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9 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文摘   2024-11-28 00:00   中国  
浙江历年期末一模二模高考真题汇编(持续更新)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上学期期末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古诗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三一模二模三模文学类文本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一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高二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浙江省9 1高中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孔子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历来被视作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初声。君子人格的极成,不仅仅是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修己以敬),而且必须贯达在安人安百姓的政治实践之中。孔子特别强调: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表达了对修己以安百姓的审慎态度。对此,孔子回答子贡问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可谓仁乎时的一段话——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可为佐证。的分际,表明孔子心驰神往尧舜时代的理想政治的原因,与其说是执政者具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自我牺牲精神或超凡入圣的道德品格,不如说是他们能够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施政原则。

孟子的内圣外王建立在性善论与民本论的基础之上。表面上看,由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政的扩充,即内圣极成外王的过程。但是,深究起来却并非如此简单。在回答齐宣王询问齐桓晋文之事时,孟子对保民而王有详尽的论述。他认为,若想达成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孟子·梁惠王上》)的外王效果,需要在实施各项政策的过程中扩充自己的不忍人之心,并将此心贯注在制民之产的经济制度、薄赋养民的福利措施、由养而教的政治原则之中。孟子的理想世界包括内外两面——内而根于仁心,外而发为仁政。不可否认,道德在孟子思想中有着超乎”“的优先地位,但若因此认为孟子的政治领域即道德领域的延伸,却是曲解了孟子,因为他在肯定道德的同时,仍然坚持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孟子并没有否认先王之法和圣人的规矩准绳,他强调的是在此基础之上再继之以不忍人之心

与孔子相较而言,孟子标举的内圣似乎更加容易达致。在其与齐宣王的对答中,宣王多次强调寡人有疾,表示由于自身缺陷难以施行仁政的主张。孟子并没有对好货”“好色”“好勇予以严斥,而是强调要与民同之。可见,孟子强调的是政治主体必须发动内在的不忍人之心这种驱策力,在具体的为政过程中关注社会大众的福祉,尽力谋求外王的实现之路。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不忍人之心并不等于内圣道德的完满体现,它是内圣外王两个相互涵摄范畴的共同基点。

(摘编自黄建跃《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三个维度》)

材料二:

中国的内圣外王之道,是政治哲学的问题,它是中国哲学的政治教化论。

天人合一无非是要求人如何做人,达到超凡入圣。儒佛都讲超凡入圣,道教到宋明以后也讲超凡入圣,儒、释、道都讲超凡入圣,所以圣人是中国人格境界最高的人。由于中国哲学认为圣人是最高人格,是最有道德、最有学问的人,从传统哲学看,这种人最适宜做王,因此就有内圣外王之道。近代的一些学者,很多人认为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哲学的精神,或中国学术的根本,梁启超读《庄子·天下》时就认为内圣外王之道一语最早出现在此篇,内圣外王之道是中国学术的根本。

我想,中国哲学的长处与短处都表现在此。中国哲学的长处是非常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应该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因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但是内圣之学能不能推出外王之道来呢?我想是不行的。如果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通过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必定走向泛道德主义。儒家学说从某个角度来看,具有非常浓厚的泛道德主义的倾向。因此,从中国哲学的过去可以看出一点来,把道德政治化,另一方面把政治道德化。把道德政治化,从中国历史看,往往美化了现实的政治;把政治道德化,使道德屈从于政治。

我想,内圣外王之道并不见得是中国学术的精华。内圣是很重要的,把中国传统哲学定在内圣上,非常恰当。由此推出外王之道,可能非常错误,这就导致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治的社会而缺乏法治,它所考虑的是统治者的品德是否特别高、特别好。依靠这一点,我认为内圣和外王应该包含不同的内容,它应该是两套,不可能是一套。

因此,我把儒学定位在内圣之学上,儒学对现代的意义是内圣之学。我们应把内圣和外王分开,圣王都是假想的,在中国的实际生活中没有圣王,只有王圣,就是统治者把自己认作圣人。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状况?原因就在于把它们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要使儒学发挥所有的功用呢?只要能发挥应有的功用就可以了。当然,对道家也该如此。现在的误解是,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有民主观念,事实上中国古代只有民本思想,那不是现代的民主。

(摘编自汤一介《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哲学思考》)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对内圣外王之道的追求,不止于君子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而是以审慎的态度将道德贯达在政治实践之中。

B孟子认为要达成外王的效果,需要在施政过程中扩充自己的不忍人之心,但孟子并不因此否认的作用。

C传统哲学认为拥有最高人格的圣人是做统治者的最合适人选,儒释道三家因此将超凡入圣作为做人的最高追求。

D汤一介认为中国历史上并无内圣而外王的实例,往往是统治者在取得统治地位后美化自己,把自己认作了圣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对于孔子,孟子的内圣标准较低,比如他对齐宣王自身缺陷就比较包容。

