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8》:从娱乐的“茧房”里抽离,再现深度思考的魅力

文摘   2024-10-30 21:30   北京  
《十三邀》第八季自开播以来收获广泛好评。截止目前豆瓣评分9.5,长期霸榜一周国内综艺口碑榜。豆瓣有近96%的人打分在4星及以上。

不同于以往的综艺,《十三邀》一直主打纪实和深度访谈的风格,淡化娱乐,强化思考。在这个娱乐至上的时代,《十三邀8》将观众从娱乐的“茧房”里抽离,再现深度思考的魅力。
豆瓣评分截图

逆风而行
“热”流量时代下的“冷”思考



在“流量为王”的当下,我们似乎习惯了短视频高频度的镜头切换、快节奏的内容剪辑、高饱和的信息堆叠所带来的感官满足。比起“短、快、爽”的短视频,娓娓道来的平淡叙事和深度思考的长视频似乎并不讨喜。《十三邀8》在“热流量”时代下逆风而行,却能持续受到一批观众们的喜爱,恰恰证明了流量之上,“思想”才是内容的灵魂。
《十三邀8》官方海报
正如《十三邀8》在豆瓣的剧情简介中提到的“寻找具体而微的语言、思想、行为背后,那些对时代有着独特回应的人”。节目的嘉宾并没有选择那些自带流量的千万网红,而是选择那些与过去和当下共振的人,从它们身上洞见现实,找回我们自己。

许知远对话芭蕾舞蹈家谭元元,让我们看到了极致优美的艺术背后是每日不间断的练习,是几十年不变的坚持与沉淀,是磨平的脚趾,也是扎根深处的肌肉记忆。芭蕾舞很美,但它的艺术生命是短暂的,美丽的背后是残酷。面对不可避免地谢幕,谭元元提到一个舞者会经历两次死亡,一次是离开舞台,另一次是用创作消灭死。
节目第二期部分台词截图整合
“死亡”亦是新生。告别舞台后,谭元元将对芭蕾舞的爱转向编排、教育,用热爱影响同样热爱的人。谭元元的背后隐摄着无数个用坚持与热爱实现自我价值的个体,即便舞台终会落幕,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节目第六期北大教授林小英关于教育的观点刷爆网络。在“鸡娃”“内卷”“优绩主义”“gap year”“一生关键的中国人”等网络热词频繁进入公众视野的当下,林小英和许知远的对话让我们慢下来,冷静下来,思考通过教育,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十三邀8》许知远对话林小英官方海报
林小英在节目中提到“人一生真的不能只谋生,你还得干点别的。如果你不为谋生而做的事情越多,你的一生其实就是越幸福的。如果你一生做的所有事,都只是为了谋生,你这一生就是苦役。”

教育不是在告诉个体,人生只有沿着中考、高考、考研、找个好工作、升职加薪单一通道才是正确的。教育也不局限于课本,清晨的阳光、田野的麦浪、林间的蝉鸣都可以成为启迪和教育的一部分。教育真正目的或许是让学生成为一个自洽且幸福的人。

《许知远对话哈佛教授桑德尔》被网友称为“封神的一集”。节目一开始,桑德尔教授就阐释了自己对辩论的理解。“辩论不是为了赢得一场争论,更重要的是思考和说服”。对于某些宏大的议题,当我们去探讨什么是公平?什么是平等?可能我们的辩论并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但当辩论开始时,至少能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开始关注这个话题。

桑德尔教授在节目中大胆地批判精英的傲慢,指出“处于上层的人将他们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努力,是自己能力的体现,因此理当享受市场带来的回报,这种思考暗示着失败者是耻辱的。但他们却忽略了成功路上偶然地幸运与贵人的帮助。”
节目第七期部分台词截图整合
成功的确离不开个人的努力,但也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与每一个选择,每一次相遇,每一次帮助,每一个出现在你生命中的人有关。桑德尔教授的对话,让我们重新思考成功的必然与偶然。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心怀感恩,“来时不忘归途”,走得再远也不要忘记来时的路。

《十三邀8》将我们从娱乐麻痹的“茧房”里抽离出来,重新思考与生命、与正义、与平等、与时代发展真切相关的议题。我想这些或许看起来有些“宏大”的思考命题,恰恰是抵抗“娱乐至死”的最佳武器。从“热”的流量里抽离,在“冷”的思考中沉溺,像剥洋葱一般层层追问,那些关乎人本质的答案会予以浮现。

《十三邀8》官方海报


回到“附近”
创造自己的时间,寻找内心的平静



《十三邀8》的片头文案是“你总要创造自己的时间,独自观察山茶花的绽放。......人生恰如一段丰富的旅程,过万境,见心境。”
节目片头文案截图整合
这段片头文案涵盖了这季节目想要传递给受众的观念。“创造自己的时间”,似乎暗示着我们自己的时间并不受自己支配,或是被我们忽视了。除了日常工作学习的时间,我们剩余的时间被大量娱乐内容侵占,娱乐麻痹了我们的神经,多巴胺过后是长期的空虚。

