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数符号”走向“计数单位” ——“10的认识”备课思考

文摘   2024-10-31 21:15   江苏  


我的一年级数学

“记数符号”走向“计数单位”

——“10的认识”备课思考

“10的认识”是苏教版新教材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0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这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0~9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内容的学习为学生后续认识11~19(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奠定基础。2024年苏教版新教材在“10”这一内容上做了很大改变,即把“10”单独作为一个单元,介于0~9和11~19之间。这样变化,重点让学生感受从“逐个计数”走向“按群计数”的思想,体会10从“记数符号”到“计数单位”的飞跃。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备课:

 1.记数符号“10”的概念性该如何体现?

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对于一年级孩子来说,凭借生活经验,在他们脑中的“10”就是一个数,它和之前学习的0~9一样,都是可以数出来,即都是对生活中物体数量的抽象。同时根据前面认数的经验,孩子们也知道一个新的数的产生,都是通过逐次添1得到的(这也蕴含了自然数的后继性和无限性)。教材单元主题图和例1情境图中都蕴藏着“10”这个数产生的过程。

因此我做了如下两步设计:

(1)初识——感受9和10的关系

谈话:周末,两位小朋友相约一起到公园游玩。(出示单元主题图)瞧!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和奶奶分别在做什么?一串冰糖葫芦有多少个呢?

明确:一串冰糖葫芦有十个,奶奶手上已经穿好了9个,正在穿1个,也就是10个。

讲述:在买冰糖葫芦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9个添上1个是十个的故事,生活中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让我们一起到操场上来看一看。




    

    (2)再认——体会9添上1是十

谈话:瞧,大课间时,小朋友们正在操场玩游戏呢。(动画呈现9人坐着,1人在跑)提问:仔细观察图,你能完整地说说图中发生的故事吗?

交流:有9个小朋友围坐成一圈,(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有1个小朋友准备跑着丢手绢。(板书9人  1人)一共有十个小朋友。9人添上1人是十人。





引导:不管是买冰糖葫芦还是丢手绢的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什么?如果用1个小方块表示1个小朋友,你能摆出图中的意思吗?(同桌合作完成)

交流:先摆9个小方块,再摆1个小方块,9添上1是十。

谈话:制作冰糖葫芦和丢手绢游戏中都有9添上1是十的故事。

   从初识到再认,学生在不同情境中感受9添上1是十的过程,体会十的产生。在真实情境中初步由具体抽象到半具体的小方块,从而逐步抽象出新的数“十”。

2.计数单位“十”产生的必要性如何体现?

2022年版课标专门就10的认识提出具体要求:“10以内数的教学重点是体验1~9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通过9再加1就是十,体会十的表达与1~9的不同是在新的位置上写1,这个位置叫做十位,十位上的1表示1个十,1个十用数字符号10表达。”学生在认识10之前,认识了0~9这些数,它们都是逐个计数的。虽说数的产生是从逐个计数开始,但随着生产、生活的需求,人们慢慢感受到再由逐个计数的方法来数数,既烦琐又容易出错,这就产生了“十”这一计数单位的需求。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如果从理论上教学不但理解不了,也感受不到“十”作为一个计数单位的必要性。因此在学生认识“十”这个数的产生后,我设计了如下的购买物品环节:

谈话:生活中像这样关于10的故事很多。为奖励小朋友学习认真和表现出色,老师打算去文具店买10支铅笔作为奖励。(出示:有散装和盒装铅笔)

提问:谁愿意作为小老师来帮老师选选?

预设1:一个一个数出十支铅笔。

预设2:一盒十支,拿一盒就可以。

谈话:真是聪明的孩子,我们不仅知道十是怎么产生的,还知道生活中的十在哪里。

提问:小朋友们,不管是数出10个,还是拿一盒,这些铅笔的什么是一样的?如果同样有散装的和盒装的,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感悟:选十个一盒更方便。

谈话:看来,十还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方便。回想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是他们十个放一起的?

……

在具体的购物情境中,学生通过自我选择不同方法购买十支铅笔,潜移默化感受按群计数的便利,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后续的计数过程中选择十个十个来数。记得教材组专家候正海老师曾在一次讲座中说过:“十作为一个单位来计数的便利,学生只有在11以及更大的数的认识中才能体会更深“”。而本课只是认识十,因此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情境中感受更能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能直观地感受到用“十”为单位计数的便利,促进了学生对计数单位“十”和十进制方法的理解。

3.记数符号“10”的认识如何体现位值性?

现在常用的计数方法是“十进位值制”,其有两个特点:首先是“十进制”的,即满十进一;其次是“位值制”的,即一个数码表示什么数,需要它所处的位置来决定。十进位值制是千百年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使得人们能用少数的记号表述全部的数,为人们深入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马克思曾称赞它是“人类最美妙的数学发明”。

10是学生认识的第一个两位数,它和前面认识的0~9不同:它不再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而是用前面所学的“1”和“0”这两个数字符号组合起来表示。因此它的认识有别于前面认识的数,是在0~9各数认识的基础上增加了位值、计数单位、十进制等概念。当学生感受到“十”作为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数数更便利后,我试图借助计数器让学生感受十的特殊价值。

谈话:前面我们在学习数的时候,除了用小方块表示数,还可以借助数珠来表示数。

提问:你能用数珠表示出这里的十个物体吗?怎么拨?

(根据学生提示,一次拨出10颗珠)

追问:根据刚才我们表示十的经验,你又想到什么?

引导:介绍数位,明确10个一是1个十。

提问:十位上的1颗珠表示的就是十,你会把十这个数表示出来吗?这里的“1”“0”分别表示什么?

明确:1个十就是10个一,10个一就是1个十。

启发:刚才,我们用方块表示9添上1是10 ,这里的方块表示多少个一?如何表示1个十?

……

学生从1开始一次数到9,感受自然数的后继性后,加入一颗珠子,在抽象的计数器中体会10的产生。同时基于生活经验,自然感受到此时的10颗珠子也可以捆起来变成一组。这一设计首先可以让学生感受数是对数量的抽象,其次最主要的是能帮助学生体会十进制计数法的意义,体会10和1之间的联系,感受位值制产生的伟大。

至此,本课的主要目标应该能达成,具体的实施,期待第一次试水后的成效。






追寻数学活力课堂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数学活力课堂
分享个人的教学点滴思考,追寻教育的本质,让数学课堂回归本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