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探索时间的奥秘——综合时间活动“制作年历卡”教学体会

文摘   2024-06-18 14:14   江苏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探索时间的奥秘

——综合与实践课“制作年历卡”教学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颁布以来,备受一线教师的关注。其中,数学课程四大内容领域中一直被一线教师忽视的“综合与实践”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在面对新课标的“综合与实践”领域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时,很多老师感到既陌生又熟悉。因此,如何对“综合与实践”领域中的课程内容定位?如何理解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要求?如何整体设计与分步实施?这些问题显得迫在眉睫。

从新课标的内容调整中可以发现,“年、月、日”的知识从原先“数与代数”领域被整体移动到“综合与实践”领域。显然它是一个包含了数学知识学习的主题,属于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第二类,即学习过程的“跨学科”。这一类内容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仅仅调动的是数学知识、思维和方法,还应该根据解决问题的需求灵活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思维和方法。新课标的附录中例54——“年、月、日的秘密”指出:“通过对现实世界时间的描述,进一步认识年、月、日这些长时间单位,感悟时间是对过程的度量。”“梳理总结对年、月、日的认识,探索它们之间的关系,感受生活中时间单位的应用,提高应用意识。”“指导学生选择有纪念意义的一年,如自己出生的年份、爸爸和妈妈结婚的年份、奥运会召开的年份等,设计、制作这一年的月历牌,并相互欣赏评价。”

在目前新教材还未使用、新课标已颁布了两年多这一特殊的过渡期,我在原教材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一节《年、月、日的秘密之制作年历卡》跨学科综合与实践课。它有别于一般的复习梳理课,而是借助制作年历卡这个大任务展开,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课程中渗透感恩教育,培养学生时间的度量意识、推理意识等核心素养。

1.走进生活,激发需求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首要特点,即问题具有真实性。也就是说问题的情景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产生迫切完成大任务的需求。

课始,从今天的日期聊起,唤醒生活中的时间单位——年、月、日,随之引入重要而特别的日子(学生的生日),紧接着以谈话的方式引入本课的任务需求:今年你的生日过了吗?是星期几?现在是2024年,那明年就是2025年,你知道明年你的生日是星期几吗?受课堂条件所限制,动手制作年历卡的需求便产生了,进而提出本节课的大任务——制作年历卡。

这样的课堂引入,从看似平淡的师生谈话入手,不知不觉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在真实情境中,顺其自然地产生学习需求。

曾听过这么一句话:“真实的数学学习,绝不只是数学课本上的学习,也绝对不受限于学校中的数学学习。它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时时处处,正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因此有了任务驱动的激发,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2.基于动机,唤醒旧知

虽为跨学科主题学习,但这毕竟是一节数学课。如果数学课少了数学知识的勾连,数学课没有了数学味,学生的活动也将变成不带思考的无效活动,那这节课就失去了“数学”二字的本意,也无法实现新课标中所要求的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因此,数学知识的梳理是必不可少的,但又有别于之前复习课的机械梳理,而是树立了“梳理为制作而服务”的教学目的。

课堂上,在学生初步明确任务目标(制作年历卡)后,笔者首先让学生回忆年历卡的样式,在不同的样式中找到共性——都是由12个月的月历组成的。这样看似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其实为后面分组制作月历卡埋下了伏笔。

随后,从年、月、日的知识聊起,提问:前面我们已经初步认识过年、月、日,要制作年历卡,需要知道年、月、日的哪些内容呢?在生生的互动、交流中相机完成本课的主要内容并形成结构化板书。值得一提的是,这板书每节课都略有不同,因为这是根据学生内心制作动机而产生的,但随着制作进度的推进,相关的内容也慢慢被唤醒。

在知识梳理的结尾,以年月日和什么有关进行小结。通过年月日形成的有关视频观看,让学生再次明白,这些时间的知识点并非零散存在,而是和天体的运动紧密联系,和我们每天的生活密不可分。学生经历这样的过程,会感受数学的价值、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崇拜感。

正所谓,任务需要什么,我唤醒什么知识点;任务不需要的,我无需刻意梳理。只有这样,课堂才是为学生而生。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言:“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3.主动实践,深入本质

中国现代作家廖沫沙曾说过:“用理论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修正和补充理论。”这话简直太有道理了!学生学习了这么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如果纯粹为了考试,这些知识将蒙上灰色;如果能帮助孩子们解决具体的问题,那这些知识不但赋予色彩,而且会发光发亮。

课中,笔者先让学生自己尝试制作1月的月历,随后全班交流。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头看看,慢慢悟出:要制作一个月的月历首先要知道的是1号是星期几,即需要了解前一个月最后一天是星期几;随后要知道的就是这个月有几天。这两个制作月历的要素如果是教师直接给予,那数学知识的价值就不存在了;当然如果学生每人都要制作一年12个月的月历,那这节课的学习效率和数学味道也将大打折扣。因此在理清制作要素后,明确数学是让人聪明的学科,知道了1月1日是星期三,你能用数学的方法快速算出1月31日是星期几吗?

新课标提出:“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学生在观察、计算中慢慢悟出月历原来就是这样,7天一个周期,依次排列,不断重复,互相牵制。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至此应该已经足够,但这只是方法,学会了这样“母题”式的方法,后期计算一年之后是星期几,甚至10年后的相关问题,也就游刃有余了。

4.借助年历,解决问题

“数学有用,学有用的数学。”这才真正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这节跨学科主题式的数学课,如果把制作年历卡看成终极目标,那眼光就太短浅了。制作年历卡只是一个驱动任务和学习载体,在此任务载体下,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是重中之重。

课尾,当学生合作完成2025年年历卡之后,便进入了练习提升和问题解决阶段。第一层是巩固性练习:通过核对月历卡,深入理解可以运用计算来帮助我们核对年历和解决问题。在这过程中,也进一步巩固了周期问题。第二层是应用性练习:学生借助年历查询自己的生日,培养其合理规划时间的意识。同时通过介绍一年中的重要节日和纪念日,感受时间的度量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第三层拓展性练习:通过勾连比年月日大和小的时间单位,拓展到宇宙的探索。从前面一年的时间度量到我国25年航天事业发展的时间度量,逐步培养爱数学、爱科学的情感价值,体会时间的价值。



一节课的时间是一个常量。如何充分利用好这40分钟时间,是探索课堂教学效率的永恒话题。如果要面面俱到,最后只能杂乱无章。正如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在一次讲座中所指出的:“每一节课都要找准它所对应的大观念,找到需要培养的核心素养,那就已经足够了。根据孩子的基础能勾连的勾连,不能勾连无须硬套。”是呀,制作年历卡这节课不就是如此么?会运用、能感悟,足矣!




追寻数学活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活力课堂
分享个人的教学点滴思考,追寻教育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