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步认识图形中发展空间观念 ——一年级“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磨课思考

文摘   2024-10-22 18:32   江苏  


我的一年级数学
在初步认识图形中发展空间观念
——一年级“图形的初步认识(一)”磨课思考

2024年秋天,我有幸再次回到一年级,接触新教材,和新一轮课改同步前行。更为开心的是,我和我徒弟吕老师一起任教一年级数学,这也增加了许多共同研讨的机会。最近吕老师参与名师工作室活动,要上一节一年级研究课,我们共同确定课题为——《图形的初步认识(一)》。

图形与数量一样,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遇到的最本原的数学对象。由于图形比数量更加直观,也更加生动,因此,人们对图形的认识早于对数量的认识,人们对图形的抽象早于对数量的抽象,甚至可以说,人类创造自己的文明是从图形开始的。新课标“图形的认识”主题教学的要点是“经历从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认识图形的特征,感悟点、线、面、体的关系;积累观察和思考的经验,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立体图形 

一年级“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的是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初步认识。这是小学阶段学习“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的开始,也是今后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准备课。学生在这之前除了“数学游戏分享”中接触过立体图形,在幼儿园的游戏中也经常接触立体图形。因此。大部分学生能基本辨认图形的直观特征,正确判断与识别立体图形的名称。

基于以上的学情和内容分析,磨课中我们有以下三点思考:

01

 教材的呈现有哪些具体的变化? 

首先,单元标题有所变化。新版教材立体图形认识的单元标题为《图形的初步认识(一)》,旧版教材为《认识图形(一)》。这里加入了“初步”两字,即表示了学业的要求只要达到初步认识,是为今后正式认识图形所做的准备。


其次,素材选择更加真实。新版教材以真实场景——书房为切入口,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经历物→体的演变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旧版教材中只是由搭积木引入,新版教材还加入了一些特殊的长方体和圆柱,如本子、文具盒、笔筒等,引导学生对图形特征和本质属性进行辨析、分类,从而获得对立体图形特征的初步了解。


再次,领域主题适当整合。新版教材把原先在“综合实践”领域中“有趣的拼搭”内容移至第一课时进行教学。新版教材更加注重活动和游戏,通过做中学,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慢慢体会立体图形的特点,感受图形特点对图形本质带来的不同变化。    



结合新旧教材的变化,我们认为新版教材更注重数学本质,注重真实情境,更重视活动探索,重视亲身感受,对教学的要求侧重素养提升,而非单一做题。

02

 从哪种立体图形入手更为简单?

史宁中教授指出:“除了火的使用之外,文字的发明应当是人类文明的开始,而这个发明是从图形的抽象开始的。”“早期的图形抽象,核心是把三维空间的物体用线条描绘在二维平面上。”

由于立体图形距离人类更加贴近,因此,一般小学数学教材在教学一年级初步认识图形时,都是先编排认识立体图形,后认识平面图形。尽管如此,让一年级学生能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立体图形,能直观描述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依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

通过课前与学生的接触和聊天发现,球是一年级学生最容易识别的立体图形,其原因是小朋友平时的很多玩具、体育器材都和球有关,如皮球、乒乓球、弹力珠等。同时我们也发现,圆柱是孩子认识立体图形中的难点,虽说圆柱形物体学生接触的也比较多,如薯片罐、水杯等,但是由于物体的高矮、摆放等外部原因,干扰其观察本质属性,常常分辨不清或表达不清。尤其像鼓这类中间突出或凹进去并且上下面一样大的物体,学生也会和圆柱混淆。多方面因素的堆积,使得这一内容成为本课难点。相比较而言,长方体和正方体大部分孩子也能分别,只有在长方体接近正方体的时候,孩子会产生混淆,他们具体是“长长方方”还是“正正方方”难以辨认。


     基于以上的分析,在教学设计时打算从球入手,学生在认识球的过程中,初步掌握探索立体图形特征的方法,为后续进一步探索立体图形打下基础。

03

 活动操作如何把控好教学常规? 

一年级孩子正处于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注意力系统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学习环境、学习兴趣、身心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很多教师都不愿意在一年级执教公开课,其原因就是课堂纪律难把握。“图形的初步认识(一)”又是一节操作性强、活动内容多的课,需要大量学具和教具,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观察——操作——表达的过程,才能直观感受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这样的课如果活动安排与组织不合理,或许课堂会走向教师无法把控的地步。

基于以上对儿童心理的分析,我们在活动设计中特别加入了两次收学具的过程,让收学具也成为教学的组成部分。首先,在初识4个立体图形特征后,组织学生按提示语逐一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装入收纳袋。这样的设计,一则在收学具过程再一次巩固立体图形的外观特征及其名称;二则把学具都收入袋子中也防止课堂教学中会随意触碰。其次,让学生在“滚一滚”活动感受面的特征后,再让学生将另一组学具装入收纳袋中。两次收学具活动的目的有所不同,第一次是巩固学生立体图形的基本特征,第二次则偏重“面”的不同特征,在对比中加深理解,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以上是我们磨课中的一些思考,具体的实施还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调整和完善,期待试水成功!

THE END





追寻数学活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活力课堂
分享个人的教学点滴思考,追寻教育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