老而文绉绉的名字——乌桕。母亲常让我去田里,送农具送药肥,只交代哪样的木籽树就行了,一棵独树,还是两棵并立,还是三树成行,我会顺着田埂坚定明确地往前走。母亲交代的木籽树就是方向标,它温暖明亮,尤其薄暮时分,夕阳穿过树叶的缝隙,片片心形的小叶镀上金边,暮归的鸟儿啁啾穿梭,树身热烈,近旁劳作的母亲也温热温馨。
⑤近两年,母亲的白内障有些严重,总找不到手术的时间,家里谁都能离开个一天半日,有属于自己片段时间,唯独一刻不能离她。一日日拖着。我的大姨,因为白内障,一只眼睛已经失明。心焦。母亲安慰我还能看见,就是有些花嚓嚓的。追问花嚓嚓什么感觉。像木籽树旁飞鸟一样。这个情景不仅印在我的脑海里,也印在母亲的心上。
⑥比花还红的枫叶深得许多人喜爱,那红通透、彻底、决然。乌桕叶转红要丰富得多,红的红着绿的绿着。就算红,也深浅不一,像调色板上的渐变色,每个色号都有。人心应该也这般包容,一意孤行不要多。园子里并列的两棵乌桕树,一棵斑斓,一棵深绿。过几日再看,绿着的也跟着绚丽起来,先红的在等它,一起去赴一场冬天的约会。
⑦最近再从园子经过,竟然发现好些地方长了乌桕,未红时注意不到、发现不了,季节的脚步往深处走,它们也显山露水明艳起来,活泼了整个园子,看得人心雀跃。
⑧冬日暖阳,绿意还是主流,柳绿着,杉绿着,梧桐树的高处还绿着。也有遍地黄叶,一些树木干脆落光叶子,秃着。这就是自然的驳杂,枯萎和新生,沉静与喧闹,并不和四季必然对应,纹丝合缝。乌桕最好的时光在这秋冬交替,肃杀之气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⑨乌桕树全身是宝,白籽做蜡烛,叶根入药,材质可雕。春夏有碧颜,秋冬有五彩,顺应天时地利,将自己妥妥安放。
⑩前日,眼睛时常花嚓嚓的母亲又从老家赶来了,给我带来了野生黑鱼、螃蟹,还有一把新米。野生黑鱼有力,螃蟹高蛋白,都是好东西。那把新米呢?母亲悄悄缝在一个红袋子里,让我随身带着,说是河湾木籽树下长的,最养人。
⑪母亲的脸已由我记忆里的桃红变成沉淀岁月的酡红,母亲看我的目光依然是绿意葱葱的,就像乌桕树,诸多色彩,万般滋味,无一分虚度,无一毫浪费。纵然冬意渐浓,纵是时光蔓延,生命蓬勃,爱坚韧永恒。
(选自2020年12月11日《北京日报》,有改动)
18.作者的文思由乌桕树牵引,在现实与回忆间穿行。阅读全文,完成思维导图。
19.本文第2段引用了《西洲曲》中写乌桕的诗句并想象了诗句中的场景,有什么作用?请联系上下文,简要阐述。
20.福楼拜说:“文学就像炉中的火一样,我们从人家借得火来,把自我点燃,而后传给别人……”本文亦是如此。请结合文中写乌桕叶变色的语句(即划线处),说说你的理解。
21.本文写乌桕树,又不单是写乌桕树。结合最后一段,联系全文,阐述你对本文乌桕树形象的理解。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宁波海曙区·期末)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胡同文化(节选)
汪曾祺
①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赚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这是外地少有的。街道如是斜的,就特别标明是斜街,如烟袋斜街、杨梅竹斜街。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个又一个方块。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
②胡同原是蒙古语,据说原意是水井,未知确否。胡同的取名,有各种来源。有的是计数的,如东单三条、东四十条。有的原是皇家储存物件的地方,如皮库胡同、惜薪司胡同(存放柴炭的地方),有的是这条胡同里曾住过一个有名的人物,如无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大雅宝胡同原名大哑巴胡同,大概胡同里曾住过一个哑巴。王皮胡同是因为有一个姓王的皮匠。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有的是某种行业集中的地方。手帕胡同大概是卖手帕的。羊肉胡同当初想必是卖羊肉的,有的胡同是像其形状的。高义伯胡同原名狗尾巴胡同。小羊宜宾胡同原名羊尾巴胡同。大概是因为这两条胡同的样子有点像羊尾巴、狗尾巴。有些胡同则不知道何所取义,如大绿纱帽胡同。
③胡同有的很宽阔,如东总布胡同、铁狮子胡同。这些胡同两边大都是“宅门”,到现在房屋都还挺整齐。有些胡同很小,如耳朵眼胡同。北京到底有多少胡同?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胡同是贯通大街的网络。它距离闹市很近,打个酱油,约二斤鸡蛋什么的,很方便,但又似很远。这里没有车水马龙,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有剃头挑子的“唤头”(像一个大镊子,用铁棒从当中擦过,便发出噌的一声)、磨剪子磨刀的“惊阖”(十几个铁片穿成一串,摇动作声)、算命的盲人(现在早没有了)吹的短箭的声音。这些声音不但不显得喧闹,倒显得胡同里更加安静了。
④胡同和四合院是一体。胡同两边是若干四合院连接起来的。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我们通常说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不是最主要的部分。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四合院是一个盒子。北京人理想的住家是“独门独院”。北京人也很讲究“处街坊”。“远亲不如近邻”。“街坊里道”的,谁家有点事,娇丧嫁娶,都得“随”一点“份子”,道个喜或道个恼,不这样就不合“礼数”。但是平常日子,过往不多,除了有的街坊是棋友,“杀”一盘;有的是酒友,到“大酒缸”(过去山西人开的酒铺,都没有桌子,在酒缸上放一块规成圆形的厚板以代酒桌)喝两“个”(大酒缸二两一杯,叫做“一个”);或是鸟友,不约而同,各晃着鸟笼,到天坛城根、玉渊潭去“会鸟”(会鸟是把鸟笼挂在一处,既可让鸟互相学叫,也互相比赛),此外,“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⑤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熬白菜,嘿!我认识一个在国子监当过差,伺侯过陆润库、王(土序)等祭酒的老人,他说:“嘛儿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别处好吃,——五味神在北京”。五味神是什么神?我至今考查不出来。但是北京人的大白菜文化却是可以理解的。北京人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有北海白塔那么高。
⑥北京人爱瞧热闹,但是不爱管闲事。他们总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观。北京是民主运动的策源地,“民国”以来,常有学生运动。北京人管学生运动叫做“闹学生”。学生示威游行,叫做“过学生”。与他们无关。
⑦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已、逆来顺受。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说“我当了一辈子的顺民”,是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心态。
⑧我们楼里有个小伙子,为一点事,打了开电梯的小姑娘一个嘴巴。我们都很生气,怎么可以打一个女孩子呢!我跟两个上了岁数的老北京(他们是“搬迁户”,原来是住在胡同里的)说,大家应该主持正义,让小伙子当众向小姑娘认错,这二位同志说:“叫他认错?门儿也没有!忍着吧!——‘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睡不着眯着”这话实在太精彩了!睡不着,别烦燥,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
⑨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除了少数“宅门”还在那里挺着,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上马石,记录着失去的荣华。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供人凭吊。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
⑩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南京的乌衣巷,还会保留一两个名目,使人怅望低徊。
⑪再见吧,胡同。
【做文·内容】
22.小海:文章①—④段从不同方面介绍了北京胡同的特点,分别是哪些呢?
