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文化原生地的转型发展 new

文摘   2024-08-10 14:00   湖南  

凤凰网】2024年8月7日至9日,凤凰网主办、岳麓书院首席学术支持的“华人国学大典”走进甘肃平凉,循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问道的足迹,在道源圣地崆峒山体悟中华智慧。受邀参加此次崆峒山系列活动的文化大咖、业界精英、网红达人,从各自角度为擦亮崆峒山文旅IP建言献策。其中,悟空研究院院长罗晴秋在参与跨界对话之前,提前对崆峒山及平凉市相关区县做了田野调研。罗院长是发展设计与公共政策专家,以系统工程方法研究地区发展策略。进入新发展阶段以来,文化名山的发展转型挑战具有普遍性,十分不易、又十分紧要。他认为,山,一直在那里,何为体、何为用,是个根本问题;人,来来往往,何为主、何为客,相融才是关键。“体”是恒定不变的,“用”则是以变应变。今天的发展转型要建立文化登场、文化使能的专业共识,还文化现场以本来面目,最要紧的是应放下“自信”的执念而转向“他信”的塑造,以主客相融的姿态和心怀,协力推进内涵式发展,赋能于时代的人文建设,从而在无我之境中建立自我。

罗晴秋在华人国学大典崆峒山系列活动跨界对话上作主题分享。

以下是罗晴秋先生的分享:

我这些天随着“华人国学大典”活动来到甘肃平凉市,围绕崆峒山及其周边区县作了田野调研,思考的主题是“文化原生地如何推进发展转型”。崆峒山是比较典型的文化原生地,昔轩猿皇帝问道广成子,悟得治理天下和修身养性的道法真谛。“黄帝问道广成子”、“尹喜问道老子”,今天凤凰网聚集文化界、艺术界、产业界和智库的一线大家、学者再次问道崆峒山,致敬国学,重建斯文,斯是盛事。下面,我以崆峒山为例,就“文化+旅游+风土产业”的融合逻辑与发展策略与大家交流调研和思考。

文化原生地,指的是某种文化最早出现、发展的地域或地点,是在历史长河中由众多人物和事件构成的文化道场。这些地方通常是该文化特征最显著、影响力最深远的地区,包括语言、宗教、艺术、农业、科技等文化要素发源地。

崆峒山,图片由AI加工合成

崆峒山的文旅发展历程和国内许多文化名山类似。2004年,崆峒山经过修缮、完善基础设施之后,以一座文化名山的角色向游客开放;2014年,崆峒山旅游收入首次过亿元,高峰日客流首次过万人次;2024年,崆峒山邀请凤凰网携华人国学大典学者阵营问道崆峒山,再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时空对话。每一个发展阶段总会凝聚一个阶段的共识与力量,总会演绎当下的需求与供给。今天,操盘一座文化名山的转型发展,已不再是点、线、面的逻辑了。山,一直在这里,何为体、何为用,是个根本问题。

崆峒山推进文化、旅游、风土产业的融合发展,首先要从发展设计的系统工程维度建立文化登场、文化使能的专业共识,并且久久为功。文化登场,并非是要建立一套标准答案或解释体系,并非是要谋求建立一个文化江湖的地位,而是由文化人像“扫地僧”似的荡涤历史的尘埃,还文化现场以本来面目,赓续传承之火,擦亮时代光芒。这当然也可以理解为研究、传播“崆峒学”的文化人的责任。

崆峒山,图片由AI加工合成

那么从发展转型的角度来讲,文化名山要紧的事往往在于放下“自信”的执念而转向“他信”的态势塑造,这是以客为尊的发展智慧。因而,要重新审视崆峒山的“地基”群体,由陕甘宁的观光客源开发转向更加重视广泛的江南地区文化旅居、文化研学的需求市场;应重新审视崆峒山的“利基”业态,由崆峒山主体的宗教文化观光转向在周边能不能住上十天、半月。而思考问题的原点是只给文化现场、不给标准答案,只给来崆峒山的理由、不讲如何修炼悟道的道理。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他自己的崆峒山;每一次来崆峒山,都应是不一样的崆峒山。

崆峒山,图片由AI加工合成

我来平凉之前,崆峒山只是小说里的存在,亦或是陇上高原的苍茫。这两天围绕着崆峒山周边做田野调查,我就深深地喜欢上这里了。在整个六盘山脉地理格局里,崆峒山并非以争其高下的方式示人,并非以其据险为要而“打家劫舍”、“占山为王”,恰恰以低人一头、藏入峡谷的方式向世人提供了一个内外双观的强大气场,一个迎接到达、祝福出发,但行方便,安放身心的圆融、通达之地。这也启示来来往往的当权者们,治世之道与修身之道乃一体两面,耕耘牧场与经略世事是一个学问的两种表现。

我认为平凉是获得这一方人文胜地的道法开示的。比如最古老的驯牛养牛之法一直延续到今天,并且成为年出栏量50万头规模的高品质肉牛产业,远销发达国家和地区;再比如利用土壤、光照、气候条件广泛种植的苹果,年产量超过100万吨,掌握着苹果市场的定价权;还有他们的设施农业,具备供给各类蔬菜瓜果的能力。由于其具有好客的传统,所以这里的美食口味中和,能调和东西、南北风味,又有本地风格,这样的主观条件实际上也是很好的待客环境。

崆峒山,图片由AI加工合成

从文化旅游功能融合开发的角度来看,一座历史和文化名山,也是身心涵养的胜地。那么,最佳的亲近尺度并非是将其“占领”、“征服”,而是在一个恰当的视线空间构建场所,从心灵深处真正走进这座文化名山。初步判断,以崆峒山为核心的麻武村、杨家山村、诚子村、北岭村,最具有为大崆峒山片区做增量升级的价值,具备开发日客单价300元、600元、1000元、1500元及以上的旅居与度假型产品的条件。住得好、吃得好、行得顺,再远的距离都不是距离,而复购与频次、二消与三消就能活跃起来。

要注意的是,文化、观光、休闲、度假、康养、研学等,其本质上并没有鲜明的界线,是一件事情的多个视角,是调性与尺度的交织演绎。比如,肉牛、苹果两大风土产业的利基市场也是可以转化成客源市场的,崆峒山作为公共品牌的体系化开发,还刚刚开始,要做的专业性工作还很多。只有当崆峒山再次成为向往之山、感应之山,人们才能信靠她,走近她。

黄帝问道广成子,来源:平凉博物馆腊像

何谓崆峒之道?“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心以静。形将自正,心净心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年,而形未尝衰。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予将去汝,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存焉。”

问道和悟道本质是一种文化自觉,当然也是有门槛的。相传,广成子是这样教训黄帝的:你治理的天下一片混乱。天上的云彩还没有聚集到一起便降下雨来,草木还没有枯黄就纷纷凋零了。以你现在的样子,怎么能够向我问道呢?

今天,我们体悟广成子的自然之法、感悟黄帝的民本和谦卑,在历史、文化、地理的回望、审视、反刍中,以圆融抱朴之心怀、主客相融共享之姿态,方能协力推进发展转型,从而在无我之境中建立自我。那么,崆峒之道必然昭然于天下、滋养于天下。


附:罗晴秋崆峒山调研视频《崆峒山:不止于山》

配乐:古琴大师王鹏先生《鸥鹭忘机》、《平沙落雁》,谨向王鹏大师致意!






悟空研究院
以专业视野助力国家现代化进程。
 最新文章