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商标之争事件也越来越多,如中泰双方的“红牛商标”争夺战,已长达数年也迟迟不见结果,就在近日该起案件的内幕再次引起了波澜,吸引了无数群众的目光!
据了解,11月13日,天丝集团发布《正本清源系列一:谁在冒用红牛之名?》一文,通过列举“红牛”品牌及产品历史介绍、华彬红牛的相关产业和产品布局、华彬红牛背后控制人等信息,直指华彬红牛是在合资公司“体外循环”。
天丝集团在文中表示:“华彬集团公示的红牛累计销量与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公布的合资公司历史销量情况以及以此计算的总销量存在巨大出入,而其中未依法进入合资公司账目的销量均由华彬集团冒用合资公司名义,以委托加工为掩护,通过私自设厂生产红牛产品并销售,获取红牛收益,将所有的销售收入及利润都收进了华彬体系。华彬中国及其高管的这种自产自销行为实际并非委托加工,就是体外循环、非法同业经营行为,是严重的非法活动。”
天丝集团发布的内容中,详细讲解了天丝版“红牛”商标和红牛品牌在中国的发展故事。其中提到,因合作期限到期,合资公司已无权使用“红牛”系列商标,也不应再从事经营活动。
次日(11月14日),华彬红牛通过官方账号发布《撕毁契约,泰国天丝为何践踏中泰企业稳定、持续合作之路?》一文,以作对天丝集团上述行为的驳斥,中国红牛发布声明进行了隔空“回应”。
华彬红牛称:“年终将至,在中国红牛和泰国天丝之间系列纠纷诉讼等待法院最终判决之时,泰国天丝以参加进博会为契机欺骗媒体、引爆舆情,意图通过操纵、误导舆论,干扰司法秩序。”
华彬红牛在文中表示,一直以来,泰国天丝通过否认签署过50年《协议书》,借助恶意诉讼企图将其非法利益合法化;如今又用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之法误导媒体。我司一直相信,在历史事实和证据面前,司法和公众都会做出公正、公道的评判。为避免泰国天丝挑起的舆论战对中国红牛数百万产业链及核心终端、消费者造成误导、损害,我司就关键事实及证据予以展示澄清。
中国红牛声称,根据1995年签署的“50年协议”,只有中国红牛有权在中国生产销售红牛饮料,泰国天丝无权经营。其还认为,泰国天丝通过否认签署过“50年协议”并借助恶意诉讼企图将其非法利益合法化。
并且,华彬红牛还列出了红牛饮料在中国的合法化之路,以及华彬红牛关于红牛饮料在国内生产销售红牛饮料的“50年协议书”,并“晒出”了50年《协议书》原件等一系列“证据”。
中国红牛强调其在中国合法化的过程中,获得了卫生部的生产许可批文,这是红牛饮料在中国合法生产的关键。中国红牛认为其产品具有天然的中国“血脉”,是在国企的投入和华彬集团的资金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最后,中国红牛期望司法能够给予其产业链上百万家企业和30年经营的400万渠道网络一个公平、公正的判决。
我们都了解正是基于这份有效期为 50 年的协议书,华彬集团及严彬将中国红牛打造成为中国消费者普遍喜爱的品牌。然而,天丝集团却多次在公开声明乃至法庭上否认签订过该协议书,即便面对中国红牛出具的 50 年《协议书》原件仍矢口否认。随意丢弃曾经的“契约”,这不仅是对过去合作的不尊重,更是对商业道德的挑战。
据相关人士分析,华彬与泰国天丝的商标许可权之争,不可能仅仅是商标许可到期的问题,根本原因可能是“利不均,不相为谋”。华彬通过产销分离和资金运作,20年来双方成立的合资公司一直亏损,泰国天丝没有获得应得的利益,因此对华彬集团产生了不满。
近年来,中泰红牛之争愈演愈烈,不断重复着新的法院判决出现、再被推翻的过程。然而,商业领域的对峙,从来没有真正的赢家。中泰红牛之争进入第7年,中国市场上出现了多种红牛产品共存的怪象,导致红牛品牌受损,经销商渠道和消费者深受其害。这意味着,市场竞争已经从“一家独大”走向“一超多强”,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红牛要回到巅峰时期的品牌影响力,或许并不容易。
在这一场围绕50年协议书的世纪纠纷中,中国红牛凭借扎实的法律依据和市场地位,已经迎来了转折点。这起“红牛商标”之争,是一场关于利益的争夺,更是一场关于契约精神的考验。在商业世界中,我们应该铭记契约精神的重要性,以诚信为本,共同营造一个公平、公正、有序的商业环境。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长久的发展,商业社会才能更加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