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想要”到“我可以”再到“我愿意”,国产女性题材影视剧不仅局限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反对社会规训,而是试图记录不断流动的转型社会之下,愈加多元的女性面貌,鼓励她们勇敢追随内心,探索自己想走的路。《半熟男女》不仅真实刻画了中国当下社会年轻人工作和恋爱现状,赢得广大国内观众的共鸣,更是凭借着“女性成长”的热门话题,在海外呈现现象级传播,成为今年国产影视剧“文化出海”的领跑人。
当“拒绝恋爱”成为某种国剧政治正确的准则,爱情戏份总被观众误认为是影视剧轻浮的主要原因。然而在编剧吴楠看来,《半熟男女》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对情感探索和事业探索的平衡。《半熟男女》中高浓度的爱情戏,提供了一个年轻人正视内心欲望、进行深层次情感探索和尝试男女对话谅解的观测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半熟男女》并未将爱情刻画为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愿景,而是在爱情中掺杂着欲望与现实。剧中的几位主要角色以爱情为筹码为自己谋求利益,在情感和金钱的诱惑中挣扎。何知南一边享受着被异性追逐的快乐,一边又放不下有钱男友的金钱地位,在与高鹏异地恋多年后,一只脚踩上“出轨”的红线;出身农村的高颜值清华学霸瞿一芃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凤凰男”,他在得知何知南收入情况后主动套近乎,想借此改变命运,并在发现看走眼后又迅速转换目标;韩苏去香港追求职场发展,将分手的道德压力留给瞿一芃;孙涵涵渴望通过成熟多金的中年男人获得利益,四处猎寻人类优质男性,与已婚男纠缠不清。
这种反乌托邦式的爱情建构带来扑面而来的真实感,而对“微瑕”人设的塑造也成为国产影视剧的一次突破。可以说,剧中没有一个角色拥有完美的人设,他们在各自的爱情里都有权衡、算计、筹谋,会透露出心里灰暗的一面,但他们最终都此得到教训,受到惩罚。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人获得成长的重要过程。《半熟男女》里的“半熟”二字就是表示,每个人还未完全了解世界的状态,总是以不成熟的心态在这个世界上横冲直撞,直至跌跌撞撞之后,方能走向成熟,获得成长。
小说影视化的过程需要在立足原著的基础上,以受众需求为导向,进行适当改编。
《半熟男女》将故事发生地从北京改为武汉,是想以城市为背景辐射更大的群体,展现出中国当下社会25岁上下年轻人普遍的生活状态。张晓波导演表示,“希望虽然这部剧讨论的话题是尖锐的,但在影像上可以呈现出动人的温暖”。对拍摄地的重新考量使得《半熟男女》既保留了都市剧中不可或缺的大城市气息,还展现了高楼大厦间隙之间普通人的市井生活,为剧集增添了“人情味”与“烟火气”,让观众更能在观剧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代入,进而引发深层共情。
例如剧中几乎每一集都有吃饭的戏份,早餐摊和夜宵摊成为整部剧出现频率最高的场景之一。“早餐摊子的场景是我们美术老师专门搭建出来的,就是为了体现烟火气,拉近和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觉得剧中人物和自己的生活很相似。导演也很喜欢拍演员吃东西,因为他觉得非常真实,而且很自然,大家不会觉得演员在讲台词,而是两个人一边吃饭,一边在真实地对话。”这样的设计为冰冷都市存留住烟火气,勾勒出贴近当下青年生活的“半熟美学”。
近年来,越来越多国产剧集以自信的姿态走出国门,与国际顶级影视剧同台竞争。“出海”题材向各界辐射,呈现出多元化、时代化的特征。女性成长作为全人类共通的母题,具有低文化折扣、去意识形态、易于情感传播等天然优势,成为《半熟男女》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半熟男女》将爱情叙事与社会议题紧密相连,揭示了当代女性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挣扎与抉择。海外观众们一路跟随剧中女性的寻爱寻己之旅,感知着当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
可以说,《半熟男女》是一封写给女性的“反乌托邦”爱情寓言,它教会女孩去自尊自爱、自省自励、自洽自适,引导观众在不如意的生活、不圆满的爱情中,接纳不完美的自己。这才是女性题材影视剧在当代中国应承的社会之义,也正是《半熟男女》在海外引起现象级传播的根本原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监制|王晓红
主编|包圆圆 岳沁蓉
副主编 |刘诗妤
撰稿&编辑|郭雨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