B中国哲学的短处也表现在非常强调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人应有很高的道德修养。

C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圣之学,不可能开辟出能适应现代民主政治要求的外王之道。

D材料一侧重于讨论内圣与外王的联系,而材料二认为应将内圣与外王分开讨论。

3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二中泛道德主义倾向的一项是(   

A谚语:先做人后做事,事无不成;先修身再律己,人无不胜。

B黄宗羲: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C康熙: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

D朱元璋:朕于廉能之官,虽或有过,常加宥免。

4材料二整理自汤一介教授在某次讲座上的发言稿,请简要分析其作为发言稿的语言特点及表达效果。

5两则材料一,因而各自呈现出鲜明的论证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关(节选)

鲁迅

①老子到了函谷关,没有直走通到关口的大道,却把青牛一勒,转入岔路,在城根下慢慢的绕着。他想爬城。城墙倒并不高,只要站在牛背上,将身一耸,是勉强爬得上的;但是青牛留在城里,却没法搬出城外去。倘要搬,得用起重机,无奈这时鲁般和墨翟还都没有出世,老子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玩意。总而言之: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

站住!几个人大叫着。

③老子连忙勒住青牛,自己是一动也不动,好像一段呆木头。

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老聃馆长。这真是万想不到的。

⑤老子也赶紧爬下牛背来,细着眼睛,看了那人一看,含含糊糊的说,我记性坏……

自然,自然,先生是忘记了的。我是关尹喜,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先生在城圈边溜溜?

不,我想出去,换换新鲜空气……

那很好!那好极了!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不过机会难得,我们要请先生到关上去住几天,听听先生的教训……

⑨老子还没有回答,四个巡警就一拥上前,把他扛在牛背上,签子手用签子在牛屁股上刺了一下,牛把尾巴一卷,就放开脚步,一同向关口跑去了。

⑩到得关上,立刻开了大厅来招待他。大家喝过开水,再吃饽饽。让老子休息一会之后,关尹喜就提议要他讲学了。老子早知道这是免不掉的,就满口答应。于是轰轰了一阵,屋里逐渐坐满了听讲的人们。同来的八人之外,还有四个巡警,两个签子手,五个探子,一个书记,账房和厨房。有几个还带着笔,刀,木札,预备抄讲义。

⑪老子像一段呆木头似的坐在中央,沉默了一会,这才咳嗽几声,白胡子里面的嘴唇在动起来了。大家即刻屏住呼吸,侧着耳朵听。只听得他慢慢的说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⑬大家彼此面面相觑,没有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老子接着说,常有欲以观其窍……

⑮大家显出苦脸来了,有些人还似乎手足失措。一个签子手打了一个大呵欠,书记先生竟打起瞌睡来,哗啷一声,刀,笔,木札,都从手里落在席子上面了。

⑯为面子起见,人们只好熬着,但后来总不免七倒八歪斜,各人想着自己的事,待到讲到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住了口了,还是谁也不动弹。老子等了一会,就加上一句道:

㖇,完了!

⑱大家这才如大梦初醒,虽然因为坐得太久,两腿都麻木了,一时站不起身,但心里又惊又喜,恰如遇到大赦的一样。

⑲于是老子也被送到厢房里,请他去休息。他喝过几口白开水,就毫无动静的坐着,好像一段呆木头。

⑳人们却还在外面纷纷议论。过不多久,就有四个代表进来见老子,大意是说他的话讲的太快了,加上国语不大纯粹,所以谁也不能笔记。没有记录,可惜非常,所以要请他补发些讲义。

㉑老子看见别的两个把笔,刀,木札,都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就料是一定要他编讲义。他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不过今天太晚了,要明天才开手。

㉒第二天早晨,天气有些阴沉沉,老子觉得心里不舒适,不过仍须编讲义。

为了出关,我看这也敷衍得过去了。他想。

㉔于是取了绳子,穿起木札来,计两串,扶着拄杖,到关尹喜的公事房里去交稿,并且声明他立刻要走的意思。

㉕关尹喜非常高兴,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但看见留不住,便换了一副悲哀的脸相,答应了,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一面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并且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轻,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

㉖老子再三称谢,收了口袋,和大家走下城楼,到得关口,作过别,拨转牛头,便向峻坂的大路上慢慢的走去。

㉗不多久,牛就放开了脚步。大家在关口目送着,去了两三丈远,还辨得出白发,黄袍,青牛,白口袋,接着就尘头逐步而起,罩着人和牛,一律变成灰色,再一会,已只有黄尘滚滚,什么也看不见了。