小曙:让我来看看,分别有(1) 、(2) 、胡同宽窄不等、胡同形式数量多、(3) 、(4) 。
23.小曙读后提出疑问:到底什么是胡同文化?请根据文本④-⑧段,用简洁的话语帮小曙解析胡同文化的内涵。
【散文·语言】
24.汪曾祺的散文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平淡自然,却饶有趣味。文中这些划线语句中就有生动体现,请同小海和小曙一起完成品析。
(1)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小海:应该关注该句修辞、用词)
(2)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小曙:应当关注该句句式)
【散文·情感】
25.结合全文内容,谈一谈作者对逐渐消失的胡同文化所持的态度。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温州·期末)市教育局开展“润物无声”首届绘本创作展,小组准备以《父亲的画面》为蓝本创作绘本进行投稿,请参与。
父亲的画面
刘墉
①人生的旅途上,父亲只陪我度过最初的九年,但在我幼小的记忆中,却留下非常深刻的画面,清晰到即使在三十二年后的今天,父亲的音容仍仿佛在眼前。我甚至觉得父亲成为我童年的代名词,从他逝去,我就失去了天真的童年。
②最早最早,甚至可能是两三岁的记忆中,[甲]父亲是我的溜滑梯,每天下班才进门,就伸直双腿,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爬上膝头,再顺着他的腿溜到地下。 (绘图脚本:整体画面温馨, 色调明亮,重点描绘父亲伸直双腿的姿态,以及我爬上膝头,并顺腿溜下的动作,体现父亲姿势有趣,以及我的活泼快乐,让读者感受父亲对我的无限宠爱。)母亲常怨父亲宠坏了我,没有一条西装裤不被磨得起毛。
③父亲的怀抱也是可爱的游乐场,尤其是寒冷的冬天,他常把我藏在皮袄宽大的两襟之间,我记得很清楚,那里面有着银白的长毛,很软,也很温暖,尤其是他抱着我来回走动的时候,使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我一生中真正有“独子”的感觉,就是在那个时候。
④父亲宠我,甚至有些溺爱。他总专程到衡阳路为我买纯丝的汗衫,说这样才不致伤到我幼嫩的肌肤。在我四、五岁的时候,突然不再生产这种丝质的内衣。[乙]当父亲看着我初次穿上棉质的汗衫时,流露出一片心疼的目光,直问我扎不扎。当时我明明觉得非常舒服,却因为他的眼神,故意装作有些不对劲的样子。
⑤母亲一直到今天,还常说我小时候会装,她只要轻轻打我一下,我就抽搐个不停,且装作上不来气的样子,害得父亲跟她大吵。
⑥确实,小时候父亲跟我是一国,这当中甚至连母亲都没有置身之处。我们父子常出去逛街,带回一包又一包的玩具,且在离家半条街外下三轮车,免得母亲说浪费。
⑦傍晚时,父亲更常把我抱上脚踏车前面架着的小藤椅,载我穿过黄昏的暮色和竹林,到萤桥附近的河边钓鱼,我们把电石灯挂在开满姜花的水滨,隔些时在附近用网一捞,就能捕得不少小虾,再用这些小虾当饵。
⑧我最爱看那月光下鱼儿挣扎出水的画面,闪闪如同白银打成的鱼儿,扭转着,拍打着,激起一片水花,仿佛银梭般飞射。
⑨我也爱夜晚的鱼铃。在淡淡姜花的香气中,随着沁凉的晚风,轻轻叩响。那是风吹过长长的钓丝,加上粼粼水波震动,所发出的吟唱;似乎很近,又像是从遥远的水面传来。尤其当我躲在父亲怀里将睡未睡之际,那幽幽的鱼铃,是催眠的歌……
⑩当然父亲也是我枕边故事的述说者,只是我从来不曾听过完整的故事。一方面因为我总是很快地入梦,一方面由于他的故事都是从随手看过的武侠小说里摘出的片段。也正因此,在我的童年记忆中,“踏雪无痕”和“浪里白条”,比白雪公主的印象更深刻。
⑪真正的白雪公主,是从父亲买的《儿童乐园》里读到的,那时候还不易买到这种香港出版的图画书,但父亲总会千方百计地弄到。尤其是当我获得小学一年级演讲比赛冠军时,他高兴地从国外买回一大箱立体书,每页翻开都有许多小人和小动物站起来。虽然这些书随着我十三岁的一场火灾烧了,我却始终记得其中的画面。甚至那涂色的方法,也影响了我学生时期的绘画作品。
⑩父亲不擅画,但是很会写字。[丙]他常说些“指实掌虚”“眼观鼻,鼻观心”之类的话,还买了成叠的描红簿子,把着我的小手,一笔一笔地描。直到他逝世之后,有好长一段时间,每当我练毛笔字,都觉得有个父亲的人影,站在我的身后……
⑬父亲爱票戏,常拿着胡琴,坐在廊下自拉自唱。他最先教我一段《苏三起解》,后来被母亲说“什么男不男、女不女的,怎么教孩子尖声尖气学苏三?”于是改教了大花脸,那词我还记得清楚:
⑭“老虽老,我的须发老,上阵全凭马和刀……”
⑮父亲有我时已经四十多岁,但是一直到他五十一岁过世,头上连一根白发都没有。他的照片至今仍挂在母亲的床头。八十二岁的老母,常仰着脸,盯着他的照片说:“怎么愈看愈不对劲儿!那么年轻,不像丈夫,倒像儿子了!”然后她便总是转过身来对我说:“要不是你爸爸早死,只怕你也成不了气候,不知被宠成了什么样子!”
⑩是的,在我记忆中,不曾听过父亲的半句斥责,也从未见过他不悦的表情。尤其记得有一次蚊子叮他,父亲明明发现了,却一直等到蚊子吸足了血,才打。
⑪母亲说:“看到了还不打?哪儿有这样的人?’
⑩“等它吸饱了,飞不动了,才打得到。”父亲笑着说,“打到了,它才不会再去叮我儿子!”⑩三十二年了,直到今天,每当我被蚊子叮到,总会想到我那慈祥的父亲,听到“啪”的一声,也清晰地看见他手臂有被打死的蚊子和殷红的血迹……
【安排内容】
26.请补全下列绘本内容示意图的(1)(2)两处。
【绘图脚本】
27.请仿照文中甲处示例,从乙、丙两处画横线句中任选其一,制作绘图脚本。
【商讨质疑】
28.小组在创作过程中,对内容产生一些质疑,请你加入讨论。
【撰写手记】
29.本文打动我们的不只有父爱,刘埔认识与感受父爱的方式也能给人启发。请结合本文,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历,写一段绘本创作手记,130字左右。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湖州吴兴区·期末)杼山路线的同学游览了杼山风景区后,借助以下材料,对陆羽及《茶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材料一
①杼山,位于湖州城西南30里处,今吴兴区妙西镇(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境内。据“茶圣”陆羽旧记云:“山高三百尺,周回一千二百步”。
②山不高,但有“仙”则名,杼山最精彩的历史当属中唐时期。唐至德元年(756),陆羽流落到吴兴,寄宿于杼山妙喜寺,与著名诗僧皎然结识,从此成为“缁素忘年之交”。此后,陆羽以毕生精力撰写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叶研究专著《茶经》。禅隐于此的释皎然则有《茶诀》问世,并提出“三饮即得道”,成为“茶道”第一人。皎然、陆羽仙逝后均葬于杼山,皎然塔、陆羽墓遥相守望。
③杼山是“茶圣”陆羽人生的转折点和归宿地,已理所当然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圣山”。站在这座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名山之上,我们似乎还能听到文人雅士们悠婉的吟咏,爽朗的谈笑。
(选自微信公众号《杼山雅集》有删改)
◎材料二
茶缘,一个从容不惊的过客
白落梅
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唐 皎然
①这些年,总会有一个奢侈的念头,就是开间茶馆,或称作茶坊、茶庄。当然,茶馆应该落在江南某个临水的地方。而茶馆的名字,叫云水禅心,或是茶缘过客。云水禅心,这几个字,带着一种大风雅、大寂寞的洁净。似乎皆与有佛性、有慧根的人相关,而红尘俗子,大凡都不忍心去惊扰。茶缘过客,却带着淡淡的烟火,让路过茶馆的人,都想要停下脚步,走进去,喝一壶茶,掸去一身的灰尘。是的,我要的茶馆,不仅是为了自己筑一个优雅的梦,更是为了众生在那里,可以安宁地栖息。
②喝茶,自然会想起陆羽,他是茶业之祖,被世人称为茶仙、茶圣、茶神,著有《茶经》,其间涵盖了太多的茶文化以及壶文化。千百年来,岁月的炉火一直燃烧着,青翠的茶叶在山泉水里绽放着经年的故事。多少旧物换了新人,品茶的心境却始终不曾更改。想起陆羽,亦会想起一位与他不相伯仲的人,一位被称为诗僧、茶僧的佛学高僧,皎然。他的名气显然不及陆羽,但他与陆羽是生死相依的忘年交,正是在他的提携与帮助下,陆羽才完成了中国茶业、茶学之巨著《茶经》。这世间,有许多无名高人,他们愿意被岁月的青苔遮掩,守着自己的一寸光阴,足矣。
③换一种心情,读皎然的诗,那缕清新的自然之风,从唐朝缓缓拂来,让人心动不已。篱笆小院,三径秋菊,几声犬吠,山深日暮,此中意境,犹如清风明月一般的温朗。像是品尝一壶秋日刚落的茶,唇齿间萦绕着白菊香、茉莉香、桂花香。而浮现在我们脑中的画面是,一位眉目爽朗,风骨清俊的高僧,踏着夕阳行走在山径,于山脚下一间简洁的篱笆院前驻足,叩门无人应答。只有几束未开的菊花,在淡淡的秋风中,低诉摇曳的心事。
④这位高僧就是皎然,唐代诗僧、茶僧,俗姓谢,南朝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十世孙。他访寻之人陆鸿渐,即是陆羽。两人因茶而邂逅、相识。陆羽自小被家人抛弃,被龙盖寺的主持智积禅师在西湖之滨拾得,带回寺庙收养。陆羽十二岁时,因过不惯寺中日月,逃离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做了优伶。后机缘巧合,结识了杼山妙喜寺主持皎然大师,陆羽才有幸结束了飘摇不定的生活,得以潜心研究茶道。
