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在活动中顺利过渡(2)
——以一年级新教材“数学游戏分享”为例
上周以“让孩子在活动种顺利过度——以一年级新教材‘数学游戏分享’为例”为题,从理论支撑、新旧知识对比、内容安排及目标(前两部分)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今天“连续剧”继续加载ing。
第三部分:搭搭拼拼。它包含了4个板块内容:
根据内容板块,我们不难发现:“看一看,搭一搭”与“想一想,搭一搭”,虽然都是学生操作,但层次却不同。前者看着形状模仿,侧重回顾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感性认识,感知并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后者则要学生先想象,再创作。笔者认为后者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彩纸拼图”和“创意拼图”的教材设计与前面相同。虽然这一课时同时涉及了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不过教材在编排过程中还是先体后面,这也符合“面从体来,面依附于体”的思想。
第四部分:围“草地”。它包含了三个板块的内容:
在“搭搭拼拼”的游戏活动中,已经初步了解了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而“围‘草地’”游戏活动,则更侧重“面是有大有小的”以及点线之间的关系。学生在游戏和解决问题过程感受平面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和应用,初步感受点、线、面之间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正如2022版新课标在“三会”核心素养目标的第3条指出的:“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此学生在围出不同大小的“草地”并比较时,要让他们用自己的、儿童化的语言比较、分析、说理并判断为什么大,逐步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第五部分:“理物品”。它包含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作为“数学游戏分享”综合实践活动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教学时要注意两点:首先在知识层面,学生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课堂上教师必须精心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物教具,换言之,不能拿着教材主题图,让学生凭空分类,也不要仅借助多媒体让学生分类,此处必须用上学生亲切的学具。其次在能力层面,学生将进入小学数学其它单元内容的学习,因此在分类整理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为幼小衔接和入学生活做好适应教育。
2022版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明确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通过学业质量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的主要依据。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多样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新教材在编排过程中加入了促进学生发展的多元评价。在“数学游戏分享”的最后就加入了反思与评价环节。
学生通过反思、评价并讨论“数学游戏好玩吗?”“你最喜欢哪个数学游戏?”“哪些同学游戏玩得好?”“哪些同学说得清楚?”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参与各种游戏活动的情况,不仅仅要关注“好玩”,更重要的是关注游戏内容的掌握程度,关注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此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
(1)语言表达的清晰度,是否能完整地表述数学游戏活动的内容,表达自己对数、数量、图形等数学知识的理解;
(2)是否可以清晰表述数学游戏的内容和规则;
(3)是否能对同伴做出的评价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给以补充等。
在2022版新课标的指导下,新教材已经上线,如何帮助一年级孩子消除初入学的紧张感和陌生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尤为关键。“数学游戏分享”综合与实践活动就起着幼小过渡的关键作用,只有我们老师做好充足的准备:备课、课堂任务单、课件、教具、学具……才能让孩子顺利度过适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