㉘大家回到关上,好些人跟着关尹喜走进公事房里去。

这就是稿子?账房先生提起一串木札来,翻着,说。

字倒写得还干净。我看到市上去卖起来,一定会有人要的。书记先生也凑上去,看着第一片,念道:

‘道可道,非常道’……哼,还是这些老套。真教人听得头痛,讨厌……

医头痛最好是打打盹。账房放下了木札,说。

哈哈哈!……我真只好打盹了。老实说,我是猜他要讲自己的恋爱故事,这才去听的。要是早知道他不过这么胡说八道,我就压根儿不去坐这么大半天受罪……

这可只能怪您自己看错了人,关尹喜笑道。他那里会有恋爱故事呢?他压根儿就没有过恋爱。

您怎么知道?书记诧异的问。

这也只能怪您自己打了瞌睡,没有听到他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一有所爱,就不能无不爱,那里还能恋爱,敢恋爱?

㊲窗外起了一阵风,大家都觉得有些冷。

(选自《故事新编》,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提到老子他用尽哲学的脑筋,只是一个没有法,温和地讽刺了道家思想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窘迫,也是对知识分子脱离生活的反思。

B惊叫”“即刻”“万想不到生动地表现了关尹喜见到老子时的惊喜与尊敬,专门到图书馆去查阅书籍也说明他对道家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

C.当老子正经讲起学问时,大家却都没有了之前的热情,甚至打起瞌睡,表明他们对真正的学问并无兴趣,揭示了世俗社会对老子的盲目崇拜。

D.老子离开时的场景描写很独特,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近及远,白、黄、青、灰等色彩词语的使用,描绘出了一种既具象又富有象征意味的画面。

7.下列对文中作者采用的描写方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段落中对巡警、签子手和牛进行了动作的细节描写,如一个字展现了巡警的粗鲁,也体现了老子被强行扛到青牛背上的尴尬。

B.段落和㉑中知道这是免不掉的,于是满口答应这种心理的重复描写,揭示了老子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屈服于权力和形势的处境。

C.从段落㉙㊱的语言描写中,可看出书记、账房先生对老子的不屑与嘲讽,以及关尹喜对老子人生经历的熟悉和对其思想的深刻理解。

D.段落③⑪⑲中老子的外貌描写都用了呆木头的比喻,这是为老子画的漫画,刻画出老子木讷呆板、与周围格格不入的形象特点。

8.关尹喜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鲁迅自述在《故事新编》的创作中从认真陷入了油滑。有人说鲁迅的所谓油滑,指的是现代生活细节对于历史的入侵,请结合本文说说你对这一阐释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

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盖虑之所能及者,人事之宜然,而出于智力之所不及者,天道也。

当秦之世,而灭诸侯,一天下。而其心以为周之亡在乎诸侯之强耳,变封建而为郡县;方以为兵革可不复用,天子之位可以世守,而不知汉帝起陇亩之中,而卒亡秦之社稷。汉惩秦之孤立于是大建庶孽而为诸侯以为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而七国萌篡弑之谋。武、宣以后,稍削析之而分其势,以为无事矣;而王莽卒移汉祚。光武之惩哀、平,魏之惩汉,晋之惩魏,各惩其所由亡而为之备;而其亡也,盖出于所备之外。

唐太宗闻武氏之杀其子孙,求人于疑似之际而除之,而武氏日侍其左右而不悟。宋太祖见五代方镇之足以制其君,尽释其兵权,使力弱而易制,而不知子孙卒困于敌国。此其人皆有出人之智,盖世之才,其于治乱存亡之几,思之详而备之审矣。虑切于此而祸兴于彼,终至乱亡者何哉盖智可以谋人,而不可以谋天。

良医之子多死于病;良巫之子多死于鬼。彼岂工于人,而拙于活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

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故其子孙,虽有至愚不肖者足以亡国,而天卒不忍遽亡之。此虑之远者也。夫苟不能自结于天,而欲以区区之智笼络当世之务,而必后世之无危亡,此理之所必无者,而岂天道哉

(方孝孺《深虑论》)

材料二: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老子》第六十四章)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汉惩秦之孤立A于是B大建C庶孽而为D诸侯E以为同姓之亲F可以相继而无变G而七国萌篡弑之谋。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活,使动用法,与《兼爱》故亏父而自利用法相同。

B.肆,恣纵,放肆,与《烛之武退秦师》又欲肆其西封意思不相同。

C.区区,形容微不足道,与《答司马谏议书》区区向往之至区区意思相同。

D为者败之与《陈涉世家》怅恨久之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和写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孝孺和老子都同意做事需要未雨绸缪,要在事情未发生时就要图谋打算,要在祸乱产生前就要处理妥当。

B.秦始皇灭六国后,认为周朝灭亡之因是诸侯强大,于是改行郡县制,但未能预见汉帝刘邦于陇亩之中崛起。

C.材料一末段再次点题,并从正反两方面反复进行论述,最后以反问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味隽永深长。

