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花“狂欢背后的视频文本化浪潮
原本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视频内容,在短视频的媒介形式下却成为一个可以被随意拆解、重组的文本化载体。其中的符号和意涵,不再受到原始视频情境的束缚,可以被自由地提取和剥离。节目中的每个 “瞬间一刻”,都在视频文本化的力量推动下,被无限放大,成为可能引发全民狂欢的起点。
其次,在完成剥离、提取和运用之后,这些视频片段便变演化为独立元素,如同一个个可以随意组合的话语词汇,与网络文字一样,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话语方式。
从这个角度来看,网友们在这场狂欢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如同技艺精湛的工匠,将节目中的每一个片段都视为可雕琢的璞玉,进行了深度的剥离、提取与再运用。“栀子花”与何炅,在大家考古式的解读下,完成了从综艺情境到网络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从“so beautiful so white”到“邪恶”的最终转变。这不仅揭示了互联网时代观众对于视频内容的主动参与和创造性解读能力,也反映了视频文本化在当代文化传播中的强大影响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常见的网络流行语创作形式外,许多网友还积极借助AI工具,以单帧照片为基础展开更为天马行空的创作。通过这些视频,我们能够目睹 AI生成的何炅大打出手,《向往的生活》摇身一变成为 “向往的擂台”。
这一行为进一步拓宽了视频文本化的边界,彰显了科技与文化在当代社会融合发展的崭新趋势。它体现出在数智时代,技术工具的应用不但为文化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与方法,而且推动文化内容在形式和内涵上持续创新与演变。这种演变既展现了观众对文化的个性化追求以及表达诉求,又反映出文化在技术驱动下的适应性和创新性发展态势。
随着更加新奇的热梗出现,“邪恶栀子花” 的狂欢渐渐淡去,在余韵之后,我们更应该进行反思。网络文本化是一股汹涌的浪潮,既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创新,又带来了一些潜在的风险。
然而,这正是互联网时代文化发展的真实写照。
视频文本化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以其独特的魅力促进了网络流行词的迅速传播与广泛认知,有助于在广大网民中形成深刻的集体记忆和广泛的文化共识。以“邪恶栀子花”为例,它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吸引了全民的广泛参与,充分展现了网络文化的强大创造力和无限互动性。
但另一方面,视频文本化也可能成为信息碎片化和浅表化的推手。在视频内容被不断剥离成最小化的独立形态的过程中,其原有的上下文信息和背景资料往往容易被忽视或遗忘,这可能导致观众对内容的误解甚至曲解。
当黄磊的“黑暗料理”被网友无限放大,“邪恶栀子花”究竟是真相还是谣言?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得知。何炅对黄磊的赞美,原本是一种出于礼貌和尊重的表达,但在网络狂欢的氛围中,却被部分网友解读为“捧杀”。这种解读虽然带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但也可能对当事人的形象和声誉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结语
“邪恶栀子花” 现象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网络狂欢盛宴,在欢笑与热议背后,我们看到视频文本化让观众从文化消费者变为生产者,让每一个细微的片段都蕴含着无限可能,成为网络狂欢的起点和文化创新的源泉。
愿我们在每一次的网络狂欢之后,都能留下一些值得回味与思考的东西。既能拥抱技术的革新,又能守护好内心的纯真与深度,共同绘制一幅健康、多元、有深度的互联网文化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