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津文化
西开教堂旁的独山路,在大多数天津人眼中是一条安静的小路,但对于居住于此的居民来说,这里繁华又热闹。2022年夏天,《话说天津卫》节目多位话友回忆起西开教堂周边的王家大院、通义小学、廉士里和西开小学等等的尘封往事,这也令曾在附近居住生活的多位话友打开记忆的闸门。儿时曾居住在兆丰路的老话友孙天祥先生,梳理记忆中的景象,为我们还原独山路周边旧时景貌。
孙天祥
高级电气工程师
常年在天津电力行业从事工程建设
“1
教堂桥左侧大吉里周边旧貌
今天国际商场的位置曾经是一条名不见经传的小路。沿旧时的绿牌电车道往西前行,过古朴、别致、又美观大方的教堂桥,就是一处繁华却不热闹的街市——独山路。这条小路在不同时期曾吸引了无数阶层各异的人群流连忘返。身披中世纪黑袍头戴洁白长帽的虔诚教徒,经过这里到西开教堂去做祷告;天真活泼的孩子们经过这里走进求知的学堂;忙碌的主妇从这里选得钟意的食材回家去料理美味,而临时囊中羞涩的各类人等能从这里得到应急的款筹。更有休闲的玩家在这里获得心仪的美虫,从而听得从夏日到秋冬都像“百草园”般独有的虫鸣。一条不长的小街真是应有尽有,与河对面灯红酒绿的劝业场一带繁华又热闹的街景相比,独山路的景象则更显得市井与平民的厚重。
独山路的主路并不长仅有百米左右,但是在独山路周边建有的大吉里、大利里,法汉学校和同义里三大建筑群,彰显了法兰西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包容与混搭的街容巷貌,构筑起有别于旧法租界的规划理念与街区文化。
从教堂桥下来的左侧是大吉里建筑群。这是有两条胡同组成的街区,分别是大利里和大吉里。两条胡同都是单层平房,由于建筑形制相似,房屋结构也雷同又相互贯通,人们就习惯将此处统称为大吉里。
大利里的胡同口原是一家水铺,也是远近人家生活用水的“供应商”。在没有实现自来水入户以前,水铺的主人要用水车挨家挨户地送水上门。水铺也经营热水,在烧锯末和木刨花的大灶上架有两口大锅,一口锅预热备用,一口锅保持沸腾。两个半圆形锅盖扣在大锅上面便于随时舀水销售。打一暖壶热水只需两分钱。
水铺的生意很好,一年四季来这里买水的人们络绎不绝。一是方便,买热水比在家里自己烧要快很多。尤其双职工下班生火做饭时间很紧迫,打一壶水既可以救急还缩短了做饭的时间;二是附近商店作坊林立,自己烧水费工费时,几分钱能解决问题的水铺很受附近人家的欢迎。沿大利里径直地走下去可以直通元兴浴池的门前。
图 | 1983年 Demery拍摄大吉里、大利里平房,最左侧为元兴池
小路两边店铺里商品齐全,几乎应有就有。在大利里的胡同外侧是一家副食店,像所有的副食店一样,这里油盐酱醋、调料烟酒齐全。也因为调料众多的缘故,踏进商店一股特有的杂味立刻扑鼻而来。旁边是一个粮店,再旁边是一家百货店,这家店铺虽然窄小却不失“百货”的店名。里边大到电料、床单、毛巾、内衣裤、袜子,小到针线、顶针、指甲刀等针头线脑,还有雪花膏、蛤蜊油……,小小百货店解决了周边居民的各种生活需要,尤其是家庭主妇们的需求。
百货店的旁边就是远近闻名的大吉里,49年以前这里居住的多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者,间或有小店——简陋的旅社经营,进住小店的人也大多是附近人家的保姆或短工。一个小院三间平房各自独立进出,不像传统的中式民居一明两暗的布局。