D.方孝孺认为要知天下之变,不是靠智虑”“法术能做到的,只要以德合天心,就能得到上天的眷顾。

13.将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之未周与?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4.材料一作者认为导致历代帝王国家覆灭的根本原因是深虑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哪三个方面,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小题。

蝶恋花·种树

清代·刘琬怀

携取鸦锄庭畔凿。细草芟除,根节先盘错。漫访橐驼人姓郭,栽培性理须深度。

滋露流云良不恶。几度春秋,枝叶欣欣托。它日著书青覆阁,龙鳞岂独苍松作。

【注】①郭橐驼,柳宗元笔下的人物形象,以种树为业。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携取鸦锄庭畔凿即点明种树的准备工作,词人携带着鸦嘴锄在庭院旁边凿土挖坑,为种树打下基础。

B细草芟除,根节先盘错,词人芟除杂草,发现根节盘错,这为种树增加了难度,但也显示出其细心和决心。

C滋露流云良不恶,是说树苗种植完毕,虽遭受了风吹雨打,但是最后终于长大成材,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D.词的末句,词人说不要以为只有苍松才拥有如龙鳞般的树皮,其他树木也可以,以此委婉表达了自己的抱负。

16.从词人记述的种树经历和感悟中,我们能获得哪些启发?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以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描写舟泛水上,与宋代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            两句所写的景致非常相似。

2)《<论语>十二章》中            八字原则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

3)古人怀远思归,常以想象写对方,如            ,既能拓宽意境,又能深化感情。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审题与立意,通俗地说,就是先了解要我写什么,然后确定 A 。动笔之前,要认真审题,全面分析,审慎思考,进而确立写作的中心。

审题,就是要抓住关键,弄清题旨。要善于抓住题干或给定材料中的关键字句,选有价值的信息,推敲琢磨,提炼归纳,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不要仅仅凭直觉就轻率动笔。重点思考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应该如何界定,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一般而言,得清楚, B  。立意,基本的要求是要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离题偏题。在此前提下,立意应当具体、明确,不能()。比如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话题,如果简单地说任何理想的实现,都必须从眼前的小事做起,就不免空泛而选定一个角度或划定某个范围(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要从当下具体的事情做起),小切口,深挖掘,从特定的题材中体现主旨,才更容易谈得具体深入。

立意还应该 C ,写出我的情感态度我对问题的认识。总在文章中重复别人说滥了的观点,的不是自己的,缺少思考,只能流于俗套。确定独特的立意,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分析事理,并善于从人们()的现象中,开掘新的意义,从而形成独特见解。

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划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巨石旁的树很老,岩石的岁数更老,记得山下的地质博物馆说这些岩石来自震旦纪。①那么,它的年纪,这些俯冲而下的岩壁的年纪最少也有五亿多年了。②在更久远的地质时代,地球深处的岩浆上涌,却未突破地壳成为火山,③熔化的岩浆在地下熔合不同成分的物质,渐渐冷凝,就形成了最坚硬的地球岩石圈的部分——花岗岩。④这些闪烁的石英和云母就是在那个熔铸过程中包藏其中的。然后,它们在多少亿年多少千万年的某次某几次强烈的地质运动中拱出地表,造成了眼前这些高山深谷。又在时间深处,被冰川,被水,被风打磨光滑,成砂成粉,风化为土,养育了草与树,养育了浩莽林海。

数公里长的山道,岩壁时陡时缓地跌落着,一折,又一折,更像一章又一章循序递进的雄壮交响乐。不是贝多芬们制定了程式的四个乐章,而是连绵不绝的十八个乐章。陡直时,就张挂水的白练成为飞瀑与悬泉。这些水流本该发出巨大的喧哗,却被众多幽深如海的树林吸掉了其高音部和中音部,猛厉的奔湍变成了温柔的潺湲。奔涌的岩石歇脚,在一株枫下,在傍着老松的一丛杜鹃下聚为绿潭时,就变成一个寂静无声的世界了。潭水漫溢,无风而有波。古代诗歌写到这样的静潭与飞瀑时,总是要写到猿,写到猿鸣的。蜀道重来老,巴猿此去闻。现在,猿是没有了,时不时有一迭声的鸟鸣响起,倒比水声更尖锐响亮。如此这般,时行时停,______,十八层飞水飘扬,十八口深潭凝碧,两个多小时,就走过了静在米仓深处的十八月潭。

20.文中划横线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说明修改方案,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2.下列甲乙两句分别放入文中划线处,你觉得哪一句更适合,请简述理由。

