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头条
规模近3000亿元,科创板指数产品规模创新高
上海证券交易所最新数据显示,科创板指数产品合计规模近3000亿元,跟踪产品数量共85只,其中科创50指数产品合计规模突破2000亿元大关,较年初规模增幅超过50%。跟踪其他科创板主题、策略指数的产品数量及规模也持续提升。
科创50指数汇聚硬科技龙头企业。科创50指数由科创板中市值大、流动性好的50只证券组成,反映科创板市场最具代表性的一批科创企业的整体表现。科创50指数成份股市值约覆盖科创板市场证券总市值的42%,平均市值约为514亿元,科创龙头属性凸显。指数前三大权重行业分别为信息技术(68.40%)、工业(14.31%)和医药卫生(9.09%),体现出鲜明的“硬科技”特色。截至目前,科创50指数跟踪产品类型涵盖ETF、指数增强、场外指数基金、联接基金等多种形式,并在美国、英国、日本等7个国家和地区交易所相继上市13只产品,是境外产品最多的A股指数之一,受到境内外投资者广泛认可。
科创芯片指数产品受到市场关注。伴随服务于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要求以及产业的发展变化,半导体芯片行业相关的指数及指数化投资产品也在不断丰富布局,覆盖了半导体设备、芯片、集成电路等多个细分领域,带来了更多投资机会。上证科创板芯片指数从科创板上市公司中选取业务涉及半导体材料和设备、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相关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科创板代表性芯片产业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据最新数据,科创芯片指数跟踪产品数量共10只,合计规模294亿元;年初以来规模增长超200亿元,增幅达266%;年初以来收益率达30.24%。
科创板指数体系持续丰富和完善。为精准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上海证券交易所和中证指数公司持续丰富科创板指数体系,向市场投资者提供多元化投资与分析工具。目前已发布26条科创板指数,初步构建了覆盖规模、主题、策略等类型的科创板指数体系,包括以科创50、科创100、科创200为核心的宽基指数,反映科创板市场不同市值规模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以科创信息、科创生物、科创芯片、科创材料、科创新能为代表的行业主题指数,聚焦反映六大战略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证券表现;以科创长三角、科创大湾区为代表的区域主题指数,便利市场投资核心经济圈。
数字货币研究所穆长春: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
10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时事报告》发表署名文章称,国际组织报告认为数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最为领先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之一。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持续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巩固数字人民币发展的优势。
数字人民币演进模式全球引领。穆长春介绍,目前,数字人民币试点范围覆盖17个省(市)的26个地区,在批发零售、餐饮文娱、教育医疗、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截至2024年7月末,数字人民币App累计开立个人钱包1.8亿个,试点地区累计交易金额7.3万亿元。与此同时,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加快了央行数字货币研发进度。国际清算银行6月份调查结果显示,在86家受访货币当局中,94%正在研发央行数字货币。国际组织和主要经济体的央行数字货币研发理念、路线和规则与数字人民币趋同。国际清算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发布的报告也认为,数字人民币已成为全球最为领先的央行数字货币项目之一。
“双轮”驱动数币研发和应用。穆长春表示,将继续以改革创新精神稳妥推进数字人民币研发和应用。1)完善数字人民币体制机制。人民银行将建立健全数字人民币监管、运营、自律等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顶层设计,推进制度规则体系建设,将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从零售扩展至批发,从支付扩展至包括存、贷、汇、投等在内的广义金融业务。2)推进数字人民币基础能力建设。建设运营央行端数字人民币系统,提供交易转接和结算公共基础设施。通过混合式系统架构和智能化的数据分析能力形成央行-参与机构全局一本账。3)以账户为基础叠加智能合约。数字人民币可支持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智能支付。4)深化跨境应用和跨境基础设施建设。要继续在多边合作框架下完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等跨境支付平台,以有效解决跨境支付“成本高、效率低和透明度低”的难题。
两部委:到2027年力争建成300个左右地方新材料中试平台
10月1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指南(2024—2027年)》,为新材料中试平台建设描绘了详细的蓝图。
加快布局新材料中试平台意义重大。中试是将通过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转向工业化生产的过渡性试验,是加速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中试平台作为提供中试服务的创新载体,是开展中试的基础和保障。为破解当前我国新材料领域存在的中试平台统筹布局不够、建设质量不高、服务支撑不足等问题,此次文件聚焦短板材料突破和前沿材料创新的关键共性技术,以突破带动效应明显的关键共性技术为出发点,以实现标志性材料产业化为落脚点,以完善提升中试基础条件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着力点,体系化谋划总体布局,分层级支持建设,打造一批设施条件好、转化能力强、运营机制活、辐射范围大的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到2027年力争建成300个左右地方新材料中试平台。文件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基础、服务产业,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协同联动、开放共享”原则,明确三方面内容。发展目标方面,完善提升平台基础条件能力、技术支撑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将实验室阶段科技成果转化为具备产业化的成熟工艺包和成套装备。到2027年,力争建成300个左右地方新材料中试平台,择优培育20个左右高水平新材料中试平台,打造专业化建设、市场化运营、开放式服务的中试平台体系。重点领域方面,围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制造强国战略需求,着眼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的关键短板材料、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前沿材料,聚焦“触类旁通”效应明显、行业进步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以专栏形式提出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无机非金属、前沿材料5大领域布局重点方向。实施路径方面,采取“三步走”方式,引导激励地方探索采用灵活多样建设运营模式,开展中试平台建设提升。一是积极培育。引导地方和企业积极培育建设一批对外提供服务的中试平台。二是择优支持。利用相关政策渠道,择优支持若干基础较好的平台建设。三是推广应用。组织总结评估,凝练平台建设实践经验,加大宣传推广。
-END-
文章节选自 中经头条
扫码获取完整报告
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