隔着大吉里便是两家饭馆,一家是大教的义顺居,一家是贵教的恩利德。回汉二教并列经营在当年是比较常见的配营方式。在就餐的档口,食客可以按照不同民族习惯和口味需要选择不同的饭馆就餐。只是贵教的门面一般都漆成黄色,既醒目又容易辩别。门前雨栅子下的幌子也各有特色,大教多为红色,贵教也是黄色并写上“清真”或“回回”二字。
义顺居的早正餐兼营,早餐有豆浆、豆腐脑和馄饨。豆浆略带一点微微的锅糊味儿,别有味道,配以糖皮油饼是天津人喜食的早餐。尤以义顺居的馄饨吊人胃口。馅大皮薄,高汤美味,佐以虾皮、冬菜、紫菜、香菜,配以烧饼果子,一碗下去,味美而留香。
义顺居的正餐除了通常的荷叶大肉包子,还有小炒。菜品风格以鲁味为主,熘肝尖、炒腰花、锅塌肉、糖醋里脊、醋溜鱼片等大众菜肴很受欢迎。仲夏时节,后厨场地窄小大厨经常把灶台挪到店前的便道上烹炒。这样既可以避免厨房的闷热还可以展示大师傅的厨技招揽顾客,一举两得。大厨的煎炒烹炸得心应手,翻勺出菜动作精彩喜人。遇有适合的菜品时,大厨会顺势大幅颠勺将菜品抛向半空,待回勺后再淋油出锅,无形中增加了表演的色彩。店内伙计只要一听到马勺敲锅沿的声音,立刻会端盘上桌。为此,还常引得过路的行人驻足围观与喝彩。
“2
教堂桥右侧旧貌
图 | 墙子河教堂桥全景,拍摄于1946年前后
教堂桥头的右侧是墙子河的右岸小路,沿堤岸小路可以到鸿吉里的东口。紧挨着桥是一家熟食酱货店,店面不大仅有玻璃柜台的宽窄。私人经营时兼营自制烧鸡,一口融化沥青的大锅摆在街边,把没有剥尽羽毛的家禽放进去沾满沥青,再取出放进凉水里,沥青退掉时家禽的残毛也一并清理干净。合营以后的主人却打理得井井有条,玻璃柜台一尘不染,收款坚持使用工具,售货员干净整洁利落。旁边的水果糕点店则显得大一些,店里有京式八件、西式糕点、面包、糖果和烟酒之类的各种食品。糕点店旁边的肉铺很小却为附近居民提供了便利,避免了人们远赴张庄大桥或者贵阳路的劳顿。
与肉铺隔着一条胡同就是给附近的孩子们带来乐趣的“忠兴号”小人书铺。一分钱租一本连环画就地阅读,两分钱租一本可以带回家看。文字小说贵一些,大约是五分到一毛不等,视书籍的薄厚而定。这种既便宜又方便的租书方式,满足了经济欠发达时期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丰富了附近居民的文化生活。每天放学后,这里都熙熙攘攘,一排排的小板凳坐满了好奇的小朋友。
紧挨着小人书铺是间洁净的茶叶店,商品的特殊性决定了店铺宽敞、明亮、整齐、清新的特色。这里茗品荟萃:白香乌龙、杭州龙井、福州花艳、贵州毛尖……,小小茶叶店汇集了国内极品佳茗。
茶叶店与同义里之间是一家仅有两三个营业员的银行。每天早上上班,一只防盗皮箱就能解决一天的营业流水。在全国只有一家银行的年代,这间“银行”其实仅是附近的唯一且只能办理存钱取钱的储蓄所。
同义里的右边就是著名的万成当老铺。四层到顶的高楼与法汉学校相对,紧闭的窗户外又置安全护窗,街门不宽却高大得略显神秘。进到门内,几步台阶上去是一层营业大厅。收、赎当的柜台很高,来此当当的大人站在那里也仅露个肩膀。而站在柜台里边的收当人脚下有一个高高的垫脚,可以居高临下。
二、三楼是当品的库房,当有客户赎当时,当品从楼上通过一个旋转的滑梯溜放下来。五十年代初期,这里的业务还是挺忙的,作为临时解决生活困难或短时经营所需筹措资金的灵活方式,每天到此典当、赎当的人挺多。大约在五十年代中期,国家取消了典当的筹款模式,万成当也就一并结束了业务。此时整个当业的历史也结束了。
万成当的旁边是香港理发店,门面不大却很干净。宽大的玻璃窗直视店内的操作场面,理发师傅着半身洁白的工作衫,忙起活计只听推子“咔嚓,咔嚓!”作响,时而有杠刀声、时而有剪子声,女部里的剪头与烫出的发型则更显得新颖时尚。
