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出分了,听说某领导家的孩子在呼市某校考了全校第一,某领导某同事家的孩子在赤峰参考考了930多分,某领导家的孩子也考了900多分,替他们感到高兴。
同时也听闻全市最高分982分(其父是消防员,包括了10分消防加分),在满分990分的情况下,裸分能干到972也很牛了。
考了这么多年试,大家对试题的规律研究的越发透彻,做题家们越来越卷。真不敢想象十五年后我儿子参加中考时会卷到什么程度。
从下周开始,小学生和初中生们就要开始放暑假了,高一、高二年级晚一周也要放了。
在我读书的年代,所有学生都盼着放暑假,因为我们那会的暑假是真暑假,大伙可以随心所欲的睡到自然醒,跟小伙伴们愉快的玩耍,待到快开学的前几天再突击下暑假作业,完美的假期有木有?!
但如今的孩子关于暑假的心情是喜忧参半的。因为对他们来讲,暑假无非是换了个地方接着学习,休闲娱乐的时间并不比平日里多多少。
现在别管各家生活水平如何,但在孩子教育方面就没有舍不得的家长。正所谓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好多家长把自己未酬的壮志寄托在孩子身上,坚信“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所以,在如今的中国,甭管是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还是那些N线边陲小城,孩子们的暑假大多在内卷式补习班中度过。
家长们就如同资本家一样,狠狠的压榨自己的孩子,生怕他们把时间用来玩耍了,生怕他们被别的孩子落下。
前些日子跟某领导聊天,他说他家孩子从小到大是周围人里报班最多的,啥班都报,无论是语数外这些补课班,还是音体美书写这些特长班,但凡名字中带班的,都被他报了个遍。
我没敢追问,但可想而知,这些年领导是花了不少钱的。毕竟随便一个课外班那都是天价。
上头制定的“双减”政策在民间很难落实下去,隐形变异速度之快、花样翻新之多令人咂舌。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给孩子报班通常有这样几种心理:
第一种,我工作忙,没时间教育孩子,所以我花钱雇专业的老师帮我教育;
第二种,我工作不忙,有时间教育孩子,但是那些题目我不会,只能监督,没法指导,所以我要找专业的老师弥补我在教育上的短板不足;
第三种,老师们课堂上都喜欢收着讲,在课外补习班上才会拿出真本事,因此必须给孩子报班;
第四种,别人家的孩子都报班了,我家也不能落后;
第五种,给孩子报特长班,全面提升孩子素质,帮助他日后在各种场合上都能脱颖而出;
第六种,我家孩子缺乏自律,必须通过报班的方式帮他养成学习习惯,同时也能监督他的学习;
第七种,我家孩子很自律,但悟性不够、自学能力不强,需要专业的老师开小灶指导;
第八种,我家孩子很自律,学习能力也很强,但距离顶尖水准总是差那么点意思,需要通过报班来拉近他与学神、学霸的差距。
当然,以上说的这些只是一般情况,肯定还有这样、那样的特殊情形。
总之,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中国家长对报班乐此不疲,甚至不惜为此拼上全部身家。
那么,报班到底有没有必要呢?或者说有没有用呢?
实际上,你看看那些历年来的高考状元,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大多都会说自己不参加课外补习班,这应该很能说明问题。
当然,这不是说报班没用,而是说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好多东西老师是教不来的,需要家长循循善诱的引导、需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需要提升他们的专注力.....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天生就是读书、考试的料,这不是后天能培养出来的。
不过,这不是说报班没用。关键还是得结合自家孩子的实际,把握好时度效,不能盲目的随波逐流,更不能在报班上跟其他家长比赛、斗气。
比如:孩子通过努力学习,就是学不好数学,那就可以报个名师班,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但没必要门门都报,孩子的精力和能量是有限的,还是要在短板上集中用力。
比如:孩子虽然努力学习,但功课门门都不灵,这种情况你给他报全科补习班也没用,因为问题不是出在老师身上,是出在孩子这里。
比如:还有些孩子,去补习班听课就是换个地方神游,这样的孩子你给他报多少班都没用,还是要从培养兴趣、提升专注力上入手才行。
另外,玩是孩子的天性,一定要给他们留出一定的时间休息娱乐,绝对不能让孩子太过压抑,日子久了是会出性格和心理问题的,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太多了。
总之,教育孩子是一门大学问,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家长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切忌想当然,切忌老子思维。
要以情感人、以德服人、循循善诱,光讲大道理是没用的。
不然孩子回怼你一句:你说的那么棒怎么以前学习那么差?
做家长的得多下不来台,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