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如何理解孩子们的断亲想法?

文摘   2024-10-08 20:59   北京  



《论语》222


我待贾者也。


文 | 颜小宝


原文:
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这里  看注解和翻译 
👇🏻👇🏻👇🏻
孔子:怎么没人买我呀?!

每年春节,孩子们都被迫加入一个恐怖的活动,就是认亲。
回到村里的孩子们,被迫和七大姑,八大姨打招呼,叫姑姑,姨妈,二大爷,表哥,表外甥等等等等,还要表现出超乎寻常的亲切。
孩子们一方面是真的不认识(哪怕是‘我小时候还抱过你’),另一方面,孩子们也不理解:为什么要认识这些人。
父母的观点是:这些人以后会帮你。
真的么?
父母的亲人的子女之间,真的有可能互相帮忙么?
即使他们互相帮忙,是因为他们的父母是亲人?还是因为本身关系就比较好?
以前我们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意味着我们的生活范围非常小,而且所做的事情,一部分是需要‘集体’来共同完成的。
这时,家里有几个兄弟的,就好办了。毕竟,人多好办事,特别是那些重体力,抢时间的事情。
现在,我们进入了城市生活。城市中,人和人的关系会更加复杂,更加松散,更加‘社会化’。
农耕时代,只有人和人的关系,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隐藏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
而在城市中,主要的关系是‘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是附加在‘人和城市’之间关系之外,之上的。
也就是说,我在城市,只要符合城市规则,我不需要认识任何其他人,就可以生活的很舒服。
这种情况,在农耕时代时不可思议的。
现在,我们的孩子就进入了这样的时代:城市时代。
他们不需要在意、依赖任何‘身边’的人,他们只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了,城市的强大,已经可以让他们得到‘存活’的基本需要。
这一点是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的。
所以,对特定人的依赖,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弱了,不论这个特定人是姑姑,还是姨姨,还是叔叔,还是伯伯。
哪怕是兄弟姐妹。
城市提供的基本功能,实现、代替了我们之前对人所有的依赖。
所以,这一代的孩子自然觉得,没有必要去特意认识某个人,除非他很有趣,除非他让我喜欢。
这就是断亲潮的环境问题。
所以,不要逼孩子去认识‘七大姑八大姨’,如果你们感情真的好,那就一起玩,如果只是礼节需要,那就过得去就好了。
孩子们有他们的城市规则,有他们的城市价值观,有他们的城市朋友。这个朋友,可能在世界上任何地方。
相同的是,他们都在孩子们心里。孩子们依赖他们成长。

这里  看注解和翻译 
👇🏻👇🏻👇🏻
孔子:怎么没人买我呀?!


2024年3月1日,我们开始512天的论语同读。论语同读由三部分组成:
  1. 每天的群内领读,由不同的同学领读,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欢迎参加
  2. 每天的公号表达,主角是颜小宝,带你游历整个论语。(就是本文,欢迎阅读,转发)
  3. 还有一个《512天论语》的圈子,会以“考据、义理、词章”角度来理解、交流每一天的内容。(欢迎订阅,参加同读的同学,会自动加入圈子)



苏轼生活
像苏东坡一样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