甲:看水看树看水看云    乙:看水,看树,看水,看云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律是否带走了很多生活的乐趣?对此问题,你有怎样的体会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A    3B    4多用我想”“我认为”“我们应等口头语,一方面体现了讲座面对面沟通的特点,另一方面使表述更为严谨,也显得谦虚。两处设问、一处反问,引导听众注意和思考问题,使得自己观点更突出、鲜明。    5材料一引用了许多原典进行论证,立论有据。例如引用孟子,来论证内圣要落实到施政过程中才能外王的观点。

材料二运用批判性思维(或辩证思维),重视逻辑推理,驳论有力。例如作者认为内圣外王之道并不见得是中国学术的精华。或认为内圣很重要,但由此推出外王之道,可能非常错误。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则材料探讨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在古代和现代的解读与适用性。材料一从孔孟儒家思想出发,分析内圣外王的理想追求以及各自实现方式的不同,强调道德与政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材料二则由汤一介的讲话引出,其反思传统中国哲学的长短处,提出内圣与外王应分开看待,批判道德泛化的历史局限性。整体来看,文章呈现了一种开放性的哲学探讨,呼吁理性地分析传统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儒释道三家因此将超凡入圣作为做人的最高追求错误,虽然传统哲学确实认为圣人是最高人格的代表,并且儒释道三家都讲求超凡入圣,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仅仅因为某人是圣人就认为他适合做统治者。实际上,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政治权力的看法各有不同,并非简单地将圣人等同于理想的统治者。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

A.“标准较低错误,材料一中提到孟子并没有对齐宣王的好货”“好色”“好勇之疾予以严斥,而是强调要与民同之。这表明孟子并不是降低了内圣的标准,而是采取了一种更为实际和灵活的方式来处理这些问题。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重要概念的能力。

B.黄宗羲的观点强调的是法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应该先有好的法律制度,然后才能培养出好的治理者。这与泛道德主义倾向不符,因为泛道德主义倾向于过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而忽视了制度和法律的作用。

6B 7C    8虚伪造作。他曾拜访老子,对其表现出极大的尊重;但在老子离开后又尖酸刻薄地议论老子,可见其虚假。

世故老练。对老子的坚留,加鞍,送粮,尤其是特意声明是把老子当做老作家来优待,这都说明他特别老练世故。

精于权谋/功利主义。并不认同老子的思想,却请求老子留下讲义,实则是为了利用老子的名声来提升自己的政绩和地位。

城府很深。在与老子的互动中,不轻易表露真实想法,在老子离去后,才显露出他对老子及其思想的真实看法。 9①“老子出关在多部古代典籍中皆有记载,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②“现实生活细节表现为诸如虚构的细节(如账房和书记对老子恋爱故事的八卦)、掺入现代词语(如起重机、讲卫生、抄讲义、老作家等)等,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将古代历史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既观照了历史,又讽刺了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导语】鲁迅在《出关》中通过对老子的荒诞情景描绘,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现代价值作出反思。作者将老子这样一个古代哲学家的出关经历与现代生活细节相结合,描绘出学问与实用的矛盾,以及世俗社会对智者的盲目崇拜与误解。通过人们对老子的态度和对话,表现出对古代哲学思想的不屑与讽刺,让读者反思传统的落伍。整体风格轻松幽默,借用现代观念诠释历史情境,更具批判意义。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专门到图书馆去查阅书籍也说明他对道家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错,《税收精义》不是文学哲理著作,是税收方面的专业书籍,再结合后文关尹喜对老子的评价可以看出,他并非真心热爱道家文化。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及描写手法的能力。

C.“关尹喜对老子人生经历的熟悉和对其思想的深刻理解错,关尹喜并不熟悉老子人生经历,他只知道八卦老子没有恋爱过;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的理解也并不正确,更谈不上 深刻。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虚伪造作。文章开头写关尹喜见到老子时表现得十分尊敬,如“‘阿呀!关官一冲上前,看见了老子的脸,就惊叫了一声,即刻滚鞍下马,打着拱,说道……”,这些语言动作以及他说的先前因为上图书馆去查《税收精义》,曾经拜访过先生都表现出对老子极大的尊重;但在老子离开后又尖酸刻薄地议论老子,如讽刺说老子没有恋爱过,还说他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可见其虚假。

世故老练。老子交完讲义要走,关尹喜先是非常感谢,又非常惋惜,坚留他多住一些时,看留不住,又殷勤地命令巡警给青牛加鞍”“自己亲手从架子上挑出一包盐,一包胡麻,十五个饽饽来,装在一个充公的白布口袋里送给老子做路上的粮食,还特地声明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假如他年纪轻,饽饽就只能有十个了,对老子的坚留,加鞍,送粮,尤其是特意声明是把老子当做老作家来优待,这都说明他特别老练世故。

