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假期安排优化,政策调整促进经济向好发展
11月12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并公布了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
国务院优化假期安排,提升民众幸福感。本次修订旨在响应社会对假期安排的需求,进一步优化假期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近年来,公众对假期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尤其是在疫情后,民众渴望有更多时间与家人团聚和休闲度假。为此,国务院决定增加法定假期,总体上增加了2天,包括农历除夕(1月28日)和劳动节后的5月2日。具体安排上,元旦假期为1月1日(周三)放假1天,春节从1月28日(农历除夕)至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放假共8天,其中1月26日(周日)和2月8日(周六)为上班日;清明节为4月4日至6日(共3天);劳动节为5月1日至5日(共5天),4月27日(周日)上班;端午节为5月31日至6月2日(共3天);国庆节和中秋节则从10月1日至8日(共8天),其中9月28日(周日)和10月11日(周六)上班。此外,法定节假日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以确保劳动者的休息权利。
假期调整促进消费助力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假期的增加将直接推动消费。相关数据显示,2025年春节期间的机票搜索量激增2.2倍,这表明公众对出行和休闲的需求显著上升。假期的延长使得人们有更多时间进行消费,预计将促进相关行业的复苏和增长。此外,新政策明确法定节假日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相关调整将改善劳动者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满意度,从而增强整体经济活力。另一方面,此次调整反映了国家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以及对经济结构转型的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休闲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政府通过增加法定假日和优化调休安排,积极回应公众对更好生活质量的期待。这种政策不仅是对民众需求的回应,也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展望未来,政府可能会继续优化假期安排,以适应不同群体的需求,同时落实带薪年休假,使公众在法定节假日之外能够享有更多自主选择的休假时间。
隐性债务置换专项债发行,政策助力经济稳健发展
11月12日,河南省财政厅计划发行规模为318.169亿元债券,期限为10年,用途为“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河南省发行债券置换隐性债务。近年来,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问题日益突出,其中隐性债务通常通过各种融资工具产生,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为应对这一问题,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政策,促进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和风险控制。近日,财政部已向地方政府下达了6万亿元的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全部安排为专项债务,以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合法渠道置换隐性债务,从而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此次河南省发行的318.169亿元再融资专项债券将帮助地方政府“卸下包袱”,更好地投入到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中去。值得注意的是,河南省在2023年底的政府债务余额为17892.8亿元,接近核定的18046.7亿元限额,这进一步强调了此次债券发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相关举措,河南省希望有效控制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为未来的经济增长提供更加稳健的财政支持。
专项债发行减轻隐性债务促进经济发展。此举将减轻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并促进财政透明度。通过专项债的发行,地方政府将获得约10万亿元的资金支持,显著降低隐性债务负担,从而释放更多财政资源用于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根据财政部的数据,经过本轮化债后,地方需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将从14.3万亿元降至2.3万亿元,这不仅减轻了政府的化债压力,也增强了公众和市场对地方政府财政状况的信心。此外,减轻债务后,地方政府能够更好地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改善营商环境。未来政策将持续推进化债工作,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与管理。这将确保新发债务得到有效控制。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将继续实施每年8000亿元专项债用于化解隐性债务的政策,以应对经济挑战并支持高质量发展。同时,财政政策将更加灵活,以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和国内需求不足的背景,通过提升赤字率和扩大专项债发行规模来支持经济增长。
生育支持政策加快落地,部分地区出生人口出现“反弹”
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目前,多地已出台生育支持相关措施,加快推动政策落实。
各类支持措施同步推进。经济支持方面,据国家卫健委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3个省份在不同层级探索实施生育补贴制度,20余个省份按程序将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服务支持方面,目前杭州每千人口托位数4.7个,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江苏省苏州市加快完善“15分钟托育服务圈”,在社区普惠托育点因地制宜开设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亲子班等班型,提供全日托、半日托、临时托、计时托等多样化服务。时间支持方面,目前各省份普遍设立15天左右的配偶陪产假,5至20天的育儿假,各省份产假普遍延长至158天以上。文化支持方面,近年来,多地大力推进婚俗改革、深化移风易俗。例如河北省滦州市大力整治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突出问题,四川省引导各地建立贯穿婚前、婚后的全链条婚姻家庭辅导体系,积极维护婚姻家庭和谐稳定。
部分地区出生人口出现“反弹”。7月,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广东省人口基金会举行的专题座谈会透露,今年1至6月,广东住院分娩活产数较去年同期增长1.4%,出生人口下降趋势或有望缓解。除了广东以外,多地官宣出生人口“反弹”,包括山东青岛、湖北天门、陕西宝鸡、内蒙古阿拉善盟等地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增加。除了“龙年”生育偏好以外,专家表示,地方已经推出的生育支持政策,不仅涵盖了生育假期的延长、经济补贴的增加,还深入到托育服务的扩展、医疗保障的完善以及社会文化的引导等多个层面,让生育友好更加可感可及,提升了育龄群众生育意愿。
未来应进一步细化政策,确保政策切实落地。专家表示,在当前人口生育率偏低的形势下,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不仅需要国家层面打好“组合拳”,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政策,引入多方力量参与,保证政策切实落地。一方面,进一步降低孩子的生育、教育、养育成本,减轻年轻人的压力和负担;建设安全、方便、人性化的生育和育儿支持环境,发展普惠性公共托育服务,鼓励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幼服务。另一方面,全面实施家庭发展计划,探索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就业、养老、住房、税收和保险体系,逐步探索建立以支持和保障家庭成员充分发展为目标的综合型家庭福利政策。此外,构建生育支持体系需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鼓励企业、社会组织等参与生育支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建立有效的政策反馈与调整机制,及时收集公众、专家等各方意见,对政策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