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能想到,一部纪录片能获得豆瓣9.3的高分,3.8万人评价,“好于99%的纪录片”。
月初,一部名为《里斯本丸沉没》的纪录片登陆国内大荧幕,这部影片细致地描绘了二战时期,在浙江舟山东极岛附近海域上演的一场战争悲剧。摄制组跨越国界,穿梭于中国、英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地,深入寻访那些关键的当事人。他们重新打捞“里斯本丸”沉船背后的故事,让那些沉寂于海底的历史碎片重见天日。
《里斯本丸沉没》是一部挖掘历史、展现人性光辉的纪录电影。它以1942年二战时期为背景,围绕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的全过程,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当事人的口述历史,再现了英军战俘被日军押运、美军误击、中国渔民英勇救援的历史场景。影片的故事始于1942年,当时日本军队将1816名盟军战俘装载在一艘名为“里斯本丸”的货船上,计划从香港运往日本。这艘船在途经中国东海的舟山东极岛海域时,由于未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标志,被美军潜艇误认为敌船并遭到鱼雷攻击。
而在里斯本丸被鱼雷击中后,日军为了掩盖自己的战争罪行,封闭了战俘所在的船舱,企图让这些战俘随船一同沉入海底。战俘们挤在狭小的船舱中,本就面对着疾病、饥饿和绝望,如此这般更是陷入绝境。也就在这时,中国渔民的出现成为了他们的救星。这些渔民不顾个人安危,勇敢地划着小船出海救人。他们的救援行动不仅挽救了数百名战俘的生命,更是在战争中点亮了希望的灯塔。而历史得以走入公众视野,要多亏导演方励的坚持。2014年,方励在东极岛参与电影《后会无期》的拍摄期间,偶然听闻了里斯本丸号沉船的往事。这段被时间遗忘的历史,激发了方励探索真相的决心。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带领团队在东海海域展开了艰难的搜寻工作。在随后的8年时间里,方励和他的团队跨越重洋,四处寻访,从英国、加拿大到美国、日本和中国,他们的脚步遍布各地,只为收集更多关于这段历史的真实资料。他们采访历史学家,探访博物馆。更重要的是,他们找到那些依然健在的当事人及其后代,记录下他们珍贵的口述历史。方励深知时间的紧迫性,因为亲历者们年事已高,他与时间赛跑,希望能够在这些见证者离世前,将他们的故事记录下来。也正因如此,我们能在影片中找到情感共鸣。战争不仅仅是国家之间的冲突,也是对普通人生活的破坏。在战争中,有人选择残忍和自私,也有人选择善良和勇敢。《里斯本丸沉没》作为一部纪录片,其叙事结构的巧妙之处在于采用了多视角叙事手法,这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历史事件的窗口,不同视角的交织也增加了影片的深度和复杂性。首先,影片通过幸存者的视角,让观众直接触达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当时,战俘们挤在昏暗、潮湿的船舱内,脸上写满了恐惧与不安。他们的眼神透过小小的舱口望向天空,那是他们对自由的渴望。他们的叙述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投入,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观众也可以感受到战俘们在绝望中对生存的渴望,以及对未知命运的恐惧。这种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为影片的情感深度和历史的真实性提供了坚实基础。其次,影片引入战俘后代的视角,这一视角为历史的叙述增添了时间的纵深和情感的延续。战俘的子女或孙辈,手中拿着泛黄的照片,讲述着家族中有关战争的故事。他们眼中含着泪光,既有对亲人的思念,也有对历史的感慨。后代的叙述让观众感受到战争对家庭的长远影响,以及对和平的珍视。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得历史的叙述更加丰富和立体。再者,影片通过美军潜艇兵的视角,展现出战争中的误会和悲剧。美军潜艇内部充斥着紧张而严肃的氛围,士兵们在接到命令后迅速操作鱼雷发射,他们表情坚定,却不知这场误会即将造成惨烈的悲剧。通过潜艇兵的视角,观众能够理解战争中信息的不对称性,以及士兵们在执行命令时的无奈和事后的内疚。战争并非只有正面的对抗,还有很多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此外,影片还特别关注日本船长后人的视角。导演方励并未简单地对任何一方进行指责,而是以细腻的手法捕捉到历史事件中最真实且复杂的层面。面对日本船长在“服从命令”的军事文化和意识形态控制下选择封堵战俘,方励展现了一种更为深刻的理解。这与二战时期对正义与邪恶的普遍认知相吻合,即日本军国主义的非正义性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非正义性源自集体意志,它将个体置于精神控制之下,使他们卷入了侵略战争的漩涡。这种视角的叙事,使得影片的历史解读更加多元和深入。影片的影像还原首先体现在对历史场景的精确重建上。通过大量的历史照片、档案资料、以及幸存者的口述历史,导演方励和他的团队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这些画面不仅包括了战俘们在里斯本丸号上的生活状况,还包括了他们在被俘、被押运、以及最终获救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影像的还原还体现在对人物情感的深刻捕捉上。影片中的战俘们,不再是历史书中冰冷的名字和数字,而是有着自己故事、情感和梦想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恐惧、绝望、希望和勇气,通过影像被传递给了每一个观众。特别是对于那些在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幸存者和他们的后代,影片中的影像还原成为了他们与过去对话的桥梁,成为了他们情感表达的出口。此外,影片在影像还原上的另一个亮点是对救援场景的真实再现。中国渔民在得知战俘们遇险后,毫不犹豫地驾船出海,展开了一场生死救援。渔民们在海上发现挣扎的战俘,他们伸出援手,将战俘一个个拉上船。海水中,战俘和渔民的手紧紧相握。这些渔民的勇敢和善良,通过影像的力量被传递给了观众,使得人们不仅能看到历史的真相,更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比如林阿根,他是参与救援的中国渔民之一,也是影片中提到的唯一健在的救援者。虽然在影片制作时,林阿根老人已经无法详细回忆当年的细节,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段历史最真实的见证。影片在影像还原上的另一个值得称赞之处是对色彩和光影的巧妙运用。在表现战争的残酷和人物的苦难时,影片多采用冷色调和阴暗的光影,营造出一种压抑和沉重的氛围。而在表现渔民的救援和战俘们的获救时,则多采用暖色调和明亮的光影,传递出一种温暖和希望的情感。这种对色彩和光影的精心设计,增强了影片的艺术表现力,也加深了观众的情感体验。纪录片无疑是更加客观、真实的呈现形式。特别是对战争题材而言,它对真实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映、揭露的意义无比巨大,也是最容易做出“戏剧性”甚至“类型化”的题材。《里斯本丸沉没》就是这样一部挖掘历史、展现人性光辉的纪录电影。它通过多视角叙事、影像还原等手法,将历史的沉浮和情感的力量传递给观众。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这样一部作品不仅让我们了解和铭记历史,更引发我们对人性、和平与未来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