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关注三津文化
公交站名,能够记录一座城市的历史。《话说天津卫》节目“公交迷”翟莹先生发现,在天津,许多记录城市历史功能的老站名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
翟莹 · 开篇的话
在近期的节目里,听友老先生提到了许多天津的老街巷、老地名。这些地名有的我非常熟悉,而有的却从来没有听说过。究其原因是我从小出行主要靠公交车,凡是通车设站的地方就印象深刻,而不通车的地方就只能翻看老地图才能找到了,因此,公交线路站名也成为我认路最主要的途径了。今天我也想借此话题,说说天津公交线路中那些消失的老站名。
“1
通车老城里 线路记忆深
1901年,八国联军将天津城墙拆除,利用城基修建了东、南、西、北四条环城马路。到了1906年2月16日,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也就是环绕老城行驶的白牌电车开通运营。线路途经西南角、西门、西门北、西北角、北门西、北门、北门东、东北角、东门、东南角、南门东、南门、南门西等站,从站名就可以看出原来老城城墙四个城角、城门的痕迹。1973年元旦有轨电车全部停驶,之后由12路、15路、24路、37路等汽车线路取代。进入新世纪,南开区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原来以四个城角命名的街道也整合成新的鼓楼街道,因此现在唯一能够见证曾经天津老城墙、城门的存在,也就只有公交线路和地铁的站名了。
环城马路通行公交车,那么,以前老城里内的道路通过车吗?答案是肯定的。早在1925年,由私商李树堂、刘仁甫创办了“同兴公共汽车公司”,从国外买进的破旧汽车,开辟了天津市最早的一条由万国桥(即解放桥)至河东大直沽的短途公共汽车运营线路。后来有人入股增资,又开辟了从大红桥至海光寺的一条运营线路,也就是由北向南经河北大街、北大关、北门里、南门里、南门外大街行驶。但由于经营不善,因此这条线路也就逐渐沦为了“幽灵路线”了。
到了1934年 “天津公共汽车公司”承包了官办的“天津市营公共汽车公司”的业务。经营线路三条:东北角至北站;东浮桥经东门、鼓楼、西门到西关街;北大关经北门、鼓楼、南门到宁家大桥。实际上因为车辆少,只有东北角到北站这一条线路正式通车运营,这也是现今河北区界内第一条公共交通线路。另外两条穿过老城里的路线也只能遗留在老地图里了。
图 | 30年代天津地图中的穿城线路,红色虚线
1952年,为了解决交通问题拓宽道路,就将鼓楼拆除了。为了便利老城里市民出行,1955年10月1日, 15路由东北角延长至西营门,增设了东门、费家胡同,鼓楼、中营、西门、横街子、掩骨会等站,也就是由东向西穿城而过。那时候,15路使用的是日伪时期遗留下来的金刚车,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中巴一样大,前边是大鼻子,后边背个炉子(学名“煤气发生炉”)。但是这条线路在老城里行驶也是昙花一现,到了1956年的2月11日,15路汽车延长的这一段,因鼓楼东、西大街交通环境复杂,事故频发影响安全,因此将该路线又缩短为王串场至东北角了。1979年11月1日,15路又顺着东马路、南马路延长至南开五马路。也就是从1956年到1997年城厢东路建成,老城里就再也没通行过公交车了。东门里、西门里沿途这些老站名也就只能在1956年1月出版的公共汽车路线图里看到了。
图 | 1956年天津公共汽车线路图老城里一带站点
然而,15路痴心不改,对老城里还是非常依恋的,2011年7月西站改扩建工程完工,附近的一些公交线路也延长到西站。15路就调整为从东马路走北城街、城厢东路、南城街、城厢中路、北门外去西站,在城里痛痛快快地转了一大圈,也成为当时在老城里设站最多的一条线路。但也没过几年,就直接改走北马路了,如今这条线也就彻底告别老城里了。
提到15路沿途消失的老站名,就还要讲一下河北区境内的“水梯子”和“三义当”这两站,这两站均位于现在狮子林大街上。这条路的西段也就是从十字街至海河称为“狮子林大街”,原为北运河道,1918年海河裁弯取直填河成路,并以附近狮子林村取名,东段十字街至小树林一段称为“水梯子大街”。1975年,两条道路接顺统称为现在的路名。如今,原来的“水梯子站”就位于现在“新都市百货站”以东的位置。另外,“三义当”的站名来源于水梯子大街相交的三义当胡同一带,也就是现在十字街站以东的位置。
“2
消失的张庄大桥与建国门站
