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关注本质,落实素养 ——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使用有感(2)

文摘   2025-01-03 14:31   江苏  


我的一年级数学

贴近生活,关注本质,落实素养

——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使用有感(2)



上周发布了《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使用有感》(1),今天继续ing。


三、突出计数单位

当课程目标确定之后,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因为教学内容是落实教学目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为体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新课标在“课程实施”部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主题,在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意义的同时,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基于计数单位表达的一致性。正因计数单位是数认识和数运算的基础,因此在一年级初步认识整数时,认识计数单位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1.在10的认识中了解计数单位和位值制

“十”作为小学生认识的第二个计数单位,又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生在认识1~9时,由于都是一个一个逐次增加,因此对计数单位没有太大的印象;但从10开始,和之前的计数就大不相同了,可以说“认识10”是人类认数的一个重要飞跃,它从原本逐一认数走向按群认数。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新教材把“1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这一内容单独设立为一个教学单元。



新教材的例题素材编排中,设计了由“小朋友”过渡到“小方块”的抽象过程。首先让学生经历“逐次添1”得到新的自然数的过程,同时体会“十”也是“一”这个单位累加的结果,引出数学中对10这个数的符号表达;再通过计数器上拨珠,随后走向生活中10的广泛应用;最后勾连10个一和1个十的内在关系。





实际教学中,在数出“十”这个自然数后,我并未直接呈现计数器,而是走向了生活中10的价值,在10包是一提、10支是一盒、10个是一盒……真实的生活情境后,学生自然体会:生活中很多向这样10个“打包”成1份的过程,随后走向数学中也有这样的现象。此时相机提问:“你能想办法把10颗珠子打包吗?可以怎样表示?”学生有了充分的生活经历后,此时计数器的呈现就不是直接告知,而是自我创造。在创造的过程中,有两点重要体会:①10作为一个整体,和之前1~9不一样,体会1和10之间的区别;②体会位值制的伟大,感受1在十位上和在个位上所表示的不同意义,同时体会0在自然数创造中的价值。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在教学中调整了内容呈现顺序后,能体会到学生对计数单位和位值制的深入理解,这样的认识也为后续进一步学习更大的自然数提供了保障。

2.在11~19认识中感悟计数单位的重要

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意义在1~10的认识中并不突出,唯有在认识大于10的数时,其独特的价值才予以凸显。主要原因在于,不管是1~9,还是10的认识,在计数时总是逐次添1数出新的数;而从11开始,既有逐次添1的过程,也蕴含了数的组成,也只有在此时,10才能真正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独立彰显它的独特功能。

尽管第一学段的学生对计数单位的感知是初步的,但这样的充分感知是后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力量。教学时,由桃子的具体数量逐步进行抽象,进而用小方块表示数量。此时呈现了零散的11个小方块和加1个的两幅图,追问:哪张图可以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数量是11个?在“想想做做”第一题时,也是对比圈出10只后看数量和没圈之前看数量,哪张图可以一眼看出蝴蝶和小蜜蜂的数量?在多次对比后,追问:现在对于“十”这个计数的单位,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也在我预料中体会到:如果都用“一”来计数,当数量多的时候会比较麻烦,有了“十”这个新的计数单位,让我们可以数的次数更少,更方便了。甚至还有学生说:“我想数量少的时候用‘一’来计数,现在我们又用‘十’来计数,以后数量再多,我们还可以用更大的单位来计数。”


新教材突出了“十”的地位和价值后,教学效果显著。课堂上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位值制和计数单位的种子,这也为后续数的认识和运算埋下伏笔。

四、关注算理算法

新课标指出:“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密切的关联。”一线教师都知道,算理和算法在数学计算中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算理为计算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解决了“为什么这样算”的问题;算法则为这种思维方式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方法,解决了“怎样算”的问题。课改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重法轻理,因为在考试、选拔中会算才是硬道理;现如今,老师们更多关注算理,因为算理是计算的本质,只有了解本质,才能将具体步骤和方法得以掌握。

在《数学化的视界》(王永著)一书中有如下一段话:弗赖登塔尔曾经对算术的现代方法作了一些比较,“发现好的方法都强调计数”“我看到不少算术书完全忽视了计数。由于过分强调数量侧面,致使儿童所学的计数成了单纯、乏味的数数,即没有系统地计数,完全忽视了将加看作继续数,将减看作往回数这种心算与笔算之间最重要的环节。”

新教材舍去了“分与合”的专门教学单元,把加减法直接植根于学生已有的数数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加减法的数学化过程,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把加减法与计数联系起来。很多一线教师抱怨这样做会让学生的计算能力减弱,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顾虑,但在期末口算能力过关测试后,我的这个顾虑就消除了。事实上,学生在不断数数的过程中,慢慢建立了数的整体架构,甚至我觉得,在新教材中10以内的加减法,不要过多看成是运算,而把它看成是数的进一步认识,在运算中理解算理,感受接着数用加法、倒着数用减法。这样的教学顺应了新课标提出的“感悟数的概念本质上的一致性”“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当然在十几加、减几的过程中还是不断在巩固数数的过程,相信经历了10以内各数和11~19各数两个板块内容的学习过程,会为下学期“凑十法”“平十法”“破十法”的进位、退位计算提供算法的支撑。

曾在网上看到这么一句话:“在当今多变的社会中,我们面临着各种复杂的问题和挑战。如果我们仍然固守于旧有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中,很难应对这些变化并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事实正是如此,新教材第一学期刚刚试用完毕,只有我们不拘泥于以前的固有经验,不断解放自己的思想,接受新的理念,我们才能将此新的观念很好地埋入孩子的心中,数学的学习才能走得更远!




追寻数学活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活力课堂
分享个人的教学点滴思考,追寻教育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