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年级数学
整合教材,从估算走向口算
——“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备课思考
最近,我们学校二年级数学组正热火朝天地进行“落实新课标,践行一致性”同题异构活动——“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作为学校的数学分管,我也积极配合,认真备课,力求能上出一节给老师们带来思考,给孩子带来快乐,不断提升素养的数学研究课。
“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单元共7个例题:
从教学内容的结构来看,第一课时安排的是加法(不进位和进位),第二课时安排的是减法(不退位和退位)。从教材体系的发展来看,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并能熟练进行计算,此时再安排口算教学,无非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以满足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运算需要。值得思考的是:本课就只是为了提高运算能力,所以从笔算走向口算吗?口算和笔算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可以借助哪些教学手段予以突破呢?
所谓教学重点,即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也可以称之为学科教学的核心知识。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理解的知识,或不易掌握的技能技巧。如果一节课没有理清重难点,那教学将偏离主线,如同行驶在轨道上的火车,将脱离轨道。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确立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将“运算能力”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一,同时指出:“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因此我们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主动建立算法,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在一年级下册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在教学时特别强调“从个位算起”,而本单元的口算内容又强调要从高位算起,这似乎违背了学生的已有认知。所以,笔者认为,本课的重难点即理解和掌握口算的算理和算法。为了突破学生的学习障碍,突出口算与笔算的区别,我打算重组教材:第一课时执教“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不进位和不退位)”,试图在不进位、不退位的加减法对比中,让学生慢慢感受口算与笔算的区别,同时也感受数运算的一致性,即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都是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减(即计数单位相同),第二课时执教“两数加、减两位数(进位和退位)”。
根据笔者的经验,学过笔算方法之后再学习口算方法,学生常常会出现“笔算式口算”,即口算时先算个位,再算十位。看上去似乎是在进行口算,其实只是采用笔算的算理和算法进行口算而已。事实上,生活中的口算应用,首要目的不是为了精确计算,而是为了估算。史宁中教授指出:“精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的运算,估算在本质上是对于数量的运算。”“精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估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直观能力。”并特别指出:“估算问题要有合适的实际背景。”
曾听过这样一句话:“动手实践是知识的检验场,只有真正能够付诸实践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要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具体的操作是最好的选择。课堂上我打算安排以下几个环节来化解学生的认知冲突,感受口算应从高位算起。
(1)估一估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不需要精确的结果,此时运用估一估可以快速地帮助学生。同时,估算与口算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从高位算起。因此在计算45+23之前,提问:“你能估一估,它的得数大约是几十多?”学生在估一估,说一说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这里只需要把十位和十位相加,就能知道结果大约是几十多,为后面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提供方法上的支持。
(2)做一做
学生在估算得数的大致范围后,我打算充分放手,以同桌为单位,让学生自主探究45+23的算理。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集中体现数学课程育人价值。”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三会”,即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课堂上以同桌为单位,让学生在摆一摆、拨一拨的过程中,思考45+23的口算道理,并在交流中用数学语言表达。这里学生在交流中主要呈现两种算法:①先算40+20=60,再算5+3=8,最后算60+8=68;②先算45+20=65,再算65+3=68。这里方法①主要从估算角度,考虑十位就能知道大约是几十多,而方法②更多的是方法的优化,感受口算与笔算的不同。
(3)比一比
本课我打算通过两次对比,加深学生算理和算法的统一,感受口算和笔算的区别。首先,在教学45+23后提问:“比一比,不同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通过对比,学生发现不管是小方块还是计数器,在口算的时候都是从高位算起,让十位上的4和十位上的2相加,随后追问:“为什么4和2相加呢?”通过思考,让学生再次回顾在计算的时候要相同计数单位才能相加。其次,在45+23和45-23都教学完后,提问:“45+23和45-23的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在对比中感受不管是加法还是减法,尤其从计数器的拨珠中都是先考虑十位再考虑个位,即都是从高位想起,从而进一步巩固口算的算法。
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数与运算”的课程内容要求中,特别新增了“数的运算教学应让学生感知数的加减要在相同数位上进行,体会简单的推理过程。”这也为后面不断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打下基础。同时,新课标强调“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合理整合教学内容”的教学建议。因此,本节课在教材整合后,我也设想在练习中进一步勾连第一课时与第二课时之间的联系。如学生在充分练习并已形成口算技能后,在拓展延伸时可以出示如3□+4☆这样的题,让学生估一估结果是多少,从不进位走向进位。
数学的课堂正是这样走着走着并回头看看,又是一片不一样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