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觉醒年代》的铁粉,对于这部豆瓣评分9.3分的高质量主旋律剧集,我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该剧的编辑是龙平平,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是中国社会学先驱吴文藻先生的关门弟子。
龙先生在研究党史方面,堪称专家中的专家、大师中的大师。有他坐镇,这部剧的权威性、真实性就得到了保障。
最近忙里偷闲,二刷完毕,谈一谈最新心得体会,主要包括三点。
一、总得有人做陈胜、吴广
喜欢历史的朋友都会发现一个规律:但凡革命、起义、造反,先冲起来的那批人往往是牺牲品,是后来者成功路上的垫脚石。
秦末天下大乱,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导者是陈胜和吴广,陈胜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点燃了广大群众心中的熊熊烈火,引发秦末农民起义井喷式大爆发。但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发动的起义仅存续一年就被消灭,所谓“大楚兴,陈胜王”也成为一句空话,最终刘、项楚汉之争成为主流,刘邦夺得政权,建立西汉,407年汉王朝的基业由此奠定。
西汉末年,绿林军和赤眉军联手干掉了王莽建立的新朝,但政权最终落在了后来成为光武帝的刘秀手中。
东汉末年,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揭竿而起,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起兵造反,直接造成了东汉王朝军阀割据、名存实亡的局面,只不过最终三分天下的是曹、孙、刘三家,黄巾军被不少人当成乱臣贼子。
隋朝末年,山东人王薄最早发动起义,期间瓦岗、窦建德、杜伏威等各方势力纷纷登场,最终一统天下的是后来成为唐高祖的李渊。
凡此种种,就不再一一列举了。最重要的是分析原因、把握规律。
我个人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先发者容易成为一个符号或者说一种象征,成为统治者的眼中刺、肉中钉,而此时革命缺乏经验、尚未成势,很容易就会在统治者的反扑下失败。
至于谋略、理论、识人用人等方面的因素,都得在革命形成一定声势后才能起作用。
《觉醒年代》中的几大重要历史事件——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建立中国共产党,都能体现这一规律。
比如仲甫先生陈独秀,《觉醒年代》中的男一号,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和主要旗手,“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党早期主要领导人。在当时,陈是大思想家、社会名流,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孙中山的南方政府,各方面都得对他礼让三分。他勇猛无畏、敢想敢干,把监狱当作研究室,开一时风气之先。
就是这样一位大才和勇士,晚景却凄凉无比。他于1927年“八七”会议上被撤销党内最高领袖职务,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1942年5月27日,于四川江津病逝。
比如守常先生李大钊,《觉醒年代》中的男二号,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他曾满怀信心地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思想大家、革命先驱,却于1927年被反动军阀张作霖下令抓捕,张的爪牙拔掉了李大钊的指甲,将竹签插入手指内,李大钊疼到脸色苍白、汗流浃背,可他依然咬紧牙关,不屈服于敌人的酷刑。当身体的疼痛已经超越极限时,李大钊就高喊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开始!”这一年的4月28日,张作霖下令将其绞杀,李大钊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上了绞刑架,从容不迫、慷慨赴死,临刑前,反动派问他还有什么想说的,他只回复了四个字:“力求速办!”一直被绞杀了四十分钟后,他才停止了呼吸。当时的他年仅三十八岁,令人叹惋。
