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年级《数数比比》为例
一年级上册新教材,开篇就是“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数学游戏分享》。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许有这样那样的困扰:学具不到位、课堂纪律把握不住、学习不到具体知识……
9月6日和9月9日,我分两天教学了《数数比比》这一内容,上着上着,似乎慢慢懂得了教材的编写意图。新课标强调“教-学-评”一致性,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新教材的编排,在执教《数数比比》这一内容时,我适时加入了评价反思,略有成效。
爱因斯坦曾说过:“教育的重大问题不在于教给孩子多少的知识,而在于如何教他们学习。”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才能及时纠正,越学越透。
本课的第一个游戏——报数拿球。根据给出的情境图,学生自主分析、理解游戏规则,即4人一组进行游戏,一人报数,另外3人拿球,小组同学互相检验拿球个数是否正确,拿对的学生可以获得一颗☆。本课的第二个游戏——报数画图,游戏规则和上一个基本相同,在思维上有了进阶,上一游戏数对应的只是球;而第二个游戏,同一个数对应了不同的图。这两个游戏,学生在进行时,都采取了自我评价的方式,用☆表示自己完成的情况。
不得不说,一年级的孩子都是单纯可爱的。课上我走进学生游戏小组,和他们一起游戏,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及时性评价:
评价1:这次你可以拿一颗☆,我不可以。因为你比我拿得快,我是先看了你,再拿球的。
评价2:我感觉你画得很快,你画了△,而我画的是小鸟,老师说只要数量一样就可以了,所以我奖励你多一颗☆。
评价3:我们都画对了,都能拿一颗☆,但是我觉得我要再拿一颗,因为我画得很整齐。
……
如果不是走到学生游戏的小组中去,这样精彩的评价肯定是和我失之交臂。这些精彩的过程性评价有的是对自己的鼓励,有的是给同伴的鼓气,也有些是督促组员不断完善。记得教材编写组楚平老师对新教材解析时说过:《数学游戏分享》学习的并不只是知识,因为这些内容对孩子来说都很简单,课堂上要给学生的是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及习惯。通过《数学游戏分享》这一综合实践性学习,学生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知道小学的数学课堂该怎样上。当课堂上听到这些精彩的评价,我想这节课的基本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也收获颇多。
如果说,过程中的评价是留给小组里伙伴的,那游戏后的评价便映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新教材不管是“综合与实践”领域还是自然单元都专设了评价板块,我想这也印证了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
《数数比比》我分为两个课时进行了教学,因此课堂上也就出现了两次不同层次的反思与评价:
第一次是报数拿球和报数画图后的反思。在游戏后,我相机提问:“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分别玩了两个数学游戏,想一想,你觉得哪个游戏你玩得比较好,好在哪里?哪个游戏还需要进步?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可能是开学第一课开始,课堂上就反复出现自我评价的过程,因此学生对于这样的要求并不陌生。在全班交流中,学生给了我很多惊喜:
评价1:报数画图的游戏我玩得更好,因为在玩的过程中,我一开始画了小鸟,看到同桌画了△,第二次我就改了,这样画就更快。
评价2:我觉得这两个游戏我玩得都挺好,不过我更喜欢第二个游戏,因为我们小组的同学能画出不一样的图形,都表示一样的数。
……
瞧,孩子说得多好,学会边反思边进步,学会在反思中抓住数学的本质。虽说这一板块的教学对知识并没有过高要求,但我能明显感觉到孩子在反思中,不只是唤醒经验,也是一次素养的提升。
第二次的反思是在两节课后(5个游戏后)。我相机提问:“这两节课,我们玩了5个数学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再一次与同伴分享后全班交流:
评价1:我发现玩游戏还能学知识,在画一画中,我们可以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小花的多少。
评价2:数数摆摆中,我学会了10个圆片摆一摆,可以摆出很多不一样的图形,我们还能用不同的方法来数数,比如一个一个数,还能两个两个数。
评价3:做游戏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先弄清楚游戏规则,然后再玩,最后还要想想游戏中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做得不好的地方。
……
上课前,我从没想过,“评价”会成为课堂中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环节,可事实的确如此,或许这就是新教材要我们孩子达到的又一高度——在反思中获取新知,在反思中不断成长。
全课板书
我一直在想:新教材到底新在哪里?通过这两节课的实践,我似乎悟出了新教材的一些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