⑤皎然比陆羽年长十多岁,游历过庐山、泰山、嵩山、崂山等许多名山,世间风物尽入眼底。他对名山古刹里的僧侣饮茶颇有心得,所谓茶禅一味,茶在寺院里早已成了一种习俗和文化,与僧侣的生活息息相关。纯净的茶汤、清香的茶味,给修佛者洗去尘虑,荡涤心情。一壶香茗,一轮皓月,一剪清风,几卷经书,陪伴他们度过无数寂寞的岁月。而茶,也在他们的杯盏中,有了性灵,有了禅意。皎然将他所悟的茶理、茶道与陆羽交流,使得陆羽的《茶经》在盛世茶文化中,抵达至高之境。饮酒是自欺、自醉,品茶则是自醒、自解。世间之人,多半恋酒,认为一切烦恼之事,可以一碗喝下,却不知醉后愁闷更甚。而饮茶则可清神,几盏淡茶,似玉液琼浆,品后烦恼自消。真正的好茶,来自深山,没有尘埃,只浸染云雾和清露。真正的好壶,却是久埋的尘泥和水调制而成,被时光之火炙烤,再经过岁月的打磨。品茶的人,则是深邃纯净之人,在一杯清澈的水中,禁得起世间的诱惑。任凭世间风烟弥漫,只在一盏茶的柔情里,细数光阴的淡定。
⑥人生要耐得住寂寞。世间总是有太多的繁华,撩拨我们本就不平和的心境。倘若浮躁或是疲惫了,必定会有一个娴静的茶馆,将你我收留。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心情,喝出来的茶,会有不同的味道。也许我们不懂得陆羽《茶经》里那许多的茶文化,不懂得各式品种的茶所隐藏的玄妙,也不懂得壶中的日月,但在茶馆里只需要品一盏适合自己口味的茶,不为风雅,只为清心。
⑦转眼又是清秋时节,莲荷褪尽了洁净的霓裳,只余残叶瘦梗铺陈在荷塘。无人的时候,还有几枝秋菊,几树桂子,在阳光下孤芳自赏。如果你打天涯而来,恰好经过一间叫茶缘过客的茶馆,请你记得,那里有一盏茶,属于你。
(选自白落梅散文集《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30.初探茶境:研究小组发现材料二诗意盎然,很多语句能让我们联想起课内所学的诗文,请试着写一写。
【文中句子】 | 【联想课内】 |
山深日暮,此中意境,犹如清风明月一般的温朗。 | 暮照亭阁,犹如清风明月般的温朗意境怎不叫人沉醉: 李清照《如梦令》 |
只有几束未开的菊花,在淡淡的秋风中,低诉摇曳的心事。 | 俗世繁复纷扰,但篱笆秋菊,却在苍翠的青山里,淡了世俗,明了心境: 陶渊明《饮酒(其五)》 |
一壶香茗,一轮皓月,一剪清风,几卷经书,陪伴他们度过无数寂寞的岁月。 | 皓月当空,拉出长长的影子,寂寞之中承接着山高水阔的心胸: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
几盏淡茶,似玉液琼浆,品后烦恼自消。 | 品茶能消愁,山水亦能给予文人纯粹而宁静的心境: 吴均《与朱元思书》 |
31.进入茶境:请根据人教版八上第四单元导语,完成小组讨论记录。
第四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品味,欣赏语言,体会、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并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 | 第四单元目录 14 背影/朱自清 15 白杨礼赞/茅盾 16* 散文二篇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17* 昆明的雨/汪曾祺 |
讨 论 记 录 单 ※话题:材料二《茶缘,一个从容不惊的过客》是否可以作为第四单元的拓展阅读? ★小组观点:可以。 (1)从内容上看,都有写人记事。如《背影》写了父亲车站送别给我买橘子的事,《昆明的雨》里也有“我”与房东母女送我缅桂花的情形,此文中也有叙事:(20字以内) (2)从语言上看,都有值得品味的言语形式。如《白杨礼赞》用词阳刚大气,感叹、反问、排比等句式的使用,更是增强了语言气势;《永久的生命》用了生动的修辞,使哲理性的语句变得通俗易懂。材料二中“转眼又是清秋时节,莲荷褪尽了洁净的霓裳,只余残叶瘦梗铺陈在荷塘。”一句文质兼美,表现力十足: (3)从 看,都有 ,如 (请从单元课文和材料二中各举一例简析) |
32.感悟茶境:陆羽是一个“从容不惊的过客”吗?你对“从容不惊”“过客”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材料一、二和自己的人生体验,写下你的思考。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湖州南浔区·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学习任务。
花朵的秘密生命(节选)
[美国]沙曼·阿普特·萝赛①
①我躺在草坪上,依偎着一丛雏菊。它们的中心是蛋黄一样的颜色,花瓣是柔和的乳白。附近有朵跃升花正炫耀着自己如喇叭般修长的花瓣,这些花瓣形成一个五角的星形开口。我只剩下几分钟的时间了,蚂蚁将爬上我的脚踝,有刺的叶子会扎到皮肤,我会感觉很不自在。毕竟现在离地面这么近,连三十厘米都不到。很快我就会想要起身,重拾两足动物的视野。
②有好几分钟之久,雏菊的白色花瓣占据了我的心。土地和树叶的味道是如此熟悉。当阳光炙热的能量润泽田野,我被它散发出的一阵阵能量轻摇入梦。波长较长的有无线电波、红外线,还有近红外线(就是它把我赤裸的腿晒得发烫);波长较短的有紫外线、X射线、伽马射线——它们多半都不会到达地球表面。
③而在紫外线和近红外线之间,满载能量的光子波长恰在人类可见的范围内,属于可见光。我们会把不同波长的光看作是不同的颜色;光谱的其中一端是紫色,另一端是红色。
④我稍稍上前,红色跃升花的花瓣顿时放大,占据了整个视野。花瓣细胞中含有色素,能够吸收或反射不同波长的光。跃升花的色素就是反射了红光范围里的光波;而其余大部分波长的光波都被它吸收了,所以我看不到那些颜色。
⑤花把那些颜色藏起来了。
⑥我看到的是进入我眼中那被反射的红光。眼睛会把它转换成电化学能量,送到大脑,于是我脑中浮现:“嗯……猩红色,是朵斗牛士。”
⑦尽管那些看到光线、看到红色的原理我全都明白,但是这些现象如此复杂,而且就发生在一瞬间,说真的,我也很讶异自己竟然能够用三言两语就说清了。
⑧我又转向那朵雏菊。
⑨有些白花的色素,会把所有可见光谱内的光都反射回去,不管是红、橙、黄、绿、蓝,还是紫光。当物体的所有颜色都被反射掉时,我们就看见了白色。
⑩然而,大部分的白花靠的不是色素,而是花瓣细胞间布满空气的间隙来反射光线。同样的道理,雪花之所以是白的,是因为结晶颗粒之间有填满空气的间隙。花朵细胞不同的排列方式可以造成光线散射或高度折射,产生从天鹅绒般的雾蒙蒙到晶莹耀眼的不同效果。如果我们挤压一朵含有空气间隙的花使空气散出后,软绵绵的花瓣将变得黯淡无光。
⑪如果所有可见光都被花瓣或其他物体吸收,我们就会看见黑色。黑色的花并不多见,
⑫不过曾在一九三九年于墨西哥的瓦哈卡被人发现。五十年后,一位植物学家出发寻找这朵名为“Lisianthus nigrescens”(黑色洋桔梗)的花,他描述这朵花看起来像是“点点发亮的煤油”,花开时宽二点五厘米,有如“黑缎制成的钟”。他在实验室里发现这朵花能够产生大量的色素,以惊人的速度把从红到紫的所有可见光吸收殆尽。没有人知道它靠什么传粉,也想不通一朵花为何要穿一袭黑衣。
⑬绿色自然是我在这片原野中看到的主要颜色:雏菊叶子的深绿,跃升花茎部的浅绿,嫩草的宝石绿,杜松和北美黄松的苍绿等。在学校里,我们都学过光合作用,被称作叶绿素的色素能把光转换成能量;我们都仰赖它的恩赐。
⑭叶绿素在位于紫蓝光和橙红光的波长范围内时吸收效果最佳;绿光的波长没有利用价值,所以会被反射回去。生物学家对此做出的解释是:当初远古植物在有着大量水生细菌的深海里进行演化时,这些细菌吸收利用的就是绿光;于是,能够利用其余波长的似植物细胞较其他细胞更有生存的机会。登上陆地后,有了充足的阳光,植物只须维持原来的效率继续反射绿光,不必吸收所有的光就能存活。今天我们不会走在长满“黑缎制成的钟”的树下或在煤黑色的草地上野餐,或许就是这个原因。我很庆幸植物有这样的先见之明。
(选自沙曼·阿普特·萝赛《花朵的秘密生命》,有删减)
【注释】①沙曼·阿普特·萝赛:美国知名自然写作作家,曾获“山与原图书奖”,被赞为“将文字谱以音符”,《花朵的秘密生命》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链接材料】
植物的叶子看上去大多是绿色的,这是因为植物叶子中含有的叶绿素对绿光反射能力强,所以我们看到的植物叶子大多呈绿色。但有些植物到了秋天,叶的颜色会发生变化,由绿色变成黄色或红色。原来植物叶里除了含有叶绿素以外,还含有橙黄色的胡罗卜素和黄色的叶黄素。到了秋天,叶绿素受气温下降等因素的影响而分解,而胡罗卜素和叶黄素则比较稳定,终于在秋天“重见天日”了。
(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 科学 七年级下册》)
33.下面选项可以由文章内容推断出来的是( )
A.因为我害怕蚂蚁和被刺扎到,所以我很不喜欢四足动物的观察视野。
B.人类的眼睛能看见比紫外线的光波更短和比近红外线的光波更长的光。
C.花瓣细胞间布满空气的间隙反射光谱内的所有可见光,花朵会呈白色。
D.植物的叶绿素会吸收没有利用价值的绿光,绿色成了原野中的主色调。
34.根据上面材料判断下面哪一项是真实的?( )
A.利用红外线的热效应可制造取暖器。
B.白色的花只靠色素反射所有可见光。
C.植物为迎合人类在进化中选择绿色。
D.秋天叶子变黄是因为叶绿素反射绿光。
35.研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我躺在草坪上,依偎着一丛雏菊。(你从“依偎”一词读出了哪些信息?)
(2)没有人知道它靠什么传粉,也想不通一朵花为何要穿一袭黑衣。(既然不知道又想不通,那为什么不把这句从文章中删去?)
