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区分内外

文摘   2024-10-28 21:23   北京  


《论语》242

侃侃如也;訚訚如也。与与如也。

文 | 颜小宝


原文: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这里  看注解和翻译 
👇🏻👇🏻👇🏻
孔子:我是这样看人下菜碟的

以前不理解孔子说的‘亲亲’,现在逐渐理解了。所谓的成长,就是不断确定‘亲’的过程。

刚出生时,只有妈妈是亲的。闻到妈妈的味道,看到妈妈的样子,人就安静了。如果妈妈不在,唯一能安慰孩子的,应该就是妈妈的衣服了。总之,妈妈是唯一的亲人。

后来,爸爸走进生命。那个人不断叫我‘爸爸’,直到我也开始叫他‘爸爸’。虽然我不懂,我却知道那个人对我很友善。于是,爸爸也成了亲人。

慢慢的人多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亲人的规模不断变大。

还有邻居。

小孩子并不能区别邻居和爷爷奶奶的区别,总之都是对我很友善的。所以,如果邻居要抱我出去玩,我也是很开心的。

因为,我知道他们很亲。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对我都很亲,比如,有一个长得很好看的小姐姐就会看妈妈不注意时,使劲掐我,让我痛得大哭。这时我才知道,亲人之外,还有‘坏人’。

于是,我看人就有了区分:亲人、坏人。

随着我慢慢长大,亲人越来越多,坏人也越来越多。不过,我知道了亲人和亲人也不一样。

妈妈永远是最亲的,不过我更喜欢爸爸,因为他对我最好。

后来我上学了,我觉得老师也很亲,同学们也很亲,所有的同学都很亲,我的同桌却最亲,因为她离我最近。

这时,我的亲人增加了: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邻居、老师、同桌、同学。

不过,有的同学对我非常不好,我也不喜欢一些同学。所以,我对他们,和对我的‘亲同学’就是不一样的。

于是,同学也分成了‘亲’同学,和‘不亲’的同学。

再后来,我知道了还有其他班。于是,又有了‘其他班’的同学。即使我班里‘不亲’的同学,也比其他班的同学‘亲’一些,除了某个特别的人,因为,我很喜欢那个人。

再后来,我的同学越来越多,多到我都记不得了,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我始终喜欢的‘亲’同学,就那么2、3个了。其他人,不过就是‘同学’而已。

再后来,我工作了,第一次去单位,看到领导,觉得很亲;看到同事也觉得很亲。

亲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他们和我并不亲。于是,我也和他们不亲了。

后来,我换了工作,原来单位的同事就成了前同事了。没多久居然都忘记了:原来,他们和我没有什么关系。

后来,我恋爱了,她成了我最亲的人。整个世界分成了她和其她。

我对她,总是无限的好;其她好像不再存在。

再后来,我进入了某个专业领域,对于专业领域的内容、话题,我觉得很亲;而对于这个领域之外的,我就兴趣很小了。

再后来,我喜欢上了《红楼梦》。我觉得,《红楼梦》是最好的小说,不论你拿《百年孤独》还是《金瓶梅》来,我都觉得《红楼梦》最好。因为,我和《红楼梦》最亲。

再后来,我喜欢上了雷军,因为雷军,喜欢了小米。所以,不论华为有多‘爱国’,不论苹果有多优秀,我还是喜欢小米的所有产品。因为,我觉得我和小米‘亲’。

其实,人就是如此,对于我‘亲’的,我自然就会喜欢,支持,和他在一起;对于我不亲的,我自然就会漠视。

我不可能对我‘亲’的和‘不亲’的一视同仁。就像,我肯定会觉得可口可乐比百事可乐好喝,因为我在大学时因为某个事情,喜欢上了可口可乐。我觉得我和‘可口可乐’亲。

当我回想到这些时,我顿时理解了孔子的‘亲亲’,是呀,人的本能,就是:亲亲。也就是和‘我亲的人、事、物’亲,这是本能的。

人不可能违背这种本能呀。

喜欢自己的孩子,敬爱自己的父母,依恋自己的文化,这是人的本能。

只是,随着人的成长,‘我’亲的越来越多。我的‘亲’也就越来越大了。

比如,我‘亲’所有的狗;我‘亲’所有独立的个体;我‘亲’历史上的苏轼(哪怕觉得这个人身上全是缺点)。

既然亲亲是本能,那么对不同感觉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处理,也就是人的本能了。

所以,不要纠结自己对不同人,不同事的不同判断和处理,这是人的本能,也是孔子的做事方法。这也就是俗称的:看人下菜碟。

一视同仁,才是虚,才是伪。

这里  看注解和翻译 
👇🏻👇🏻👇🏻
孔子:我是这样看人下菜碟的




2024年3月1日,我们开始512天的论语同读。论语同读由三部分组成:
  1. 每天的群内领读,由不同的同学领读,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欢迎参加
  2. 每天的公号表达,主角是颜小宝,带你游历整个论语。(就是本文,欢迎阅读,转发)
  3. 还有一个《512天论语》的圈子,会以“考据、义理、词章”角度来理解、交流每一天的内容。(欢迎订阅,参加同读的同学,会自动加入圈子)



苏轼生活
像苏东坡一样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