万成当对面的法汉学校是一所比较著名的普通中学。也是当年法国教会创办的若干学校之一。学校教学楼体量很大,教学设施、教学设备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曾经培养了许多有影响的社会精英。49年以后改为天津21中学。这所学校的震天鼓,是每年庆祝“十一”国庆节游行的保留节目。而长期主持校务的白堤先生,则是教育界久负盛名的教育家。
图 | 私立法汉学校校旗(取自《法汉学校纪念特刊》)
“3
教堂旁的独山小径
做为小路的一部分,独山路还包括了错口对应的从西宁道到宝鸡道的延长线。这部分道路的走向不再笔直,而是沿着西开教堂的后围墙曲径通幽。西宁道口往里是自发且传统的夏虫市场,各种蛐蛐(学名蟋蟀)、蝈蝈数不胜数。每到盛夏这里人群熙攘,川流不息。南来北往的夏虫小贩和坐地行商的夏虫用品汇聚于此,精美的葫芦罐,细如纤绳的蝈蝈笼,景德镇的过桥,还有做工精细的鸟笼都是常见的精品。一时蛐蛐声、蝈蝈声以及不时传来的各种雀鸣与叫卖声融为一体,形成闹市一隅美妙的听觉景观。
穿过蛐蛐市场便是几近弯曲的独山小路。右侧的明德堡是成片的灰砖瓦顶小二楼,著名的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先生曾长居于此,每天骆先生上下班从墙子河对过的兆丰路附近来回,都是三轮车包月代步。再往里的宝祥里则宽敞八达:往东可通西宁道,往西可达宝鸡道,往北则可进繁华热闹的贵阳路。
明德堡的对面便是西开教堂的后门,不大的街门因失修而可窥得教堂的后院杂草丛生乱不堪言。再往前就是中心妇产科医院的后院。这里是重要的放射性医用材料的存放库。六十年代初,利用放射性元素进行诊断治疗是一门新兴技术,不少医院都开始建立放射科。中心妇产科医院也在那时引进这一技术。不久放射性材料的存放成为难题,必须要建有高强度的加厚水泥专用的防辐射设施。于是六三年,在医院的后院建了一座深入地下几米,全部水泥筑成的防辐射库,用以存放医用材料。再往前待到宝鸡道上,独山路也就走到了尽头。
“4
西开教堂及周边往事
独山路上另一重要节点,是位于独山路与西宁道交口的西开教堂。这座建于1916年的古老建筑,是目前天津在用且体量最大的宗教场所。历史上,这里曾经密集举行的宗教仪式和广泛的教友活动,对周边的大众生活造成很大影响;典型的欧陆风情建筑的形制美感,博得过众多建筑领域专家的高度评价;一段段不同时期发生在这座建筑上的故事,更受到历史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因此,西开教堂不仅仅是一座“凝固的音乐”,更像是一位历史的证人。
66年以前,教堂的大钟每天都会在清晨六点敲响。当听到“铛!……铛!……”的钟声时,大人们知道该起床了,孩子们尽管还恋倦在温暖的被窝里,可也明白时间不等人再不起床上学就要迟到了。那时教堂的钟声清脆而绵长,方圆几里都可以听到她悠扬的声音。附近的人门每天都会闻钟而起,钟声已是家家老小的“闹钟”。到了晚上六点,钟声会再次敲响,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劳累逐渐走进休闲的时光,直至进入梦乡。日久天长,西开教堂的钟声已经成为附近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无论人们是否有宗教的信仰,都会在心里留有难忘的记忆。