36.你认为上文作者的《花朵的秘密生命》一书,适合与下面哪部作品组成主题阅读?请选择并简述理由。
A.《昆虫记》 B.《寂静的春天》 C.《红星照耀中国》 D.《星星离我们有多远》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湖州市长兴县·期末)校文学社开展“读传记·识风骨”学习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纪念木心
路明
①木心,本名孙璞,号牧心,出生于乌镇东栅财神湾。1937年年末,乌镇沦陷。当时木心10岁,“小孩子们唯一能做出的抵抗行动是,不上日本宪兵队控制的学校。家里聘了两位教师,凡亲戚世交的学龄子弟都来上课”。
②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少年木心口出狂言,【甲】“写诗么,至少要像杜甫那样才好说写诗”,惹得长辈们哄堂大笑。有的只当是童言无忌,有的说他是“四金刚腾云,悬空八只脚”。
③木心和茅盾是远亲,孙家花园和茅盾故居在一条街道的两端。茅盾到上海做事,在乌镇留下一屋子欧美文学经典。年少的木心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阅读,“得了‘文学胃炎症’”。
④书读多了,他便尝试着创作。起初是模仿古人的风格,家人看了他的诗,商讨:“弟弟年纪这样轻,写得这样素净,不知好不好?”木心写道:“我知道他们的忧虑。大抵富家子弟行文素净是不祥之兆,会出家做和尚的。”
⑤19岁时,他借口养病,独自上莫干山,雇人挑了两大箱书,其中有他钟爱的福楼拜和尼采。一个人住在家族废弃的大房子里,专心读书、写文章。白昼一窗天光,入夜燃矿烛一支。从夏初一直写到第二年的雪化时,交出三大篇论文——《哈姆莱特泛论》等,不为发表,不求成名。
⑥锦衣玉食的生活并不能让这个少年满足,尤其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安逸仿佛是原罪。“人家出洋留学,我只见过平静的湖。人家打过仗,我长到十多岁尚无上街买东西的经验。”
⑦1947年,一腔热血的木心参与了反饥饿反内战的学生运动。【乙】他走上街头,演讲,发传单,大卡车上跳上跳下。
⑧1948年,木心短暂投奔新四军,绘制马恩列毛的巨幅画像。后因此事被开除学籍,又被国民党通缉。木心避走台湾,直到1949年才返回大陆。不久他在解放军部队中做宣传工作,因自小患肺结核,一边咯血,一边扭秧歌、打腰鼓。
⑨“文革”时,他先是在本单位监督劳动,扫地、扫厕所。他的家被抄查三次,挖地三尺,数箱画作、藏书、20集手抄精装本全部被抄走。后来被囚禁18个月,折断三根手指。某夜他乘看守不备,从木栅栏里钻出,逃出后茫然自顾,发现竟没有可以去的地方,只得又从刚钻出的木栅栏里钻回。
⑩他在烟纸背后写,在写交待材料的纸上写,夜里没有灯,就盲写。他前后写下65万字,层层叠叠的蝇头小楷几乎无法辨认,他藏在破棉絮里带出来。这65万字里,没有声嘶力竭,没有血泪控诉,有的只是他对美学和哲学的思考,以及断续写下的诗。是艺术让他熬过最艰难的岁月。木心说,平时只知艺术使人柔情如水;浩劫临头,才知道艺术也使人有金刚不坏之心。
⑪1982年,木心旅居美国。在纽约牙买加区的一幢小公寓里,他以绝笔的心情日日写作,写出了大量的论文、随笔、小说和诗歌。
⑫上世纪80年代末,他为一群旅美的中国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从而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后来,陈丹青整理了那五年的五册听课笔记,共85讲,逾40万字。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文学史,而是木心的个人文学记忆,是木心之所以为木心的渊源。这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也是文学的福音书。
⑬2006年,在孙家花园的废墟上新建起一座二层小楼,周围香樟、榆树丛生,名曰“晚晴小筑”,那是木心晚年隐居之所。此时他在乌镇已无一个亲人,他是这个古老大家族的末代苗裔。
⑭2011年12月21日3时,乌镇。那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归去了。
⑮用木心自己的话来总结他的一生,是合适的:难得有一位渺小的伟人,在肮脏的世界上,干净地活了几十年。
(选自《读者》2016年第2期,有删改)
屈原列传(节选)
【西汉】司马迁
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①也。为楚怀王左徒②。博闻强志③,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②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④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③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⑤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⑥。”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⑦?何故怀瑾握瑜⑧,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⑨,受物之汶汶⑩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⑪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注】①楚之同姓:屈、景、昭氏都是楚国王族的后代。②左徒:楚国官名。③志:记,这里是指记忆力。④伐:夸。⑤三闾大夫:楚国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官。⑥见放:被放逐。⑦哺其糟、啜其醨:吃酒渣,喝薄酒,只徒一醉。⑧瑾、瑜:都是美玉。⑨察察:洁白的样子。⑩汶汶(wèn):浑浊的样子。⑪温蠖(huò):灰尘重积的样子。
37.【读传记·梳理】传主的生平经历能流露出他的性格特征,请根据提示,梳理木心的生平与性格。
38.【读传记·释义】读文言传记需要先释义,请根据方法提示,疏通文义。
文言词句 | 方法提示 | 释义 |
屈平属草稿未定 | 查字典法:①连接;连续。②缀辑;撰写。③专注。 | (1)填序号: |
被发行吟泽畔 | 课内迁移法:军士吏被甲 | (2) |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语境推测法 | (3) |
39.【读传记·品析】传记在记叙事件时会通过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思想情感、性格特点等。请分别结合文章品析。
《在黑暗中大雪纷飞》 | 《屈原列传》 |
(1)请在【甲】【乙】两句中任选一句品析。 | (2)品析: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
40.【读传记·感悟】阅读传记,要从字里行间体察作者的态度,请你分析作者在写作时对传主的情感。
(1)他的家被抄查三次,挖地三尺,数箱画作、藏书、20集手抄精装本全部被抄走。后来被囚禁18个月,折断三根手指。(从传记文体特点角度)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从词性角度)
41.活动后,小文联系课内所学和《红星照耀中国》进行总结。请补全学习整理单。
“读传记·识风骨”活动学习整理单 | |||
风骨 | 代表人物 | 典型事件 | 联想到的诗句 |
(1) | 屈原 | (2) | (3)富贵不能淫, , 。 (孟子《富贵不能淫》) |
陶渊明 | 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不为五斗米折腰。 | ||
爱国 | 木心 | 参加解放军部队的宣传工作,一边咯血,一边扭秧歌、打腰鼓 | (5) , 。 (李贺《雁门太守行》) |
A.朱德 B.周恩来 C.红小鬼 | 我选择(4) , |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绍兴上虞区·期末)外婆的世界
李娟
①外婆大部分时候跟着我生活,有时也送到乡下由我妈照顾。我妈家大业大,又是鸡又是狗又是牛,整天忙得团团转。能专心照顾外婆的,只有我。
②我在阿勒泰,外婆便跟着我。我白天上班,她一个人在家。每天下班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外婆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朝小区大门方向张望。她一看到我,赶紧高高挥手。
③后来我买了一只小奶狗陪她(就是赛虎)。于是每天回家,一进小区,远远就看见一人一狗趴在阳台上眼巴巴地张望。
④我觉得外婆最终不是死于病痛与衰老的,而是死于等待。
⑤每到周六周日,只要不加班我都带她出去闲逛。逛公园的绿化带,逛超市,逛商场。每到那时,她被我收拾得浑身干干净净,头发梳得一丝不苟。一手牵着我,一手拄杖,在人群中慢吞吞地走啊走啊,四面张望。
⑥看到人行道边的花,喜笑颜开:“长得极好!老子今天晚上要来偷……”看到有人蹲路边算命,就用以为只有我听得到的大嗓门说:“这是骗钱的!你莫要开腔,我们悄悄眯眯在一边看他怎么骗钱……”在水族馆橱窗前,举起拐棍指指点点:“这里有个红的鱼,这里有个白的鱼,这里有个黑的鱼……”进入超市,更是高兴,走在商品的海洋里,一样一样细细地看,还悄声叮嘱我:“好生点,打烂了要赔。”
⑦除此之外,大部时间她总是糊里糊涂的,总是不知身处何地。常常每天早上一起床就收拾行李,说要回家。还老是向邻居打听火车站怎么走。但她不知道阿勒泰还没通火车。她只知道火车是唯一的希望,火车意味着最坚定的离开。在过去漫长的一生里,只有火车带她走过的路最长,去的地方最远。只有火车能令她摆脱一切困境,仿佛火车是她最后的依靠。每天她趴在阳台上目送我上班而去,回到空空的房间开始想象火车之旅,那是她生命之末的最大激情。
⑧她在激情中睡去,醒来又趴到阳台上。直到视野中出现我下班的身影。
⑨她总是趁我上班时,自己拖着行李悄悄跑下楼。有一次我回家,发现门把手上拴了根布条,以为是邻居小孩子恶作剧,就解开扔了。第二天回家,发现又给系了一根。后来又发现单元门上也有。原来,每次她偷偷出门回家,都认不出我们的单元门,不记得我家的楼层。对她来说,小区的房子统统一模一样,这个城市犹如迷宫。于是她便做上记号。这几根布条,是她为适应异乡生活所付出的最大努力。
⑩我很恼火。我对她说:“外婆你别再乱跑了,走丢了怎么办?摔跤了怎么办?”她之前身体强健,自从前两年摔了一跤后,便一天不如一天。我当着她的面,把门上的布条拆掉,没收了她的钥匙。她破口大骂。又哭喊着要回四川,深更半夜地拖着行李就走,我筋疲力尽,灰心丧气。第二天我上班时就把她反锁在家里。她开不了门,在门内绝望地号啕大哭。我抹着眼泪下楼。心想,我一定要赚很多钱,总有一天一定要带外婆离开这里。
⑪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奇异的,难以想象地孤独着的世界,如蚕茧中的世界。
⑫每天我下班回家,走上三楼,她拄着拐棍准时出现在楼梯口。那是我今生今世所能拥有的最隆重的迎接。每天一到那个时刻,她艰难地从她的世界中抽身而出。我向她百般承诺,带她回四川,坐火车回,坐汽车回,坐飞机回。想尽一切办法回。回去吃甘蔗,吃凉粉,吃一切她思念的食物,见一切她思念的旧人……但是我做不到。
⑬我妈把外婆接走那一天,我送她们去客运站,再回到空旷安静的出租屋,看到门把手上又被系了一块布条。终于痛哭出声……我就是一个骗子,一个欲望大于能力的骗子……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初读感悟】
42.通读全文,用简洁的文字补全空格内容。
【细读解密】
43.研读画线句子,补全下面对话。
我发现这两个句子内容基本一致,稍有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后面一句中等候者多了一条狗,而用反复手法呈现的不变的内容是(1) 。 | |
对!我也发现了。我认为重复这些内容有如下作用:(2) 。
| |
是啊,原本“我”买狗的目的是为给外婆多一陪伴,帮她排解孤单。但结果并没有改变,外婆一如既往在等我回家。对此,我的理解是(3) 。 |
【深读悟旨】
44.文章第⑪段说“我和她生活在一起,却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她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为什么说我“终日在她的世界边缘徘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联结拓展】
单元导语 这个单元学习的散文类型多样,或写人记事,或托物言志,或阐发哲理,或写景抒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表达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人生感悟。阅读这些散文,领会作品的情思,可以培养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 | 单元目录 14背影/朱自清 15白杨礼赞/茅盾 16* 散文两篇 永久的生命/严文井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17* 昆明的雨/汪曾祺 |
45.小语推荐本文为八上第四单元的拓展阅读材料,你赞同吗?结合文章内容,参考单元导语与目录,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绍兴诸暨市·期末)阅读《炭火好似故人眸》,完成下面小题。
炭火好似故人眸
李丹崖
①北风劲吹的日子,若是偏逢铅灰色的天气,旧时,在乡村,很多人家会拿出来炭火炉子。那种黄泥烧成的炭火炉子,中间用钢丝捆作的炉箅子,上面架住的是通红的炭火。冬深近炉,人心生暖。炉子上,通常煮着红枣雪梨茶,也煮着羊骨头粉丝,或是地瓜粥……
②有一年冬天,牛肉特别便宜,走街串巷的都是卖牛肉的人,那一年,我清楚地记得,祖父买了很多牛舌、牛肺,洗净了,与佐料一起放在砂锅里来炖。那时候,三叔的三间堂屋刚刚建好,还没有做隔断,那香气,三间堂屋里香了三天,还没有散去。我至今记得祖父煮那锅牛舌牛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用火柴点燃一根树枝生着炭火,颤颤巍巍地倒入清水,水沸后,他又吸吸溜溜地放入那些牛下水(吾乡喜欢把牛杂称之为“牛下水”)。外面天寒地冻,祖父用压水井里的水来冲洗那些牛下水,还有香菇干。井水来自地下,冒着热气,并不凉,北风一吹,寒气却朝人的骨头缝里钻,祖父双手冻得通红,直到进了屋,把食材下了锅,偎着炉火,心思才定下来。祖父给我发了一双筷子说:“等着吧,一会儿就可以吃了。”我眼巴巴地盯着那炭火,火舌明明灭灭,在温暖的室内,看得人昏昏欲睡,冷不丁地,沸水顶开了砂锅的盖子,呱嗒——我一激灵:“可以吃了吗?”祖父笑了,“快了快了,别瞌睡!”
