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立志做奇男子!

文摘   2024-06-13 22:19   内蒙古  

毛主席的一生跌宕起伏,做过许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其传奇经历比名著小说都要精彩。他既敢想敢干,又稳妥审慎,堪称辩证法的活教材。

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主席有个外号,叫“毛奇”。为啥这么叫呢?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他崇拜当时德国已故著名军事家毛奇,此人1800年出生,1891年去世,毛主席在湖南一师读书时,他已去世20多年。

第二种说法是他常常跟同学们探讨“立志”的问题,他说“读书要为天下奇”。什么意思呢?就是要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

我本人相信这两种说法兼而有之。

而且主席不但是语言的巨人,更是行动的超人,他用一生践行了“读奇书,交奇友,创奇事,做奇男子”这句话。

读奇书,这个奇就是指毛主席年轻时常常说的“大本大源”,大本大源即万事万物本源,本源这个词,源自宋代理学家朱熹,朱夫子认为理为世界本源,他所说的这个理就是古代所说的天理、或者道,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就是宇宙运行的基本规律。毛主席之所以敬佩曾国藩,就在于他通过学习领悟到了大本大源,并且用这个本源影响了湘军的心,最后成功平定了太平天国起义。

简单说,毛主席认为不但应该学到大本大源,还要能利用这种大本大源去影响人心,最终成就一番事业。他的原话是:

“以大本大源为号召,天下其心其有不动者乎?天下之心皆动,天下之事有不能为者乎?”

怎样才能找到“本源”呢?毛主席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解释过:

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

为此,他给自己制定了个计划:40岁以前学遍中国学问,40岁以后学遍西方精华。

由于要“先中而后西”,所以他决定从经史子集入手,在苦读了《老子》、《庄子》、《墨子》、《论语》、《孟子》、《左传》、《史记》、《汉书》等一系列经典后,他发现想读尽经史子集是不现实的,于是想到了一个变通的方法,就是“择书”,他从浩瀚的国学典籍中选出了77种书目,作为自己攻书的目标,可惜这个书单后来遗失了。

纵观毛主席的一生,他重点阅读的书大概为三类:马列、哲学和中国文史。这跟他年轻时立下的追求事物的“大本大源”有直接关系。

交奇友方面。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他以二十八画生的笔名发布了一则《征友启事》,里面写道:

“二十八画生者,长沙布衣学子也。但有能耐艰苦劳顿、不惜己身而为国家者,修远求索,上下而欲觅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原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

      通过这次征友,他认识了四位非常牛逼的朋友:罗章龙、罗学瓒、陈章甫和李立三。

这其中,罗章龙与毛主席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见面,足足聊了三个小时,彼此非常投机、相见恨晚,最后结成了“管鲍之交”。可惜罗章龙后来因与共产国际意见不合,自己成立第二中央,最后被开除党籍。

      罗学瓒和陈章甫都为了革命英勇就义,李立三短暂的成为过我党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还犯了“立三路线”错误。WG时期号称党史上有10次路线之争,就包括了罗章龙和李立三这两次。

      至于创奇事,毛主席一生创造的最大奇事,他自认为有两件,一个是打跑蒋介石,一个是发动WG。如果以后人的眼光来评判,他创造的最大奇事应该是建党建军建国建立社会主义,同时他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创立了毛泽东思想。

      创造这一切的基础在于他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真正的“大本大源”,这一宇宙真理,并成为了终身信仰者和坚定践行者。

      最开始,毛主席寻找“大本大源”的目的在于利用大本大源改变人心,但怎么改变则没有具体方案。信奉马克思主义后,他开始将马克思主义这一“大本大源”同救国方案联系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一系列丰功伟绩。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如此重要?或者说为什么主义如此重要?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和李大钊曾经就问题和主义到底谁重要有过争执,双方谁也不服谁。胡适认为应该多解决问题,少谈些主义。毛主席显然站在李大钊这边。1920年,他对此做过解释:
“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因此,一班刻苦励志的人,最紧迫的是“要变为主义的结合”。
      可以说,从信奉马克思主义这一“大本大源”开始,一直到后来成就一番伟业,主席真正实现了年轻时立下的志向:成为一名奇男子!
       而他终其一生所作的,其实就四个字:阶级斗争!
       或者用姜文的话来说:公平,公平,还是他妈的公平!

星影沉沙
党史故事、时事评论、影视剧评、生活感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