精于权谋/功利主义。关尹喜并不认同老子的思想,这从老子走后他对老子思想的讽刺评价可以看出,但他却让四个听讲的代表去,请求老子留下讲义。这样做实则是为了利用老子的名声来提升自己的政绩和地位。

城府很深。在与老子的互动中,表现得非常尊敬,把老子请进大厅,找了很多人来听讲,最后恭敬地把老子送走,不轻易表露真实想法;但在老子离去后,才显露出他对老子及其思想的真实看法这家伙真是心高于天,命薄如纸,想无不为,就只好无为’”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写作特色和审美意蕴的能力。

现代生活细节对于历史的入侵一句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历史,一个是现代生活细节。所谓入侵其实是加入的意思,这个加入的现代细节恰是蕴藏作者真实创作意图的地方。

先看历史老子出关在多部古代典籍中皆有记载,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

再看现实生活细节,表现为诸如虚构的细节,比如关尹喜给老子准备盐、胡麻、饽饽等;再比如账房和书记对老子恋爱故事的八卦,老子走后书记说可以拿讲义去卖钱,还说想要听老子的恋爱故事等;现实生活细节还表现在掺入现代词语,如倘要搬,得用起重机”“现在谁都讲卫生,卫生是顶要紧的”“预备抄讲义”“这是因为他是老作家,所以非常优待,这些句子中的起重机、讲卫生、抄讲义、老作家等都是现代词语,作品充满想象力和创造性。

将古代历史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既观照了历史,又讽刺了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老子是道教尊崇的始祖,在中国的古代传说中历来将其描绘为具有仙风道骨的形象,但在本篇小说中,作者将其塑造为一个年老,视力不好,口齿不清且带有地方口音的老人。他本想悄然出关,但却为守关者认出,不得不为他们办讲座,这就凸显了老子处境的尴尬。在描写老子讲座及写书的过程中,作者恰如其分的描写了听众的反应。老子的思想被历代读书人尊为经典,但在小说中,这一高深的思想并不为大家所接受,这样更能展现出世人的无知和浅薄以及老子思想不被认可的尴尬处境。

10AEG 11C    12D    13.(1)然而祸患却常常在他所忽视的地方发生,而祸乱常常在不值得疑心的事情上开始。难道是人们考虑不周密吗?

2)一般人做事情,常在接近成功时遭遇失败,像对待开始一样谨慎地对待事情的终结,就没有失败的事。 14不足体现在三方面:

图其所难,备其可畏,而忽其所易,遗其所不疑。

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

肆其私谋诡计,而不积至诚大德。

【导语】材料一以历史视角分析了历代王朝灭亡的原因,强调智谋有限,需依靠德行自保,从而获得天佑,以避免灾祸。材料二则从哲学角度提出无为而治和未雨绸缪的重要性,强调事事应从细微处开始,把握未兆之机。两者都突显出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智慧与德行的均衡以及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汉把秦中央政权的孤立作为教训,于是大封子弟做诸侯,认为同姓的亲属可以世代继承下去,不会有变乱了;可是七国却酝酿着篡位弑君的阴谋。

作主语,作谓语,秦之孤立作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A处断开;

于是,连词,表承接,故B处不断开,庶孽的宾语,诸侯的宾语,故在E处断开;

同姓之亲可以相继而无变以为的宾语,故在G处断开。

故选AEG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及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使动用法,使……活着;/使动用法,使……亏损。句意:难道是他们善于救活别人却不善于设法救自己的子女吗?/因而使父亲受损失而使自己得利。

B.正确。恣纵,放肆;/扩张。句意:不敢放纵他的私谋诡计。/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

C.错误。形容微不足道;/谦辞,指。句意:却想靠小小的智谋驾驭当代的事务。/内心实在仰慕到极点。

D.正确。代词,代为者/助词,用于时间名词之后,无实义。句意:如果对事物有所作为,就要失败。/因失望而叹恨了很久。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只要以德合天心,就能得到上天的眷顾错误。原文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意思是:只有积聚最真诚的心意,用最大的功德,来紧紧连结上天的心,使上天关注他的功德,像慈母保护婴儿一样不忍舍弃他。选项只要……过于绝对。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所忽,所忽视的地方;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状语后置句,应为而乱常于不足疑之事起,难道。

2从事,做事情;,接近;,谨慎。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根据虑天下者,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可概括出,图其所难,备其可畏,而忽其所易,遗其所不疑。

根据彼岂工于活人,而拙于活己之子也哉?乃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也!可概括出,工于谋人,而拙于谋天。

