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问引领 夯实概念内涵 ——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

文摘   教育   2024-03-12 07:28   江苏  


核心问题引领 夯实概念内涵

——以“认识面积”一课为例

著名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种子课2.0》一书中专门讲述了种子课的重要性。三年级下册“认识面积”一课属于典型的知识种子课,如何让学生能正确理解和掌握“枯燥无味”的数学概念呢?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理清本单元新知与相关单元旧知的对接。

“认识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概念性教学。学生在之前已经认识了周长(一维),今后还将学习体积(三维),介于中间的面积(二维)概念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所以笔者设想立足于新课标,以核心问题为引领,务实“面积”概念内涵,为后续学习保驾护航。

PART 01

在哪里

概念是人们对于世界上的某一类事物的抽象概括。根据三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以描述性为主,因此在学习面积概念时,我们教师应淡化形式,注重本质,选用贴近学生的具体例子来描述,以达到概念理解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放在一个板块,说明图形的认识和测量是密不可分的。面积,从定义上来讲,即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因此“面积”的概念包含两个重要元素:面的概念(认识)和面的大小(测量)。要让学生清楚理解面的概念,首先应从源头入手,弄清“面”到底从哪儿来?



REC







1.物体表面

课堂上我从学生熟悉的数学书入手,借助课前儿歌《小小粉刷匠》的经验,让学生刷一刷数学书的封面。学生在初步体会什么是数学书封面之后,我随机追问:“生活中还有其他的面吗?”接着通过活动一,以小组为单位找一找身边的面。学生在找面、摸面中逐步感受物体有面→有两个面→有6个面这一过程,初步感受“面”都依附于物体上。



MATCH

2.平面图形

笔者对比了各版本教材,发现:在一年级认识图形时,教材都是先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然后安排平面图形的认识。这或许因为生活中的物体都是立体的,数学书、橡皮、水杯……就连薄薄的一张纸也是有厚度的。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将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整合,设计了“小小魔术师”这一环节,将上一环节中找到的橡皮的面,通过拓印得到了长方形,又将熟悉的玩具锤子拓印出平面图形。学生在魔术直观的冲击下,很容易理解平面图形都是从物体表面印出来的。



REC







至此,课堂上通过“小小粉刷匠”和“小小魔术师”两个环节,学生在充分“摸一摸”“说一说”“比一比”中,水到渠成理解“面”到底从哪儿来这一核心问题,也能为后续概念的学习奠定基础。



REC







PART 02

是什么

周长的本质是大小,面积的本质是大小。因此在弄清“在哪里”后,进一步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面是有大小的。自然也进入了本课的第二个核心概念——面积概念的研究。

1.概念的抽象

课堂上学生在摸一摸、说一说充分活动后,教师追问:“这些面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感官和视觉的冲击下,学生也就水到渠成能体会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那由物体表面抽象出的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在此基础上,笔者相机讲述:“物体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在数学上,它们有统一的名称,把物体表面或者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

2.概念的具体

概念的抽象,用讲授法教学更直接,但根据三年级孩子心理特点,他们更容易从直观出发,理解概念,所以笔者认为此时学生对“面积”的概念仅仅停留在字面和感官的理解。因此在揭示面积概念后,笔者再次追问:“面积到底是什么呢?谁能具体来说一说。”教师从学生身边的数学书出发,以示范的形式,让其理解: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接着在模仿、变式中强化具体的面积概念,将其流入学生的血液中。

笔者认为,三年级学生通过从具体→抽象→具体这一教学过程,能很好地帮助他们从本质出发,理解面积到底是什么。这样的概念学习就不是浮于文字表面,而是流淌于孩子血液。

PART 03

有多大

华罗庚曾说过:“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的核心素养,“量感”是对量的感悟和直觉。建立量感有助于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是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它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几何思维的发展、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图形的认识和测量又是不可分离的,因此在弄清面积是什么后,必将走向“面积有多大”这一核心问题。

从字面上理解:面的大小叫面积,既然“面积”是有大小的,而大小又是可以比出来的,因此课堂上就自然进入面的大小比较环节。课堂上笔者分为三个层次比较面的大小:①一眼就能比出大小:当两个面悬殊比较大的时候,用眼睛看就能比出大小;②重叠能比出大小:当看的不是很清楚时,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出大小;③测量比大小:当用重叠无法比出大小,或者重叠比大小比较麻烦的时候,如果知道到底有多大,就能方便比出大小。学生通过量一量,体会铺一铺可以数出大小,然后进行比较、铺一铺也可以算出大小后进行比较。

至此学生理解了第三个核心问题:“有多大”,也为后续面积单位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测量方法的多样化和优选化也符合学生度量经验,培养学生度量意识的重要手段。

一节课的设计有千千万,每种设计都有其目的性。本课我利用3个核心问题,引领学生掌握“面积”概念的探究方式,为后续“体积”学习铺路


追寻数学活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活力课堂
分享个人的教学点滴思考,追寻教育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