1945年,五四运动的急先锋傅斯年被蒋介石派往延安同毛泽东谈判,二人在言及五四往事的时候,傅斯年不忘挖苦教员道:“我们不过是陈胜、吴广,你们才是项羽、刘邦。”毛泽东在赠傅斯年的字幅中,题了首诗回敬道: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其实傅斯年格局还是小了,这个世上,总得有人做陈胜、吴广。
二、不要把一个人脸谱化
可能是受一些影视剧和文艺作品的影响,很多人看问题喜欢一刀切、走极端。比如看人脸谱化,觉得好人就是好人,干啥都好;坏人就是坏人,无恶不作。
但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魔鬼。
没有永远正确的人,更没有不犯错的圣人。
《觉醒年代》里,陈独秀一直都是核心、是向导,他一身正气、刚猛无畏,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都让人击节叫好、直呼过瘾。
但陈独秀并非完人,他在剧中的妻子高君曼实际上是他的小姨子,高君曼与陈独秀的原配夫人高氏是同父异母的姐妹。两人的感情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于是他们就从陈独秀的安庆老家私奔到了杭州和上海。
1922年起,两人的感情逐渐冷淡,1925年,高君曼带着自己亲生的陈鹤年、陈子美移居南京,此后两人再未相见,1931年高病逝。
陈独秀后来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被开除出党,晚年又开始宣扬起了拖派。中共历史上号称有十次路线斗争,陈独秀被打倒就是第一次。
剧中的蔡元培,和蔼可亲、包容豁达,人人见到都得尊称一声“蔡公”。但其实蔡元培是仅次于孙中山、黄兴的革命党大佬,是大名鼎鼎的光复会创始人,与张静江、吴稚晖、李石曾并称为“国民党四大元老”。
1927年,蔡元培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主席,对吴稚晖(剧中被陈独秀称作吴疯子、信奉无政府主义的那位)提出的弹劾共产党表示附议,主张“取消共产党人在国民党之党籍”,支持蒋介石的“清共”政策,并亲自审定了包括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在内的197人通缉名单。尽管他反对滥杀,但实际形势的发展远远超过了他的判断。不知道他一个人独处时,是否会觉得愧对昔日的好友仲甫先生。
新文化运动的主将胡适,是一位在多个领域开风气的学者,一生著述宏富,成就卓著,涉及哲学、史学、小说考证等领域。一篇《文学改良刍议》让陈独秀欣喜若狂,自认为找到了知己。
胡陈二人同为安徽老乡,原本亲密无间。但随着陈独秀破掉“二十年不谈政治”的戒,特别是逐渐倒向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二人的分歧越来越大,合作也随之破产。胡适信奉美国道路,认为中国应该全面学习美国。陈独秀觉得只有十月革命道路适合中国,改良救不了中国。
虽然事实证明陈的观点是对的,但也不能轻易的就否定胡适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贡献,以及他个人在学术上的成就,更不能简单粗暴的说胡适是个坏人。
剧中的其他人物:新文化阵容的鲁迅、钱玄同、沈尹默......保守派的辜鸿铭、黄侃、刘师培......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缺点,但又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师。
可见,现实和小说的区别就是,现实中的人都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的,而小说总是会无限美化正面人物。
毕竟强如教员这样的伟人,晚年也会犯下一些错误——没有谁是永远正确的。
三、中国自古至今都是关系社会
上面这张图,是剧中五四运动期间学生们游行示威的场景。
大游行中走在最前面的六位同学——邓中夏,赵世炎,许德珩,傅斯年,罗家伦,张国焘。除了赵世炎为北京高等师范附中学生外,其余五位均为北大学生领袖。
这六位青年,后来的去向各有不同:
邓中夏、赵世炎成为坚定的共产党人,为国捐躯、英年早逝;
许德珩 、傅斯年运动后游学西方,侧重往学术上发展,傅成为著名历史学家,许为九三学社创始人;
罗家伦31岁出任首任清华大学校长;
张国焘成为共产党一大代表,长征期间拥兵自重,后来在延安趁着祭黄帝陵的间隙叛逃国民党并加入军统,专门从事反共的特务工作,晚年冻死在加拿大养老院……