这里,我们不需要去把娱乐上升到价值判断,认为娱乐信息剥夺了我们时间的支配权。空闲的时间你选择刷短视频还是去逛博物馆,似乎不需要被评判。闲暇时间你选择抱怨发泄还是学习知识精进自己也不必批判。“创造自己的时间”或许是呼吁我们回到当下,从虚拟世界中“脱嵌”,找回忽视的“附近”。

“附近”是人类学家项飙在《十三邀》第四季提出的概念,他指出:“如今社会人们对自己周边的世界缺乏深入了解和关注的愿望或能力,大家往往只关心与自己关系最紧密的家庭以及遥远的、宏大的事物,而忽略了身边 “附近” 的人和事。”

当下社会,我们似乎会花更多的精力去社交媒体探讨国际局势、明星八卦等“远方”,对于我们“附近”的人和事却漠不关心。陌生的邻里、陌生的小区保安、陌生的物业保洁员等等,然而正是这些陌生的“附近”,构建了我们真实的生活。

《十三邀8》所倡导的“创造自己的时间”,我想就是希望我们从节目中看到每个个体折射的现实问题,从而去感知和关照我们现实生活中身边的人和事。

矿工诗人陈年喜用最浪漫的诗句讲述最残酷的生活,芭蕾舞家谭元元用创作的热爱消灭舞台的“死亡”,北大教授林小英对教育与幸福意义的表达,桑德尔教授关于公平与正义的探讨,每一期节目都在回应现实。是的,我们需要找回忽视的“附近”,重新思考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现实,毕竟这才是我们真切的生活。
《十三邀》官方海报

镜头美学
对话传递着故事,画面隐喻着心声



《十三邀8》除了具备深刻的思想性,其镜头语言也带给观众别样的美学体验。

比起传统的访谈节目,《十三邀》更像一部纪录片。节目中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手持拍摄的纪实手法,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不少观众在弹幕中指出,从《十三邀8》中看到贾樟柯导演的影子。
贾樟柯导演旧照
贾樟柯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电影关注现实,尤其是社会底层人物的生活与命运。同时电影追求真实感,展现地方特色,通过电影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在矿工诗人陈年喜那期节目里,许知远同陈年喜前往陈年喜工友的坟地,画面保留了手持摄像的抖动感,还原了乡路颠簸的实景,让观众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陈年喜的诗《一个人像另一个人一样活着》
此外,节目中采用了类似意识流的镜头语言,带给观众强烈的情感冲击。在许知远和陈年喜悼念工友的结尾,画面聚焦在工友坟上长出的树木,随后画面逐渐由彩色转向黑白,景别由坟前中景切到山野的全景,屏幕显示出陈年喜的诗《一个人像另一个人一样活着》。黑白的影像或许象征着那个时代无数个矿工的命运,也隐喻着陈年喜对工友刻骨铭心的记忆。

在拍摄构图方面,《十三邀8》中运用了景深、引导线、对称构图等拍摄手法,在聚焦人物的同时也带给观众审美的体验。
引导线构图
例如许知远对话林小英节目开头,黄褐色的滩地与湖蓝的天空和水面相接,视觉在滩地的引导下聚焦在许知远和林小英身上,给观众一种辽阔旷达的心境。
景深构图
又或者是在仓库的货物做前景的遮挡下,景深聚焦在陈年喜脸部的特写,构造出一个压抑且突出的感官冲击。这种表现既是通过构图将观众的视觉焦点聚集在节目主角上,同时侧面也象征着陈年喜过往矿工的生活体验。

如果说许知远和嘉宾的对话是直接的观点传达,那视频呈现的画面则是隐蔽在对话之下的另一层心声。

结语



“十三邀”谐音麻将中的“十三幺”,在麻将中特指一种和牌难度大、番数高的特殊牌型。《十三邀》每季13集,一季13个嘉宾。每一期节目的嘉宾既是在和许知远对话,也透过屏幕在和我们交流。我想对话不止于此,每一个嘉宾输出的观点,也跨过了时空形成思想的碰撞。林小英对教育的思考与桑德尔对精英傲慢的批判,共同让我们审视成功的定义。或许,正是不同嘉宾的观点输出,聚合在一起,凑成像麻将中的“十三幺”一般微妙的合力,从而产生巨大的思考引力。也正是这种思考引力,将我们拽出信息过载的虚拟空间,回到此时此地。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监制|王晓红
主编|包圆圆
副主编|肖凡
撰稿&编辑|陈家豪

视听沙龙
以深度案例记录视听行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