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然回首》:“天才”漫画家的“平凡”自传

文摘   2024-11-15 21:30   北京  
动画电影《蓦然回首》改编自同名短篇漫画,是当代天才漫画家藤本树的自传性作品。《蓦然回首》短篇漫画在发布当天就成为日推趋势第一,创造了jump+短篇阅读的历史新高,同名改编动画电影则是豆瓣评分8.7的高分佳作。

《蓦然回首》电影截图


剧情前半段主要讲述了藤野和京本两位漫画创作者从小学到成年共同成长的故事,氛围温馨愉快;后半段情绪急转,京本意外死亡,藤野陷入回忆与想象。仅从剧情概括的内容来看,这似乎是非常普通甚至有些俗套的故事,但却让每一个走进电影院的观众都为主角二人的友情与成长动容,特别是与主角们有着相似经历的创作者们。

“天才”or“普通人”:
小学生藤野的形象建构



在电影开头,藤野画技“超凡”,被所有人夸奖且自命不凡的小学生形象就立了起来。虽然以成年人的角度来看,她创作的四格漫画笔触稚嫩、画面粗糙,但对于一位小学生来说,这已经是了不起的创作。

《蓦然回首》电影截图


藤野的作品每次都会在校报上刊印展出,她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同龄人的追捧。小学生藤野并不像传统“天才”那样是一名孤傲、谦和的人。正正相反,她有着大部分普通人的通病,她自大、爱吹牛、有虚荣心也有嫉妒心。

她虚荣心强,会假装轻松地炫耀自己只用了5分钟就能创作出一篇短漫,即使实际上画到了深夜。

《蓦然回首》电影截图


她自命不凡,认为除自己以外其他人的绘画水平都不足以创作出能与之媲美的漫画。当得知京本也想在校刊上发表作品时,她的态度既嘲讽又不屑,还对京本进行了人身攻击。


《蓦然回首》电影截图


她会嫉妒同龄人画得比自己好,也会因为挫败感而想要放弃。当看到京本的作画水平远在自己之上时,她自我安慰道,休学的京本一定是在自己上学的时候练习了画画,随后火速冲进书店购买了大量绘画参考书及速写本,并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绘画练习,因为她不允许有人画得比自己更好。就这样一直到了六年级,她的绘画水平依旧落后了京本一大截,挫败让她心生放弃,最终在六年级的下半学期停止了漫画的发表。


《蓦然回首》电影截图


当得知自己暗自较劲已久的对手京本是自己的粉丝时,她表面上云淡风轻,背地里却开心到在雨天发疯跑跳。因为收到了来自对手的鼓励,她再次拾起了画笔,与京本合作开始了正式的黑白漫画创作。


《蓦然回首》电影截图


这样一个自满、爱吹牛、嫉妒心强的小学生似乎不符合大众对于“天才”的期待,但她是真实可爱的。她自大是因为所有人都对她的作品赞不绝口,她虚荣心和嫉妒心强是因为这是每个人生来就会有的情绪,我们又怎能对一个小学生有过高的道德要求。


故事避开对藤野的“天才形象”展开描述,她就是这样可亲、可信的普通人,就像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拥有某项特长技能的小学生。但也是这样一位普通到不行的小学生,在初中就获得了漫画大赛亚军,成年后的首部连载漫画《鲨鱼踢》屡登漫画畅销榜前三。


《蓦然回首》电影截图


藤野的漫画履历无愧于“天才”的名号,但如果只看到她“天才”的那一面,就相当于抹杀了她作为“普通人”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绘画的努力奋斗,“天才”不过是“普通人”藤野的多年积累后看似“轻松”的表象。


“AI”or“手工”:
创作来源于人类生活



电影最后的彩蛋环节是“主创团队们想说的话”,导演押山清高直言,在创作《蓦然回首》动画电影时刻意保留了部分创作过程中产生的草稿线条,这增加了很大的制作量,虽然现在“AI”已经可以轻松地制造类似的手绘质感,但其产出是没有逻辑和思考的。

现如今,AI技术已经可以帮助人类实现大量工作,其产出质量也不比普通创作者低,有时还更加高效。那么人的创作还有意义吗?

