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津文化
广大“书迷”们!好消息来啦!
从7月26日开始,每周五、六、日的下午3点,著名津派评书表演艺术家于枢海先生的公子于海龙先生将在天津鼓楼西“津味聊斋”恢复上演津门奇书——《沽上英雄谱》(混会儿论)。风雨无阻,倾力奉献!
在鼓楼西“津味聊斋”,记者遇到《话说天津卫》节目忠实听众常淼先生,多次到现场聆听文史故事会后,常先生也有这样一个想法,希望利用这样的文化空间,能够安排自己心心念念的天津评书。尤其是上周日(21日)在这里遇到四十多年前就曾认识的津派评书名家于枢海先生公子于海龙先生在聊斋现场表演的一个小段后,常先生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四十多年前在现场听于枢海先生说书的场面又浮现在眼前。
常淼:提起来听于枢海于先生《雍正剑侠图》,还是79年、80年、81年那几年,基本上是在万德庄跟民族文化宫二楼听老先生的《雍正剑侠图》。进去(园子),都是过去的条凳子,上面是天井的窗户。于先生每天的下午2:00~4:00来钟说书,都是满座。当时那阵评书界来说,天津市就两个人天天卖满堂,一个是艳桂荣艳角,还有于枢海于先生。于先生基本上都是在演出之前十分、一刻钟左右,于海龙于先生给他父亲提着篮子,把水、扇子、表、手绢、碗都放好了,搁桌上,下来,老先生上去。基本这十来分钟跟大家、观众就是交流,说闲话。于先生说话挺风趣的,说评书的话,惊堂木一响,那绝对是鸦雀无声。有一回老先生正在说着,我那会才刚上小学三年级,坐那就有点往下出溜,老先生一回头看我,给我鞠一躬、敬一礼,我臊得……从那以后就明白了,对艺术、对人的尊重。老先生对买卖、对业务也是非常的认真。中气十足,表演的人物书,驳口也特好。身上也好,轻重缓急,管叫听众不累。高潮的时候,比如说“来人正是张芳”,立刻把这个节奏缓解下来了。老先生这点是真好,我记忆犹新。就说个只言片语,对老先生表达一个怀念吧。
于枢海先生见证了津门评书辉煌一页。他1921出生于天津,原名于德祥,1944年拜师马轸华先生。于枢海先生的表演集百家之长于一身,自成一派,独具风格——爆、脆、快、帅,声重字清,沉着稳健,注重表演,武术招式真实合理,表演流畅,收放自如,深受观众欢迎。是20世纪50年代初名满津门的评书表演艺术家、枢字辈中的佼佼者。
图 | 马轸华(1906―1954):原名马志华,世居天津北仓。评书大家常杰淼先生弟子,入评书门名为马轸华。整理演出《李金鳌》(又名《沽上英雄谱》,俗称《混会儿论》)而成名。1953年改说传统评书《水浒》。他口齿清晰,声音甜润悦耳,有时在评书中穿插使用相声包袱,书场气氛活跃。
津门的评书书场的形式开始于清末民初,与南市的诞生时间大致一致。一块醒目、一把折扇,口若悬河的说书人,一张椅子、一碗香茶,津津有味的听书客,海阔天空评说人生是非功过,方寸之地演绎江湖风生水起。而追溯到津派评书的说书人,渊源也是非常深厚且传承有序!于海龙先生介绍说,上世纪80年代初,津派评书短暂恢复后,随着老先生们年龄的增长,津派评书逐渐萎缩。
于海龙:天津第一代的评书演员,也就是正宗评书演员的第七代英致长,在清末的时候来天津,他是旗人,来天津以后说评书火了。王得宝是一个杂耍演员,既说相声也上快板,还变戏法,看上这个了,就想拜师,他俩年龄相仿,最后就代拉师弟。这样,地地道道的天津人评书第一代是王得宝(评书门名为王致玖),从评书总排辈是第七代,这么着在天津传承下来了。常杰淼拜的他。后来常杰淼的《雍正剑侠图》一举成名,往下也收了轸字辈的,也就是我的师爷蒋轸庭,又吸引进来我的师爷马轸华。马轸华在1937年创编出来了《混会儿论》,也是一炮走红,往下也是广收弟子,这里边就出现了我父亲。从1984年,天津评书就正式淡出舞台了,几乎就没有评书了。后来在这个年代当中,就80年代的时候,东北出现了鼓书白,它不是正宗评书,就是西河大鼓的道白。天津的评书得进人物,鼓书白不进人物,以第三者的身份去讲述。
图 | 常杰淼,祖籍为山东省,约1875年出生于北平。他是民国时期最为知名的评书大家,同时也是一名武术家。师承天津名宿王致玖,与两位师兄弟张杰鑫、许杰泉被后人誉为“评书三杰”。
图 | 蒋轸庭,评书演员,天津人,原名蒋昆,字玉昆。系茶房出身,有一定文化基础。约在1927年拜常杰淼为师,与乃师关系密切。