③不知道砂锅的盖子“呱嗒”了多少下,我的鼻孔都被香气撩得幽深缠绕了,终于好了。我至今记得那滋味,爽脆弹滑的牛舌,嚼起来噗嗤噗嗤的牛肺,酣畅的菌子的香,还有一两块面面的胡萝卜,吃得人大汗淋漓。砂锅吃完了,祖父用纱布裹着砂锅的两只耳,端掉,放在旁边的木板上,炭火将近萎了,却红彤彤的,把祖父的眼睛映得通红,他把一把火钳横放在陶炉上,事先洗好的地瓜一一横放在火钳上。不多时,地瓜的甜香开始再次霸占我们的鼻孔。烤了一半,把地瓜翻了个身,接着用萎火再烤另一半,直到地瓜滋滋冒糖稀,用纸板包着地瓜拿下来,顾不上放凉,我就拿起一只,撕开地瓜皮,用筷子掘着吃。蜜甜的地瓜烫牙,在吾乡,把这样新烹好的食物称之为“烫牙香”。祖父要我“慢点吃”,他满脸堆笑,眸子里闪耀着如同那个冬日炭火一样的光芒,那光芒,直至我在键盘上敲下这段文字,依然在闪烁。
④祖父已经离开我二十多年了,他在一个冬日,拖着一车药材,和邻居一起到城市去卖药材。路上,因突发心脏病永远离开了我们。那个冬日何其冷,我在祖父身边看着长明灯闪耀跳动,泪光中再次看到他炭火一样的眼眸。
⑤不知何时,炭火消失了一段时间,鲜有人问,似乎有十余年,在乡间已经没有人会烧炭。近些年,炭炉在城市里风靡,竟然转入此中来。城市人大都用炭炉煮茶,老白茶、普洱、秋葵花、陈皮等,如今的炭炉做得更好看,好有一些古诗句,类似于“客至炉上火,邀取小红泥”“寒夜围炉宜煮雪”等句子。因为一个茶局,我在老城中心的“三馆居”再次邂逅陶炉,干净的陶炉壁,明晃晃的炉箅子,铁炉如肺,煮水汹涌,喝的是武夷岩茶,高香;炉箅子上还烤着橙子、雪梨等水果,滋滋冒着果糖香氛。再看现在的炭,也多种多样了,有核桃烧成的,称之为“核桃炭”,依旧核桃形状,很雅致;亦有橄榄型的,称之为“橄榄炭”,炭火本身除了草木香还有一重果香在,且无烟,真是高级。近黄昏,茶过三巡,味道淡了,看人添茶的时候,再次撞见炉子里红通通的烟火,那一刻,我再次想起了祖父的眼睛。
⑥炭会过期吗?似乎不会。炭火通红,多少年过去了,温暖如斯不改。
(选自《大公报》2023.12.07)
【散文·理文脉】
46.梳理文章脉络,将下图补充完整。
【散文·品语言】
47.结合语境,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我至今记得祖父煮那锅牛舌牛肺的样子,小心翼翼地用火柴点燃一根树枝生着炭火,颤颤巍巍地倒入清水,水沸后,他又吸吸溜溜地放入那些牛下水。
(2)不多时,地瓜的甜香开始再次霸占我们的鼻孔。
【散文·析写法】
48.第⑤段中作者花了较多笔墨来介绍城市里的炭炉煮茶及炭的不同种类,有何用意?
【散文·探文蕴】
49.同样是回忆性散文,本文与汪曾祺先生《昆明的雨》在叙写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很多相似之处,请结合两文内容,分析文中所蕴含的美。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绍兴柯桥区·期末)父亲的船
王瑛
①家门前的河埠头还是泊着一排水泥船。从斑驳的船身和船舱的绿苔可以看出,这些船已经被遗弃很久了,那里有一只大水泥船特别抢眼,船身干净,舱内几乎无积水。它是父亲的。
②这是父亲这辈子的第三只船。
③那时水乡的路狭窄简陋,坑坑洼洼。路难行,船便成了水乡人出行和运输的主要工具。水乡的船就是水乡人的腿,如草原上的马,林海雪原的雪橇。
④第一只小木船是父亲成家后除了房子以外唯一的大宗资产,也是父亲放下书包去生产队挣工分的必备工具。父亲划着它去田间地头,运输生产队必需的肥料等生产物资。为了工分,也曾让脏兮兮的鸡鸭鹅坐过。
⑤当然,父亲最为自豪的是他划着这只小木船,欢天喜地地接回了他的新娘——我的母亲。每当母亲提起这个事,都会露出羞涩的笑,仿佛回到了那个既贫穷又浪漫的年代。母亲说:“我这辈子吃最大的亏,就是让你爸用载过鸡鸭鹅的小木船把我接了过来。”她说这话的时候,是一脸的满足,语气中没有丝毫的后悔。母亲的话让父亲非常享受。他总是含笑细听,偶尔也会蹦出一句:“下次我换个大船让你坐坐吧。”
⑥有较深记忆的是家里的第二只船——小水泥船。船上有桨,可以划也可以蹬。一脚蹬开,便会惊动潜伏在水草丛里的小鱼,它们闪动着黑灰色的鳞光,箭一般的四处迸射。我还爱趴在船头,看水草依依地舒展手臂,看小鱼你追我逐,看阳光在水面上跳跃。这种水泥船在水乡很普通,在我眼里是移动的家。
⑦我从小喜欢坐船,便总想着法子让父亲给我划船。那时候去的最多的是外婆家。外婆家也是水乡,从水乡到水乡,需要划个把小时的船。有一年春节,河面结了薄冰,小船需破冰才能前行。母亲说不去了,这么远,碎冰划船太费时费力。但我太想念外婆家那口装满零食的大木橱,哭闹着一定要去。没料想,父亲说,天气好,走吧——大不了多划半小时。这一次,父亲破例主动让母亲划船,自己则拿着一柄更为厚实的木桨跪在船头破冰。父亲奋力把船头的冰用木桨击碎推开,母亲则在船尾用力划上几下。如此反复,船行进得很慢。好在快到外婆家时,河面豁然开阔。冰层消失了,河面上飘动着腾腾热气。父亲迫不及待要把母亲换下来。母亲擦了一把额头的汗说:“都快到了,还换什么。”父亲早就脱光了厚衣服,内衣也湿了,他笑着说:“你每次起桨都敲得船沿啪啪响,再这样敲打下去,我怕我的船帮要保不住喽。”母亲也笑了,佯嗔道:“你的心里只有船。”
⑧在我十岁那年,家里的小水泥船卖掉了。那天,父亲一大早起了床,把水泥船的船肚打扫得干干净净,买主把船划走后,父亲仍呆呆地站在河埠头盯着船缓缓远去,许久许久,扬起的手才垂下来。卖掉小水泥船后,父亲似乎变了一个人,常常呆坐在河埠头,一语不发,默默地吸着他的烟。
⑨一天早上,母亲去了外婆家,傍晚还未归。父亲又呆坐在河埠头,大口地抽着烟,那背影孤寂得像岸边的老槐树。远处的河面,一艘船在向河埠头靠近,慢慢停在了父亲边上。父亲抬头,夕阳下,一个弱小的身影正用一根粗大的幕杆在泊船,这瞬间迎面的夕阳差点灼伤父亲的眼。是母亲!父亲扔掉快燃到指尖的烟头,站起身,一个箭步跨进船,接过母亲手上的篙杆,问怎么回事。母亲看了父亲一眼,说:“喏,这船是你的了。”跟在母亲身后的父亲一个踉跄,差点落水,急声问母亲:“你说啥?”“这船是你的了!”母亲大声跟父亲嚷道。父亲先是一脸的错愕,接着像个小孩子,跳进船舱上蹿下跳,摸摸船头,又看看船尾。原来,母亲是凑钱买船去了。
⑩这次,父亲听从母亲的安排,在船尾装了台柴油发动机。父亲驾船的姿势,俨然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母亲站在岸边,一脸幸福地对我说:“船是你父亲的命。”
⑪船大了,又装了柴油发动机,父亲常常以河为路,以船为家,农闲的时候就用船搞运输挣钱。到了年底,结婚办喜事的人家多。有次,村里一户人家要接新娘,自家的船太小,村里也没有别的带动力的大船。于是,主人家找到父亲,问能不能借用一下大船接亲。父亲想都没想,立马答应。
⑫主人家走后,父亲开始翻箱倒柜。母亲问他找什么,父亲说:“我记得你有一条大红被面从没用过,帮我找找。”母亲好看的眉眼皱了一下,说:“你用红被面做什么?”父亲说:“接新娘要喜庆点,接你时没这条件,现在我得把船装点装点。”找到被母亲压在箱底的红被面后,父亲又去街上买了些彩带彩旗,砍了几根竹子,在大水泥船的船头上扎了个喜气洋洋的彩棚。
⑬到了约定的日子,父亲开着船来到主人家门口的船埠头,闻讯出来的主人家欢喜得连声道谢。用扎了彩棚的船接亲,这在我们村还是第一次。原来用船接亲也可以如此喜庆啊。
⑭父亲的这次创举,给他带来了租船接亲的“商机”。开始父亲是友情出船,后来再有借船接亲的,主人家都会多多少少给些报酬。父亲却每每拒绝,他总说,乡里乡亲的,不用了,你们能看得上我这位“老伙计”,给它沾点喜气,就是它的福分了。扭不过父亲的乡亲们,最后总会笑嘻嘻地把喜糖递上,父亲也乐呵呵地接过,再互道一声“谢谢”。
⑮后来,我成家、有孩子了。父母亲不再年轻,大水泥船也老了。父亲已好多年没再划船,他和母亲跟着我一起住进了城里的高楼。老家门口这条熟悉的河变得冷冷清清了,河面上很少能再听到“突突突”的马达声,船孤独的身影横亘在宁静的河水中,也停泊在了我的记忆里。
⑯偶尔,我们回到乡下老家,父亲就会下到停在河埠头的水泥船上,摸一摸拆去了柴油发动机的船尾甲板,舀一舀去积在船舱中的雨水,再拿把扫把,把船打扫得干干净净。做完这一切,他就蹲在船头抽烟,仿佛在和一个久违的老朋友促膝长谈。
(选自《野草》2023年第4期,有删改)
50.【场景梳理】船在变,故事也在变,请阅读全文,补全与船有关的故事。(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故事①:运输物资挣工分 故事③:趴在船头看风景 故事⑤:以船为家搞运输
故事②: 故事④: 故事⑥:
51.【细节品味】本文文字精纯,情意丰沛。请选择一个角度品析下面句子。
父亲抬头,夕阳下,一个弱小的身影正用一根粗大的篙杆在泊船,这瞬间迎面的夕阳差点灼伤父亲的眼。
52.【写法赏析】文中有三处写到父亲“抽烟”这一细节,父亲的心理一样吗?请结合文中画线句,说说其异同之处。
53.【意蕴探究】母亲说“船是你父亲的命”,文章结尾也说:父亲回到老家,就会下到“水泥船上”把船打扫得干干净净。还写道:“做完这一切,他就蹲在船头抽烟,仿佛在和一个久违的老朋友促膝长谈。”父亲为什么会如此惜船?请结合全文阐释原因。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绍兴嵊州市·期末)燕子
贾平凹
①不见了燕子,已是七八年的光景;我常常在城里觅寻,但每每却都失望了。商场的大厅里它自然不肯去的,那高达十几层的楼顶上,我爬上去了,也不曾见它的巢儿筑着,我也专意到公园过了一次,那水光山色里,也没它的足迹。啊,可亲的燕子,难道你是在地球上灭绝了吗,还是不肯到这大城市里来;这么苦着我,使我夜夜梦着你的倩影和呢喃的低吟,而哀愁儿不能自已!