进入新世纪和平路改为步行街,车水马路的繁荣景象一去不返,如今在提到天津市中心交通和商业最繁华、车流量最大的路段,非南京路、赤峰道、营口道这个五岔口莫属了。因南京路在70年代之前是墙子河,在1920年代这里修建成跨河的木结构桥梁,这座桥也因该地区附近有张庄而得名张庄大桥。解放后该桥改建为钢筋水泥结构沥青路面,交通条件改善了,并更名为营口道桥。到了1953年9月30日, 7路汽车由中国大戏院顺着赤峰道、过桥走营口道延长至何兴村,中途也增加河北路、张庄大桥、教堂、东亚毛纺厂等站,因此张庄大桥的站名也就沿袭下来了。
图 | 1958年天津公共汽车线路图张庄大桥周边站点
但是,到了50年代后期,燃油短缺成为公共汽车运营的最大障碍。因此天津市制订了“大力发展无轨电车、有轨电车维持现状,适当发展公共汽车”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方针。无轨电车进入发展高峰期。
图 | 困难时期无轨电车大发展,公共汽车处于停滞不前时期
1960年7月1日,建成开通无轨电车4路(94路)。由中心公园经赤峰道、营口道、贵州路至人民体育馆。9月1日这条线路又延长到水上公园。到了9月22日,电、汽车公司开展以支援“粮、钢”为中心的以电代汽,节约汽油的增产节约活动,汽车公司撤销了与电车的并行路线,增大汽车的行车间隔及缩短运营时间,将汽车的客流向电车引导。7路汽车从中国大戏院至何兴村段就停驶了,缩短为王串场至中国大戏院。因此张庄大桥的站名也就由新开通的无轨电车线路继承下来了。同时9路汽车也由水上公园缩短至佟楼为终点站,直到1961年6月27日才又延长至东风里。张庄大桥站在1971年也就是无轨电车规范为“90号段”线号之后改为营口道桥站,1976年,地铁营口道站建成试运营,又更名为胜利路站,进入80年代改为南京路站。如今因为赤峰道、南京路口交通拥堵问题,这个车站也就取消了。
图 | 行驶在贵州路的94路无轨电车
顺带一提的是,那个时期不仅客运交通“以电代汽”,连部分货运业务也交给电车来完成。从1958年7月20日起,电车公司扩大经营范围,有轨电车开辟运煤专线,由北站的北货场和东站的新货场运煤至第三发电厂(金家窑发电厂),日货运量300-400吨,架设专线1.85公里,增加货运拖车8部。无轨电车也为了解决河东六纬路沿线工厂的货物转运,开辟进入货场及工厂的专线。到转年的1月23日,共开通6条电车货运专线。为了不影响白天的客运交通,货运电车通常在晚间行驶。到了1963年以后,电车公司拆除天津铁路局北货场内的电车货运轨线,货运电车也就逐渐取消了。
言归正题,提到94路沿途另一个消失的老站名就是建国门了。在天津解放前夕,国民政府利用天津河道多的有利地形,构筑永久防御工事,在市区划定42公里长的城防线并设8座城门,建国门就是位于城防线南侧的一座城门,也就是现在聂公桥的位置。解放后城防线废弃拓宽成道路,然而建国门的称呼还是在94路、98路、16路的站名里沿袭下来了。(附图7:94路过聂公桥驶入建国门站)
图 | 94路过聂公桥驶入建国门站
在94路改走平山道之后,建国门站就移至聂公桥西南侧,也就是水上公园路入口处不远,再往西南方向走300米左右就是94路水上公园的终点站了,也就是现在鲁能城的位置。记得小时候去坐电车去水上公园,从终点站下车到公园大门口几百米的距离,两边都是卖面包、汽水、玩具的摊位,繁荣程度也并不亚于现在的步行街。到了1995年7月15日,无轨电车线路全部停运,94路改为汽车运营,并延长到了王顶堤,建国门车站也就撤销了。
图 | 94路水上公园终点站
图 | 建国门附近1979年与2020年影像对比图
进入新世纪,94路在2001年1月18日交由港濠公交公司运营。2003年开始,因地铁1号线营口道站施工断交线路绕行成都道,由于沿途并行的线路很多,94路也从此一蹶不振,客流急剧下降,直到2005年底港濠退出运营导致线路停运。
图 | 港濠时期的94路汽车
“3
城市拆迁 旧站名“被迫”换新名
进入90年代,天津加大了老城区改造力度,一些从来没有通车的区域也出现了公交车的身影。在1996年10月29日,芥园道竣工通车,打通后的芥园道东起西北角、西至小西关,从而连接了内环线和中环线的交通。随后52路由走西青道、咸阳路改走大丰路、芥园道,成为首条走芥园道的线路,并且还在这条路段中段的位置设置了南头窑大街站,转年又开通了634路也在此设站。那时候的情况是道路是新的,路线是新的,但是两边的建筑还是危陋平房,还是原来胡同道路的网络,因此新线的站名也就按当时老的地理位置来命名了,并希望通过改善道路交通环境来带动平房改造。
图 | 南头窑一带1979年与2020年影像对比图