学者李丰认为,“创作”需要艺术家们在既有艺术经验的范围之外提供一些不被既有创作原则统摄的“彻底的新东西”出来。而目前的AI产出主要依赖于人类主体手动投入的图片与标签命令,并走上了简单摹仿的道路。AI并不能真正理解电影中保留“笔触”的用意是什么,也不能理解这些“笔触”为什么要画成这样。

即使AI产出的作品笔触细腻,风格精美,但它依旧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难以激起我们的自有情感,无法启迪我们的思想。艺术真实的创作来源于人类生活本身,因此人的作品天生就比AI作品更接近艺术真实。

《蓦然回首》电影截图


这大概也是电影中的京本即使绘画水平远超藤野,但依旧会被她的故事打动成为她粉丝的原因。


今年年初文生视频工具SORA震撼登场,各行各业的人再次被AIGC的潜力震惊。但知名动画导演本杰明·雷内和雷卡·布奇始终认为AI只能作为一种工具,人在创作中是必不可少的。或许AI可以帮助创作者们更高效地完成作品,但我们始终要记得创作来源于人类生活本身,而不使用AI的手工创作也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


“善”or“恶”:

电影对国内创作的启发



2023年被称为“AI元年”,许多创作者们焦虑于AI的快速崛起与发展,惴惴不安于自己某天被失业的未来。如今已是2024年底,国内创作者们经历过23年的失业潮、平台AI风云事件后,似乎达成了与AI共存的某种微妙的平衡。这究竟是找到了与AI相处的共存道路,还是现实压迫下的无奈妥协?这个问题似乎很难找到答案。


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成式AI的出现让洗稿抄袭的行为更加容易,也让创作者们的创作效率更高。由于生成式AI的特性,即使是在大型正规平台,也不可避免出现侵权现象。而创作者们的作品发表离不开平台,且目前对于AI侵权的法律界定尚未完善,导致许多创作者想反抗却有心无力,想维权又难找门路。AI作为工具,本身并无善恶之分,重要的是作为使用者的人类如何坚持技术向善论,合理地把握使用AI工具。


《龙门》宣传海报

虽然互联网上AI作品侵权问题、内容同质化等乱象频出。但将AI作为工具,赋以人类的情感故事,依旧能产出眼前一亮的作品。2023年11月,由中国传媒大学独家出品,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DigiLab实验室使用原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创作的动画短片《龙门》获第三届巴西Tietê国际电影奖实验短片单元最佳影片提名。

因此,创作者们不可因噎废食,仅因AI的负面内容就全盘否定AI的实际作用及价值。积极主动使用AI,探寻“人机共生”的和谐道路,以主流价值引导AI创作,最终实现AI与人的和谐生态,这才是技术向善论下的理想未来。

小结




正如电影所述,纸和笔掌握在创作者们手中,如何书写未来也取决于人们的做法,电影中描绘的平行世界终究只是一场童话,现实并不会像藤本树那样温柔地给故事画上句号。如果人们什么都不做,则势必迎来艺术创作的灰暗未来,工具理性宰制价值理性漠视人的情感价值,届时人将非人,艺术也将荡然无存。


幸运的是,国内目前仍有一批创作者们不愿被工具理性所淹没,在AI席卷而来的时代里,他们紧握手中的纸笔,努力描绘着未来“人机共生”的道路。


《蓦然回首》电影截图

参考资料:
[1]李丰.人工智能与艺术创作—人工智能能够取代艺术家吗?.2018(06)现代哲学:95-100
[2]马立新&涂少辉.AI艺术创作机理研究.美术研究2022(06):82-86
[3]支乡.电影产业活力来自新人,AI不能取代人类的创作.中国电影报.2024(06):1-3
[4]黄磊.AI创作,污染还是新生.2024(10):9-11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监制 | 王晓红
主编 | 包圆圆
副主编 | 林可儿

撰稿&编辑 | 蒋秉妤


视听沙龙
以深度案例记录视听行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