100年前发生的“西开教堂案”,对中西文化的碰撞产生过重大影响。西开教堂所处之地本不是法国的法定租界地,而是属于华界的一片荒郊野地,天津人称“西开洼”。1913年法国天主教会在此处购得土地后,拟筹建教堂、医院、学校等公用设施,以利传教布道。教堂于1913年开工至1916年基本建成。但此时法国租界当局竟以保护教堂为由擅自派驻武装巡捕,试图以武力实现强占整个老西开地区的图谋,于是遭到周边民众的一致反对并组织集会抗议。由此引发了著名的“老西开事件”。
文革初期,伴随红卫兵运动兴起了“破四旧”风潮。一时间,宗教被打入封建迷信的“反动文化”行列,成为“横扫”的对象。首当其冲的是教堂和神职人员,不久21中学的红卫兵联合其他学校的小将冲进西开教堂的主教办公区,将宗教用品一扫而光,并堆放在大院里。进而又将主教和一众神职人员揪出来,名为辩论“究竟有神还是无神”,实则是利用辩论展开对主教的批判斗争,羞辱宗教人员。更有甚者,21中的小将还爬上教堂的钟楼塔尖上,将十字架拆掉并换上红旗,美其名曰“造反有理”。此举造成重大的社会影响并严重破坏了国家的宗教政策。
上二图 | 1966年8月23日,二十一中红卫兵攻占老西开
西开教堂独其所有的临河位置,也引得美术家们的青睐,他们常常来此采风或写生。每逢毕业季,三三两两的青年学子会齐聚于教堂桥前支起画板,或挥毫描摹,或添油抹彩,顿时一道亮丽的街景跃然之上,常引得路人的绝口赞美。
图 | 从西宁道由北向南角度侧看西开教堂前王家大院早期及其周边建筑(陈硕 提供)
教堂前的小广场是独山路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广场呈半圆形的建筑形制很有特色:右边的法汉学校自不必说,四分之一的弧形临街围墙,灰色的“T”字形主体建筑配以窄而长的窗户和瓦顶,绿色的门窗和大探头的挑檐凸显法式建筑遮阳避雨的传统风格。
广场左边是民国天津镇守使、著名的抗日将领王廷帧先生旧居,附近人家皆称这里为“王家大院”。宽敞的庭院,青青的草坪,别致的小墅被几株参天古槐掩映其间。每逢炎热的夏季,绿荫遮天蔽日,盛开的串串白朵槐花挂满树梢,其时槐香四逸,远近皆有沁腑之感。(点击下方视频观看王家大院及西开教堂周边建筑)。
王家大院的后面就是鸿吉里。这片建筑的格局与大吉里相似,小小的院落单侧顺排三间或五间小屋,胡同里集中使用自来水,家家要靠水桶自取。每到冬季,水龙头下会结成小丘状的冰坨,来此取水的人很容易滑倒受伤。胡同的东口紧邻墙子河,岸边人家时常凭借临水的堤坡养些鸭鹅之类的家禽,有些人家还将生活的污水就近泼倒进河里,造成污染,以致水质每况愈下。刘云若先生笔下的“莹莹墙子河边水,绿草如茵似碧潭”的美景不在。胡同西口也是多种商品的店铺,照相馆、邮局、水铺、煤店、豆腐坊,紧紧相邻,尤以染料油漆店十分受欢迎。六七十年代时,社会兴起自制家具之风,人们把家具做好后都喜欢涂以黄色加之透明漆罩面,显得既时尚又美观。一时间,地板黄颜料和灯塔牌永明油漆成为这家染料铺的畅销货。
鸿吉里对面的西开小学原来也是一座教会学校,同属于天主教的仁爱会。1953年教育国有化时改为西宁道小学。学校的建筑风格与附近的教堂和法汉学校保持一致,具有法兰西特色。只是建筑材料改用青砖垒砌。一进校门是操场,过操场正对校门是主教学楼,教学楼前右边是一座礼堂,这里既可以做礼拜弥撒也可以用作集会,一台古老的脚踏风琴放置在台口边。本来在礼堂正面的顶部装饰的是一座十字架,四九年以后收归国有时将其拆掉改为了旗杆。