视频 | 于海龙先生以《雍正剑侠图》片段展示津派评书与鼓书白的区别
“津味聊斋”主理人杨嘉豪先生告诉记者,自己从小就喜爱津派评书艺术,“津味聊斋”的现场感觉也很像老燕乐茶园书场,在打造文史故事会基础上,这几个月来积极筹划的打造津派评书书场的想法终于要实现了。
杨嘉豪:在今年“五一”小长假的时候,我们请来了咱们津门评书名家于枢海先生的公子于海龙先生,讲了讲咱们老天津卫书坛的一些轶事,开了几堂故事会,反应相当强烈。咱听友群里头也好、来聊斋的朋友们都在问,什么时候能够再重现评书书场?说到书场,老天津卫时候,据老先生们说大约有几百家书场。反正我是90年代开始进园子听的评书,那就是老燕乐。说到老燕乐,老观众们都知道大小跟咱们聊斋的环境差不多,一堂四、五十人整整好好。那么,我们准备把聊斋这一块作为咱们天津现在评书的这么个书场。因为纵观全市能够使评书的书场可能说现在还没有。作为我们来讲,从天津文史弘扬角度决定深挖一下,开一个这样的书场,同时恢复咱们津门评书的辉煌。另外,也给一些个评书的从业者提供一个平台,使咱们津门曲艺当中的这么一个闪耀的亮点,别磨灭了。周五,也就26号下午请于海龙先生来这开书,希望大家多来捧场。
图 | 老燕乐谢幕(赵建伟 摄影)
图 | 于海龙先生、杨嘉豪先生接受采访
于枢海先生的两位公子于海宽、于海龙,自幼继承父业,后拜在张枢润先生门下,继续深造。在弘扬评书事业上,孜孜不倦。近年来,出版了家传评书《津门英雄谱》,录制了长篇评书《雍正剑侠图》《包公案》《沽上英雄谱》和多部中篇评书。利用新媒体形式不断传播津派评书艺术,并收徒传承这项艺术表演形式。这次能够在“津味聊斋”现场为《话说天津卫》节目听友粉丝说书,于海龙先生十分兴奋。
上三图 | 2023年3月5日纪念评书大家于枢海先生诞辰102周年系列活动火爆举行。于海宽(图二)、于海龙(图三)现场为大家表演津派评书。
于海龙:我这一直有这个心愿,可以说《话说天津卫》栏目的线下活动基地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契机,总算是苍天不负,出现这么一个舞台,太好了。借用这个舞台,我跟家兄于海宽我们哥俩使200%的努力把这个东西传承下去,让它香火延续下去。在“津味聊斋”咱们26号3点首开还是天津人最喜闻乐见的本土评书《沽上英雄谱》,这个书说完以后,接下来我准备是《剑侠图》。动这几部大书,如果观众喜欢听,咱再说点自编的鬼神小段,也应和这个“聊斋”。
图 | 于海龙先生7月21日在“津味聊斋”表演评书小段,受到《话说天津卫》节目听友粉丝喜爱
开播已经十六年的《话说天津卫》节目,始终致力于挖掘记录整理优秀的天津历史文化,同时,也始终致力于用实际行动去支持、传承以及抢救性保护天津的文化遗产。2013年,节目将中国式摔跤表演搬上中国大戏院舞台,2014年,又促成传统跤场进入南马路大型商场进行展示,都为听友留下难忘的记忆。最近几年,又深度介入天后宫皇会策划与宣推。今后,节目将会借助“津味聊斋”等更多社会资源共同去守护老天津的优秀文化遗产项目。
图 | 作为《话说天津卫》节目2023年首场线下活动——纪念评书大家于枢海先生诞辰102周年系列活动吸引众多节目听友粉丝前来助阵。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公安文联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李晓重先生在“津味聊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李晓重:首先祝贺“津味聊斋”茶社开办了这个评书的书场。茶社的斋主杨嘉豪创办了以文史主题为主的茶社,我感觉非常好。在融入了天津文化的同时,也是给了一个曲艺爱好者活动的地方。回想起来小时候在红桥,我是亲眼亲耳聆听过于枢海先生的演出,当时就对于先生的干净利落的口风儿和优美飘逸的身段所感染。现在又闻听于先生的公子小于先生在茶社继续演出,我感到特别高兴和开心,也希望有时间去聆听这场曲艺的盛宴。
延伸阅读
“三津文化”丰富原创让您更懂天津卫
关于天津评书及说书人往事相关讲述内容,可以参看“三津文化”已推送文章——(点击蓝色标题,即可跳转阅读)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