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你有勇气让孩子交‘丑陋的小板凳’么?

文摘   2024-10-19 23:06   北京  


《论语》233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

文 | 颜小宝


原文: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这里  看注解和翻译 
👇🏻👇🏻👇🏻
孔子:你,为什么,读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小儿子在上科学课,他也非常喜欢。因为科学课上总是有一些稀奇古怪的玩意,这些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以及日常课堂上看不到的。

有时候,小儿子又会比较苦恼,特别是老师让交一些作业的时候。

比如,这几天,老师让大家做一个实验:观察树叶的实验。这个实验里涉及到很多知识,比如用称重法测量(计算)树叶的面积。

这个实验的作业之一,就是交一个视频作业:介绍实验的过程。

小儿子做完了整个实验,并且选取了称重法来录制视频交了作业。

在交作业的当天,第一个孩子的家长在群里发了他们的视频,我打开一看,惊呆了。因为这是影视专业级别的剪辑呀,还有至少本科以上的实验手法和视角。

小儿子看到后,马上说:妈妈,先别交我的,等交的人多了,再把我的混进去。

原来,孩子也知道自己做的不好。不过,这个‘不好’在他一开始时不知道的。只是看到了别人做的,自己就知道了差距。

这一刻,孩子的内心是有很大的落差的。不过,作为男孩子,他并不大在意这个,很快就忘记了。

而我想的是,为什么他会‘突然不好意思提交’了呢?这个‘不好意思’的内心是什么历程呢?

我想,大概是觉得:这种玩意,我怎么做的出来?他又是如何做出来的?

我想起来那个被证明是假的,赫赫有名的爱因斯坦的小板凳的故事:

爱因斯坦上小学时不爱说话,同学们都认为他笨,老师也不喜欢他。一天,同学们都把自己的手工课作业交给了老师。老师从一大堆泥鸭子、布娃娃、木制品中拿出一个很不像样的小板凳,生气地问:“你们谁见过这么糟糕的小板凳吗?”同学们都笑了起来,只有爱因斯坦低下了头。老师看了他一眼,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糟的小板凳吗?”爱因斯坦站起来小声地说:“有的。”同学们惊奇地看着爱因斯坦,只见他从课桌里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爱因斯坦对老师说:“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它虽然不好看,但比这两个强一些。”

我在想,爱因斯坦在提交那个丑的不像话的小板凳时,内心在想什么?其他优秀的作品,又有多少是在‘父母的协助下’完成的呢?

当然,父母是孩子成长中必要的辅助,父母帮助孩子做一些什么,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问题是,当那个在父母协助下完成的优秀作品得到鼓励表扬后,孩子会如何想?

孩子会有几种认为?我猜大概有这几种:

1. 父母做的很好,以后就交给他们做了。

2. 有父母帮助,更容易得到表扬,我要多多得到父母的帮助

问题是,父母并不是永远存在,教育的目的,就是孩子的成长,而成长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如何脱离父母。

如果,孩子的一个作品,得到了‘不可持续的表扬’,对孩子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与其如此,倒不如给孩子一个‘可以修正的批评’,也就是:你的视频,做的很丑,你至少可以加个封面,诸如此类。

对于教育者来说,批评,或者表扬,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批评和表扬的目的都是孩子的成长。

如果你的批评的内容,孩子无法修正,那么,批评就没有了意义;如果你表扬的内容,孩子无法持续,那么你的表扬就没有了意义。

所以,当我儿子在为‘作品的丑’感到不好意思时,我的做法是追问他:你觉得如何才可以好一些?

因为,这个,是他可以做的。

这里  看注解和翻译 
👇🏻👇🏻👇🏻
孔子:你,为什么,读了那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2024年3月1日,我们开始512天的论语同读。论语同读由三部分组成:
  1. 每天的群内领读,由不同的同学领读,其他同学参与讨论。(欢迎参加
  2. 每天的公号表达,主角是颜小宝,带你游历整个论语。(就是本文,欢迎阅读,转发)
  3. 还有一个《512天论语》的圈子,会以“考据、义理、词章”角度来理解、交流每一天的内容。(欢迎订阅,参加同读的同学,会自动加入圈子)



苏轼生活
像苏东坡一样地生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