根据古之圣人知天下后世之变,非智虑之所能周,非法术之所能制;不敢肆其私谋诡计,而唯积至诚、用大德以结乎天心;使天眷其德,若慈母之保赤子而不忍释可概括出,肆其私谋诡计,而不积至诚大德。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考虑天下大事的人常常注意解决困难的问题,却忽视了容易的问题防备那可怕的方面,却疏忽了他不疑心的方面。然而祸患却常常在他所忽视的地方发生,而祸乱常常在不值得疑心的事情上开始。难道是人们考虑不周密吗大概能够考虑得到的,是人的力量可以做得到的事超出人的智力,人无法考虑到的,却是天道啊。

秦朝的时候,始皇灭亡诸侯,统一天下,他心里认为周朝的灭亡就在于诸侯的强大罢了,因此改分封制为郡县制正当认为武器衣甲可以不再使用,皇帝的宝座能够世代保住的时候,却不防汉高祖在民间崛起,终于灭亡了秦朝。汉把秦中央政权的孤立作为教训,于是大封子弟做诸侯,认为同姓的亲属可以世代继承下去,不会有变乱了可是七国却酝酿着篡位弑君的阴谋。武帝、宣帝以后,稍微分割了诸侯王的封地,分散了他们的势力,认为没有事情了可是王莽却终于夺取了汉的帝位。汉光武帝把哀帝和平帝的祸患作为教训,魏把汉的祸患作为教训,晋把魏的祸患作为教训,各自把前代灭亡的原因作为教训,并作好防止祸患的准备然而他们的灭亡,都发生在他们没有防备的地方。

唐太宗听说有个姓武的女人将来要杀他的子孙,就要在有怀疑和相像的人里面寻找对象,把他们通通除掉但武后天天在他的身旁侍奉,竟不能觉察。宋太祖看到五代时各方藩镇的力量能够控制君主,就全部解除藩镇的兵权,使他们力量薄弱容易控制却不知道自己的子孙最终被敌国困扰以至于灭亡。这些人都有超人的智慧,盖世的才能,对于有关安定、混乱、生存、灭亡的细微迹象,都考虑得详细、防备得周密了。考虑切合这里而祸患发生在那里,终究导致骚乱灭亡,这原因是什么呢大概是因为智力只可以用来谋划人事,却不能够用来谋划天道。

良医的子女大多死于疾病,良巫的子女大多死于鬼神。难道是他们善于救活别人却不善于设法救自己的子女吗这是善于谋划人事,却不善于谋划天道啊。

古代的圣人懂得天下后世的变化,那不是智慧、思虑能够完全料到的,不是刑法、权术能够制服的,因此不敢放纵他的私谋诡计,只有积聚最真诚的心意,用最大的功德,来紧紧连结上天的心,使上天关注他的功德,像慈母保护婴儿一样不忍舍弃他。所以他的子孙虽然有极愚蠢、最不贤的,完全可以亡国,可是上天终究不忍一下子灭亡它。这是最有远见的考虑啊。如果不能自己紧紧连结上天,却想靠小小的智谋驾驭当代的事务,又要使后世一定没有危亡,这是必然没有的道理,难道符合天道么

材料二:

局面安定之时容易把持。事情尚没明显的迹象时容易图谋。脆弱的东西容易化解细微的事物容易打散(所以)要在事物没有发展之前就处理好在祸乱没有产生之时就要有所防备。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而逐渐长成的九层的高台是一堆堆泥土建筑而成的千里的征途是从脚下举步开始走出来的。如果对事物有所作为就要失败对事物进行操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无为就不会失败不去操持也不会失去。人们办事常常在快要成功之时而失败。(如果)能谨慎地对待事物始终如一就不会失败了。所以圣人追求的是往往被别人所忽略的不看重珍奇异宝。学习别人所不愿学的用以矫正众人的过失以引导万物归于自然之性但不敢妄为。

15C 16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开头描述了种树前的准备工作,如除草、翻土等,强调了为树木提供良好生长环境的必要性。

向有经验的人学习:漫访两句指的是向有经验的人学习种植技术,深入琢磨栽培的方法和技术。

顺应自然规律:风雨流云,都是正常的自然现象,不要担心影响树木生长。

万事需有耐心:几度春秋,枝叶欣欣托说明了树木成长需要时间,种植者需要有耐心,等待树木随着季节更迭逐渐成长。

要有自信:不是苍松,亦可成荫。

【导语】刘琬怀这首《蝶恋花·种树》通过种树的过程,探索自然与人生的哲理。前半部分描写了种树的细致与辛劳,体现了词人的细心与坚持。后半部分借树木成长表达对时间积累与知识发展的看法,以及个人的志向与抱负。整首词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强调耐心与深度的重要性。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虽遭受了风吹雨打”“最后终于长大成材,枝繁叶茂,欣欣向荣错误。滋露流云良不恶意思是露水、风雨等自然条件不是坏的,树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它们的滋养,且下阕都是词人在种树之时对以后场景的想象,不是实写。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词的前两句携取鸦锄庭畔凿。细草芟除,根节先盘错的意思是,词人举着锄头在庭院凿土挖坑,去除盘根错节的杂草,为种树打下良好基础。从此可知,做事前的准备工作十分必要。