提到南头窑,就一定要再讲讲掩骨会,这里最早是掩埋尸体的乱坟岗子,到了1920年代,在附近陆续建成居民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掩骨会东胡同。这个区域最早在1946年就开通过从西南角经南大道、至西营门的9号汽车线路(解放前称汽车线路为某号线)。到了1951年4月5日,3路汽车由东楼至东南角延长至掩骨会,1954年11月1日又顺着西关外大街延长至西关西监狱。因此这个区域的交通也就变得非常便捷,3路也成为自西北至东南的一条穿城长线了。
到了1966年11月15日,3路缩短到西南角,去西关西一段由19路取代。1974年5月1日,19路又与2路合并为2-19路,改走黄河道和青年路,掩骨会这个站就暂时撤销了。1979年11月1日,19路调整为从西关西至南开文化宫,又恢复在西关外大街、南大道行驶了。进入90年代,因道路状况日益拥堵,19路就又改走青年路河边了,掩骨会也就没有车走了。
1998年,复兴路、广开四马路相继建成通车,转年开通了859、869等线路,因南头窑大街以东慈惠寺大街的位置拓宽改造成新的复兴路,为了与芥园道上的站点相对应就在这个路段设置了南头窑站。并且新建的广开四马路北段就位于原来掩骨会东胡同以东至西吉顺里的位置,过了西关大街就又增加了掩骨会站。
图 | 掩骨会一带1979年与2020年影像对比图
但是进入新世纪,随着道路两侧平房拆迁,开始兴建新的商品房,南头窑、掩骨会这两个站名由于容易引起歧义,影响房地产的开发和销售,因此在2005年9月就分别改成康华里和瑞德里了,也就是邻近小区的名字了,芥园道上的南头窑大街站也改成复兴路,从此这两个老地名也永远在地图上消失了。
图 | 南头窑、掩骨会一带2005年公交线路图
同样由于城市改造,老谦德庄也从地图中消失了。提起谦德庄,我的第一反应就是途经这里的4路公共汽车。
在这里我也想再补充一下这条线路更为久远的历史:4路的前身可追溯到1929年“天津公共客座汽车有限公司”开通的从多伦道盛德里至马场道桃园村的线路,到了1938年,日伪政权开设了天津交通股份有限公司,强行收购了原来几家华商经营的汽车线路,并统一编号,这条线路也就命名为第7号路线,自天安里、秋山街、绿牌电车道、英法交界路、黄家花园、红房子、桃园、交通公司到谦德庄。
抗战胜利以后的1946年,这条线延长至中原公司再走多伦道、河北路、汕头路至谦德庄。但由于经营不善在1948年停运。1949年1月19日,该线路重新恢复运营,并延长为从东南角经中原公司、河北北路、商会、营口道、发电所、河北南路、黄家花园、民园、马场道、苏州道、到谦德庄。1950年8月10日,又将7号路线与14号路线(金钢桥—北洋桥)合并改为新的4路,从京津桥至谦德庄。1954年5月11日,4路将终点站从京津桥延长至小王庄,同年11月13日,又由谦德庄延长至西南楼新村。因此,可以看出,谦德庄和4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但是到了1997年,广东路拓宽改造,随后谦德庄站名也改成邻近小区泰达园站了。并且接下来的西楼站也历经磨难,由原来在西楼后街路口顺着广东路多次南移,现在的位置就在爱国道口了,已经是西南楼的位置,站名与实际地址严重不相符了。
图 | 谦德庄、西楼、西南楼一带1979年与2020年影像对比图
“4
“两网融合” 公交老站名消失
“两网融合”是指公交线网和地铁线网从线路布设、站点设置命名等工作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并引导乘客从路面交通转向轨道交通并实行换乘优惠。这其中最直观的举措就是公交车的站名一味地追着地铁站名走,将很多公交站历史遗留的老站名改成邻近地铁站的新站名:比如将“小王庄”改成了“天泰路地铁站”;和平路上的“南市”改成了“东南角地铁站”;“辰纬路”改成了“中山路地铁站”等等。
公交站名,这种能够记录天津城市历史的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弱了,因此,我也希望这种情况能有所改观,继续发挥站名应有的作用!
延伸阅读
“三津文化”丰富原创让您更懂天津卫
关于天津老的公交线路相关讲述内容,可以参看“三津文化”已推送文章——(点击蓝色标题,即可跳转阅读)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翟莹、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翟莹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