鸿吉里的北侧是一座私立的通义小学。这所学校实行董事会管理下的校长负责制。校长杨子静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育家。其校址的前身是晚清重臣刘腾海之子,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并担任广州卫戍司令的刘国勋(亷士)创立的“英文商务专修中学”。1953年以后改为西宁道小学分校。其建筑占地三亩,分教学楼、图书馆和宿舍等功能区。建成后刘国勋先生以其自名亷士,命其为亷士里。
上二图 | 左:通义小学杨子静校长夫妇(杨士颖女士 提供);右:创设天津英文商务专修中学的刘国勋(廉士)。曾为孙中山部下,任广州卫戍区总司令。
通义小学对过的邮局和水铺,旁边的煤场、钟表店等一系列的商业网点,为周边民众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寄取邮件,冷热饮用水都可以随时就地实现。
沿着教堂前广场往右,首先是教堂的附属建筑——主教神父们在这里管理着教会事务。每天从这里走向主堂主持弥撒。十年中,教务活动几乎停止。那年的圣诞节天津周边乡村的信徒们仍按旧习来天津参加宗教活动但无处栖身,于是大多都在这里借宿,人多时甚至只能席地而卧。
再往右有一家私立西医诊所,名为“博爱诊所”,这也是一位天主教徒开办的诊所。一直开诊到五十年代中期,后来不知道合并到哪家医院去了。再往前的路口就是一座圆形的公共厕所,人们习惯称“圆茅房”。这是天津仅有的两座圆形公厕之一,当营口道整修时将其拆掉,改建在路边煤场的位置。另一座“圆茅房”在黄家花园的成都道路口上。
图 | 西开中、小学(西宁道小学)后身的双福里、双合里民居(陈硕 提供)
一直以来,朴实、直爽、热情是独山路上传统民风的主要特征,尤以大吉里和鸿吉里为甚。这些里巷的院落紧凑,邻里之间虽交往频繁,关系却很简单融洽。居民的职业素养造就了直爽的性格和和谐的关系。胡同里尊卑长幼分明,相互之间不像对岸兆丰路里多使用“先生、太太”的泛称,而是“大叔、大娘、大婶、大伯”的官称。亲密无间,无话不谈是一种习俗。互相帮助,共度困难体现了淳朴的民风,朴实无华与乐于助人的精神成为胡同的文化主流,也受到街区居民的普遍认同。
一条并不起眼却十分便利的小路,汇聚了宗教、医疗、教育、商贾、服务等等各种功能,承载着那么多的历史故事和丰富的文化气息。几十年来,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为周边乃至河对面的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而精致的服务。不同民族、国度和信仰所汇聚而成的文化复合,为独山路这一特殊区域奠定了非同一般的风土人情,却又不失传统的市井和地方风俗的文化。桩桩幕幕的映像,不免让故人对这里充满着依依的留恋。
80年代,一风突起,两座貌似现代的大厦突兀而立。时髦了,亮丽了,好像一瞬间矗立于什么之巅一样,只是古老而又年轻却饱经风雨的西开教堂被掩抑其中。近观,没有了壮美与巍峨,远看失却了“西风东渐”的踪影,貌似欧风的“休闲小街”,却又像“东施效颦”的画作。凡经历过的人们都不约而同地一声叹息,“唉!不知其然,何以惧其所以然耶?”。
延伸阅读
“三津文化”丰富原创让您更懂天津卫
关于西开教堂附近相关讲述内容,可以参看“三津文化”已推送文章——(点击蓝色标题,即可跳转阅读)
天津卫的故人旧巷、老街旧邻
欢迎来《话说天津卫》聊一聊~~
联系刘哲电话16602675331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孙天祥、邵桓、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