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颜小宝
原文: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很多父母,特别是父亲,喜欢给孩子讲道理。
他们讲道理,不是根据孩子遇到的问题,而是讲他们认为‘正确’的道理。
并且,这些父母会‘不断引申’,一件小事,引申到十万八千里外。这位父亲自我感觉挺好的,觉得自己在履行父亲的‘教育义务’。
其实,这是错的。
1. 父母不应该‘无的放矢’地讲道理
2. 父母不应该偏离问题讲道理
3. 父母在讲道理前,应该先‘示范’,而不应该直接讲道理
《文心雕龙》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人禀七情,应物斯感”。
这句话说的是:人,作为智慧生命,天生就有各种情感,对于外界的万事万物万情,都有自然的感觉。
这个感觉,在儒家就是‘仁’,也就是感知‘他人的情绪’。
所以,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他们是可以感知到其他人的情绪的。并且凭借本能,是可以处理好绝大部分和自己年龄相符的事情的。
当然,肯定有一些处理不好的。比如孩子眼中没有父母或者其他家人,吃饭时不等他人就直接开吃。这时,做父母的就要及时提醒。
不过,这时的提醒,并不是讲道理。而是先用示范的方式:“等一下,等爸爸来了一起吃。”
这只是说话,只是交流,并不是‘讲道理’。孩子听到这个后,正常情况下,会马上意识到问题所在,也就会等爸爸过来,进而在之后的生活中知道要等家人一起到了再吃。
如果孩子仍然不知道呢?这时,父母才需要讲一下道理。把道理讲清楚就行了:“我们是一家人,大家要一起吃饭。如果爸爸来了,看到盘子乱乱的,肯定觉得不好;你想,你要是来了,发现你最爱吃的红烧肉已经没了,是不是也不高兴呀?”
道理讲到这里就好了,千万不要做道德定义和批判:“你这孩子,眼里怎么就没人呢?!”
这就是‘胡乱引申’了。
这就是给孩子讲‘礼’的过程:
1. 先让他凭借本能去做。
2. 如果做得不对,就通过自己的示范提醒他。
3. 如果孩子没有读懂提醒,就直接讲一下道理。
如此就够了。
当然,有的孩子不是不懂,而是不做。这种孩子就不是‘礼’的事了,而是其他的问题,需要其他的解决方法。这个今天不讨论。
每天的群内领读,由不同的同学领读,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欢迎参加) 每天的公号表达,主角是颜小宝,带你游历整个论语。(就是本文,欢迎阅读,转发) 还有一个《512天论语》的圈子,会以“考据、义理、词章”角度来理解、交流每一天的内容。(欢迎订阅,参加同读的同学,会自动加入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