②“漫访橐驼人姓郭,栽培性理须深度的意思是词人向郭橐驼访问种树的技巧,得知需要认真琢磨相关方法。从此可知,向前辈学习是取得进步的有效方法。

③“滋露流云良不恶意思是露水、风雨等自然条件不是坏的,树木生长过程中离不开它们的滋养。从此可知,要想事情成功必须顺应自然规律。

④“几度春秋,枝叶欣欣托的意思是树木在几年后就可以长成繁茂的大树。从此可知,做事要有耐心,经受时间的考验。

⑤“它日著书青覆阁,龙鳞岂独苍松作的意思是不要以为只有苍松才拥有如龙鳞般的树皮,其他树木也可以。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自信。

17. 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小轩窗,正梳妆)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茱萸”“”“等。

18

泛泛而谈/泛泛而论

熟视无睹/习焉不察/司空见惯 19

A.我要写什么    

B.才能立得精准/也就知道怎么立意了    

C.体现独特性/写出一个独特的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结合前句立意应当具体、明确和后文所举的例子可知,此处成语语境是说立意不能空泛,故可填泛泛而谈/泛泛而论。泛泛而谈/泛泛而论:指浮泛地谈论,谈论不深入。

前文提到要避免重复别人说滥了的观点,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分析事理,确定独特性的立意,根据这些内容可知此处语境是说要从人们平常经常见到但没有深入思考的现象中挖掘新的意义,形成独特见解。故可填熟视无睹/习焉不察/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指对客观事物不关心,虽然经常看见却跟没有看见一样。习焉不察:侧重于对某种事物习惯了就觉察不出其中的问题。司空见惯:表示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根据后句内容可知,动笔之前,要认真审题,全面分析,审慎思考对应要我写什么进而确立写作的中心对应补写的句子,此处语境是确立写作中心,仿照前句句式,可填我要写什么

B.结合后文提到的立意可知,补写的句子要引出立意,结合前后句内容的关系:审题是立意的前提,审题越清楚,立意越准确。推断此处语境是说立意准确,故可填才能立得精准一类的句子。

C.根据后文写出我的情感态度、我对问题的认识”“确定独特的立意可知,此处语境是说立意应该写我的情感和认识,要有独特性,故可填体现独特性一类的句子。

20.语句五亿多年修改为五亿年,或去掉最少一词。

语句包藏前加21.把十八月潭岩壁比作交响乐,化视觉为听觉,生动形象地写出十八月潭跌宕起伏的总体形貌。    22

答案示例一:甲句更适合,没有逗号的语句一气呵成,节奏更加紧凑,与作者目不暇接的情态相契合。

答案示例二:乙句更适合,增添逗号,增加停顿,突出作者对每一处景物的欣赏;短句轻快灵活,便于表现愉快的心情;呼应前文时行时停的行进节奏,写出脚步的移动和视角的变化;与全文多用短句调整语言节奏的特点一致。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成分赘余,最少重复,去掉一个;

语句:不合逻辑,石英和云母应该是被包含,在包藏前面加

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构成:将视觉上数公里长的山道与听觉上的雄壮交响乐联系起来。本是用眼睛看到的山道形态,却用听觉感受来描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表达效果: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山道弯弯曲曲、时陡时缓、跌宕起伏的特点。

22.本题考查学生语句复位的能力。

甲句更适合。没有了逗号,是比较连贯的动作表述,节奏紧凑,给人一种目不暇接、一气呵成的感觉。

后文有十八层飞水飘扬,十八口深潭凝碧,与数量繁多的景致保持一致,与作者目不暇接的情态相契合。

乙句更适合。从句式看,用逗号隔开,动作之间有了停顿,节奏相对缓慢,有强调每个观察动作的意味,让人感觉观察得比较细致,每次看都像是一次专注的凝视,并且可能会有在不同观察之间有思考、比较的感觉。

短句轻快灵活,读来郎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因此更便于表现愉快的心情。

从语境看,前文提到时行时停,此处的慢节奏观赏,与之呼应,写出脚步不停地移动,视角不断地的变化。

且全文短句很多,文脉舒缓,如起于深潭,但不大,习习拂面等,此句与全文多用短句调整语言节奏的特点一致。

2024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文言文阅读汇编
2024年浙江省各市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记叙文阅读汇编

8份高一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二期末全套价格40 元
8份高三模拟全套价格50 元
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全套汇编40元
九份全套一模汇编40元

九份二模汇编50元

需要汇编可添加作者微信获取





彦师语文课堂
能讲解考场答题技巧,也补充忽视的好玩的好笑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