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波回忆杀——开往工人新村的公交车,您要如何补充?

百科   2024-05-24 21:44   天津  

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津文化

近期,“工人新村”成为《话说天津卫》节目热议的话题。由于工人新村都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区,距离市区其他地方比较远,相当一部分职工、居民出行还是要依靠公共交通。“80后公交迷”翟莹先生选取了天津较大的几个工人新村的重点线路,来详细解读它们的“兴亡历程”。





“1

核心中的核心——4路公交车



在1949至1951年的三年恢复期,天津公交首先对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公共汽车路线的分布进行了重新整合调整。为了便利市民出行减少倒乘,于1950年5月18日将原来的1号线(北站至劝业场)与4号线(国民饭店至小刘庄)合并成新的1路车。同年的8月10日,又将原来的7号线(中原公司至谦德庄)与14号线(金钢桥至北洋桥)合并改为4路,这样就形成了由北站至小刘庄、由京津桥至至谦德庄,贯通市区南北的主要干线。同时,由中山路经过大胡同、东马路、和平路至现今河西区境内的10公里连贯的客流通道也初步形成。由于1路在1955年缩短为和平站至小刘庄,1965年又改为人民大楼至北站,因此在二十世纪后半叶相当长的时期里,4路也就成为这条市中心唯一的公共客运走廊中唯一的线路了注:1971年7月12日至1997年8月7日4路改走张自忠路海河边)。从1954年3月15日开始,在1路、4路增加最新型的匈牙利伊卡露斯作为机动车,增加了运力缩小了行车间隔,并且在东南角、百货公司、劝业场等三处设立了路线图牌、末班车提示牌等诸多服务市民的新举措,线路发展也是蒸蒸日上。



但是进入新世纪,随着和平路改为商业步行街,包括4路在内的原有的24条公交线路纷纷绕行,这条因公共交通便利而兴盛的老商业街也日益萧条,由此这条天津曾经的“十里繁华带”也成为了历史,这条市中心唯一连贯的公共交通客流通道也变得支离破碎,4路受此影响也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2016年2月7日线路停运撤销。



言归正题,讲完了4路在天津公交线网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该说说它与西南楼工人新村的联系了。在1954年11月13日,4路由谦德庄延长至西南楼工人新村,中途增加了琼州道、西楼、学堂街三站,因此西南楼也成为天津公交线网中心轴线的最南端点,同时也成为这几个工人新村中去往市中心繁华区最为便利的一个了。



直到1985年的6月1日,青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建成,随后4路与33路延长调整到活动中心终点站,同年又开通了从西南楼站至万新村东的46路,因此这个车站在我这个80后的记忆中,西南楼终点站与4路已经没有关系了。转年的7月1日中环线建成通车,开通了围绕西半环行驶的47路与东半环行驶的48路,活动中心终点站均设在西南楼新村南端的乐园道上,因此西南楼也成为天津公交环形线网的南端起点,交通地位也日益重要了。




“2

几经周折的“圈4路”



说过了4路南端的西南楼站,就该说说4路北端终点站的沿革历史了,虽然4路北端的终点站在河北区,但同时也与在红桥区境内的丁字沽工人新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1951年10月7日,开通了从京津桥至北洋桥的“圈4路”,中途途经小王庄、东于庄、席厂等站,这条线与80年代年初体院北的“圈9路”类似,也就是4路向北延伸的一条支线线路。到了1953年的3月21日,“圈4路”从北洋桥延长至丁字沽工人新村,因此这条线路也是早于5路,首条通往丁字沽的线路。注:5路于同年的10月23日由大红桥延长至丁字沽)。



1954年5月11日,4路将终点站从京津桥正式延长至小王庄,同时“圈4路”也调整至小王庄至丁字沽新村。同年7月1日,又开通了从小王庄至北仓的18路定时班车线,全长7.9公里,每半小时发车一次,因此小王庄车站也成为通往市区北部近郊区的重要枢纽了。



1955年10月1日,“圈4路”改线路号为22路,并延长调整为丁字沽新村至东北角,增加了安定里、恒源纱厂、大悲院、天纬路、金钢桥等站,同时也与市区核心公交线网无缝衔接,从而使丁字沽新村至市中心繁华区的交通更为便利了。但是到了1959年5月5日,18路从小王庄沿着黄纬路、中山路过金钢桥延长至东北角,为了减少线路重复,22路就又缩短到小王庄终点站了。



进入60年代,伴随咸阳北路一带的建设和开发,22路于1965年5月28日延长调整为小王庄至化工宿舍,并且覆盖丁字沽勤俭道以外三号路的大部分区域,因此也成为了通往现今红桥区西北端最远的线路。1971年4月30日,22路由公交三厂划归公交一厂运营(注:4路在1976年1月1日由三厂划归二厂运营),随后河北区一侧终点站不再去小王庄了,改成经榆关道、南口路到宿纬路。1975年11月20日线路又经过律纬路、昆纬路、金钟河大街、增产道延长至王串场。1978年3月25日22路缩短至丁字沽新村八段,撤出部分由新开通的34路(东北角—化工研究所)加以补充。到了1980年12月29日22路又缩短至丁字沽五爱道,直到1983年6月28日就延长到现在的泰兴路终点站了,经过几十年的周折变化,如今老的“圈4路”变身22路东线,依然承载着连接红桥河北方向的繁忙客流。




