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永乐大典》:冷门职业为基,让典籍关注度“热起来”

文摘   2024-12-13 21:30   北京  
2023年暑期,《逃出大英博物馆》让微短剧实现“破圈”,编剧把文物拟人化,讲述逃亡与回归的故事,将家国情怀书写在小切口的奇幻故事中。

2024年11月上线的短剧《重回永乐大典》同样以文物为载体,让主人公与《永乐大典》对话,带领观众走进一段奇妙的旅程。


《重回永乐大典》共计15集,每集3-4分钟,全片时长在一小时以内。该短剧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抖音集团联合出品,入选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第四批推荐剧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与好评。



“以手编织着时光,用温柔磨灭沧桑。”短剧从古籍修复师一场奇妙的相遇入手,将玄幻故事与古籍修复师的个人成长经历、《永乐大典》艰难的回归之路和文物修复师细致的修复过程相结合,既为观众展现文物修复工作的要点难点,又将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置于短剧之中。


以冷门职业入手,连接古代当代




近年来,文博类节目的关注度持续升高,《我在故宫修文物》《寻古中国》《何以中国》《典籍里的中国》等作品以纪录片、综艺的形式将考古工作者在幕后的工作展现在幕前,吸引了观众观看相关节目获得新知。

同时,观众对该职业的好奇和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也反向促进了文博类节目进行再创作。在此基础上,《重回永乐大典》以短剧的形式进行新的尝试,在社交媒体平台率先进行发布。



对元鉴身份半信半疑的主角逐渐发现自己能够与元鉴共享情绪、同心同命,只有修复好《永乐大典》才能使元鉴重回书中。因此,主人公迫切地希望修复好典籍,将生活中突然出现、纠缠不休的元鉴送回书中。



《永乐大典》记载着明代最先进的技术与文明成果,是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看到二十一世纪科技成果的元鉴却有着复杂的情感。

“月球上有没有嫦娥?”“宇航员有没有看到吴刚和月兔?”......《重回永乐大典》通过诙谐的方式展现了《永乐大典》中对月球的描述和绮丽幻想,讲述中国古人对天文和科技奥秘的好奇。

借元鉴和邵白之口,短剧用巧妙的手法展现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进程和中国登月的成果,圆祖先一个“太空梦”,自然过渡古代与当代。


特效融合实景,将文物修复知识寓教于乐

“这个就是凡尔赛啊, 10年前6个人都是大学生,这概率就低的离谱了。还有一个考公的,还有一个年薪百万的,这还凡人歌?”

随着剧情的推进,《永乐大典》的修复也进入到关键步骤。女主角的工作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古籍修复的要点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调制浆糊、刷浆、溜口、托裱等环节都需要精益求精,细致严谨。



“择一事,终一生”,沉淀在时光里陈旧的古籍被文物修复师翻开,在工作台上舒展每一页纸张,填补每一条裂缝。光、火、虫......脆弱的古籍已在外力的影响下残破不堪,文物修复师凭借着一双巧手挽救一本本濒临消逝的典籍。

视觉表现上,制作团队运用了多重的剪辑技巧展示仅能被邵白看到的书灵。在修复《永乐大典》的过程中,元鉴会时不时出现在邵白身边,随着《永乐大典》修复工作逐步完成,元鉴“回到书中”的时间越来越长,其形象也被处理成半透明的状态。


此外,制作团队还使用了多元的特效来呈现元鉴消失和回到人间的状态。当即将回到书中的元鉴试图拿起现实世界的牛奶,叠化特效随之出现,将实景和特效较为和谐地实现统一。



文物南渡北归,呼唤情感回归

‍‍‍‍

“这个就是凡尔赛啊, 10年前6个人都是大学生,这概率就低的离谱了。还有一个考公的,还有一个年薪百万的,这还凡人歌?”


在反复实践和探索中,主角的工作能力得到肯定,她发现自己对古籍修复的工作愈发得心应手,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与此同时,《永乐大典》即将被修复完成,元鉴也将消失在女主角的生活中。


从叙事角度进行剖析,《重回永乐大典》中贯穿着两条平行的感情线,一条是书灵与人类产生的朦胧情感,还有一条线牵动着观众对失散文物的情感。


短剧展现了文物“失散-被捐赠-鉴定-修复-呈现”的全过程,讲述了战争年代散落民间的残本《永乐大典》在艰难辗转后终于踏上回归之路的艰辛故事,呼唤观众的情感由男女主角的感情回归到古籍保护之中。


失散的文物像在外飘零的游子,无论是《重回永乐大典》还是《逃离大英博物馆》,都十分重视文物回归与重焕新生时的叙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融入丰沛的情感,引起观众的共鸣。


值得一提的是,短剧的结局不是强行的“HE”结局,女主人公没有因为爱情而放弃古籍修复,元鉴也没有因为留恋人间而放弃守护典籍。而是通过《永乐大典》 的高清数字化电子库让元鉴实现了“重生”,使命感和责任感让短剧的结尾得到升华。扫描件使用的高清技术,展示了国家对于文物修复的支持工作和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中心对文物修复所付出的努力。



随着短剧的层层递进,观众的视野从短剧的剧情拓展到文物修复的场域,将观赏文物的场域和时间拓宽,让“古籍”这类特殊的文物被知晓,鼓励更多观众了解古籍,参与到古籍保护的工作中。


结语




《重回永乐大典》在冬季带给观众温暖与感动,为文博类短剧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国家图书馆等特色场馆可以通过短剧吸引受众了解到馆藏文物和文物修复者特殊的职业性质,短剧+场馆的模式可以让冷门的场馆破圈,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为其他场馆的发展提供了可参考的发展路径。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dsfsdfsdf

监制|王晓红
主编|包圆圆 
副主编|林可儿‍‍
撰稿&编辑|何雨薇


视听沙龙
以深度案例记录视听行业发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