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运算模型 丰富加法含义 ——“认识加法”教后散记

文摘   2024-10-09 11:52   江苏  


我的一年级数学

建立运算模型 丰富加法含义



——“认识加法”教后散记


2024年10月8日,国庆小长假后上班的第一天。按照进度,今天教学一年级第一单元《0~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例题7——认识加法。“认识加法”是学生进入小学后首次接触数运算的学习,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在“数学游戏分享”单元中积累了数数和认数的经验,同时在本单元认识了5以内数的含义、读写、顺序和大小。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以后学习5以内的减法以及6~9的加减法积累学习方法打下基础。



新教材


旧教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认识加法”这一内容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①将数的认识与加减法的含义整合到一个单元中进行教学。在认识0~5各数的含义之后,借助学生在认数中积累的活动经验和数感体验,认识加减运算的含义,沟通数与运算的联系。②在认识加法含义的过程中,借助在直线上表示数。通过直观的方式,将数数经验与计算本质进行关联。③丰富加法含义。旧教材加法是在分与合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加法就是两部分合起来;而新教材首次接触加法是通过“添上”和“接着数”帮助学生建立加法模型。④新教材中通过情境创设和讲数学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世界中感悟数量关系,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

为体现新教材编写意图,帮助学生掌握加法模型,理解加法意义,我在教学中着力体现了如下三点:


01

讲数学故事,渗透加法含义


很多孩子从在妈妈肚子里开始就一直在听故事,所以故事是儿童的最爱。数学故事能够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课堂在复习简单数认识后,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讲数学故事。通过讲数学故事理解题意,建立算法,形成经验。

课堂上我分三层进行设计:①新授环节。课上出示动态情境图,提问:“观察情境图,你能完整地说说图中讲了怎样的数学故事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明确:原来有3人,又来了2人,一共有5人。随后带领学生用数学的语言,以讲数学故事的形式完整表达现实意义。②小结环节。在新授结束后,提问:“刚才观察例图,我们讲了一个3+2=5的加法故事,你还能讲一个3+2=5的数学故事吗?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学生通过生活经验说出更多有关3+2=5的数学故事的同时,逐步能在交流中感受凡是把3添上2,都可以用3+2=5来表示,巩固加法的意义。③练习环节。“想想做做”第1题,再次让学生讲数学故事,列式解答。这样一则可以加深数学模型的印象,二则可以扩充数学故事的应用价值,明确凡是几添上几,都可以用加法来表示。

新授环节
小结环节
练习环节

02

借数学活动,理解加法模型


前苏联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过:“一般说来,儿童是依靠形状、颜色、声音和感觉来进行思维的。”对一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尤其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抽象的加法数学知识,更需要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才能深入心底理解加法模型。

教材改版后,加法模型有两个:添上数和接着数。因此课上我分两层让学生理解加法模型。首先是在主题图讲完数学故事后,提问:“如果要用小方块表示这个数学故事,你能动手摆一摆吗?”学生先独立摆一摆,再全班交流,形成共识:先摆3个,再摆2个,即3添上2是5。通过独立摆一摆,全班交流,明确“添”可以表示情境中的意思。其次结合数数经验,在数轴上,以往后跳格子的形式,理解3接着“数”也可以表示情境中的意思。在两次操作后,揭示:像这样添上数和接着数我们都可以用加法表示,随后教学加法算式的含义、各部分名称以及读写方法。

教学板书


03

以分层练习,形成运算能力


光理解算理,不掌握算法,那是纸上谈兵;光掌握算法,不理解算理,又是应试教育。因此在新授结束后,我结合书本上的习题素材分层进行练习,以提高运算能力。









  课堂上除了书本上“想想做做”第1~4题以外,我和孩子们把所有课堂上出现加法以“和”的不同进行分类,并横着、竖着按不同节奏朗读。旧教材学生学习加法是建立在分与合的基础上,因此对分类没有过多的展开。由于现行教材不再单独教学分与合,所以我试图通过5的不同组成,让学生分类,在分类中渗透分与合的思想。结合前面讲故事、动手做等活动,一方面感悟加法算式应用的普遍性,同时强化加法含义的理解,逐步形成运算能力。







追寻数学活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活力课堂
分享个人的教学点滴思考,追寻教育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