“3

三代人记忆中的23路



当我们坐着22路由丁字沽来到了王串场工人新村,就不得不提到此地50年代就开通的23路了,这条线路在不同年代人的记忆里有着三个截然不同的走向:五十年代居住在王串场段儿平房里的居民对23路是一种印象;六、七十年代在红旗路天拖一带工业区通勤的职工是一种印象;像我这样80后对23路的印象就又改变了,因此这条线路也承载了三代人的不同记忆。


时间来到1955年10月1日,开通了从北站经王串场至百货公司的第一代23路,线路途经万柳村大街、金钟河大街、王串场五号路、正义道、天善社大街、李地大街、小郭庄大街、郭庄子大街、在经过兴隆街铁路道口走民族路过一宫,最后过北安桥到现在的百货大楼,这条线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也是一条很长的线路了。



然而到了50年代后期,由于燃油供应日趋紧张,改装烧煤的公交车无法行驶长距离的线路,加之老7路改成从王串场经小树林、新货场、东站、赤峰道至何兴村,为了减少路线重复,因此线路在1957年至1959年先后缩短至新官汛、王串场合作社,这条线路就成为了一条由王串场至北站的短途线路了。到了1960年无轨4路(94路)开通覆盖老7路大部分行驶路段导致线路停运,到了1961年6月19日,23路改成由北站经王串场一号路、新开路至唐家口,线路号也改成7路,因此第一代的23路也就从人们的记忆里消失了,这条线路也就成为了天津第二代的7路。



1964年3月20日,结合红旗路天拖工业区的建设第二代23路开通了,线路由八里台经复康路、红旗路至天拖厂门口,全长3.9公里。这条线路的开通带动了市区西南部工业区的发展,而且从60年代到80年代初很长一段时期里,23路也是这个区域唯一一条市区公交线路。1986年,伴随中环线的建成开通了47路,因这两条线路重合太多,因此在1987年6月25日线路停运,原班人马开通了现在的52路,第二代23路也告别历史舞台了。



80年代的天津是一个高度建设的时期,各项市政工程把天津变成了一个大工地,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天津站的改扩建工程了。1988年10月1日,当时亚洲最大的火车站落成,作为天津铁路枢纽的配套项目,天津站公交枢纽同步建设,除了河北区一侧副广场 “公交大院”的启用,位于河东区一侧后广场的公交站,也开通了通往万新村北站的第三代23路,这也是我唯一乘坐过的23路了。线路途经郭庄子大街、华兴大街、新开路、唐家口、经卫国道至万新村,因此这条线也隐含了第一代23路的影子。但是到了新世纪,老月票线路逐渐萎缩,第三代23路也因与多条线路重合于2006年停运。




“4

被电车取代的“11路”



来到了河东区,就不得不提到1952年天津最早建设的中山门工人新村,1953年1月14日,开通了配套公交线路11路,由法国菜市经过解放桥、六纬路、光华路、中山门一号路到工人新村花园门口。其实这条线路的开通也是为了弥补当时无轨电车运力不足,增设的辅助线路。



为了满足乘客的乘车需求,无轨电车由刚开通的8部车增加到25部车,由于运力增加,并且在那个贫油时代为了发挥无轨电车的优点,到了同年的8月11日,11路就缩短到了大直沽,但还能保留从工人新村到六纬路沿途工厂单位的通勤功能,只不过要是去市中心那就得在换乘无轨电车了。这条线路直到1957年10月1日,伴随着无轨2路(92路)的正式开通,11路也就完全被电车取代了。转年的3月1日11路重新复活,就成为后来人们熟知的走西青道的线路了。


顺带说一句,回过头来看历史也是惊人的相似,现在途经中山门的92路也缩短到了大直沽,要是去更远的地方也只能在换乘其他线路了。




延伸阅读

“三津文化”丰富原创让您更懂天津卫

翟莹先生关于天津公交发展历程的相关讲述内容,可以参看“三津文化”已推送文章——(点击蓝色标题,即可跳转阅读

1,北站至劝业场十里繁华带消失的风景

2,1980年代初期天津街头的流动风景

3,常在河边走的那些“大公共”(内附海量珍贵照片)

4,图文详解天津有轨电车兴亡史

5,这些消失的公交车站你还记得吗?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翟莹、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翟莹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胖友

三津文化
《话说天津卫》是天津新闻广播一档特色乡土文化访谈节目,创办于2008年。周一至周五晚间8点10分至9点直播。主持人以轻松的语态串联精彩口述录音,于谈天说地间让更多人深入细致了解天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老天津人记住乡愁,让新天津人深爱天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