当然,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重点。重点是这些人的关系网,很有趣。
着黑色校服的赵世炎,他有一个妹妹叫赵君陶(别名赵世萱),16岁跟着哥哥干革命。赵君陶有一个儿子后来当过总理,叫李鹏。
李鹏原名叫李远芃(péng),解放前中共南方局青委书记蒋南翔给他成了后来的名字。蒋南翔建国后做了14年清华校长,赫赫有名。
李鹏的生父叫李硕勋,跟周恩来、陈云等领导同志一起工作过,1931年在海南英勇就义。再加上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期间跟赵世炎关系非常好,赵又是李鹏的亲舅舅,所以周恩来和邓颖超对李鹏格外关心,李鹏管周恩来叫周伯伯,管邓颖超叫邓妈妈,但他绝非坊间所传的那样是周总理的养子,只不过关系很亲密罢了。李鹏的母亲赵君陶有个闺蜜叫蔡畅,是蔡和森的妹妹,李富春的媳妇。蔡和森牺牲前是我党的重要领导人之一,蔡和森的第一任妻子是向警予,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妇女运动先驱;第二任妻子李一纯也是一位大神,她一生结婚四次,前三次都嫁给了牛人。
李一纯的第一任老公叫杨开智,是杨开慧的哥哥,她跟杨开智离婚后把自己的亲妹妹介绍给了杨;第二任老公是我党早期领导人李立三(犯过立三路线错误那位),二人离婚后李一纯把自己的另外一位妹妹介绍给了李立三;蔡和森是李一纯的第三任丈夫,蔡牺牲后,李又找了第四任丈夫。
话题回到上面这张照片。走在中间最高的是许德珩,《五四宣言》的起草者,著名民主人士。他的女儿许鹿希就读和工作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他的女婿是我国著名“两弹元勋”邓稼先。许德珩的妻子叫劳君展,是居里夫人的学生,二人在一起是蔡元培牵的线。劳君展年轻时就加入了毛主席创办的新民学会,与主席结下了很深的友谊。劳君展的爷爷劳崇光曾任两广总督。
第一排戴眼镜这个胖子,演过《家有儿女》里的鼠标。他在剧里扮演的是傅斯年,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的妻子叫俞大彩,是俞大维的妹妹。俞大维家族堪称近代中国最牛家族。俞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嫡孙女,父亲俞明颐是湖南著名将领程潜、唐生智的老师,姑姑俞明诗有个儿子是国学大师陈寅恪,妻子陈新午正是陈寅恪的亲妹妹,陈寅恪的爷爷陈宝箴曾为湖南巡抚。俞大维的长子俞扬和娶了蒋经国的女儿、蒋介石的孙女蒋孝章。
这还不算完。俞大维的父亲俞明颐有个哥哥叫俞明震,俞明震的孙子叫俞启威,后改名黄敬,建国后任工业部部长、天津市委书记,黄敬的妻子叫范瑾,范瑾有个哥哥就是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黄敬和范瑾有个儿子叫俞正声,是十八届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
还不算完,黄敬有个前妻,叫江青。
黄敬的姐姐俞珊是民国时著名表演艺术家,是诗人闻一多的梦中情人。
说到这里就不再展开了,再展开说上三天三夜也没完。
此前曾有人做过统计,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官员中,他的浙江老乡就占了一半,仅出自浙江奉化的将军就有55人。党政方面有邵元冲、陈果夫、陈立夫、朱家骅、陈布雷、张其昀等;军政方面有蒋鼎文、陈仪、陈诚、汤恩伯、胡宗南等;特务方面有徐恩曾、陈立夫、戴笠、毛人凤等。
再比如《觉醒年代》里,为何陈独秀、钱玄同、鲁迅这些人能进入蔡元培法眼,进入北大搞新文化运动?因为蔡元培作为革命党人一手创立了光复会,而这些人多少都与光复会有点关系:
陈独秀,安徽芜湖的反清组织“岳王会”会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曾到安徽举行起义,两人关系匪浅。
李大钊,光复会成员白毓昆的学生。
刘师培,蔡元培亲自介绍的光复会成员。
鲁迅,光复会的第一批成员。
钱玄同,光复会元老章太炎的学生。
可以说,蔡元培聘用到北大任教的精英,几乎都和光复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类似的例子还有太多太多,自古至今,一直如此,概莫能外。
这恐怕也应该是我们今后改革的一个方向,那就是坚决破除关系带来的阶级和利益固化,真正做到让人人享有平等的成功机会。
前路定多艰,我辈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