②记得在乡里的时候,天一暖和,它就来了,住在我家低低的草屋的梁上,一直到天气变冷的深秋了,才要离去。它是穿着一件黑外衣的,总是把头裹得严严,似乎是一个寡妇,整日呢呢喃喃,一副懦弱而固执的模样。我刚刚会爬,光着屁股在土窝里滚,尿下了,又用手去和泥玩。后来,稍稍大点,就去放牛;我摘过草莓子吃,也趴在河里喝水,也坐在阳坡上捉虱,甚至跟着奶奶,一块去山坡上的庙中烧香磕头呢。可走到哪里,燕子总陪伴了我,它是懂得我们的,常常只要学着一声呢喃的叫声。它就会飞到我们手掌上来呢。
③在我的童年幼年里,饲养过猫儿狗儿,但猫儿容易背叛,狗儿又多恶事,唯有燕子是最好的了。在这四山之间的地方,它给了我乐趣,也给了我得意。我年年盼着它来,它果然也就来了。一直过了好多年,它还是它的老样儿,年年还记着这么个草屋呢。
④我长成大人了,从乡里到大城市里求学,我却深深地羞愧起儿时的愚昧,时常想起来,就感到脸红。那时,我觉得故乡贫困落后,一心想逃离,离得越远越好。想想我家的燕子,这么多年来始终不离不弃,一到春天就如约而至。我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到老家了,燕子,它还住在我家的木梁上吗,它还在说着那些永不改音的古老的话吗?
⑤终有一日,市里开会,会址是一座七层楼的大会议室,摆设十分讲究。我靠近那面一人多高的玻璃窗前,正听着报告,突然有了一片呢呢喃喃的叫声;神经立即触动了。举头看时,那窗外的半空,灰白色里,翻动着无数的黑点。啊,燕子,是我可亲的燕子!它竟到城市里来了,来的又是那么的多!在这个世界上,它是无处不去的;往日我怨恨它的不来,原来是我的少见多怪了!
⑥燕子越来越多了,组成了一个燕子阵,使夕阳晚照的天,也不明朗起来。但是,却没有一只是冲着这座七层楼来的。我探出头看去,四面都是高楼大厦,燕子盘旋成一团,全是绕着右侧的一座并不高大的鼓楼飞的,在那鼓楼的顶上,檐下,栏里,阶内,出出进进,鸣叫不已。
⑦这竟使我疑惑不解了。会议刚一休息,我就走到凉台上,想:鼓楼并不高大,也不艳丽,因年久失修,梁上已没了雕,栋上也没了画,连那临风叮当的挂铃也没有了,那有什么可吸引的呢?
⑧“它为什么不到四周的高楼大厦上来?”我纳闷的自言自语。
⑨“高楼大厦是现代化的。”旁边有人说。
⑩“现代化的为什么它就不来?”我依旧疑惑不解。
⑪“它是留恋古老的。”她好像懂得挺多,我能理解,但是总是觉得有很多不可思议。
⑫我不大理会,便嘬起嘴来,作弄出儿时学会的燕鸣声,但它们纷纷从我身边飞过,却没有一只落下来,尽趋着鼓楼而去了。
⑬“咳,”我长叹了一口气,“它们把我也忘了。”
⑭“是你忘了你。”
⑮是的,是我忘了我了,我再不是那么个流着黄涕的孩子了,我长成大人,我有了知识,它认得的只是过⑮去的我!但我自豪,我得意,我终究不是往日的我了。可它,我的燕子,面对这现代化的建筑,无动于衷,疯狂儿恋着鼓楼,是因为只有这一处鼓楼,才是它们有情物,它们呢呢喃喃,只有将这永世不变的语言说给鼓楼,控诉、抗议这么大个城市里,再没有了它们的去处吗?
⑯啊,燕子,我不禁悲伤起来了:时至今日,还这么固执,这么偏见,不肯落脚在新的建筑,硬要向腐朽欲倾的鼓楼飞去,那么,城市将永远不会是你的天地了,现代建筑愈来愈多,你不是便要真的消亡了吗?咳,我该怎么说呢,我可怜的燕子,我可悲的燕子!
⑰在我的童年里,依然有着每年都来梁下筑巢的燕子,如今他们依然还会去吗,我也不得而知,我已有多年没有见过故乡的春天,我的燕子们,也是多年不见了。我也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在某个角落遇到他们吗,不得而知,却又盼望着一次偶遇。
54.文章围“我”与燕子叙事行文,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我”与燕子 | “我”对燕子的情感 |
(1) | 感激 |
到城里后很久没看到燕子 | (2) |
在城里后看见很多燕子 | 惊喜 |
(3) | 疑惑不解 |
听了旁人的解释 | 悲伤 |
55.第②段、第⑮段都提到了燕子“呢呢喃喃”,请分析这两处含义的不同。
5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先后称呼燕子为“可亲的燕子”“可怜的燕子”“可悲的燕子”,请分析作者称呼变化的原因。
57.作者在结尾处说“盼望着有一次偶遇”,请体悟文章内涵,说说作者会在城市里与他心中的燕子偶遇吗?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金华·期末)阅读题为《水仙》的两篇文章,完成相关任务。
水仙
李渔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节选自《闲情偶寄》)
【注释】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水仙
冯亦代
①水仙花由洁白变成金黄,凋残了,妻还留着那一盆葱茏的叶子,供在窗前。她眼睛不好,需要经常看点绿色,保持眼目清凉。然而在我看来,不免有些凄然。久居北国,一年一度为我的屋子带来馨香、为严冬里留着一丝春意的,只此水仙而已。此时,却又换了个年头。在我生命的长途跋涉中,不管还有多远可以举步,只要年年得以重见这绿叶白花的水仙,就不能不说是人生一乐也!
②我从小喜爱水仙,那该是生活在老家时留下的痕迹吧!杭州人似乎都爱水仙,每到春节左右,你走到哪一家,都能在案头看到水仙的倩影,以及水里的雨花石。我们家也不例外。祖母在世时,一入冬,就时时留意聆听门外卖水仙的吆喝声。这种水仙来自两地,一种是产在温台一带的,另一种是负贩者从福建营运来的。前者多单瓣,叶子细长;后者根茎茁壮,花开得茂盛。祖母必选那些从福建来的才买。买后就养在专门种水仙的浅水盆里,用五色斑斓的雨花石掩上。我小时,家里不像北方人那样每家都有一个火炉,所以全赖阳光给水仙以滋生的养分。到春节前半月,特地把水仙移到一间向阳的小屋里,还生起一小盆火,这样在春节前后,水仙就开花了。满室的馨香,而且还有小火盆,我便赖在这间屋子里做功课,但主要还是在欣赏花色与花香。春节前后上供神祗祖先,供桌上必有一盆盛开的水仙,每株叶茎上都用寸许红纸圈箍住,图个神祗与祖先的欢喜,降下福来。
③祖母故世以后,买花的事似乎无形中成为我的分内事了。那时祖父已经从嘉兴盐公堂告老回来,每天伏在桌上对着一面放大镜阅读他已不知看了多少遍的笔记小说,一听到门外卖水仙的叫声,便会命我把负贩者叫进家门,从负贩者卸下肩的蒲包里,选出一些茁壮的根茎来。我去拿了花盆和雨花石,就把水仙种上了。祖父和祖母一样地调理水仙,到春节时又把盛开的水仙圈着红纸箍,摆在供桌上。但他也会在自己的书桌上摆上一两盆。薄暮时分,我从学校里回到家,给他桌上放下温酒盅和沿途买的豆腐干、烧羊肉时,我可以看到他默默地用昏黄的老眼,望着眼前的水仙,有时还用颤抖的枯手为花整理花叶。这时我总有种遐想袭上心头:祖母爱水仙,祖父也爱水仙,此时此地他老人家的心上凝结着的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是他想起了少年时某些值得回忆的往事吗?我的脚步惊动了他,他便将昏黄的眼珠移向了我,嘴角漾起了笑意,说:“你回来了,给我烫酒吧。”于是一面把着酒盅,一面和我谈起他少年时在太平军中的生活。他一生没有应过考,做过官,宁愿默默无闻在盐公堂里做一名职员,过着平凡的岁月,是有一定缘故的。这样的生活年复一年,一直到他病瘫在床上。最后一个冬天,他还要我买水仙,每天为他买小吃烫酒,听他讲些掌故。到了第二年夏初,他就去世了,我也离开了老家。
④但是爱水仙竟成了我的癖好,以后我也浪迹南北,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水仙,总是要栽的。到了开花时,闻得花香,我便会想起我的祖母和祖父。他们去世早已过了五六十年,但他们的音容还会不时在我心头荡漾着。
⑤如今我也是当祖父的人了。每年总有好友从福建给我捎来漳州的水仙,我和妻侍候它不下于自己的儿孙。花含苞了,花开了,花谢了;我总会向孙辈们唠叨我的祖父母。他们还小,不懂得我要他们看花的心意,只是说这花儿好香啊!他们哪里能体察我的怀旧病和尚未褪色的童心呢?
