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作为一种全新的视听内容形态,在短期内迅速发展,成为行业的热门话题,展现出强大的发展潜力和产业动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先后推出多项政策,一方面积极引导和规范短剧行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品牌”等多个专项计划推动短剧赋能千行百业。
近日,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举办“短剧发展与创新”主题研讨会,会议围绕“从文旅短剧看短剧行业创作与产业发展”“竖屏剧集艺术、拍摄技巧对行业影响”“大众网络文艺文化消费需求和情感需求需要被重视”三个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次会议由中国传媒大学本科生院院长、网络视频研究中心主任王晓红教授主持。
王晓红教授指出,微短剧的态势与以往的短视频和直播有所不同。在微短剧赛道上,各方入局速度之快远超以往。自媒体平台、视听平台以及传统影视机构、传统广电在短短两年内迅速涌入。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国家广电总局对于微短剧市场预判准确,管理及时,引导有序。在2020年微短剧势头渐起之时,就将“网络微短剧”作为独立类型纳入重点网络影视剧备案体系。随着“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五批推荐剧目的发布,行业主管部门引导扶持微短剧创作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再到“表达情怀”迭代升级的成效愈加显著。
在业界分享环节,红果短剧精品剧集负责人任鸿涛以“红果短剧:让好故事影响更多人”为题,分享了红果短剧的创新实践。他指出,随着观众的欣赏水平不断提高,短剧行业必将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他以红果短剧的精品内容《锦衣巷》和《重回永乐大典》为例,讲述了红果短剧对内容质量的坚持,并期望通过创作精品内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承贡献力量。未来,红果短剧将持续加大对精品内容的扶持力度,推动短剧行业实现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在专家分享环节,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表示,短剧具备与传统剧集相同的故事性、戏剧性、人物扮演性、分集叙事等艺术特征,只不过由于单集时长被大幅缩减,且深度融入了短视频的创作理念,导致其叙事节奏和情节张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而形成了比传统剧集更为突出的碎片化和即时性效果。他指出,对于微短剧的未来,可以预见,在精品化发展、引导正能量、传递社会温暖价值的基础上,其规模、体量和影响力具有无限可能性。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指出,微短剧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文艺轻骑兵”,许多微短剧与网络文学情节相似,微短剧的成功也证明了中国网络文学的普适性。他认为,新赛道就是新增量,短剧产业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一要让平台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在尊重短剧发展规律的同时,鼓励精品创作;二要保持管理的韧性与弹性,维持产业发展活力;三要重视创作层面的价值引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著名编剧,《当代电影》杂志主编周涌认为,短剧可以提供丰富、饱满、直接的情绪价值,同时在其时长、媒介属性与文本属性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网感”。他强调,在推动微短剧升级迭代的过程中,微短剧需要防止叙事的简单化。同时,从文本层面而言,必须意识到竖屏影像带来的挑战,包括剧本创作、影像处理、场面调度等,只有对其进行系统、有条理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才能真正创作出优质的微短剧内容。
中央戏剧学院电影电视系主任、教授,电影编剧、导演高雄杰认为,短剧的生存逻辑与传统视听不同,他从五个方面总结了短剧的形态,并分享了自己的短剧创作体验。他认为,短剧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必然归属,未来,叙事价值会回归到经典叙事路径,要建立和遵循基础逻辑,把握叙事节奏,同时,创作方、平台方、管理方等各方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短剧精品化发展。
北京电影学院视听传媒学院教授程樯指出,微短剧作为一种“社交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老年群体以新的视角理解代际差异,他们借助微短剧平台,跨越年龄、性别、地域等圈层限制,建立起和子女等年轻群体的文化社交的共通语义空间。他表示,微短剧的媒介门槛较低,与中老年群体有着天然的接近性和易用性,并具有陪伴价值,让观看场景可以是边做家务边收看,相较于单纯的声音,微短剧作为一种融合了画面和声音的动态影像,其陪伴特性更为突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主任、教授高贵武认为,短剧作为一种新型网络产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银发鸿沟。在数字媒介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下,老年群体面临许多生活上的不便,但短剧产品消费便利,对于媒介素养的要求较低,这为数字媒介的发展带来了启示。他强调,短剧在满足观众精神需求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但最终依然要靠内容取胜,实现健康、有序、高质量的发展。
首都师范大学艺术与美育研究院教授、网络文艺研究中心主任许苗苗提出,微短剧之所以能够撷取长短视频优势,是因为其将故事消费与萌要素消费相结合,也就是既树立人设,又讲故事,让我们在简单的梗和段子基础上,对连贯情节和完整故事的需求获得满足。她认为,随着红果短剧中老年题材微短剧的增多,可以尝试挖掘中老年作者,让他们把自己的故事讲出来、拍出来,这才是真正源于现实的网络文艺,更是反同质化、反类型化的有效渠道。
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司若围绕短剧的情绪价值与爽感逻辑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她提出,短剧的爽感逻辑在于它关注更多群体,增加了打破既有规则秩序的爽感,使得观众愿意为这种情绪价值付费。她强调,网文的成熟基础、海外观众的付费习惯以及短剧的在地改变等因素促成了短剧在海外市场兴起,并指出未来短剧发展可以从制作精品化、题材多元化、多产业结合等方面实现迭代升级。
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编剧孙平表示,微短剧满足了中老年受众的某种心理需求,为他们带来心灵的慰藉。文化养老是心灵和情感层面对更高生活品质的追求,建立在物质养老的基础之上。微短剧不能仅要满足展现精神层面的释放,还要正视中老年人生活的复杂性以及真挚情感,让老年人能够勇敢追求梦想,接纳变革,焕发光芒。老年微短剧不是光给老年人看的微短剧,它实际上是给人生各个阶段的观众能够形成一种对比观照和汲取营养,获得温暖的一种艺术形式。
短剧作为视听领域的新风口,是市场机遇的代名词,也是文化创新的试验田。面向未来,在政策的积极引导和行业的创新探索中,短剧可以展现出更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为中国视听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书写新的篇章。
监制|王晓红
主编|包圆圆
编辑|张咏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