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的《话说天津卫》节目中,广大话友围绕着工人新村公交线路的话题接续补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年乘车出行的场景。今天,80后“公交迷”翟莹先生将带领我们乘上公交车,用多条线路连续接龙的方式,继续工人新村的回忆之旅。
首先,第一站我们还从西南楼出发,来乘坐天津市区另一条穿城大线14路。14路与西南楼工人新村的联系始于1954年1月29日,为了解决第二棉纺厂、北洋纱厂等工厂单位职工通勤的需要,开通了从西南楼经现在广东路、利民道、大沽路、琼州道、台儿庄路、南北大街至杨庄子的第一代14路公共汽车,线路全程4.6公里,配6辆车。同年的5月3日,14路又延长至佟楼为终点站,这也是途经围堤道的首条线路,并且与当时的9路衔接,使客流能继续延伸至吴家窑工人新村。接着在1957年的7月10日,线路两端继续延长,调整为从南营门经新兴路、西康路、佟楼、围堤道、大沽南路至土城,由此形成了天津市区南部东西走向新的客流通道,由此如今的河西区也在这条东西干线两侧快速发展,成为了解放后新城区建设的重点地带。
然而到了1963年9月1日,新开通了先从八里台至陈塘庄的5路无轨电车(95路),在那个“以电代汽”、节约燃油的年代,14路撤出了佟楼至土城路段让位给无轨电车,改成从佟楼经新兴路、鞍山道、多伦道、北安桥、货场大街、小树林至王串场工人新村的第二代14路,这也是人们最为熟知的走向了,这条线全长9.4公里,同时也成为仅次于4路的市区第二长的公交线路。它从市区另外两个方向与4路在和平路百货大楼一带交汇,形成了市中心南北通道新的客流增长点,将和平路的繁华继续延伸。
但是到了新世纪,随着和平路的断交和老月票线路的萎缩,14路和4路这对“难兄难弟”也都在同一天(2016年2月7日)停运撤消,市区昔日的两条南北穿城大线也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第二站我们乘坐14路来到了王串场新村,与其无缝对接的就是1972年5月10日开通的30路。这条线路从金钟河大街14路王串场终点站顺着现在中环线红星路到唐家口,全长5.6公里,这也是当时在天津城区东部边缘行驶为数不多的线路了。线路南端的唐家口工人新村虽然规模比不上王串场、西南楼,但是它的交通地位依然十分重要:这里向东换乘第一代老12路(注:1973年改为32路,1982年改为今42路)可以到达南大桥一带,换乘28路可到达东郊李明庄、中心广场;向西至唐家口可以换乘7路,过唐口地道可以在换乘17路进入市中心,因此唐家口工人新村的交通也算是比较便利的。30路在80年代两端延长为泗阳道至二号桥,如今30路也经过多次延长,依然是市区东部的一条重要的骨干线路。
第三站我们乘30路来到唐口新村,就一定要提一下复刻老7路的35路了。第一代老7路于1960年10月2日停运由无轨4路(94路)取代,但是电车也有延伸不到的地方,要是从市中心渤海大楼一带去河东方向就没有直达车了。因此为了弥补第一代老7路停运后形成的线网空白,在1978年的8月10日,就开通了从唐口新村至东风里的35路。这条线路途经新开路、货场大街、建国道、过解放桥走营口道、气象台路至东风里,与老7路的走向基本重合。如今35路两端也多次延长,因此也成为横穿和平区连接河北、河东区的一条重要线路了。
接着第四站乘坐35路来到了东风里,提到东风里可能大部分人的记忆是9路的终点站,因此接下来我在说说9路。9路于1952年5月4日开通,最早是从和平站到水上公园,开始只在周六下午和周日行驶,同年6月20日就改成每日都运营了。这条线路也是当时途经新建吴家窑工人新村的唯一的线路,因为那时候8路还没有延伸到八里台。9路在50年代的运营方式是大圈到水上公园,小圈到八里台,因此也成为吴家窑工人新村去往市中心的重要交通方式了。同时9路也配备了当时天津最高级的奔驰O3500型公交车,车辆底盘等配件从德国辗转运抵中国,车身也是经上海友福等5家车身制造厂承包制造的。
但是到了1960年9月22日,随着无轨4路(94路)的开通,为了节约燃油减少线路重复,9路就缩短到了佟楼为终点站,吴家窑新村、水上公园路段的客流也就让位给了无轨电车。从五十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在吴家窑新村东南部,比工人新村段儿平房更为高级的东风里、德才里居住区相继建成了,9路也作为新居住区的配套路线于1961年6月27日就由佟楼延长到了东风里。进入80年代,伴随震后新十大居住区——体院北居住区的建设,1983年2月5日9路车队开通了从东风里至体院北滨湖道的“圈9路”,也就是9路向南延伸的一条支线,线路全长1.8公里。到了转年体院北居住区入住率持续上升, 9路和13路就正式延长到新建的体院北公交终点站了。世纪之交,9路改由惠群公交公司运营,配备了当时先进的上饶牌客车,车辆档次和乘车舒适度有了明显提高。如今9路也多次延长,承担着连接市区西南部大学城与天津站交通的重要功能。最后一站,我们乘9路从体院北回到吴家窑大街中环线,来追忆95路无轨电车撤销的那段历史。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那时候为了发挥电车的运营优势,新开通的92路无轨电车取代了老11路;93路取代了老2路解放路一段;94路取代了老7路;95路取代了老14路等等。但是到了1985年,无轨电车的末日来到了,为了配合中环线八里台立交桥的建设,同年3月1日起拆除了95路八里台终点站,改在王顶堤建新站,并于同年9月由灰堆改道通往山西路。94路也改道走气象台路、平山道去水上公园了。在中环线西半环建设后期,拆除了吴家窑大街、围堤道的无轨电车线网,95路和98路也改为汽车运营了。
现在总结起来当时无轨电车减少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对无轨电车线网视觉影响认知的偏差,在城市重大的建设中,往往把电车架空线网认为是“视觉污染”,影响了道路的美观;二是线路调整困难,在道路建设期间由于搬迁线网的过程复杂,经济代价也较高,建设单位希望尽可能的“电改汽”,由于交通管理的需要涉及电车走向调整,因受架空线网的制约也会带来施工的不便;三是机动性差,无轨电车相较于汽车灵活性欠缺,不能脱线超越前面的运营车辆,在客运低谷时也无法开展其他的客运业务,运营单位的经济利益也会受到影响;四是线路减少供电设施利用率低,导致单位运营成本增加;五是电价政策扶持不够,到了90年代电价上涨导致运营成本增加。因此到了1989年结合天津站的改造完成,91、92、96路改成了汽车,1995年93、94路也改成汽车,从此无轨电车在天津也就消失了。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翟莹、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翟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