⑥花儿凋残,我有时也会感到寂寞。眼前确是少了那朵朵洁白的花儿和沁人心脾的清香,但却不是当年祖父听我盛赞花香时,他老人家那种不为我知的怀旧感情。在北国住久了,也居然学得一些把水仙雕成艺术品的小技;每年春节,花开得一年比一年旺盛,生趣盎然。春来时留给我的,也不只是枝枝绿叶,更不是祖父暮年举杯独酌的情怀;自己也不知端的,竟是一片岁岁更新,从头做起的痴心。
——选自《大家小文》
【梳理大意】
阅读李渔的《水仙》一文,完成下列两小题。
58.解释加点字。
(1)各司一时 (2)非家秣陵
(3)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 (4)是何异于不反金陵
59.请你用“/”为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段三处)
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60.阅读冯亦代的《水仙》一文,完成表格。
人物 | 与“水仙”有关的事件 | 用意 |
妻子 | 留着凋残的水仙,供在窗前 | 看绿色,保持眼目清凉 |
祖母 | 买水仙、种水仙; 春节前(1) ; 红纸圈箍住,放在供桌上 | 爱水仙; (2) ; 祈福,寄托百姓美好的愿望。 |
祖父 | 把水仙摆在供桌上; (3) | 祈福,寄托百姓美好的愿望; (4) |
我 | …… |
【品析语言】
61.用批注品味语句。请参考示例,给下面的句子做批注。
示例: 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购之。 批注:从“不能止”与“购之”可看出家人的无奈和我的坚决,“质簪珥”可见水仙在我看来比玉饰更重要,衬托表现出作者“爱花如命”。 | 语句(1): 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尽,迨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 批注: | 语句(2): 我可以看到他默默地用昏黄的老眼,望着眼前的水仙,有时还用颤抖的枯手为花整理花叶。 批注: |
【探究主题】
62.李渔的《水仙》一文,着重表现了他“爱花如命”,冯亦代的《水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并请说说“水仙”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衢州·期末)举行“浙里品山水”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两浙漫游后记①
郁达夫
①当今年夏天,带了小儿在东海上山闲步的时候,我们大人中间,往往爱谈起风景的两字。今年刚长到了七岁的小孩,后来问我,什么叫做风景。我一时几乎被他难到了,因抽象的名词,要具体地来说明,实在可不容易。结果,我只说明了山和水都有的地方,而又很好玩的时候,就叫作风景。这说明虽然只是骗骗小孩的一时的造作,但实际要讲到风景,除了山水之外,恐怕也没有什么其他的天然成分必须要掺和进去。
②浙江山虽则不多,但也不少;而滨海之区,如雁荡一带,秀丽处也尽可以抵得过桂林。况且两山之间必有水,既有了山,又与海近,水自然是不会没有。因而我就想起了古人所说的智者与仁者,以及乐山与乐水之分。山和水本来是一样可爱的大自然,但稍稍有一点奢望的人,总想把山水的总貌,平均地同时来享受,鱼与熊掌,若得兼有,岂不是智仁之极致?照此标准来说,我在浙江,还想取富春江的山水为压卷。
③天台只有高山,没有大水;雁荡虽在海滨,然其奇在岩在石,那些黑白云母片麻岩的形状,实在神奇;至于水,却也不见得丰富;大龙湫、西石梁梅雨潭等瀑布,未尝不是伟观,可是比起横流曲折的富春江来,趣味总觉得要差些,就是失在单调。
④天目山以山来论,原系浙江的主脉,但讲风景的变化,却又赶不上富春山的明媚了。四明龙盘虎踞,大约是王气所钟之地:但因为风水太好,我的这一双贱脚,每每怕向金鳌背上去践踏,所以直到如今对雪窦的幽深、天潼育王的秀逸,还不敢轻易去亵渎。
⑤金华的北山,永康的方岩,我想比起黄山白岳来,一定要差得多。黄山我未曾领略,但黄山的前卫白岳齐云却匆匆看过了,只太素宫前的一角,就觉得比方岩要复杂得多。总之这些山,说伟大,还觉得有点儿不足,说秀丽却根本说不上。
⑥秋天去旅行天台雁荡,预定的计划,是由山阴,出剡溪上天台,下永嘉;然后遵瓯江而西进,过青田丽水缙云,从永康到兰溪,再坐船顺流而东下的。但一则因公路的桥梁未成,再则因战后的地方未靖,我们只望了一望永嘉东北的山水,就从原路跑回来了。
⑦最觉得可惜的,是谢灵运所咏的真正永嘉山水(在青田),就是“双峰对峙壁立大溪之上伏似石门”的那条石门瀑布还没有看到。
⑧光绪年间的《青田县志》里记这石门洞说:“石门山,县西七十里,道书②为石门洞天。临大溪,两峰壁立,高数百丈,对峙如门。深入为洞,可容数千人,六月生寒,飞瀑千切。滞作雨状,随风飘沥里许;近视如烟云散聚,有气无质,冬夏不竭;积瀑回激,为潭深数十丈。”
⑨其次,所可惜的,是没有到缙云的仙都山。据说这山高有六百丈,周三百里,在县东二十三里,道书称祈仙第二十九洞天。上有独峰,亦名玉柱峰,峰顶有湖,生白莲,就是鼎湖。这仙都峰,可以用了船,倒溯九曲溪而上去游。从前人的游记看来,似乎仙都峰下处处是石壁,曲曲是清溪,形状应似绍兴之东湖吼山,而规模绝大,形势绝伟,非有六七日工夫,是游不遍的。
⑩浙江的山水,约略看了下来,回到了家里,仔细加以分析与回思,觉得龚定庵的“踏遍中华窥两戎③,无双毕竟是家山”的两句诗,仿佛是为我而做的。因为我的“家山”,是在富春江上,和杭州的盆景似的湖山,相差还远得很。
(选自《郁达夫散文集》,有删减)
【注释】①本文是郁达夫应邀周游两浙(浙西、浙东)与皖南所写出的系列文章之一,写于1930年代前后。②道书:道家或佛家的典籍。③两戎:国家疆域的南北界限。
63.作者说“我在浙江,还想取富春江的山水为压卷”。你在作者笔下感受到富春江山水的哪些特点?
64.作者说最觉得可惜的是石门瀑布还没有看到,请你结合画线处《青田县志》的记载文字分析“可惜”原因。
65.结合选文,请你总结山水文章写作的方法。
(23-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浙江台州·期末)编辑组收到以下几则经典诵读会推荐材料,请同学们参与审阅。
令人敬畏的生命
刘喜权
①在我儿时的印象中,每当大雪皑皑的日子,二叔总是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地奔赴田野,去下套子。他知道大雪天,野兔为了生存,依然会不辞劳苦地出来觅食。他来到田埂上,寻找雪地上兔子那梅花瓣似的脚印。根据这些脚印,他就能大体判断出这只兔子的活动范围,然后在这范围内下套子。
②套子是铁夹子做的。二叔将铁夹子撑开,用绳索牢牢地固定在一棵树上;倘若没有树,他就会打一根坚固的木桩,将其固定在木桩上。只要兔子碰到铁夹子,它就会自动合上,威力巨大。人若误碰,手碰手被夹,脚碰脚被夹,非残即伤,而且伤的往往是骨头,惨烈而痛彻肺腑。
③在平常的日子里,怕误伤了人,二叔很少下这种套子。可是下雪天情形就不一样了,田间地头冰雪覆盖,“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二叔这才敢下套子,而且会插根长长的东西,如小棍、树枝一类在旁边,提醒着那些一旦光顾的人注意。
④一次,我尾随着他,见他根据雪地上兔子的脚印,很是干净利索地完成了一系列下套子的动作。整个过程中,他都叫我站得远远的,怕我人小懵懂,误踩了“雷区”。这时的二叔,望着银白的田野,嘴角扬着笑,眼里闪着希望的光芒。
⑤无瑕而晶莹的大雪世界,对于兔子这些小动物来说,却是美丽的背后隐藏着危机。猎捕它们的人会不失时机地下手,毫不手软。
⑥回家的路上,我问二叔:“什么时候再来?”二叔说:“明天早晨,而且得早早地来!万一夜里狡兔撞到夹子上,它会拼命地挣扎,会逃掉!”“那可得带上我!”我迫不及待地说着。“行!”
⑦第二天早晨,天刚清亮,二叔就来叫醒了我。我匆忙地穿戴好冬日里笨拙的行头,从头到脚包裹得严严实实的,这才和拿着一只空蛇皮袋的二叔一起,向着昨日下套子的野外走去。
⑧我们出了村庄,不多久就接近了昨日下套子的田间地头,隔着一段距离,就发现有一只硕大的灰色兔子中套了!它被绳索牢牢地牵制住,不停地东奔西突,想挣脱逃跑!
