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近生活,关注本质,落实素养 ——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使用有感(1)

文摘   2024-12-24 17:32   江苏  


我的一年级数学

贴近生活,关注本质,落实素养

——一年级数学新教材使用有感(1)





新课标与新教材真可谓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2011年版课程标准经过十年的使用和数年的修订,教育部终于在2022年4月发布了新版课程标准;又经过两年的编修,终于在2024年9月基于新课标的新教材问世了。作为一名扎根一线的教师,经过自己的极力争取,也有幸成为第一批“尝鲜”群体,跟随课标和教材的脚步,探索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之路。

一学期的新教材教学,总体感觉有12个字:“贴近生活,关注本质,落实素养”。因为,新教材的立足点更高,始终聚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探索数学学科育人的实践路径。在这一学期的实践后,笔者对于新教材有以下几点深刻感受:




一、精选素材

1.单元主题图

教材不仅仅是知识的单向传递,而应是基于主题单元的探究与表达。新教材在每个单元都设立了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图,每一张图都根植于真实情景中的问题,通过学科逻辑让学生从整体上明了本单元要点。

如,第一单元:0~5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主要教学0~5各数,会认、读、写,理解数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会比较数的大小以及能进行关于0~5的加减法。主题图选用了学生熟悉的游乐场、小猴、小羊为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又富有童趣。最值得一说的是单元课时先学习了1~3,再学习了4和5,主题图就用了小猴和小羊将其区分,为后续加、减法的数量关系埋下伏笔,形成初步的探究欲望。

又如,第四单元: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这一单元是此次新教材中新增的内容,主要是从真实情境中抽象出10的过程,感受十进制计数法,初步感受10是1个新的计数单位,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的加减法。主题图呈现了小朋友购买冰糖葫芦的情境,冰糖葫芦分为三类:一种是盘子里呈现的散装的,这暗示着学生之前学习的1~9这些数,都可以一个一个数;第二种是老奶奶手中的冰糖葫芦,即已经穿好了9个,正在穿第10个,学生在数的过程感受10是9添上1得到的;第三种就是右边放的3串,感受10个作为一个整体的便捷,暗含新计数单位。

古语说得好:“整体谋篇,成竹在胸”。单元主题图的增加,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从整体出发,了解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先构建知识框架,然后逐一搭建起知识城堡。用好这样的单元主题图,相当于告诉了学生“是什么”,对后续深入研究“为什么”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样的学习更有整体性,利于孩子学习方法的培养。

2.新课例题图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记忆要依靠联想,而联想则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产物。旧知识积累得越多,新知识联系得越厂,就越容易产生联想,越容易理解和记住新知识。”一年级新教材关注了例题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能在相同情境中感受不同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

如,在5以内的加减法教学时,运用了相同的情境,改变了小朋友运动的方向。前面一张图说的是来了2人,后面一张图是走了两人,相应呈现的就是添上和去掉。








又如在6~9的加减法教学时,就用了两张一样的情境图。加法给出了问题:说说一共有几人,学生基于前知识经验,自然能理解将轮滑的4人和休息的2人合起来就是一共的人数。减法没有提出问题,则需要引导学生换一个视角观察这张图,说出3句话。相比5以内的加减法要求更高,对学生的思维冲击也更大,在观察、交流中能感受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为后期解决问题的教学做好铺垫。


新教材的例图,以连环画形式呈现加、减法,对孩子的思维要求更高,理解题意的能力也更清晰。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在这样结构化情境中学习,能将原先零散的知识碎片整合,形成知识网络,更好地勾连加、减法间的内在联系。

二、关注本质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将“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合并为“数与运算”主题。数是对数量的抽象,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和掌握算法。数与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概念的认识是数运算的基础,数运算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两者相辅相成。

新教材遵从了新课标要求,将认数和运算整合在一个单元教学,舍去了“分与合”的专门单元教学。一学期试行后,有以下一些感触:

1.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更深刻了

在认识1~9这些数的时候,教材都是通过呈现拨珠活动——“逐次添1”的累加过程得到一个新的后继数。如:1添上1是2,2添上1是3,5添上1是6……而加法计算时同样选择了添上(或合并)的概念。如3人添上2人是5人,4人和2人合起来是6人……。不管是数的认识还是运算,在初步建立概念,理解数量关系后,接着便用带箭头的直线数出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一年级孩子在建立概念时,的确需充分感知。在教学中,笔者觉得数数的过程是建立加法和减法内在联系的关键。曾经的教学,就算教师刻意让学生体会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可大部分孩子还是不能理解,或者说只是机械地记忆。但新教材教学过程中,当加法(添上)呈现接着数后,学生自然能联想到减法(去掉)是倒着数。实际教学中,加、减法概念全部出示后,我相机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第一个孩子就能提到,加法和减法是相反的,加法是往前的,减法是往后的。

换一种形式呈现和教学,学生对于数的意义理解自然深刻。很多时候,数学的学习只要找准方式,便能自然生长,无痕蔓延。

2.借助掰手指计算的学生更多了

苏教版新教材还有一个重大的变化,即删除了“分与合”这一单元内容。以前在学习加减法之前要用2~3周的时间机械记忆10以内的所有分与合,学生对10以内自然数的分、合熟记于心,这样的记忆从机械走向条件反射,因此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学生就能借助分与合的知识,快速计算。

新教材的改变,使得学生将数认识和数计算的学习更关注本质,从数数(数计数单位)的视角进行运算。如4+2,就是从4接着数2个数,5,6,所以4+2=6;6-2,就是从6接着倒数2个数,5,4,所以6-2=4。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5个以内的数是可以直接看出结果的,而超过5个数就需要通过数来记忆。舍弃分与合后,除了思维反应特别快的孩子,有一批孩子为了弄清楚数了几次,都会借助手指来运算。记得教材编写组侯正海老师曾在一次研讨中表达对此现象的观点,侯老师说:“在现在科学技术发达的时代,快速计算已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主要方式,计算机完全可以替代人类机械的运算。而运算背后的道理才是孩子需要弄懂的关键。”从成绩来说,或许一线教师不赞同这样的话,但从孩子的长久发展来说,对此观点我还是非常赞同的。因此,孩子掰手指我并未阻止,而默默认可了,这也或许也是逐步由直观思维走向抽象思考的过程吧。

由于篇幅原因,后续等待更新……



追寻数学活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活力课堂
分享个人的教学点滴思考,追寻教育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