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唱歌的院子》:以音符为笔,绘祖国河山

文摘   2024-08-26 21:30   北京  
央视总台出品,乐圈王者韩红、梁翘伯、吴彤加盟,制作班底强大的创新音乐创作综艺《会唱歌的院子》首播就各路霸榜。离开紧张的竞演舞台,音综走向山川湖海、田间地头,央视主持人+专业唱作人的音综新模式为观众带来了一场四两拨千斤的视听盛宴。
《会唱歌的院子》海报
返璞归真:
走进田间地头,聆听质朴清韵


音乐与城市文旅相结合,《会唱歌的院子》跳出当下音综的惯用玩法,给同行和观众上了生动一课,节目到底有何亮眼之处呢?
《会唱歌的院子》剧照
首先,是音乐人们的态度。梁翘柏作为国内资深作曲家,在第一期为了更好了解录制地玉环,没有等节目组安排,而是提前到达录制地进行采风。在正式开拍之后,梁翘柏与当地向导已经成为了朋友。作为首期的主要创作人,梁翘柏为保证最终的歌曲创作万无一失,在候鸟栖息湿地收获灵感后,立刻联系的相熟的作词家帮忙写词,后来面对合作者郁可唯快速写成的新词,梁翘柏一边表示“为创作负责,会用词作家李焯雄写的词”,一边表示尊重创作,自己加班加点为郁可唯的词也谱了曲。面对翻倍的工作量,梁翘柏一笑而过,但观众却能透过他的笑,看到一位专业音乐人面对作品不凑合、不妥协的态度,也看到他尊重创作、尊重合作者的谦和态度。

《会唱歌的院子》剧照
其次,是节目组的格局。《会唱歌的院子》由任鲁豫、马凡舒两位主持人带队,韩红、梁翘柏、吴彤、钟镇涛、郁可唯、姚琛等音乐人,带着用三天两晚的时间为一座城创作一首歌的任务,走访不同的城市,经过采风、创作和演唱留下回忆。虽然有时间限制,但节目组并未过度关注时间的紧迫感,而是将叙事重点放在创作者的文旅体验和自由创作的过程中。节目组也没有安排过于刻意的文化游戏,而是让嘉宾们走进村庄、聆听最地道的民歌;走进湿地与自然对话。嘉宾们走进玉环本就正在发生的故事当中,去聆听去记录,收获了最纯真的感悟。
艺术源于生活:
聆听故事,记录感动



《会唱歌的院子》在开播前,谷建芬、腾格尔、张信哲等百位音乐人集体为节目宣传,阵仗之大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为何小小的“院子”却收获了这么多关注,难道只是因为是央视操刀吗?原因绝不会这么简单。
《会唱歌的院子》剧照
近些年来,以音乐为主题的综艺,几乎都把重心放在了“演唱”和“改编”上,而音乐圈一直呼吁的“原创”,却鲜少有综艺尝试。综艺录制时间有限,音乐人短时间创作出的作品观众是否喜欢,太多问题需要节目组考虑。难度高、风险大,综艺节目组被纷纷劝退。
《会唱歌的院子》剧照
但创作并非没有技巧和方法,写出《咱当兵的人》的音乐家王晓岭曾在专访中说:“歌词中很多细节,都是当年生活的具体再现,我们只是如实写来。”把生活写成歌的前提是,认真享受过生活,并被它千百次感动。节目组没有给音乐人们的采风和创作题材设限,图书馆孩子们手里灵巧的折纸、在路边种花的村民、甚至是玉环的一场雨都能成为音乐人们的创作灵感。在龙湾村古树下,郁可唯、梁翘柏、任鲁豫三人静心听村里老人唱起地方民谣,玉环山水在歌声里流转。歌声悠扬,让郁可唯想起了外婆,一时间眼眶湿润,埋首就写下了一首词。
《会唱歌的院子》剧照
梁翘柏和郁可唯在采风之后决定把第一期的创作主题设置为“留”,过冬后选择留下的候鸟,外出求学最后回到家乡的游子,从鸟的习性到人的选择,人与自然的发展在玉环发生映照。艺术源于生活,正是当下被很多创作者遗忘的初心。
结语


好作品源于好故事,《会唱歌的院子》通过采风,挖掘一座城市的风土人情,灵感在体验中慢慢发酵,酿成作品,歌唱山、歌唱海、歌唱生活。
音乐人用“院子”守护创作,我们不妨也修建起自己的“院子”,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之外保留一块自己的精神天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监制|王晓红
主编|包圆圆 岳沁蓉
副主编|王胜南
撰稿&编辑|冯凌云


视听沙龙
以深度案例记录视听行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