⑨我们惊喜地发出欢呼声,同时加快了脚步。
⑩兔子似乎也发现了我们,感到危机正在一步步地逼近,它变得急躁而不安起来,加快了挣脱的力度与频率。在我们离它只有几步之遥的时候,它终于挣脱了,而且是凄惨地挣脱:它留下了一只血淋淋的腿在铁夹子上,这才一颠一簸地跑了,跑得极慢、极慢……是带着极度的痛楚吧?是带着强烈的求生欲望吧?
⑪兔子一心想摆脱人类的束缚与威胁这一幕震撼了我,也刺痛了我一颗少年的心。可怜的兔子,一定在大雪纷飞的夜里经历了无数次受伤后的挣扎与煎熬,求生与向往田野的信念却一直在支撑着它面对苦难!
⑫兔子,你这只血性、刚强的兔子,告诉我,是不是?
⑬二叔没去追它,大概也动了恻隐之心吧?如果他去追这只落荒而逃且受了伤的兔子,那是很容易追到的。
⑭我们默默地注视着,在我们昨天下套子的这片雪地上,留下了无数兔子带血的脚印,像朵朵红梅撒落在白雪地上,醒目、耀眼,令人对自然界的生物萌生出无限的敬畏。
⑮二叔什么话也没说,解开铁夹子上的绳索,提起铁夹子,小心翼翼地拿下那只血肉模糊的兔腿,轻轻地放在雪褥上,像怕弄痛兔子似的,然后将带血的铁夹子装进了手中的蛇皮袋子,神情凝重地带着我回了家。
⑯以后的日子里,一直没见二叔再用过他的铁夹子,也再没见他逮过一只兔子。
66.文章记叙了二叔和“我”一起逮兔子的经历,请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
67.写文章时要注意到前后照应,按要求找出文中前后照应的内容并说说其作用。
小贴士: “照应”是一种前有所呼,后有所应的写作技法,是指前文写了一个内容,后面要再提到,前后文的内容有紧密的联系。 俄国作家契诃夫曾这样说:如果你在文章的第一段里提到墙上挂着一杆枪,那么在文章的第二段或者第三段里就一定得“开枪”,否则,那杆枪就没有必要挂在那里。 |
示例:
照应:第①节写叔叔在雪地上寻找兔子梅花瓣脚印与第⑭节雪地上留下了无数兔子带血的像红梅的脚印进行照应。
作用:既预示着兔子被套中的结局,也写出了兔子套中受伤后的凄惨之状,为下文二叔不再用铁夹子逮兔子交代了原因。
照应: 第②节写铁夹子做的套子威力巨大,若被夹非残即伤与 进行照应。
作用:
68.请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叔什么话也没说,解开铁夹子上的绳索,提起铁夹子,小心翼翼地拿下那只血肉模糊的兔腿,轻轻地放在雪褥上,像怕弄痛兔子似的,然后将带血的铁夹子装进了手中的蛇皮袋子,神情凝重地带着我回了家。
69.小语和小文在阅读本文后对二叔的形象产生了分歧:
小语:我觉得二叔最后不再用铁夹子逮兔子,表明他是一个善良的,尊重、珍视生命的人。
小文:既如此,为什么开头还要写他“总是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地奔赴田野,去下套子”呢?这不是矛盾吗?
你如何看待二叔这个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表达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①是重庆国立艺专的讲师;②拜齐白石为师;③成为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④声誉已经很高。 2.(1)写李可染画作的拍卖情况,体现了他的画作价值之高,设置了悬念,为下文做铺垫。
(2)侧面描写,体现了齐白石对李可染画作的肯定与赞叹,突出了李可染画画艺术的高深。 3.(1)例如:词条.可贵者胆。李可染反对画危机论,决心为变革山水画寻找生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主见、有胆识的大师形象。
又如:词条.所要者魂。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寻找生路,决心“为祖国山河立传”,成为“红色经典”,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难、热爱祖国山河的大师形象。
(2)合适。“为祖国山河立传”是指李可染决心要把中国画的精神和实质展现出来,李可染一生尊重传统,他认为中国画是“蒙尘的珍珠”,他致力于中国画的创作,从中体现了一位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大师形象。 4.法布尔采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生活习性;本文中李可染创作注重作品的精神和实质,他走遍名山大川,没有盲目跟从名人的创作风格,活到老学到老。它们都注重实践,并且坚持自己的研究方法。 5.例如:
尊敬的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代表学生会诚挚地邀请各位老师于1月28日上午9:00来学校艺术长廊参加“山水留情”的作品展开幕式,到时国画大师李可染的作品将会展出,我们真诚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学生会
2024年1月20日
【解析】1.本题考查梳理文章内容。
①空:结合第②段“1943年,36岁的李可染已是重庆国立艺专的讲师,他不善言谈,遇事爱紧张,内心却富幽默感,喜欢追求骑士风度,穿着马裤,手臂上挂个手杖”可概括为:是重庆国立艺专的讲师;
②空:结合第③段“1947年春,李可染带着自己20多幅画来到齐白石家。齐白石原本是半躺在椅子上看,不久便坐直问‘你就是李可染?你的画才是真正的大写意。’两人一见如故,李可染遂拜齐白石为师”可概括为:拜齐白石为师;
③空:1954年,李可染和同伴外出写生,足迹遍布江南一带,黎明即起开始画画,中午也不休息,饿了啃干粮,晚上聚在一起研究改进,边走边画,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李可染的脚有些畸形,行走,对他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可是,他硬是走了三个多月,鞋子磨破几双,回家时人已形同乞丐。他又为自己刻下一方印章:‘为祖国山河立传’。1963年,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创作了画作《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成为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可概括为:成为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
④空:结合第⑦段“80年代,李可染声誉已经很高,总有应酬烦扰,让他不能安心作画,烦了,甚至让家人回复说他去当和尚了,他只想抓紧时间创作,做一个‘白发学童’”可概括为:声誉已经很高。
2.(1)本题考查句段作用。作答时可从内容上和结构上来分析。
结合第①段“李可染也许没有想到,离世20多年后,自己的作品已同西画一样,卖出‘大价钱’。拍卖会上,李可染的革命圣地画《韶山·革命圣地毛主席回居》以1.24亿元的天价落槌。他的《长征》曾以1亿元成交,创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纪录”可知,这里写李可染画作的拍卖情况,体现了他的画作在中国近现代书画中的地位高、价值之高,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为下文对其创作经历的叙述做了铺垫。
(2)本题考查侧面描写及其作用分析。
结合题干句子“齐白石原本是半躺在椅子上看,不久便坐直问‘你就是李可染?你的画才是真正的大写意’”可知,这里运用的是侧面描写,通过写齐白石由“半躺在椅子上看”到“不久便坐直”以及齐白石说的话语“你就是李可染?你的画才是真正的大写意”可知,这里侧面体现了齐白石对李可染画作的肯定与赞叹,“你的画才是真正的大写意”更是突出了李可染画画艺术的高深。
3.(1)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从选项中选取两个词条结合文章内容来分析即可。
例如:词条.可贵者胆。李可染一生尊重传统,鄙夷盲目崇拜西方。在国画危机论盛行时,已是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的李可染坚决持反对意见,他认为中国画是“蒙尘的珍珠”,并决心为变革山水画寻找生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主见、有胆识的大师形象。
又如:词条.所要者魂。李可染为变革山水画寻找生路,不顾个人身体上的痛苦,他像西洋画家那样写生,走遍名山大川,不辞辛苦,克服重重困难,“为祖国山河立传”,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畏艰难、热爱祖国山河的大师形象。
再如:词条.东方既白。李可染的一生都献给了艺术,他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相信中国画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曙光一定会到来,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热衷于中国画,为艺术献身的大师形象。
(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作答时应先表态,然后结合人物事迹来分析即可。
例如:合适。结合第⑤段“他决心为变革山水画寻找生路,他像西洋画家那样写生,走遍名山大川。1954年,李可染和同伴外出写生,足迹遍布江南一带,黎明即起开始画画,中午也不休息,饿了啃干粮,晚上聚在一起研究改进,边走边画,衣服破了,鞋子破了,李可染的脚有些畸形,行走,对他来说,是件痛苦的事,可是,他硬是走了三个多月,鞋子磨破几双,回家时人已形同乞丐。他又为自己刻下一方印章:‘为祖国山河立传’。1963年,李可染以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意创作了画作《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成为一个时代的‘红色经典’”可知,在国画危机论盛行时,李可染决心为变革山水画寻找生路,这里体现了他不畏艰险,热爱传统艺术的精神品质;另外这些词条都是来自李可染印章上所刻的内容,“为祖国山河立传”也是他印章上的内容,因此可以作为词条3放入词云图。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法布尔在研究昆虫时,不像一般生物学家一样采用解剖法,而是采用野外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和习性,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习性生动地描写出来,揭示了昆虫世界一个又一个的奥秘,例如他对自然界的各种小生命充满好奇,兴趣盎然,他像美术家一样细致地观察它们,生动地描摹它们,字里行间洋溢着由衷的欣赏和喜悦。他长时间细致观察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并像写生一样详实而生动地记录下来,给我们描绘出蝉美妙而真实的生命画卷。他用文艺化的笔调描绘蝉的习性和生长,拟人化的语言生动传神;对蝉产卵、孵化过程的叙述,像讲故事一样情节连贯,引人入胜;说明中间有议论抒情,语言饱含感情,表现对蝉和昆虫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本文中李可染一生尊重传统,他鄙夷盲目崇拜西方,他创作注重作品的精神和实质,例如他认为中国画是“蒙尘的珍珠”,“中国画不强调光,并非不科学,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早上八点还是中午十二点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松树的精神、实质。他为变革山水画寻找生路,走遍名山大川,他的画作大胆,但又指挥若定,没有盲目跟从名人,兴来胡乱涂抹,就算成名后,也依然致力于创作,不断学习。它们坚持不懈、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令人钦佩,它们作品取得成功也是必然的。
汇编不易
需要本篇记叙文与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10元获取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