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出发,丰富概念内涵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执教思考

文摘   教育   2024-02-27 07:28   江苏  

我的二年级数学

从本质出发,丰富概念内涵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执教思考


今天是2024年2月21日,新的一学期第一天上课。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一个多月脱离了课堂,对新学期的数学课或多或少充满了期待。

按备课进度,本学期第一节课《有余数的除法》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本课在学生二年级上册学习了表内乘除法一、二后又单独设立的单元,可见其教学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对除法意义的一次拓展,对已认识的平均分概念的一次再认识。通过本单元内容的学习,既可以巩固表内除法,又能感受试商的初步体验,对后续学习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以及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奠定基础。本课我从学生角度出发,主要围绕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教材目录



01

借助学习经验,深入理解“平均分”本质




《淮南子》里曾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二年级上册学生第一次接触除法便是从分桃子引入,而事实上,“平均分”概念的产生就是在人们分物时,常常要求“公平”,而产生的,其本质是每人(每份)分得同样多。它是分物的时候为了尽可能分完,而且每份同样多而产生的一种思想。




(1)在具体情境中,唤醒旧知。

因此课始,通过情境引入:把10支铅笔分给小朋友,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人?孩子们很容易想到10÷2=5(人),我随后追问:为什么用除法来计算呢?在此问题下,孩子们唤醒了除法的意义,即求10支里面最多有几个2支,可以用除法来计算,这是平均分中的包含除(几个几个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平均分”要满足怎样的条件?可以看出我们班孩子对此概念根深蒂固,异口同声回答:“每份同样多。”

(2)在小组研讨中,发现问题。

至此旧知的唤醒已完成,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前置知识也足够。于是,我改编书本例题,提出了一个大问题:“除了可以每人分2支,还能每人分几支呢?又可以分给几个人?会出现新的情况吗?”学生4人为一组,摆一摆,议一议。在分组讨论中,出现了每人1支、3支、4支、5支、6支……随后班中产生了争议:一部分孩子觉得这些分法都可以,另一部分孩子觉得,3支、4支等这种情况没有正好分完,此时班中的C同学高高举起了手,说:“老师,我觉得都可以,因为平均分只要每人同样多,这里虽然有多的,不过符合了每人同样多这个规则。”班中安静了3秒后,零零落落响起了掌声。二年级孩子能抓住本质,大胆表达,我想这也是新课标想要孩子具备的核心素养吧。待全班达成一致,后期表述以及算式的表达也就水到渠成。

  (3)在分类比较中,完善概念。

孩子们经过激烈的争论,以及“平均分”概念完善,已经对已有“平均分”概念有所突破,此时笔者再次放慢脚步,提问:“你能把这些算式分分类吗?想一想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类的。”一年级学生就学习过“分一分”按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二年级下册在第八单元也将执教“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因此学生在分类时,必须思考分类标准,这样的问题也为后续学习保驾护航。




课至此,学生经过直观操作、列式计算、对应解释和对比辨析,对除法的含义有了更深刻地理解,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有了丰富的经验积累,促进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的发展。





02

巧用教学例题,自主发现“余数”规律



“有余数的除法”可以说是一节比较难上的课,其主要原因:它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前面承载着学生从“平均分”产生除法后建立除法基本模型;后面为除法进一步计算及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而这一切中“余数<除数”是本课的一个重点,也是后续计算中一直要出现的问题。这句话要孩子背出来并不难,可让孩子在实际问题中能灵活运用,遵守余数除法需要遵循的基本规则却很难。因此课堂上我结合操作、说理,让学生的认识自觉上升到“余数<除数”。





教学时,我对例题作了适当重组:首先显示1个正方形(1根根小棒拼搭出来),紧随其后出示2个同样的正方形,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在观察小棒一根根出现,并搭成正方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除数和余数的关系;接着追问:“用13、14、15、16根小棒分别可以搭几个正方形,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在4人一小组中,边摆边探索,并列出除法算式进行对应表达,然后观察对比,初步感知“余数”出现的规律;随后质疑:“为什么余数只能是1、2、3,不能是4呢?”这是一次思维的突破,学生在直观投影中感受到当余数和除数相等时,商的变化会增加1。至此按教材编排已经结束,不过为了能将此重要概念埋入孩子心里,我提出了一个发散性任务:“如果除数是其他情况,是不是也符合呢?你能举例来说一说吗?”孩子们课堂上的表现让我惊讶:有人继续用小棒摆了五边形,有人借助前面分铅笔的情境举例,甚至还有学生用书本第3页摆球的例子举例……正如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中科院院士张景中先生曾说过:“计算和推理是相通的”“推理是抽象的计算,计算是具体的推理。”我们的计算教学也应如此:让计算、推理、抽象形成完美的闭环,不断内化和提升。

完整板书




追寻数学活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活力课堂
分享个人的教学点滴思考,追寻教育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